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歷史上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姓什麼
屈原姓羋。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1)歷史詩人屈原姓什麼擴展閱讀
屈原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後,和楚懷王熊槐為本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於是稱他為「屈瑕」。由此,楚王為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為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魏晉之後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❷ 我國愛國詩人屈原姓什麼
姓羋。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 ,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2)歷史詩人屈原姓什麼擴展閱讀:
屈原文學作品
1、《九歌·東皇太一》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這是《九歌》的開首篇,是祭祀東皇太一的祭歌。此詩自始至終只是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的描述,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東皇太一的敬重、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
2、《九歌·湘夫人》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是《九歌·湘君》的姊妹篇。此詩寫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產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詩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語調去寫,描繪出那種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
3、《九章·懷沙》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一般認為此詩作於屈原臨死前,是詩人的絕命詞。此詩歷述作者不能見容於時的原因與現狀以及南行的心情,為自己遭遇的不幸發出了浩嘆與歌唱,希望以自身肉體的死亡來震撼民心、激勵君主。全詩語句簡短有力,頗有氣促情迫之感,反映了詩人的實際感受與心境,在情感與表達形式上與詩的內涵渾然一體。
❸ 我國歷史上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姓什麼
我國歷史上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姓羋,屈氏,名平,字原。是我國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及政治家。羋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姓氏,祝融八姓。
(3)歷史詩人屈原姓什麼擴展閱讀:
祖源地丹陽在湖北荊山一帶,羋姓,是周朝時楚國貴族的祖姓,其已經分衍為諸多其他姓氏。讀音為:miē或mǐ。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參考資料:網路——羋姓
網路——屈原
❹ 我國著名詩人屈原其實姓什麼
羋。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4)歷史詩人屈原姓什麼擴展閱讀
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相傳是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一帶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最早就是流傳在荊楚地區的傳說。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端午競渡的習俗,也是荊楚地區人們紀念屈原的方式之一。《隋書·地理志下》載:「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為制《九歌》,蓋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到了隋唐一統後,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就不僅限於荊楚地區,而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❺ 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姓什麼
屈原其實姓羋,就是《羋月傳》的「羋」。「屈」是他的氏,他的名為「平」,字為「原」。因先秦時代姓與氏有嚴格區分,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所以他叫屈原,而不叫羋原。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5)歷史詩人屈原姓什麼擴展閱讀:
屈原的政治成就
1、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商鞅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一套路子,使百姓無論是務農還是出征,都有盼頭、奔頭和念頭,只有建立獎罰制度,臣工和百姓才會心甘情願的為爵位的驅使去竭盡全力。
2、舉賢能。戰國時代魏文侯首開禮賢下士之風,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霸百餘年;其次田齊的齊桓公辟稷下為學宮,招賢納士,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依然是超越大梁穩坐天下風華,成為天下士子趨之若鶩之地。屈原此時,這樣的改革也算是正當其時。
3、禁朋黨。鑒於楚國的貴胄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