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在歷史上打仗的時候,總是北方勝南方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多次統一分裂再統一的過程。不過說到統一中國,最常見的無外乎這兩條道路,南征或者北伐。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南征的勝率要遠遠大於北伐。如魏國滅蜀國,晉朝滅吳國,隋朝滅陳朝,金滅北宋,元滅南宋,大清滅明,都是從北到南。
中國古代「創業成功」的開國皇帝也大多來自北方,在眾多帝王中,真正北伐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北方為何總能將南方按在地上摩擦,這是怎麼回事?
地理優勢、糧草優勢,加上強悍的騎兵讓北方軍隊贏得起也輸得起。再者北方相對貧瘠,經濟沒有南方發達,氣候還惡劣,生活水平差,北方向南進攻,那是追求幸福,作戰也更有動力,這樣看來,古代南征容易北伐難,也就不足為奇啦。
Ⅱ 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記載中總是對元朝「輕描淡寫」呢
明朝的人為什麼對元朝輕描淡寫呢?因為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朝代。而元朝是打敗了漢族人建立的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漢民族一直是一對尖銳的矛盾,而且在明朝的時候,蒙古人和漢人還是對立的矛盾,明英宗的時候,蒙古人甚至反撲打到了北京城。所以明朝雖然也承認元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朝代,但是對元朝確實不怎麼感冒。
一是元朝的歷史太短。如果是本來就比較弱的朝代,比如說五代十國那樣的朝代。大家都知道它比較弱。所以也都不怎麼在意。而元朝之前的蒙古帝國,那可是威震世界的,這么一個威震世界的大帝國,很快就滅亡了,所以歷史學家在總結這段歷史的時候,肯定只能是輕視它的。從它的身上只能總結出失敗的教訓,就像秦朝那麼一個朝代曾經很多次被提出來剖析失敗原因一樣。
二是元朝沒有更多的建設性。秦朝雖然短暫,但是秦朝幹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比如書同文、車同軌,比如修建萬里長城等等。這幾件大事情對後世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秦朝值得拿出來說的非常多。而元朝幾乎沒有干過什麼在歷史上能夠留下來的東西。
中國歷史不注重元朝,就如俄羅斯不注重欽察汗國一樣,許多人認為元朝是個外族人統治,什麼外族人,就是現在已經留有國家所謂的蒙古國,過多描述,不太妥。中國歷史學家在主觀上一直承認元朝,它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相當重要,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尤其武功方面,元朝偏重於軍事擴張,在文化上造詣不高,沒有創造自身可以讓大眾接受的文化,因此續國壽命不長,只有立國八十年,加上蒙古帝國時期一百來年,和之後的大清滿族人統治相反,所以沒著重講授。
Ⅲ 為什麼在歷史上很多同姓,甚至同一家族的政權,卻選了不同的國號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般國號的變更意味著一個朝代新政權的開始,比如隋朝和唐朝,是一個朝代滅亡之後產生的新的國號,而國號大多是根據原來侯爵的名稱或者代號來確定的,比如隋朝的名稱由來是楊堅的父親楊忠是隨國公,因隨字從走,意味著政權不定,所以改成了隋,再比如漢王劉邦,在他得到政權之後就把新的朝代定為了漢朝。
到中華民國廢除了以年號紀年的方式,改用了民國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採用了西方的公元紀年,這樣的紀年方式就徹底的退出了舞台,只是在歷史書上會時常的看到那些紀年的方式。
Ⅳ 為什麼在歷史上十多個王朝,都會選擇洛陽為都
眾所周知,我國中部地區的河南省是一個擁有長久歷史的省份,其擁有著洛陽、開封、鄭州等歷史名城,其中洛陽更是一座擁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古城。根據歷史記載,洛陽早在夏商時期便已有雛形,始建於西周時期,先後被十多個王朝建都於此,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而洛陽是憑借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才使十多個王朝選擇定都於此的。
最後,雖然在古代時候有很多地理位置優越的城市,但是我們也知道古時候風雲變化莫測,將國都定位為一個有險可守之地更有利於王朝的長久昌盛。
Ⅳ 為什麼在歷史上,美國為啥沒有完全吞並墨西哥呢
在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中,美國消耗的兵力明顯是大於墨西哥的,加之美國國內的內戰一觸即發,它也不敢再在墨西哥拖延時間,於是班師回朝。直到後來美國的鼎盛時期到來,卻依舊沒有再去攻佔墨西哥,不僅是因為戰後的新墨西哥已經形成,而且等待美國的全新對手又一次出現,美國無力抽身。
一、美墨戰爭1846年到1848年之間,美國與墨西哥在德克薩斯問題上打了一仗。戰敗後的墨西哥賠了近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美國。美國仗著自己經濟發達,軍隊設備精良且兵力眾多,於1846年4月24日正式向墨西哥宣戰。美國海軍方面第一時間就控制了正面戰場上的墨西哥軍隊。
墨西哥人開始對自己的領土進行了大面積的布控,花費重金武裝力量進行防禦工作,戰爭後的墨西哥對於美國的忌憚心理很嚴重,不過這也催人奮進他們自身發展,畢竟只有強大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希望。除此之外,在二戰後,美國的新對手蘇聯出現了,美國忙於與蘇聯的冷戰,無力抽身再去攻佔墨西哥。
Ⅵ 為什麼在歷史上中國和別的國家交往很少
歷史上的中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是領先與同期世界周邊其他國家的。
由此產生的文化上自豪感以及認同感,認為物質上抵達博物,文化上引領風騷,對外無所需,反而是外部小國仰慕天朝上國就算沒機會還要創造點祥瑞來占點便宜,這樣的情況下,不給錢有失泱泱大國風范,給錢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以就保持相對克制的交往。
例如封貢體系,就是約定時間段的打賞體系,例如互市體系,甚至對外經濟交流都是已賞賜立場體系的,可見相互經濟關系的不平等性。別說外國,就是對於中央政府受當時生產力水平限制無法將執行力體現的邊遠地區也往往採用羈縻政策,而非直接統領。
Ⅶ 為什麼在歷史上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一條無人能改變的規律,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由分裂到統一,再由統一到分裂,時間短的幾十年一變,時間長的幾百年一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然是這樣的結果。
崇禎上吊
4、邊患。邊患從西周以來就是個大問題,一直也沒有解決,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了防止匈奴人的騷殺搶掠,還召集全國人力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派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多次和匈奴人作戰。到後來,採取和親政策,來維持幾十年不打仗的和平,但是後來和親也不起作用了 ,就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局面。邊患讓宋朝和明朝相繼亡國。歷史的教訓異常慘痛呀!
Ⅷ 為什麼在歷史上,中國與德國、美國沒有聯盟呢
首先在近代二戰時期中國和美國是有過同盟關系的,而在近代以前因為科技和交通的限制,分屬不同大洲的中、德、美三國並沒有太多利益上的交集,也就沒有同盟的必要。
Ⅸ 為什麼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原因如下:
一、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蜿蜒一萬三千餘里,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二、長城是作為軍事要塞而存在的,為了抵擋外族的入侵,數以百萬計的勞動人民肩挑背扛,無數人為此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三、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內,而且作為世界聞名的八大奇跡,現在只有長城和埃及金字塔依然存在。其他的早已支離破碎,有的甚至已經變成了傳說。
四、從國內外影響上看,長城也是享譽世界,聞名中外的中華古代建築。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
Ⅹ 【請教】為什麼在歷史上,英國和法國之間曾經爆發過「英法百年戰爭」
一、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起源: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關系的糾纏不清和英國對法國長期積累的怨恨。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之後,大部分官員都是由法國貴族擔任。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法國人的憎惡越來越深,認為法國人是到英國來當主人。近200年間王公貴族上等人士只使用法語,英語成了農夫或商人使用的語言。滲透到英國的法國的語言、文化很自然地收到了英國平民百姓的厭惡,並且英國作為法國的臣民只能向法國低頭。
對於瞧不起英國人、事事干預英國並且總是高高在上的法國人,不僅是英國百姓,連已轉變為英國人的諾曼底王和貴族也感到很憤恨。英國已痛下決心,要擺脫與法國的君臣關系,平等地與法國對話。這也是百年戰爭爆發的很大一個原因,當然,除了英法之間「歷史淵源」外,英法百年戰爭爆發還有以下的原因:
1、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直接導火線是法國加佩王朝查理四世1328年死後無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繼承問題。
1154年,法國最強大的貴族——安茹伯爵亨利因其母親的血緣關系,得以繼承英格蘭王位,是為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扮演著十分罕見的雙重角色:作為國王,他是英國的統治者;作為公爵和伯爵,他又是法國的臣民。因此除非他自願放棄法國國籍、放棄在法國的一切權利,否則他作為一個法國公民理所當然必須對法蘭西國王唯命是從。
老奸巨猾的亨利二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當然會想盡辦法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英法之間這種君不君、臣不臣,利害關系糾纏不清的混亂局面,在雙方的後代之間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百年戰爭的前,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三世就正式提出了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
2、加斯科尼問題是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愛德華一世以來,加斯科尼問題一直在英法關系中居中心地位,即加斯科尼取代諾曼底和安茹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加斯科尼是位於現代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地方。在愛德華一世時,這個繁榮的盛產酒的省份是英格蘭僅存的一塊法國領土,他與英格蘭的政治關系由於甜酒的出口貿易和把英國織品和穀物海運到波爾多和巴約訥而得到加強。在12世紀時,該地區因亨利二世享有的繼承權而轉移到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手中。
英格蘭國王要求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承認他們的宗主權,但是這些國王作為阿基坦的公爵,自1204年以後一直是法蘭西國王的附庸,卻拒不承認法國國王在加斯科尼的宗主權。在「百年戰爭之前和之間,加斯科尼一直在安格魯—法蘭西關系中居於中心位置;它取代諾曼底和安茹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重重矛盾和矛盾的激化,在弗蘭德商人的挑撥之下,積怨頗深的英國和法國之間終於爆發了戰爭。
二、影響:
1、戰爭體制。
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治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騎兵最終則消失了。
2、戰術思想。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到了1415 年的阿金庫爾戰役,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斗,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更突顯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於戰爭中屢屢失敗,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3、武器裝備。
百年戰爭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鏈甲,這和之前數個世紀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葯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