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始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個人覺得。他應該是一個野心勃勃,唯我獨尊,極端的有膽識,極端的有才幹,
B. 秦始皇是個怎麼樣的人
統一六國
秦王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前236年,趙、燕兩國發生戰爭。趙國出兵攻燕,而秦國以救燕為名派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趙國,先後攻取了趙的閼與、轑陽(南陽西北)、河間(河北省獻縣東南)、安陽(河北陽原縣東南)等邑,漳水流域已為秦所佔有。
前234年,秦又大舉向趙進攻,以所取的趙地建立雁門郡和雲中郡。
前231年,魏國被迫把部分土地獻秦,韓國亦被迫把南陽地獻給了秦。
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這時趙國發生大旱災。秦將王翦率領土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楊端和率領河內兵進圍趙都邯鄲。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布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
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公子嘉率領其宗族數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秦就在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
前227年,秦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兩國發兵抵抗,被秦軍敗於易水以西。次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求和。
前226年,韓國都城發生叛亂,秦國出兵平定韓的叛亂,乘機處死了韓王安。
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開封市),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秦就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
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帶20萬大軍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輿(平輿縣北),蒙武攻楚的寢(安徽臨泉縣),取得初步勝利。秦楚兩軍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城父集)相遇,楚乘秦軍不備發起反攻,大敗秦軍。後秦王政派王翦帶60萬大軍出征,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迫使楚將項燕自殺。接著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秦於楚地設九江郡(安徽壽縣)、長沙郡(湖南長沙市)。
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楚國滅亡。秦在滅楚的同時,不斷地向東擴展,陸續設郡,並攻取齊地,設置薛郡(山東曲阜縣)。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攻燕的遼東,虜燕王喜,滅亡了燕國。接著又回師攻代,虜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縣西南)和遼東郡(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
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滅了齊國,在齊舊地建立了齊郡(山東淄博市東北)和琅邪郡(山東膠南縣西南夏河城)。[40]
秦國從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10年陸續兼並了六國,從此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
C. 歷史上的秦始皇嬴政,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
秦始皇嬴政作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帝王,他身上有太多我們不知曉的謎,或許是因為他所生存的那個年代離我們現在實在遙遠,我們對於他的故事知之甚少,我們只知道是他南征北戰統一了中國,知道他修築長城為我國後期的各個封建統治政權提供了城池防護,知道他焚書坑儒差點將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毀於一旦,但是他的身世究竟如何?他背後有太多專業的歷史學家都猜不透的秘密,或許再過幾年也得不到清晰的答案,我們只能依存現有的知識以自己的主觀思想評判這樣一位歷史人物。
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究竟是正面還是反派人物我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他的暴虐使我國的版圖擴大到了原來的一倍之多,他耗費百萬民力修築的萬里長城成為了後世統治者的安全感,保證了江山社稷的穩定,還有他的靈渠為後來的貿易交往提供了基礎,或許他不是一個好的君王,不是一個好的丈夫,更不是一個好的父王,但是我們對他的了解有多少呢?
D. 歷史上的秦始皇長什麼樣
從史料記載來看,這位始皇帝性情暴烈,剛愎自用,「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遺憾的是他不是搴旗斬將的統帥,沒有帶過一次兵。更讓人失望的是秦始皇相貌醜陋,身形猥瑣,甚至帶點殘疾。關於秦始皇的形貌,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明確記載:「(尉)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蜂準」,說白了就是馬鞍鼻,鼻樑明顯凹陷;「長目」是眼球向外突出,即民間所說的「鼓鼓眼」;「摯鳥膺」,是醫學上所說的雞胸,系典型的軟骨病症狀;「豺聲」,則表明這位始皇帝生有嚴重的氣管炎,久咳不愈而致使嗓音沙啞難聽。秦始皇的這些相貌特徵表明,他是典型的軟骨病患者,身體發育不夠正常,因而胸廓、鼻樑的形狀出現了扭曲。胸、鼻的畸形,又造成了氣管炎或支氣管炎的經常發作,有時還會發一陣「羊癇風」。由此可以推斷,這位掃六合、平天下的一代偉人,不僅談不上相貌堂堂,而且不像個正常人的樣子,他還被多種疾病糾纏,使其脾氣暴躁,性情乖戾,待人「少恩而虎狼心」。
E. 秦始皇長什麼樣子是不是帥哥
秦始皇到底長什麼樣.
秦始皇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一統天下的皇帝.
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我們不禁好奇這位千古一帝的帝王到底長什麼樣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對秦始皇的長相特徵有記載.而司馬遷也說得很清楚.這段秦始皇的長相描述是尉繚說的.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用現代話說秦始皇有嚴重的雞胸,鼻子塌陷,鼻樑凹陷,眼睛細長但眼球向外突出,
尉繚為什麼在秦始皇的長相描述當中只提到秦始皇的鼻子和眼睛呢.要知道,人的五官分別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每一個人的五官是每一個人的長相最基本的特徵和描述.
尉繚之所以對秦始皇的長相描述只提到秦始皇的鼻子和眼睛,長得像個異類,秦始皇的鼻子和眼睛是最明顯的醜陋特徵.
尉繚卻沒有提到秦始皇的眉毛和嘴巴以及耳朵.我們可以假設一下,
尉繚為什麼只提到秦始皇的鼻子和眼睛,卻沒有提到秦始皇的眉毛,嘴巴和耳朵有什麼特徵呢.為什麼尉繚沒有提到秦始皇的眉毛,嘴巴,耳朵到底長什麼樣呢?
我得出來的結論是.因為秦始皇的眉毛,嘴巴和耳朵是正常人,和正常人無異.只有眼睛和鼻子長得特別醜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尉繚只對秦始皇的眼睛和鼻子進行描述卻沒有提到秦始皇的眉毛和嘴巴長什麼樣的原因.
因此,我們現在都能知道了,如果尉繚的這一描述是真的話,
秦始皇長相特徵就是,鼻子塌陷,鼻樑凹陷,眼睛細長但眼球向外突出.眉毛和嘴巴,耳朵是個正常人.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尉繚的這一描述.因為如果秦始皇這樣一位一國之君,來見到秦始皇的人肯定會被嚇傻.不知道的還以為秦始皇是一個外星人呢.
所以,在古代看臉混長相不能醜陋才能成為一國之君的時代.
可見,要想成為一國之君.長相不能醜陋是最重要的條件.
一國之君必須長相絕對不能醜陋.即便不是什麼帥哥級別也必須是長相普通.才能成為一國之君.
秦始皇到底長什麼樣,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知道人的五官的詳細資料.
人的五官就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
人的五官有很多種形狀和模樣,也就是說,
人的眉毛有很多種形狀和模樣.
人的眼睛有很多種形狀和模樣.
人的鼻子有很多種形狀和模樣.
人的嘴巴有很多種形狀和模樣.
人的耳朵也有很多種形狀和模樣.
每一種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都是有非常多種搭配的.
所以,秦始皇到底長什麼樣,只能證明,秦始皇到底長什麼樣都有可能.
因為,人的五官是一個人的長相的描述,而五官搭配有非常多種.幾乎是隨機搭配的.
但是,秦始皇絕對不可能是一個醜八怪,猥瑣矮小的形象.
因為在古代作為一國之君,長相是一個被選中的最重要的條件,因為如果一國之君是一個醜八怪那無論這個人的才華有多麼優秀也是無法成為一國之君的.
即便不是帥和瀟灑的形象至少也得長相普通,不能醜陋才能成為一國之君.
所以堂堂大秦怎麼會選擇一個醜八怪去當一國之君呢?這不是在丟大秦的臉面么?
歷史上秦始皇到底長的怎麼樣,司馬遷的史記里給了一個答案,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用現代話說秦始皇有嚴重的雞胸,鼻樑凹陷,眼球突出,司馬遷是秦始皇死後幾十年才出生的,當然不可能見到過秦始皇的本人,司馬遷關於秦始皇相貌的描寫根據的是出自曾輔秦始皇征服六國的客卿尉繚之口,尉繚擔任秦國的國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和秦始皇共事10多年。
中國歷史上,一代雄主大多相貌堂堂,很少有醜八怪的。因為在當時,容貌也是選官的條件之一。堂堂大秦怎麼會要一個佝僂丑鬼做大王呢?據《秦史稿》,秦制一尺合23.1厘米計算,秦始皇的身高有1.98米。一圍約舊尺的5寸到1尺之間,7圍大約在1.20米左右。「虎口,日角,大目,隆準」,雍容軒昂,是相書中典型的帝王之相。如果記載屬實的話,那麼秦始皇是一個矯健魁偉的大男子。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是長相英俊的男子,秦始皇的母親也是趙國有名的美麗女子.就光憑從遺傳學的角度來分析,秦始皇的父母既然都沒有任何醜陋的基因,所以,秦始皇的長相自然不會丑到哪裡去.
翦伯贊在《秦漢史》中說,「秦始皇並不是後世所想像的生長著一幅嚴肅得可怕的面孔,如果秦始皇他多少有些父親母親的遺傳,他應該是一位英俊而又年輕的青年。
.
綜上所述.秦始皇是一個長相英俊相貌堂堂高大威猛身材魁梧且又非常年輕的大帥哥.
F. 秦始皇 是什麼樣的人
1、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暴虐殘忍。
2、簡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3、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認為:「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秦始皇本紀》,「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斯列傳》
西漢政論家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並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新朝建興帝王莽:「功越千世!」
東漢史學家班固雖然批駁秦始皇殘忍,但依然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是「施於後王」的制度,認為「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 」
范曄在《後漢書》中提出:「漢承秦制」。
G. 秦始皇 是什麼樣的人秦始皇是什麼樣的人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擁有的成績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有很多的頭銜,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建立了首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組成了自己的稱號,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自己為皇帝的人。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於趙國,又稱趙政,也有人說其是呂不韋的兒子,故而稱為呂政,秦莊襄王之子(有人說為呂不韋之子)。出生於公元前259年,十幾年之後也就是在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承秦王之位。但是由於年齡尚小無法把持朝政,只好由丞相呂不韋和宣太後的男寵嫪毐專權。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開始親政,他無法忍受呂不韋和嫪毐在自己的手下,將自己的勢力發展得越來越大,對於嬴政來說,呂不韋和嫪毐已經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了,而且甚至逐漸超出了自己的掌控。尤其是兩人還仗勢欺人,嫪毐趁秦始皇外出之機,舉兵叛亂,被秦始皇一舉粉碎叛亂,殺死了嫪毐和趙姬的兩個孩子,誅殺嫪毐,幽禁太後趙姬。
第二年,他開始解決呂不韋這個障礙,呂不韋一向仗著趙姬和嬴政的勢力,不把他人放在眼裡,秦始皇稱其為「仲父」更是讓其勢頭囂張,秦始皇意識到呂不韋不可不除之後,迅速免除呂不韋的相職,後親自寫信給呂不韋,揚言自己並不是他的兒子,讓他不要把自己抬得太高,呂不韋看完信後羞愧萬分,且自知無法逃離被殺的境地,最好呂不韋自殺。秦始皇逼殺呂不韋後,重新任用了一批人,他任用了尉繚、李斯等人。
「及至始皇奮二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而且他任用大批優秀的人才來管理國家,特別是採取了李斯等人的建議。他實行三公九卿,僱傭大量的優秀的人才管理國家大事,他的主要成就有,首次統一了整個中國,南取百越,北擊匈奴,掃除了國家統一的道路。其後,再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里長城,打通西南,構建起了一個國家的模型。在他的手下手下有眾多優秀的將領,完善的軍事、生產、經濟貿易體系,他統一中國的工作,擁有著這樣長遠的眼光,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實在是不得不令人佩服。
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改革者,他所建立的歷史功績是具有開創意義的,秦處在2200多年前,在當時那個生產力並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秦始皇所建立的大秦帝國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秦始皇陵、阿房宮、秦直道、靈渠,都是他在位期間的功績。由此可見,可以看到秦國強大的財政、軍事和政治力量。
但是,他又是無可否認的暴君,「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進程是殘酷的,而一個新國的建立必然是有流血犧牲的,他暴虐對民眾施以法,使得民眾有口不敢言,還徵召民夫70萬修建宮殿,還有修萬里長城。焚書坑儒,燒毀了大量的古籍,連帶著一些迂腐的儒生也葬身與此次事件中。且歷史記載中的始皇,說他虛榮心重,有時行止古怪。
曾經有一次出遊,因為大風的原因,不得渡湘水,此人又是暴脾氣,因此怪罪於湘君女神。讓囚徒上山上砍伐樹木,來報復湘君。還曾經將山上的竹子都砍光,再在光禿的樹樁上塗上紅色的顏料,這些行為尚且古怪,說明秦始皇是個十分復雜的人。
不管怎樣荒謬、怪誕、離奇,這個叫做嬴政的人,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秦國近半年的努力下,到了秦始皇的時候,正是秦國果實豐收的時候,秦始皇是最後的收割者。秦始皇做了那個年代無數人想不到又做不到的事情,他是一個造夢者,也是一個實踐者。
H. 秦始皇長相歷史記載中到底長什麼樣
在《秦始皇本紀》中尉繚說:「秦王為人,峰准,長目,摯鳥膺,摯,豺聲。」郭沫若據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馬鞍鼻,「摯鳥膺」就是現代醫學的「雞胸」,「豺聲」表明氣管炎;其胸形、鼻形變異與氣管炎常發,顯示他是個軟骨病患者。
而史學界大部分專家認為,秦始皇是一個英武瀟灑、相貌堂堂的人。翦伯贊先生曾推斷,秦始皇的相貌應是相當漂亮的。
那麼,秦始皇到底是英武瀟灑還是身形猥瑣呢?北京大學歷史系、秦漢史專家劉華祝認為,關於秦始皇的長相,歷來文獻記載較少,但在《緯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緯書》相當於漢代的經書,早年我國沒有發現,八十年代末期才從日本運回。
《緯書》中的《易緯》、《春秋緯》和《禮緯》中都有關於秦始皇的記載。從這些書中,我們基本可以推斷出秦始皇長相的全貌。他「虎口」、「日角」、「隆準」、「長目」、「鷙鳥膺」。虎口,就是說他的嘴巴張得像老虎的嘴巴;日角,就是說在他的兩眉之間有一塊鼓起來的骨頭,史書上的漢光武也是這樣;隆準,就是鼻子很高;長目,就是說他的眼睛細而長,很像我們現在西北一帶的人;鷙鳥膺,是指胸骨突了出來,應該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雞胸。
特別應當指出的是,根據《禮緯》的記載,秦始皇的個頭特別高,有八尺六寸,相當於今天的一米九八。他的腰圍是七圍。關於圍,現在有幾種解釋,有人認為合抱為圍,有人則認為一尺為圍,也有人說五寸為圍。當時的一尺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七寸。如果是五寸為圍,那麼秦始皇的腰為三尺五寸,那麼就太細了。劉華祝認為,根據上下文來判斷,一尺為圍則較為可信。根據現在的尺寸,秦始皇的腰圍應相當於今天的四尺七八。劉華祝說,秦始皇這樣的一個形象,在今天看來,毫無疑問是非常的高大威武。
I. 真正的秦始皇是什麼樣的人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J. 秦始皇怎麼樣
好在於:
一、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他在位期間,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二、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
三、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四、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不好在於:
一、統治殘暴,他在位時期,曾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還有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二、《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三、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四、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