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歷史的「借」的事
三國時期有很多啊,比如草船借箭,借東風,周瑜三借等
2. 馬嵬其二 借什麼的歷史事件,批評、諷刺了什麼。
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3. 借古鑒今是什麼意思
借古鑒今的意思:藉助過去的歷史,作為今天的借鑒。
借古鑒今的意思和知往鑒今的含義大致相同。
知往鑒今成語解釋: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知往鑒今典故出處: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鑒今,驅曹盪吳,非同小可也。」
譯文: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驅趕曹國,盪平吳國,十分重要,不能輕視。
(3)借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其他類似短語句子:
(1)與古為徒:徒:同類的人。和古人作朋友。
(2)借古諷今: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3)以古為鑒: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4)以古喻今:喻:說明。借用古代的事來說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5)以古非今: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6)借古喻今: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現實中的今人今事。
4. 九州縹緲錄最近火了,它都借用了哪些歷史
感覺一定借用了宋朝的歷史,姬昌夜繼承了姬野的皇位,就非常像宋朝趙光義繼承趙匡胤的皇位,感覺如出一轍。
5. 山坡羊 潼關懷古借什麼追憶歷史
表達的是作者對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張養浩赴陝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後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總體而言,作者以此詩反應了歷史變遷和百姓的悲慘命運,我個人認為表現的是關心人民疾苦的歷史主題,
請採納
6. 赤壁借用了什麼歷史事件說明了什麼道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赤壁之戰在中國眾多戰役中是最有名的戰役之一,它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所以對歷史的發展有著促進的作用。所以即便已經過去了幾千年的歷史,赤壁之戰依舊是一場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戰爭。
赤壁之戰的簡介是劉備和孫權聯合在赤壁智取曹操,它主要的內容是曹操因為北士卒不適應坐船便把船的首尾相連好讓船連成一片平地,但是這也引來了危機。借著大好時機孫劉聯軍假裝投降,用火點燃了曹軍所有的船,歷史上著名的火燒赤壁就這么發生了。
7. 夏日絕句這首詩借用了什麼的歷史故事,嘲諷了南宋小朝延投降逃跑主義表達了什
夏日絕句中,詩人借用了項羽的故事,
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
8. 同「借」字有關的歷史典故
借屍還魂 借水行舟
9.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受三國演義影響,有句流傳很廣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說的是東漢末年,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為了自己的生存,向東吳借荊州駐扎。後來東吳數次催促劉備歸還荊州,劉備都以種種借口拒絕。因為一開始劉備就沒打算歸還荊州,於是留下了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歇後語。
就在此時,曹操出兵進取漢中的張魯。漢中被成為「巴蜀咽喉,益州門戶」,一旦曹操奪取漢中,則益州門戶洞開。劉備急忙提議與孫權講和協議瓜分荊州以回師抵禦曹操。
劉備和孫權協議,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也就是說劉備用零陵郡和武陵郡,再加上之前的漢昌郡和孫權交換了南郡的江陵部分。至此,劉備集團與孫權集團在荊州問題已經兩不相欠。
10. 借東風的歷史典故
那個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內造完十萬支箭。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說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並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孔明卻一點也不著急,他請魯肅借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扎草人一千個,並排列在船的兩側。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
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周瑜了,說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將信將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孔明令船隻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余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隻調頭迅速離開了。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數了數,的確有十萬多隻。從此以後,周瑜再也不為難諸葛亮了。 卻說周瑜立於山頂,觀望良久,忽然望後而倒,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左右救回帳中。諸將皆來動問,盡皆愕然相顧曰:「江北百萬之眾,虎踞鯨吞。不爭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慌忙差人申報吳侯,一面求醫調治。魯肅求助
古卻說魯肅見周瑜卧病,心中憂悶,來見孔明,言周瑜卒病之事。孔明曰:「公以為何如?」肅曰:「此乃曹操之福,江東之禍也。」孔明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醫。」肅曰:「誠如此,則國家萬幸!」即請孔明同去看病。肅先入見周瑜。瑜以被蒙頭而卧。肅曰:「都督病勢若何?」周瑜曰:「心腹攪痛,時復昏迷。」肅曰:「曾服何葯餌?」瑜曰:「心中嘔逆,葯不能下。」肅曰:「適來去望孔明,言能醫都督之病。現在帳外,煩來醫治,何如?」瑜命請入,教左右扶起,坐於床上。孔明曰:「連日不晤君顏,何期貴體不安!」瑜曰:「人有旦夕禍福,豈能自保?」孔明笑曰:「天有不測風雲,人又豈能料乎?」瑜聞失色,乃作呻吟之聲。孔明曰:「都督心中似覺煩積否?」瑜曰:「然,」孔明曰:「必須用良葯以解之。」瑜曰:「已服良葯,全然無效。」孔明曰:「須先理其氣;氣若順,則呼吸之間,自然痊可。」瑜料孔明必知其意,乃以言挑之曰:「欲得順氣,當服何葯?」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氣順。」瑜曰:「願先生賜教。」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寫畢,遞與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瑜見了大驚,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索以實情告之。」乃笑曰:「先生已知我病源,將用何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賜教。」孔明曰:「亮雖不才,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都督若要東南風時,可於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壇:高九尺,作三層,用一百二十人,手執旗幡圍繞。亮於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東南大風,助都督用兵,何如?」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風,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遲緩。」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風,至二十二日丙寅風息,如何?」瑜聞言大喜,矍然而起。便傳令差五百精壯軍士,往南屏山築壇;撥一百二十人,執旗守壇,聽候使令。主
孔明辭別出帳,與魯肅上馬,來南屏山相度地勢,令軍士取東南方赤土築壇。方圓二十四丈,每一層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層插二十八宿旗:東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蒼龍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虛、危、室、壁,作玄武之勢;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婁、胃、昴、畢、觜、參,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紅旗,按井、鬼、柳、星、張、翼、軫,成朱雀之狀。第二層周圍黃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發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執長竿,竿尖上用雞羽為葆。以招風信;前右立一人,手執長竿,竿上系七星號帶,以表風色;後左立一人,捧寶劍;後右立一人,捧香爐。壇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寶蓋、大戟、長戈、黃鉞、白旄、朱幡、皂纛,環繞四面。古孔明作法
孔明於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來到壇前。分付魯肅曰:「子敬自往軍中相助公瑾調兵。倘亮所祈無應,不可有怪。」魯肅別去。孔明囑付守壇將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眾皆領命。孔明緩步登壇,觀瞻方位已定,焚香於爐,注水於盂,仰天暗祝。下壇入帳中少歇,令軍士更替吃飯。孔明一日上壇三次,下壇三次。卻並不見有東南風。且說周瑜請程普、魯肅一班軍官,在帳中伺候,只等東南風起,便調兵出;一面關報孫權接應。黃蓋已自准備火船二十隻,船頭密布大釘;船內裝載蘆葦乾柴,灌以魚油,上鋪硫黃、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單遮蓋;船頭上插青龍牙旗,船尾各系走舸:在帳下聽候,只等周瑜號令。甘寧、闞澤窩盤蔡和、蔡中在水寨中,每日飲酒,不放一卒登岸;周圍盡是東吳軍馬,把得水泄不通:只等帳上號令下來。周瑜正在帳中坐議,探子來報:「吳侯船隻離寨八十五里停泊,只等都督好音。」瑜即差魯肅遍告各部下官兵將士:「俱各收拾船隻、軍器、帆櫓等物。號令一出,時刻休違。倘有違誤,即按軍法。」眾兵將得令,一個個摩拳擦掌,准備廝殺。、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風不動。瑜謂魯肅曰:「孔明之言謬矣。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乎?」肅曰:「吾料孔明必不謬談。」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幡轉動。瑜出帳看時,旗腳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急喚帳前護軍校尉丁奉、徐盛二將:「各帶一百人。徐盛從江內去,丁奉從旱路去,都到南屏山七星壇前,休問長短,拿住諸葛亮便行斬首,將首級來請功。」二將領命。徐盛下船,一百刀斧手盪開棹槳;丁奉上馬,一百弓弩手各跨征駒:往南屏山來。於路正迎著東南風起。後人有詩曰:「七星壇上卧龍登,一夜東風江水騰。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逞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