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
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
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會議拉開序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會議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思想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會議前後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
(1)偉大的歷史轉折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名,候補中央委員112名。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
全會決定,鑒於中央在二中全會以來的工作進展順利,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已經基本上勝利完成,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從1979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討論了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認為黨和政府的對外政策是正確的,成功的。
全會討論了加快農業生產問題和1979、1980兩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並原則上通過了相應的文件。
②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因為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是從這次會議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會議拉開序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會議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思想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會議前後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在統一大業、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偉大的民族開始復興.所以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
故答案為:
因為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是從這次會議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會議拉開序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會議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思想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會議前後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在統一大業、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偉大的民族開始復興.
③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
因為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思想上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是思想路線,政治上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領導集體,實現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拔亂反正,使我國進行入社會主義現代代建設的新時期。
④ 為什麼說中共11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歷史轉折
1、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
2、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3、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了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4、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5、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6、這次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後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中國從此迸人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⑤ 什麼是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十二大以後全面展開。它經歷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的改革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改革從農村開始,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決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黨中央尊重群眾願望,積極支持試驗,幾年功夫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八億農民獲得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加上基本取消農產品的統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從而使農業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經濟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迅速發展,廣大城鄉人民得到顯著實惠,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個偉大創造。它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為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為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接著,黨相繼決定對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並進一步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重大步驟,是利用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嶄新試驗,取得了很大成就。實踐證明,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在興辦經濟特區之後,又相繼開放沿海十幾個城市,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批准海南建省並成為經濟特區。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兩億人口的沿海地帶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
改革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強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證。黨提出一系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強調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十二屆六中全會專門作出決議,指出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文明建設。黨還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進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和斗爭。
⑥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些事件稱得上是偉大的歷史轉折點
八七會議: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⑦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為什麼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點
因為五四運動五為中國的前進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五四運動後的一個重要變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開始成為中國先進思想界的主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它稱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它是歷史大趨勢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愛國救亡怒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說到底,人們被那時祖國苦難境遇激發出來的滿腔悲憤,對創造合理的新社會的強烈追求,是五四運動能夠發生的內在動力。
(7)偉大的歷史轉折是什麼擴展閱讀:
初期的新文化運動是從陳獨秀等創辦的《新青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民主的對立物是專制,科學的對立物是愚昧和迷信,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惡果。
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小說《狂人日記》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名言:「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新青年》對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批判,其尖銳徹底的程度、所向無前的氣勢,遠遠超過辛亥革命時期,更不用說以前了,確實起到了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它帶來思想的解放,為人們接受新思想作了重要准備。
⑧ 偉大的歷史轉折「兩個凡是」的內容和實質分別是什麼
「兩個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左傾錯誤的繼續
⑨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偉大的歷史轉折
這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是黨和國家命運攸關的歷史性抉擇。
正由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我們才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中華民族滄桑巨變,擺脫了貧困,告別了落後,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如果說,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和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那麼,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並將貫穿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部進程。
(9)偉大的歷史轉折是什麼擴展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關鍵詞:
1、解放思想。
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鄧小平在講話中說,「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
2、工作重點轉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現在就應當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及時地、果斷地結束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真理標准大討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准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
這篇文章在全黨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議和指責,從而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認為這對於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4、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為了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設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會議認為,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全體黨員和黨的幹部,人人遵守黨的紀律,是恢復黨和國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碼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嚴守黨紀。
全會選舉產生了以陳雲同志為第一書記的由一百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是保障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的一個重要措施。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根本任務,就是維護黨規黨法,切實搞好黨風。
5、四項基本原則。
在1979年召開的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指出: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項基本原則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
6、中央一號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這是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肯定包產到戶等各種生產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文件認為「反映了億萬農民要求按照中國農村的實際狀況來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的強烈願望。」「不論採取什麼形式,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從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中央都用「一號文件」形式出台有關農村改革的政策措施。
7、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9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嶄新命題,他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
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8、歷史決議。
1981年6月27日-29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被人們簡稱為「歷史決議」。
《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對「文化大革命」,對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和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與指導意義作出了總結和評價。這次全會及其通過的《決議》,完成了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任務。
9、小康。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同年12月6日,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鄧小平提出「小康」的概念。
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⑩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指的是什麼轉 向什麼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高速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