① 中國有哪些歷史詳細解說。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 下: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歷史朝代名(6張)
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
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
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
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5]
② 中國的輝煌歷史有哪些
中國近代的輝煌歷史有:
1、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告結束。
2、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3、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4、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5、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6、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隨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了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7、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中國實現了奧運金牌0的突破。
8、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9、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10、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11、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12、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13、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
14、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15、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16、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17、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18、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取得了金牌51枚、獎牌總數100枚的歷史最好成績。
19、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由跨海橋梁和海底隧道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20、北盤江大橋,相當於200層樓高,它連接起黔川滇三省交界最後一個高速公路斷點。
21、2.2萬公里的中國高鐵總里程超過第2至第10位國家的總和。
③ 我國古代有哪些歷史
跨越年代: 618年—907年
概述一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在經濟、政治、文化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中國在唐代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李唐王朝歷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及哀帝共二十帝,中間在中宗、睿宗之際曾出現過短暫的武周政權。據開元二十八年(740)戶部統計,全國共有三百二十八個郡、府,一千五百七十三個縣。唐朝的疆域東至安東,西迄安西,北起單於府,南止日南;都西京長安(今陝西西安),以洛陽(今河南洛陽東)為東都,通稱"二京"。
唐朝的建立和前期的統治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各地,隋煬帝楊廣於大業十一年(615)以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備突厥,並鎮壓今山西省境內的農民起義。當時,隋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統治階級一再發生大分裂,地主武裝和義軍星羅棋布於各地。李淵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後,看到隋朝即將敗亡,萌動了取而代之的念頭。大業十二年,農民起義在全國已居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於次年五月在太原殺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正式在太原起兵。 七月,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先後破霍邑(今山西霍縣),渡黃河,向西南挺進。十一月間攻入長安。不久,就宣布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仍都長安。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門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其兄太子建成及四弟齊王元吉,逼高祖立自己為太子。不久,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次年改元貞觀。 唐太宗即位不久,於貞觀二年(628)發大軍征討據有夏州(今內蒙古白城子)的梁師都,師都為其下所殺,夏州歸唐所有,至此全國統一。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開明皇帝,接受亡隋的教訓,懾於農民起義的餘威,與群臣留意"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出現了天下昇平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概述二
唐朝的發展
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高宗。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皇後武則天逐步登上政治舞台,並且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武士彟之女,十四歲入宮做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她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後,召她入宮,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高宗在李績、許敬宗等人的支持下宣布廢黜王皇後,改立她為皇後。從顯慶(656~661)開始,政柄漸操武後之手,天下稱皇帝和武後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死後,武則天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中宗。不久,又廢中宗,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終於廢睿宗稱帝,改國號周。武周政權持續了十五年之久(690~705)。
武則天操國柄將近半個世紀,神龍元年(705),宰相張柬之、桓彥范、袁恕己等人策動左右羽林軍李諶、李多祚等人發動政變,殺死武則天的親信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擁立中宗李顯復位,重建了李氏王朝。中宗復位以後仍然是一個傀儡皇帝,大權旁落在皇後韋氏、女兒安樂公主及武後余黨武三思等人手中。中宗於景龍四年(710)去世,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子隆基遂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此後睿宗妹太平公主因擁立之功而大權在握,與李隆基發生了權力之爭。睿宗於延和元年(712)讓位於太子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太平公主被賜死,黨羽或殺或逐,混亂政局至此結束。同年唐玄宗改元開元。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力求有所作為。故開元年間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稱開元之治。這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唐玄宗天寶年間,在一派歌舞昇平聲中,逐步轉化成了一個貪圖逸樂的皇帝。開元二十二年(734)"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拜相後,居相位長達十九年之久。李林甫為人陰險狠毒,排擯賢良。繼起的權臣楊國忠,是楊貴妃之堂兄,身兼四十餘使,玄宗對他盲目信任,莫見其非,群臣因之杜口。從玄宗朝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特蒙思寵,四方進奏的文表,往往須先呈給他,然後才得以進御。總之,到唐玄宗統治的末年,唐朝鼎盛局面的背後已經顯露出嚴重的危機。
安史之亂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東北一帶的雜胡。安祿山兼任平盧(今遼寧朝陽)、范陽(今北京)、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鎮節度使,還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專事對付奚、契丹等族。史思明亦官至知平戶軍事。安祿山經過累年的策劃和准備,終於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在范陽發動叛亂。安祿山很快就攻下洛陽,自行稱帝,國號燕。唐玄宗於潼關失守後倉皇逃在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在戰爭期間,安史集團內部一再發生內訌,先是安祿山為其子慶緒所殺,後來安慶緒又為史思明所殺,最後思明亦為其子朝義所殺。內部斗爭大大削弱了安史軍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們發動戰爭不得民心,到處遭到群眾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唐軍逐步轉敗為勝。寶應元年(762)肅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他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會諸道軍與回紇軍展開反攻,最後在次年正月戰敗叛軍,史朝義自縊。歷時七年多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安史之亂雖然平定,藩鎮割據的形勢卻從此形成。唐朝後期,中央同藩鎮間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第一次,唐德宗力圖平藩,引起了"二帝四王"之亂;第二次,唐憲宗大舉用兵,平定了不少藩鎮;第三次,唐武宗平澤潞。
概述三
唐朝走向滅亡
唐朝後期,中央的財政主要依靠授刮東南各道,當地農民遭受的苦難特別深重。於是,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終於爆發了裘甫領導的浙東農民起義。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夏,裘甫被圍困於剡縣城內,寡不敵眾,起義失敗。
咸通十四年(873)懿宗去世,太子李儼即位,是為僖宗,改名儇。僖宗終日打獵游嬉,朝政日非。黃河中游天災嚴重,廣大農民賣妻鬻子,無以為生。農民反抗遍於各地,大起義爆發的條件終於成熟。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黃巢亦於同年以數千人起義,眾推黃巢為"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黃巢自號"義軍都統"。廣明元年十二月十三(881年1月16日),黃巢在含元殿即位,國號"大齊",改元"金統"。義軍在中和三年(883)春大敗於梁田陂(今陝西華縣西南)。黃巢最後與親故數十人退至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壯烈犧牲。歷時九年余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這次大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唐政權,並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財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地主經濟,在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分崩離析,名存實亡。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又新興起一批節度使,其中黃河流域勢力最大的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汴宋節度使朱全忠(朱溫降唐後被賜名全忠)和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三人。僖宗還京後,唐王朝能夠控制的不過河西、山南、劍南、嶺南諸道數十州。李茂貞與朱全忠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後來雙方發生戰爭,唐昭宗被宦官和李茂貞劫持至鳳翔。朱全忠在軍事上占優勢,遂兵圍鳳翔。李茂貞不能支,終於讓步講和。天復三年(903)朱全忠擁昭宗還京,利用自己的軍事實力,盡誅內侍省宦官數百人,出使在外的宦官亦下令就地誅殺,持續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至此被徹底翦除了。次年,朱全忠奉表逼唐昭宗遷都洛陽。後來,朱全忠使人殺昭宗,另立李柷為太子。李柷不久即位,是為哀帝。天佑二年(905)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接著又把崔樞等被貶的朝官三十餘人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這次事件史稱"白馬驛之禍"。政治上的阻力已全部掃除,朱全忠遂於天佑四年逼唐哀帝禪位於己,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不久,改名晃),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後的朝代。分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開封)與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稱兩宋
北宋
五代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鑒於一些將領、節度使可能擁兵自重而影響皇權,宋太祖聽從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使兵、將分離,保證了統治權的集中,但是同時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976年10月,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滅北漢,中國大部分被統一。
王安石畫像政治上分割宰相權力,重用文官。財政上由於向遼國每年輸送大批白銀,財政困難。宋神宗時,任用王安石變法(參見王安石變法),但是後來遭到保守派反對而廢棄。
1127年,金國軍隊攻入開封,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南宋
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向金朝稱臣納貢,並割讓大片土地。1142年和秦檜合謀以莫須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飛。
到1276年,元朝軍隊佔領臨安,益王趙是、廣王趙昺等殘余勢力繼續抵抗元朝,直到1279年,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被元朝逼的走投無路,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殘余勢力才被元朝消滅。
宋朝經濟
北宋時期是中原經濟大發展時期,宋朝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人口
宋代全國人口已超過一億五千萬;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五十個,其中臨安人口過一百二十萬,開封人口過一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
農業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 北宋時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經濟發展迅速,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瓷器
北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海外貿易
宋朝在七個城市:廣州、杭州、明州、溫州、泉州、密州、華亭海各設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蠟、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
出口貨物包括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
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
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佑 (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 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 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造船業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
金融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民辦紙幣「交子」,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改為官辦「會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紙幣。北宋末年(1126年),發行的會子達到七千萬貫的驚人數字,造成世界上第一次由於濫印紙幣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文化
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宋文化有多方面獨到建樹,宋詞與唐詩並稱,在文學史中享有盛譽。出現了蘇氏三父子、歐陽修等著名文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是一部貫穿1362年史實的編年體通史。出現了具有完整思想體系的程顥、程頤等思想家和沈括、蘇頌等科學家。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戰爭中已經廣泛使用火葯作的武器。
科學文化
北宋時,人們利用人工磁化的鋼鐵薄片,製造了指南魚,後來更被改良用於海上事業上,並發明了羅盤。軍事方面,在宋初已有人懂得用火葯,在北宋末年,更出現霹靂炮,還有在南宋時期出現的火槍和突火槍。
【皇帝譜】
公元960年登基
公元976年去位
太祖(趙匡胤)
出生:公元927年--去世:公元976年(在位16年)
父趙弘殷,匡胤從小喜習武藝,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統一全國後,建立新的軍事制度,加強中央集權。976年卒。廟號太祖。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斗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公元976年登基
公元997年去位
太宗(趙光義)
出生:公元939年--去世:公元997年(在位21年)
趙光義是宋太祖的弟弟,即位後繼續太祖未完成的統一全國的事業,978年吳越王投降,979年,北漢王投降,但在兩次與遼國的作戰時,均遭受慘重失敗。也開始了宋朝與外族作戰屢戰屢敗的歷史。
公元997年登基
公元1022年去位
真宗(趙恆)
出生:公元968年--去世:公元1022年(在位25年)
真宗趙恆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學」,前期頗勤於政事。但在軍事上卻無所作為,不顧寇準等反對,與遼國議和,簽定「澶淵之盟」,每年向遼國進貢。
另外,宋真宗時,發行「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公元1022年登基
公元1063年去位
仁宗(趙禎)
出生:公元1010年--去世:公元1063年(在位41年)
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是才12歲,由皇太後垂簾聽政,1033年親政,仁宗「好近女色」,軍事,政治均無大作為,與西夏交戰戰敗,起用范仲淹變法也失敗。死於1063年,廟號仁宗。
公元1063年登基公元1067年去位
英宗(趙曙)
出生:公元1032年--去世:公元1067年(在位4年)
宋太宗曾孫,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因仁宗無子,被立為皇太子,仁宗死後即位。英宗「有性氣,要作為」,提倡簡朴,只是在位時間過短,死於1067年,時年36歲,在位5年。
公元1067年登基
公元1085年去位
神宗(趙頊)
出生:公元1048年--去世:公元1085年(在位18年)
英宗長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變法,新法推行了十幾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下,於神宗死後廢除。神宗在位時,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通史。
公元1085年登基
公元1100年去位
哲宗(趙煦)
出生:公元1076年--去世:公元1100年(在位15年)
哲宗趙煦,神宗第六子。即位時10歲,由祖母宣仁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將王安石的變法盡行廢除。哲宗死時25歲。
公元1100年登基
公元1125年去位
徽宗(趙佶)
出生:公元1082年--去世:公元1135年(在位25年)
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死後,無子由哲宗弟趙佶繼位。任用奸相蔡京,吏治腐敗。在位期間,爆發了諸如宋江,方臘等農民起義。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傳位於其子趙恆(欽宗),自稱太上皇。1127年為金兵俘虜北去,死於五國城(1135)。
宋徽宗是一個敗國皇帝,但卻是一個藝術家和書法家。,他工畫花鳥,書法首創「瘦金體」。
公元1125年登基
公元1127年去位
欽宗(趙恆)
出生:公元1100年--去世:公元1156年(在位2年)
徽宗長子,宋欽宗即位後「聲技音樂,一無所好」,頗有振作之意。殺或貶蔡京,童貫等奸臣。任用李綱抗金。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被俘北上,1156年被殺,終年57歲。據說現在的黑龍江赫哲族,就是徽,欽二宗的後人。
南宋帝王譜
公元1127年登基
公元1162年去位
高宗(趙構)
出生:公元1107年--去世:公元1187年(在位35年)
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於南京(今商丘),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杭州。冤殺主戰派岳飛,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內,則大修宮舍,窮奢極欲,只圖偏安。徹頭徹尾的昏君。1162年,讓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死於1187年,時年81歲。
公元1162年登基
公元1189年去位
孝宗(趙伯宗)
出生:公元1127年--去世:公元1194年(在位27年)
孝宗趙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
公元1189年登基
公元1194年去位
光宗(趙敦)
出生:公元1147年--去世:公元1194年(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時已40多歲。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其皇後李氏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公元1194年登基
公元1224年去位
寧宗(趙擴)
出生:公元1168年--去世:公元1224年(在位30年)
寧宗趙擴,光宗第二子。1208年,與金國簽定屈辱的「嘉定和議」。死於1224年,時年57歲。
公元1224年登基
公元1264年去位
理宗(趙昀)
出生:公元1205年--去世:公元1264年(在位40年)
理宗趙昀,宋太祖十世孫。寧宗無子,死後楊後力理宗為帝。確立了朱熹道學的統治地位,1234年,聯合蒙古滅金。此後,政治日壞。死於1264年時年60歲。
公元1264年登基
公元1274年去位
度宗(趙祺)
出生:公元1240年--去世:公元1274年(在位10年)
度宗趙祺,理宗侄,父趙與芮。即位後沉迷酒色,權臣賈似道專制,朝政日敗,南宋危在旦夕。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公元1274年登基
公元1276年去位
恭帝(趙顯)
出生:公元1271年--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2年)
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公元1276年登基
公元1278年去位
端宗(趙[日正])
出生:公元1269年--去世:公元1278年(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後,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
公元1278年登基
公元1279年去位
衛王(趙昺)
出生:公元1272年--去世:公元1279年(在位1年)
衛王趙昺,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
【宋朝疆域與政區】
政和元年宋遼夏對峙圖宋因五代之舊,建都開封,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宋朝與遼國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在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宋朝人口】
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2,000萬(實際各路相加為1,730萬)。而根據今人研究,認為宋大觀三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女真南侵後,中國再次出現了北方人口大量南徙的現象。這次南遷有兩波。第一個高潮是從「靖康之難」到《紹興和議》;第二個高峰則是在金主亮南侵期間。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根據估計,南宋在人口峰值階段,全國人口達到8,500萬。若以紹興卅二年(1162年)與崇寧元年比較,兩浙路戶口增加26萬戶、江南西路增加42萬戶、福建路增加33萬戶、潼川府路增加24萬戶,夔州府路增加14萬戶。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萬戶以上的城市有50個,其中臨安人口過120萬,開封人口過10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
在人口分布上。北方各路中以京畿路人口最集中,元豐期間有戶23萬,崇寧時有26萬。而永興軍路則有戶100萬。以長安為中心的京兆府也有戶23萬。這兩路人口集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宋朝對西夏的抗戰中這些地方處於前線有關。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兩浙、江南東西、福建四路。這四路人口達到571萬,佔南方人口的一半。其中兩浙路最多,達到197萬。江南西路戶口則有166萬、江南東路則有101萬。福建路有106萬。淮南東西路共計達到130萬。川峽四路總計有200萬戶、荊湖南北路總計有140—150萬戶,廣南東西路僅80餘萬戶,京西南路有40萬戶。(以上數字均為崇寧年間統計)
【政治軍事賦役制度】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宋朝經濟】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農業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萬七千五百餘頃。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例如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1]。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甘蔗種植遍布蘇、浙、閩、廣、等省[2],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制塘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3]。
手工業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
④ 中國有什麼歷史故事
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大國,所以有很多歷史故事,我就在這里說一個歷史故事。
盤庚遷都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從商湯開始傳了二十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裡。盤庚是個能乾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
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很厲害。
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家。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你們想要改變我的主意,這是辦不到的。」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在那裡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從那時候起,經過三千多年的漫長日子,商朝的國都早就變為廢墟了。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裡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都刻著很難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清楚。原來商朝的統治階級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的時候,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文字和現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後來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在殷墟發掘的遺物中,還發現大量的青銅器皿、兵器,種類很多,製作很精巧。有一個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還刻著富麗堂皇的花紋。這樣大的青銅器,說明在殷商時期,冶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像得出,像這樣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滲透著多少奴隸的血汗哩!
考古工作者還在殷墟發掘了殷商奴隸主的墓穴。在安陽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量的珍珠寶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還有許多奴隸被活活殺死殉葬。在大墓旁邊的墓道里,一面堆著許多無頭屍骨,一面排列著許多頭顱。據甲骨片上的文字記載,他們祭祀祖先,也大批屠殺奴隸做供品,最多的竟達到二千六百多個。這是當年奴隸主殘酷迫害奴隸的罪證。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對殷商時期的社會情況有了比較確鑿的考證。所以說,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最後我推薦你去看《中國歷史故事》。中國歷史故事》,是由汪小川所著,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書籍。裡面有春秋故事、戰國故事、晉和南北朝故事、五代十國故事、宋與遼、夏、金、蒙故事、附錄:九篇歷史小故事
⑤ 中國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悠久的歷史最顯而易見的體現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從遠古的神話傳說時代、堯舜禹的禪讓、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秦漢一統、三國戰亂、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唐五代光輝燦爛的文化直到宋元明清帝制結束。
五千年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財富,四大發明,浩如煙海的估計,隨處可見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象形文字的漢字等等。
中國的歷史博大而又厚重,綿延五千而不絕,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⑥ 中國的歷史發展順序是什麼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創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共計37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6)中國都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朝代名稱的由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
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歷史朝代名歷史朝代名(6張)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