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項羽劉邦曾以鴻溝為界,鴻溝究竟是誰修築的
歷史上,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奪天下,曾經發生過四年的楚漢之爭.兩個幫派發生戰斗,勞民傷財是必要的,這一場戰役當然也不例外了,,兩軍人困馬乏,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最終他們兩個人商量,決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王劉邦,以東歸楚霸王項羽。問題來了,歷史上的鴻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鴻溝年久失修,遭到廢棄。
因長年未對鴻溝進行維修理,使河水東岸浸水,越來越嚴重。至西漢末年,泥沙淤寒了荷水和汴水河道,鴻溝水系遭到破壞,就這樣鴻溝就慢慢地被荒廢了。
B. 項羽劉邦曾以鴻溝為界,鴻溝是誰修築的
漢之交,項羽和劉邦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達成楚河漢界的休戰協議的。我們今日形容兩個人對某件事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用「鴻溝」來表達,鴻溝這條在歷史上用了幾百年的運河,後來隨著黃河改道不復存在,但是其歷史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後來的幾十年,魏國也果然南進,攻佔楚國更多的城邑,很難說魏國將士的作戰能力,就一定比楚國強多少,魏國開挖的這條運河,的確也是魏國占優的原因之一。
深溝,又稱菏水,連接濟水和泗水,水流方向為從西往東,水流速度比較快。
C. 寧夏最牛的一條溝,中國考古的發祥地,是3萬年前的雅丹地貌嗎
你聽說過寧夏的水洞溝嗎?水洞溝旅遊景區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水洞溝獨特的雅丹地貌,記錄了三萬年前人類生生不息的活動軌跡。我喜歡這種厚重朴實的感覺。這里沒有江南小橋流水的柔美,雕梁畫棟的精緻,也沒有打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的姑娘,有的是讓你落地生根的踏實感與農耕民族骨子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歸屬感。
原創聲明:本文由旅遊之後編輯小旅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親愛的愛旅遊的小夥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願陪你走完這一場!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看著真的很壯觀吶,對於長城從小就有一種敬畏之情,看到這種遠古時代存留下來的遺址,也是內心激動不已!在這里,有一種交通工具叫做駱駝車,比起直接騎在駱駝的身上,這種駱駝車感覺可以幫助那些害怕和動物直接接觸的人,載客也更多!
水洞溝融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和互動娛樂於一體,內容豐富多彩。一天跨越三萬年,一腳踏兩省(寧夏、內蒙古),非常有特色。現在已是淡季,景區暫不提供各類互動娛樂項目,但自然與人文景觀已足以令人流連忘返。我在裡面玩了四小時,依舊意猶未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土夯明長城和藏兵洞,前者蒼涼雄壯,後者巧思奇工。
D. 有誰知道關於「史海沉溝」的
你可以去網路搜索一下。應該很多。
中國近現代(公元1840-1949年)
1840年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
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落後。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以扭轉中英貿易逆差.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也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欣(xin:古體字為訁+斤)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為首(曾國藩、張之洞等)。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創辦首個(陸續多批)近代企業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但因為政治上的軟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初英、法、美等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巴黎和會」。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會」。但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絕。消息傳至國內,群情激憤。5月4日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北京學生們喊著「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外爭國權 內懲國賊」的口號湧上街頭,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中華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8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成立了!!!
E. 歷史上的鴻溝是現在的哪裡
鴻溝是古運河名,在今河南省滎陽市 。 楚漢相爭時曾劃鴻溝為界。後亦借指疆土的分界。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明·沈采《千金記·延燒》:「 楚漢爭鋒不得寧,鴻溝畫界各相吞。」
清·許承欽《白溝河》詩:「良平持廟算,誰定割鴻溝。」
北周·庾信《擬詠懷》之八:「長坂初垂翼,鴻溝遂倒戈。」倪璠註:「謂元帝即位,纔及三年, 魏軍至襄陽,梁王詧率眾會之,遂至於敗也。時梁魏地分南北,有若鴻溝。詧本梁朝宗室,助魏自伐,故雲倒戈矣。」
F. 請問高手:斗渠、農渠,斗溝、農溝分別指什麼啊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斗渠、農渠,斗溝、農溝都是農田排水系統中的名次。
斗渠,指由支渠引水到毛渠或灌區的渠道。
農渠是指從斗渠中將水引流到各個田塊的渠道。
排水斗溝是將農溝的水匯集輸送到排水支溝的排水溝。
農溝是將毛溝的水匯集輸送到排水斗溝的排水溝。
斗渠、農渠是將水引入的渠道,斗溝、農溝是將水排出的渠道。
農田水利輸水渠道中,按渠道職能和規模,一般把固定渠道分為干、支、斗、農四級。因此在引水系統中,農渠位於斗渠的下級,在排水系統中,農溝位於斗溝的上級。
(6)歷史上什麼溝擴展閱讀
農田排水的必要性
對於某些地區來說,由於連年乾旱,長期大量取用地下水進行灌溉,現狀地下水位已經很深,而土壤透水性較好,汛期也不會產生地表徑流,或者是採用噴灌、微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不產生深層滲漏,不會由於地下水位升高而助長澇、漬和鹽鹼。
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差異甚大。全國大部分地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具有年內和年際雨量分配很不均勻的特點。因此,經常出現豐枯交錯和旱、澇交替,歷史上就存在著水旱頻仍的現象。
當前,即使在實施高標准、高效率的節水灌溉後,田間水分已大量減少,但是仍有不少地區,在汛期遭遇較大降雨或暴雨襲擊時,仍然會產生多餘的地表徑流,而又無法加以消耗利用,若不及時排除,並隨即降低地下水位,內澇和漬害的威脅依然存在。
北方一些引用河水灌區,在我國目前以沿用地面灌溉方式為主體的情況下,即使進行了節水改造,也還有一部分灌溉水從田面滲入地下,補充到地下水中,若不採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對地下水位加以控制,仍會出現地下水位上升過高,而使土壤鹽漬化程度加劇。
G. 淮海戰役中黃溝在什麼地方
古水名。春秋吳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北上大會晉魯各國於黃池以稱霸中原,乃自淮入泗,自泗入沂,到魯、宋各國境內,將不相連接的水道鑿通,東自今江蘇沛縣,經山東單縣、曹縣及河南蘭考、封丘等縣,西達濟水,歷史上稱為黃溝。
H. 歷史上的「鴻溝」在哪
鴻溝,古代運河,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楚漢相爭時是兩軍對峙的臨時分界,比喻界線分明。
I. 歷史上的鴻溝在哪裡
鴻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史記河渠書第七:「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 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擴建。修成後,經過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一直是黃淮間主要水運交通線路之一。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時期又稱狼湯渠。
它在今河南省滎陽北引黃河水,東經過中牟北,開封北而後折向南部,經過尉氏東、太康西、淮陽,分成兩條支流:一條向南進入潁河,一條向東進入沙河,二條又分別匯入淮河,形成黃淮間的水運交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