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的門閥世族是什麼

歷史上的門閥世族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8 20:38:48

1. 門閥士族是什麼意思

門閥士族,又稱世族,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至唐代,世代為官的士大夫階層,是一種貴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以後,「士族」一詞含義有所改變,士人取得官位後就是士族、士大夫,已沒有世襲的意味。

士族往往擁有大量土地,其宗族位於廣大農村,在地方上擁有勢力,進而參與國家政事,擁有中央權力。地方有事時,士族藉助其中央權力,維護其宗族勢力。中央有變時,士族在地方的宗族與地主身份仍延續不絕。南北朝時的世家大族,還往往供養大量奴隸、部曲和蔭附民。

士族階級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西漢一度十分的平民化,出現布衣將相之局,但此後新一輪世家的因素逐漸緩慢積累,出現了官僚世家、豪強世家和文化世家三種世家。

官僚世家:秦漢實行選賢任能,但也保障官僚特權,二千石一級的官員可以任子一人為郎官。盡管有些家族做官上延續兩三代就衰落了,但是總有一些家族延續的更長,因為世代為官,逐漸建立了族望,形成官族,「家世二千石」。

豪強世家:在鄉里,擁有大田莊、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的豪強世家,在東漢不斷發展,其子弟往往在本地做官。

文化世家:東漢以來,經學主要通過家族來傳承,不斷涌現經學世家,如弘農楊氏世傳歐陽《尚書》,號稱「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經》,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號稱「四世五公」。

東漢末年,因為學風的轉變,士人不再埋頭讀書,而是投身於交遊和聚會,討論文化和政治,因此又出現了名士和世代名士的家族,如潁川荀氏和潁川陳氏等。

鄉里豪族因為有經濟實力,可以讓子弟去讀書,學習經書後有了文化進入士林,可以通過明經做官的道路進入官場,政治權勢的獲得,又反過來加強他們在鄉里的權勢。東漢的官場官族、鄉里豪族、士林學門不斷的互相轉化,逐漸合一,三位一體發展而成為中古的士族門閥,把經濟、政治、文化融為一體。

消亡

從晚唐到北宋,名族貴胄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為官,則由約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盡是新興,唐代大族幾盡消亡。

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由於黃巢本人出自社會底層,仇視士族,造成大量士族的傷亡。再者,唐哀帝末年朱溫投當朝公卿三十餘人於黃河中。

朱溫竟笑著點頭,史稱白馬之禍。黃巢、朱溫、柳璨之流,不僅覬覦皇位,也滿腹牢騷,對既有的社會階級懷有強烈恨意,大肆殺害、醜化士族。

唐朝覆滅後,五代十國仍為唐末政治格局及藩鎮割據的延續,各政權的統治者多不屑文人,重武輕文,資源集中於軍事,各官職多由武將擔任;從而導致武人干政嚴重,叛變和戰爭不斷,政權迅速更迭。

這樣的環境使社會風氣劇變,文化與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大幅降低,人們不再尊敬唐代的那些門閥,也不再渴望與士族聯姻,對於所謂的世家大族普遍產生反感。

士族富饒的家園與產業遭到破壞,引以為傲的貫冊族譜也流失,重要人物死亡,其餘族人逃亡各地。百年間士族便徹底衰亡,與庶民再無區別,其地位由鄉紳地主階級取代。

唐末五代的戰亂,亦可說是一場「階級戰爭」,徹底摧毀中國自東漢晚期以來長達約七百年、以門閥為主的政治、社會型態。幾代之後,那些散居各地的族人已各自化成不同家庭,忘記共有的傳承。

五代時,舊有統治階層毀滅,為一批新人所取代,傳統士族崩潰。宋代的望族,即使附會是某個唐代士族的後人,可信的世系都只由北宋時開始。北宋王清明《揮麈前錄》,記錄了當時最顯赫的36個望族,是全新的名士集團,和唐代的社會中堅沒有關系,已沒有一個望族可以追溯到唐及五代。

2. 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門閥士族,是怎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

雖有衰落之相,但憑借眾多田產庄園,以及文學上的成就,琅琊王氏依舊是高門大族,家族榮耀一直延續到南北朝。隋朝建立後,意識到了門閥士族的影響力過大,開始逐漸消弱門閥士族的影響。楊堅上位後,便殺光關隴集團領頭人宇文氏,兔死狗烹的做法,不得不為之顫抖。

楊廣對此用力過度,使得世家勢力反撲,當年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弘農楊氏反了。武則天上位,與李治聯手幹掉長孫無忌,一下子解決關隴集團,到了唐代,皇權已得到空前集中。隋朝時期,科舉制已經出現,但是沒有完全的應用起來,武則天時期,科舉制正式啟用,為武則天收攬了眾多人才。

此時的科舉,為寒門子弟開放了仕途之路,但世家多年的積累,寒門出高官基本也很少有,崔盧王鄭等家族,依舊是高貴的門第。唐末時期,黃巢起義對門閥士族的殺傷力實在是太大,其後五代十國的亂世中,門閥士族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輝煌。門閥士族從唐末以後,便不復存在,幾個亂世讓頂級大族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3. 士族是什麼


士族 [shì zú]
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幾大世家(琅琊王氏 陳郡謝氏 陳郡袁氏 蘭陵蕭氏) 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趙郡李氏、[1]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中文名
士族
外文名
shi zu
又稱
門第、衣冠、世族、勢族
定義
門第和閥閱的合稱
寓意
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
概念內涵
魏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又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並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2]
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士族有著多方面的歷史內涵,缺乏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構成完整意義上的士族。
政治上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經濟上
士族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庄園經濟;(品官占田蔭客制為士族制度提供經濟保障;)
魏晉世族
社會體系
因祖宗顯貴而據一方幾百至千餘年的德望鄉梓的世家士族。浙江吳興姚氏、中華姚氏求正堂德府世家即是中華民族始祖聖君舜帝姚重華的正統嫡系血脈,是世居近二千年的湖州吳興的士族,吳興堂姚氏。
社會生活
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
文化上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歷史溯源
士族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士」階層,「士」階層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

4. 門閥士族是什麼意思

「門閥士族」指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於魏晉之際,鼎盛於東晉,從東晉末至南朝逐漸衰落,士族享有特權,把持政權,世代為官,嚴格等級,標榜門第,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
門閥政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特徵。
興起:
東漢時期,士人主要通過察舉、徵辟出仕。被舉、被辟的人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門生、故吏為了利祿,甚至不惜諂附、賄賂以求固結。大官僚與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集團,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東漢後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領袖。所謂門閥大族,就是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上具有這些特徵的家族。東漢時期選士首先看族姓閥閱,所以門閥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徵辟中照例得到優先。門閥大族是大地主中長期發展起來的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階層。當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們聯結、周旋。門閥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勢力更具有壟斷性,實際上統治了這些州郡。
發展:
漢末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與這個階層結合在一起。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發布「唯才是舉」令,選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不但沒有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准,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曹操亡後,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前,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品評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

5. 豪強地主、士族、門閥、世家大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區別和聯系具體如下:

豪強地主:偏向於東漢時期,劉秀就是這個出身,也與豪強地主相愛相殺。

士族:一般指漢代以來以世代讀書為主的人群,研究儒家等,如韋氏父子,京房,鄭玄。

門閥:偏向於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門閥政治,等級森嚴,是東漢三國以來士族的變異。

世家大族:是地緣關系與政治名詞的合稱,即鄉里大姓,朝中為官。

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

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6. 士族和門閥有何差異它們前後相繼,有何本質不同

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級,其實在東漢時期已經就萌芽了,經歷了三國時期到了西晉正式形成。西晉的建立者司馬氏實際上就是靠著士族官僚的支持奪取的曹魏政權,正是基於此,所以建國後在政治與經濟制度上都更加的傾向於保護士族地主的利益。

西方的貴族制度建立在分封制度的基礎之上,但是這個分封與西周的分封制還有一些區別。西方的封建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契約制度,貴族得到封地成為國王的封臣,在獲得經濟特權與政治特權的同時,對國王負有封建義務,相對來講要比西周時期的分封無論是在從屬關系還是在繼承關繫上都要更加的鬆弛。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其基礎實際上是血統。從這一點看,門閥制度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即士族與皇權共治。

7. 存在於歷史中的門閥士族,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士族,是我國歷史上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它的前身是東漢時期以世家大族和名士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集團,由於察舉、辟除等制度的存在,這些人以舉主、門生及故吏等身份結成一種比較牢固的社會關系。

隋朝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位發生了根本轉變。在經濟上,為了減少士族的經濟力量(門閥制度下的士族廣占田園,蔭庇成百上千的部曲、佃客,並享受免除服役等特權)。

隋採用“大索貌閱”和輸籍法,從士族豪強手裡奪取了數十萬人口,並實行了均田法。煬帝時期又把士族手中還能控制的那部分部曲、奴婢奪去受田能力。可以說到了隋朝時期,士族已經失去了法律的保護跟經濟的支持,橫行了幾百年的門閥士族已經是昨日黃花。

唐朝建立後,延續了隋朝的科舉制跟土地政策。門閥士族徹底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機會,但是因為唐朝初年為了維護統治,還是初任用士族人物,借其威望鞏固其統治,但是這僅僅是一種策略,維持的時間並不久。

雖然後來很多士族子弟通過了科舉制度,再一次成為了統治階層,但是從本質上而言,他們已是科舉制度下官僚集團的一員,不再是那個擁有特權的特殊的階層。他們雖然擁有舊士族的姓氏,卻不復擁有舊士族的特權地位和隆遇。

隨著唐王朝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地方節度使的崛起,成為了壓垮門閥士族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作為一種殘存勢力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漸喪失,乃至趨於消亡

8. 中國歷史上的10大門閥士族:哪個家族最輝煌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貴族,那麼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呢。沛縣的劉氏是歷史上最為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漢朝的光武帝是漢景帝的孩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這個確實是真的,確實不是假的。那麼劉備是漢景帝的孩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嗎?

劉邦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從一個平民出身,做了亭長,慢慢的,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一番奮斗,推翻了秦朝,拉攏了自己的兄弟,身邊的朋友,以及路上見到的英雄好漢,接著打下了整個天下,成立了大漢王朝。統一了整個全國,他的家族也算是非常強勢,非常輝煌了。

9. 什麼是士族門閥

士族是東漢以來逐漸形成的一個社會階層。東漢以來見於史籍的有大姓、著姓,冠族、甲族等名號。名士是這個階層的代表。他們「刻情修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聲價」。這些名士文化修養程度高,政治地位高。他們通過漢代鄉里評議制度和東漢以來經學選人的制度逐漸操縱了選舉,把持了政權。

東漢自安帝以來任用宦官,宦官插手選舉以後,抑制了士族的發展。東漢末年,外戚何進同士族袁紹、名士何顒、荀攸等秘謀誅殺宦官,宦官張讓等率先動手殺了大將軍何進,接著董卓入京,引起軍閥混戰,混戰結果形成了三國割據對峙,各個政權都積聚了大批名士。「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里相赴」,集結於魏、蜀、吳三個政權之下。曹操政權下更是名士雲集,他們在平定北方中都建立了謀謨之功。如荀彧力阻曹操官渡退兵,荀攸謀擒呂布,郭嘉主伐烏桓,鍾繇安撫涼州,國淵典領屯田,在他們的幫助下,曹操統一了北方。但赤壁之戰後,曹操便對名士集團進行了清洗和殺戮,使名士集團受到重大的打擊。

曹丕即位當了皇帝後,馬上又接受了名士、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目的主要是為調和曹魏政權下士與庶兩大社會集團的矛盾,兼顧二者的利益,從而使士族重新在其政權下為其服務。這項制度規定了選舉人才的依據為德、才、家世三項。但由於東漢以來土族力量的雄厚的政治經濟基礎,所以從一開始選舉權就掌握在士族手中,這項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完全變了形,出現了只重家世,不重才能情況,特別是以司馬氏為首的士族集團掌握朝政以後,九品中正制更成為士族操縱政權的工具,造成了「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的局面。

西晉政權建立後,並得到長足的發展,士族發展為世襲士族,即世族。由士族到世族的演變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九品中正制的變化。其次,西晉建立初和建立後,建立了兩項制度,第一項是五等爵位制。司馬昭為晉王時,命裴秀制定五等爵位制,受封者主要是士族,最大的是賈、裴、王三家。另一項制度是晉咸寧六年(280年),官吏占田蔭客制的規定,官吏占田同九品中正制的九個品位相適應,品位與占田數量成正比,具體規定是一品官有權占田五十頃,以下每品遞減五頃,至九品占田十頃。同時規定官吏可以按品次庇蔭親屬,庇蔭客戶,其庇蔭數額也是按九個品次規定的,並且還規定「宗室、國賓,先賢之後及士人子孫亦如之」。這兩項制度實際上是以法律形式確立了世族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和一定程度的世襲權,從而成為九品選人的主要依據。西晉用法律形式規定的世族的特權和世襲權同漢代士族的情況大為不同,漢代也有世代作官的情形,但它是由選舉制度實施過程中的漏洞和弊端造成的,沒有法律明文規定。

西晉時期的世族主要有:平原華氏(曹魏時華歆至太尉)、東海王氏(起自王郎仕魏至司徒)、河東裴氏(起自裴潛仕魏官至尚書令)、河東衛氏(起自衛覬仕魏至尚書)、扶風蘇氏(起自蘇則仕魏至侍中)、京兆杜氏(起自杜畿)、北地傅氏(起自傅嘏)、清河崔氏(起自崔林)、太原王氏(起自王昶)、琅邪王氏、范陽盧氏。就其淵源來說,大都由曹魏時的顯貴發展而來。

西晉時的世族主要特徵是,政治上擁有世代做官的特權,在意識形態方面,世族一般都崇尚玄學,許多大的世族顯貴同時就是玄學的代表人物。世族在社會生活中崇尚曠達、逍遙,這種風氣到西晉中後期更為嚴重。當時的顯貴子弟,裸身飲酒,對弄婢妾,「逆之者傷好,非之者負譏」。同時世族為維持其社會地位,常在婚姻上築起一個堤壩,「士庶不婚」,世族只在其階層內部擇偶聯姻。在經濟上,世族普遍都有各自的庄園,如西晉石崇在河南金谷澗(今南洛陽市西北)有別墅,周圍清泉茂林、觀閣魚鳥、果木葯草,莫不畢備。世族地主庄園的主要勞動力是部曲、佃客,他們的身份低於自耕農民,不能隨意離開自己的土地。

西晉滅亡後,世族在東晉建立起了世族門閥統治,實質上就是幾個大的世族集團輪流控制朝政。終東晉一代,有山東王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五個門閥集團依次專政,世族門閥所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是大田莊,他們靠占土護澤以圖發展,思想上主要是崇尚玄學。門閥統治在中國歷史上只存在於東晉一朝,東晉以後,這種統治形式再沒有出現過。

南北朝時代,雖然門閥統治的形式不存在了,但世族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在政治經濟上仍有很大的優勢。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由尚書左僕射何尚之參議,「發南兗州三、五民丁,父、祖、伯叔、兄弟仕州職從事、及仕北徐、兗為皇帝、皇子從事,庶姓主簿,諸皇帝、皇子府參軍督護、國三令以上,相府舍者,不在發例」。確定了免除兵役的特權范圍,實際上規定了列入世族的最起碼的標志。以後宋、齊時期的寒門地主和富裕商人為取得以上免役特權,就努力使自己的家族符合上述規定,出現了改撰戶籍的情形,所以到南齊初年,下令大規模檢籍,結果又導致了唐寓之起義,參加起義的成員主要是被提出的改竄戶籍的寒門地主,這次起義雖被鎮壓了,但檢籍也不得不停止。宣布恢復頒布的戶籍,世族隊伍迅速擴大了。

在北朝,早在北魏太武帝統治時,漢人世族崔浩就提出「齊整人倫,分明姓族」,實際上就是要清定流品,分別士庶,當時阻力很大,崔浩被誅,與此大有關系。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始定姓氏。孝文帝定姓氏的標準是,根據先世官爵高低來判別姓族高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下詔:「其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居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崔、盧、李、鄭)。」

隋開皇七年(587年),科舉制被定為國家制度,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廢除,世族階層也隨之衰退。

10. 歷史上知名的門閥大族

世族又稱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准,在社會上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享有很高的政治、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他們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從歷史上看,它有一個萌芽、形成、充分發展(又稱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長過程。
政治上,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借家世出身參與政權,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
經濟上,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並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並土地,經營庄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士族地主(又稱世族、門閥地主)在東漢開始形成,為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東晉時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進入鼎盛階段。這一時期土族政治上擁有特權,清官要職被士族壟斷;經濟上擁有田莊,佔有大量土地人口,還經常與官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文化上家學傳承,占據壟斷地位,還大興譜牒之學,崇尚清談玄學,擅長長書法、繪畫等藝術;社會上不與庶族通婚往來等。士族把持大權,卻不願涉身實務,在優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東晉後期到南朝時期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於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級官職。特殊的社會環境使許多士族不思進取,沉溺於清閑放盪的生活,不屑於政務軍務。加之士族是近親聯姻,身體素質極差,因此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以後,一些庶族出身的將領脫穎而出,顯示出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聲望與權力迅速上升。這一時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中受到打擊、削弱。上述三種原因相互作用,極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階級、經濟基礎。
到了南朝時期,由於門閥世族自身的腐朽。喪失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統治能力;社會階級矛盾的沖突和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進而典掌機要,控制地方,統帥軍隊,以武功稱帝,打破了門閥地主一統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時雖據高位,卻已無實權,走向必然的滅亡。後經候景之亂、隋滅陳等變化,門閥等級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躍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終於使產生於魏,盛行於晉的門閥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終消亡。
隋唐時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推行使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其禁止無限占田和隨意買賣土地的規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並和保護自耕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二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三是農民戰爭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從此,存續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終在歷史舞台上消失。
漢朝:一、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 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也是附會。

二、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農楊氏

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於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布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以「四知」而著稱的「關西孔子楊伯起」。據《後漢書》所載,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為當時之大儒,少時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時人稱之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曾隱居於湖州數十年,五十歲,才開始為官,後多次升遷,官至太尉。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到:「我了解你,你卻為什麼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到:「天黑了,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的走了。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的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而且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為他們置些產業的,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皆博學而清廉,《後漢書》雲,「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遂「為東京名族」。

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更是把楊氏地位推到了巔峰。北宋楊家將的創始人楊業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精忠報國,抗遼衛國,一門五侯,名垂青史,可謂是弘農楊氏的落日余暉
唐朝: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琅琊王氏、蘭陵蕭氏。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門閥世族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