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往事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什麼意思
意思是過去的就過去了,從現在隱去也不遲啊!
此語出自《論語·微子》。《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全文(節選)如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如下: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經過,他唱道:『鳳呀!鳳呀!為什麼你的德行竟如此衰敗?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來的事物還來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眼下從政的人物都很危險!'孔子下車,想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使孔子沒有能夠和他談。
「往者不可諫」就是「遂事不諫」。用今天的話來說,就叫,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了吧,關鍵是要抓住未來。
「來者猶可追」就是抓住未來。不過,抓住未來干什麼?這依然是一個問題,在接輿看來,如果你(指孔子)要抓住未來去從政,那還是不可取的,還是糊塗。因為「今之從政者殆而!」就是現在從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險的了,又還「累累如喪家之犬」一樣地汲汲於奔走各國干什麼呢?
其實,可以看到,接輿的觀點與子路宿於石門時那個「晨門」的說法是一致的,都認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所以要加以諷刺勸喻。
當然,道不同,不相為謀。至於孔子是否聽他們的勸喻,那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脫離開具體的所指,今天來理解「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那還是很有啟發的。不說歷史,不說社會這樣大的話題,就是處理個人生活中的事情,總結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敗得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義的借鑒。
Ⅱ 歷史是什麼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廣義狹義
歷史學指的是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Ⅲ 追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是什麼含義
含義是: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出自:《三字經》
啟示:楊堅起兵東征西殺,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中國,建立的隋朝僅兩代就滅亡了。其原因是隋煬帝的荒淫無道,使得他眾叛親離。由此可見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
(3)追歷史叫什麼擴展閱讀:
《三字經》的原典作者: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但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於「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王應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的時候,編寫了一本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
一說是宋代人區適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認為廣東順德人區適子才是《三字經》的真正作者。
一說是明代人黎貞。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即以為明代黎貞撰。
中國寧波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如安在《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二期上發表了《歷史上最早記載〈三字經〉的文獻——〈三字經〉成書於南宋中期新說》一文,
判斷《三字經》應成書於南宋紹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間,其時代要早於王應麟(1223年-1296年)和區適子。而寧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經》最早流傳的地區。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
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
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餘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Ⅳ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學科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
Ⅳ 中國歷史上能追到最早的是什麼朝代
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夏以前是部落聯盟,華夏還沒有建立國家
Ⅵ 追溯歷史還是回溯歷史
追溯歷史。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兩國交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許多世紀以前。
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要講《申報》,是必須追溯到六十年以前的,但這些事我不知道。」
筆畫
例句
1、歷史是不能忘卻的,人們追溯歷史的渴求也不會停歇。
2、林非散文閃爍著思索之光,無論是雲游天下,還是追溯歷史,抑或觀照現實,總是表現出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覃思。
3、追溯歷史,早在高盧時期,當地葡萄酒的美名就已經響譽天下。
4、追溯歷史,瘦西湖歷經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系。
5、該問題無法膚皮潦草地解決,必須徹底追溯歷史才能解決。
Ⅶ 中國歷史可追朔到什麼時候
中國第一個進入史書記載的、可確定的是夏朝。依據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夏朝可以說是一個部落聯盟制的奴隸制朝代。
Ⅷ 中國校服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校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學堂,當時校方已開始發給學生統一的衣服、帽子、靴子,並從傳統服裝漸變為西式制服。1920年後,中國各地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校服,如北京大學明文規定必須穿長袍。之後標准校服演變為男生著中山裝,女生穿陰丹士林旗袍。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菁菁校園,無處不張揚著春潮熱力;年輕的歡聲笑語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校服——正是這飛揚青春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里永遠流動的風景。近百年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
Ⅸ 追謚是什麼意思 希望大家告訴我...謝謝了!!!
所謂「追謚」是什麼意思呢?在中國古代,那些有一定地位、社會影響或特殊事跡的人死後,通常情況下國家會給予一個特殊的稱號,這個特殊的稱號就叫「謚號」。而如果這個謚號是在這個人物死後的很長時間才加封的話,這樣的謚號就稱為「追謚」。往往被追謚的人,通常都會有一段不被人承認的歷史。
Ⅹ 可追溯是什麼意思
區塊鏈通過區塊數據結構存儲了創世區塊後的所有歷史數據,區塊鏈上的任意一條數據皆可通過鏈式結構追溯其本源。
區塊鏈是一個分散的資料庫,分散資料庫記錄了區塊鏈每筆交易的輸入輸出,從而可以輕松的追蹤資產數量變化和交易活動,這就是區塊鏈的可追溯性。
簡介
分散資料庫,分散在網路鏈接的各台計算機上,不受中心化伺服器控制。所以,區塊鏈的數據存儲方式是不可篡改的。我們可以追蹤區塊鏈中的數據,並且信賴這些數據,因為誰都無法改變它們,它們是真實的。
區塊鏈技術,為客戶提供了一種保證企業提供的信息完全真實的方法。企業通過區塊鏈,存儲產品或服務的相關信息(比如:材料的原產地,供應鏈等等)。客戶知道這些數據無法更改,所以會完全信賴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