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知識 詩詞曲分別在什麼時候最興盛
詩,盛行於唐朝。詞,興於宋朝。曲,行於元朝。有唐一朝,天下大治,文化思想上開放,極大的促進了唐詩的發展,似李白詩中「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可見讀書人地位之高,文化思想上的開放程度。而宋一朝,詞大致可分為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者縱情高呼,直達胸意,或感時事,或憶古事,婉約派又極小現奇大,又個人之思,及哀時局,南宋一朝,偏安一隅,少了鐵骨,多了些柔情。元曲,雖然興與元,但元朝存在時間較為短暫,所以在繁榮過後,後繼乏力
Ⅱ 崑曲的發展史是什麼
崑曲歷史悠久,其代表著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和劇種。它劇目豐富多彩,唱腔婉約柔美,表演載歌載舞。
崑曲是流行於我國江蘇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戲曲劇種,用崑腔演唱。「崑腔」也叫崑曲、崑山腔。崑腔(崑曲),或與北曲相對稱為南曲、南詞。它原於元末明初的江蘇崑山一帶流行戲曲腔調,那時的南戲「巡演」曾流經江蘇崑山地域,與當地的語音和音樂匯融。後經崑山聲樂師顧堅的歌唱而改進,亦為推動「崑山腔」行成與發展。至明代嘉靖、隆慶年間,流寓江蘇太倉碼頭的魏良輔等人對崑腔又進行了融會革新,以唱傳奇劇本為主,兼用笛、笙、簫、琵琶等伴奏。初只行於吳中,後漸流傳各地使崑腔特別興盛起來,成為明代至清中葉以前主要的戲曲聲腔。後來,崑腔對其它劇種的行成和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由此不難看出,作為「百戲之祖」而著稱及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它以博大精深,華美典雅之藝術風范而展獻給觀眾。它又以牌曲聯接起來的構成唱段及人物感情抒發自然的神髓表演,而被人們喜聞樂見。
Ⅲ 曲什麼(填歷史朝代)如唐詩。
唐詩。宋詞。元曲
Ⅳ 曲劇的來源有什麼歷史背景
明清時期在農村盛行民歌,後來人們在民歌基礎上經過藝人加工形成了小曲,這些小曲詞情雅麗,曲韻動人,深受城鄉人民的喜愛。明代開封唱小曲之風尤盛。
明代文學家沈德符《顧曲雜言·時尚小令》記載:
元人小令行於燕、趙後,侵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後,中原又行瑣南枝、傍妝台、山坡羊之屬。李崆峒先生初自慶陽徙居汴梁,聞之,以為可繼《國風》之後。
自此之後,又有耍孩兒、駐雲飛、醉太平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干荷葉、粉紅蓮、銀絞絲之屬
比年以來,又有打棗桿、桂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濺,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肺其譜不知從何而來一一真可駭嘆!
明清俗曲最初是以單曲清唱的方式演唱的,演唱時,三五人自執檀板擊節,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幫腔處就一起幫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順序來演唱,人們稱之為「鼓子曲」。
大約到了清代末期,出現了一個名叫朱萬明的人,他自幼愛拉愛唱,尤其酷愛鼓子曲。朱萬明的父親會「海參戲」,也會拉弦伴奏,是清代末期鄭鐵爐一帶有名的藝人。「海參戲」是坐攤戲,活躍於當時的民間。
朱萬明受父親感染,耳濡目染,大腦里的戲曲細胞就格外活躍。朱萬明成年後,一面在家裡玩曲子,一面農閑時和玩友外出應酬,為了區別於「下九流」的戲子,他們就創造性的把鼓子曲與「踩高蹺」結合起來,自稱「玩友」。
朱萬明非常注意民歌和民間戲曲吸引進小調曲子,也注意從生活中吸取藝術營養。
一次,他們夜行至漢江邊,忽聞一婦女痛哭亡夫,哭聲哀傷而富韻味,朱萬明根據這哭聲的音韻,創造了曲牌「小漢江」。
另一次,朱萬明乘船過黃河,艄公搖櫓的聲音觸發了他的靈感,由此創造了曲牌「慢舵」。
朱萬明還重新組織了高蹺曲子的「十八板」,他把原僅有開首,增添了「狀元遊街」、「過街俏」等曲調,使重新組織的「十八板」歡快活躍、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朱萬明在器樂伴奏方面還發明了墜胡,墜胡是將琴桿拉長,琴筒加大,使其聲音更洪亮、高亢。
朱萬明就和一群玩友走街串巷的演奏,到了1920年前後,出現了有簡單化裝和粗略的行當分工的高蹺曲,多數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間傳說腳本,如《小姑賢》、《打皂》、《小打魚》等。
在1926年農歷四月初七,由河南省臨汝縣大張村關雲龍和朱萬明率領劇社「同樂社」,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縣潁陽鄉三里李窪村演出,因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蹺演出,李窪村的李祖白提出讓他們去掉高蹺站在檯子上唱曲子。
觀看演出的農民將運載莊稼的牛車搭成高台,同樂社去掉高蹺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了《許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劇目,這使高蹺曲走上了舞台。
兩個月後,李窪村這天為龍王廟唱廟會戲,就在廟門前壘個0.5米高的一個小檯子,上面搭了棚,後面掛了一大塊紅布,做遮堂布。
伊川的耿庚辰、孔海東、劉金水、郭太超和登封的王天水、范隨林、李圪嗒等20人在舞台上唱了曲子戲,模仿當地的越調和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銅器唱了起來。
「同樂社」唱的有《丁郎認父》、《天河記》、《劉全進瓜》、《武松殺嫂》、《書館會》等。這種新的表演方式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從此,高蹺曲走上了舞台,百姓們稱它為「河南曲子」,後又命名為「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在李窪村正式誕生了。廟會戲後,消息傳得很遠,來邀請他們助興演唱的人不斷,同時也招來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員外出演出。「同樂社」又在紅布上寫了「醒民劇團」4個大字,從此組成了我國第一個曲劇團。
1927年開始,「醒民劇團」到外地演出謀生,很快影響到附近縣鄉。附近的鄉縣又有了多家演唱組織,這種去掉高蹺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遍布了周邊的鄉縣地區,也影響到了「醒民劇團」。
「醒民劇團」1928年在洛陽看了文明戲的演出後,受到相當大的啟發,思想有所轉變,便與玩友結伙進城,在洛陽老集演出《戒大煙》、《放足》、《李豁子離婚》等時裝戲,受到歡迎。
20世紀30年代起,曲劇逐漸向兄弟劇種學習表演程式,戲劇的伴奏樂器也逐漸增多,逐漸發展成為健全的「文武場」,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戲曲,向正規化的方向發展。
剛開始,曲劇的伴奏樂器只有兩種,一根墜胡,一副手板,多時另加三弦、四弦,沒有銅器七鐃、八鑔等武場打擊樂。
後來,朱萬明與其他曲友一道改進伴奏器樂,增加了打擊樂,如鼓、鑼、鑔等,文場增加了笙、嗩吶、古箏等,根據演唱伴奏需要豐富了管弦樂,並且劇目也漸漸由演家庭生活戲而偏向於演歷史戲,由演中小型戲而演大戲,各行當也逐漸完善起來。
到了1937年左右,曲劇的發展猶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縣市,直至安徽省的臨泉一帶也都有河南「曲子戲」的演出痕跡。在周口、淮陽、界首等地開始出現半職業性劇團,知名演員有楊德富、李金波、陳萬順、陳玉佩等。陳玉佩是曲劇最早的女演員,唱戲細膩,表演傳神,深受百姓的喜愛。
1943年前後,曲劇中別有特色的黑頭唱腔出現了。當時,由朱六來、朱雙奇、蘭輯吾、耿庚辰、溫如意、李運成、張桂林、張光旭、張八子、吳魁及琴師馬鐵良組成的曲子班在陝西咸陽演出時,排演曲劇第一個連台本《呼延慶打擂》。
那時的曲劇仍以生、旦戲為主,從未出現過黑頭行當,更無粗獷響亮、剛正豪邁的黑頭唱腔。朱六來、李運成、張桂林、溫如意、耿庚辰研究認為,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勢,就連他的說話也一定要語氣重、有分量,唱腔自然也和一般角色不同,既要響亮,還要帶點「鋼音」。
經過試唱,他們在豫劇「臉子」唱腔的基礎上,用曲劇的揚調過門演唱,形成了基本唱法。接著,由耿庚辰在《呼延慶打擂》中試演包拯,馬上受到觀眾喜愛。這樣,曲劇「黑頭」唱腔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20世紀40年代中期,洛陽成立了曲劇班,由張光耀演包拯,張光耀琢磨其師傅耿庚辰的唱腔,同樣用揚調唱出了「黑頭」唱腔。
1952年,謝祿調入偃師縣曲劇團。因他天賦極高,聲如洪鍾,由他扮演《呼延慶打擂》中的包拯,他想借鑒梆子戲爨金聲的黑頭腔來演包拯,可爨金聲亡故多年,謝祿只好步行10多千米去找熟悉爨家聲調的人請教,又去京劇團觀摩學習花臉唱法,反復研究各種調門,一字一句細心揣摩。
經過長期研究,謝祿終於摸索出了曲劇和梆子黑頭唱腔的潛在規律,在陽調基礎上進行改革創造,使音調高亢挺拔,明亮生輝,研製出了帶有爨家韻味的曲劇黑頭唱腔,轟動豫西,驚動省垣。
張廣耀的黑頭腔只有撩子、陽調兩個曲牌,謝祿又將詩篇、慢舵採用轉調唱法,將一般的詩篇上移五度轉演唱,使音調剛勁明亮。
演唱慢舵時,謝祿提高二、三、四句的落音,過門由C調轉為G調演奏,把這些優美抒情、文雅纏綿的曲牌唱出了虎勁吼音的新韻味,成功研製出曲劇黑頭行當的一套風格獨特的唱腔。
後來,謝祿又排演了《秦香蓮》,該劇的主要難題就是拿下以唱功為主的包公戲。劇組研究認為,應當把握住包公的性格,突出「黑頭」唱法上的「宏」、「壯」、「剛」、「豪」等特點,唱腔要有剛勁雄渾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力度。
謝祿研究吸收了偃師著名的「大臉」黑頭演員「大金聲」、「二平」的唱法優點,充分發揮自己剛亮的嗓音、真切的吐字和有力的噴口長處,不僅成功地唱了大段揚調,還創造出了「黑頭」的「撩子」唱法。戲一上演,即獲得廣泛贊譽。
1959年謝祿調入河南省曲劇團,他繼續研究各種劇種的「黑頭」唱法,博採眾長,對自己的「黑頭」唱腔加工改進,如使用「腦後音」發音,增強「噴口」吐字,加速表現黑頭性格特點的「吔」行腔襯字等,特別是結合「丹田勁」彈出來的笑聲,增強了表現力。
後來,謝祿又創造出了「反調詩篇」、「飛極陰陽」調門的唱法,更加完善了「黑頭」唱腔。謝祿成了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的「黑頭」演員,也為曲劇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Ⅳ 曲的由來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到了北宋歸於統一。國家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當時汴京臨安等大都市裡,到處都有商店、酒樓、飯館,城裡還有群眾游藝場所,稱為瓦子、瓦舍或瓦肆,漸漸地「曲」這一來自民間的新的文學形式就開始形成並得到了發展。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繼唐詩和宋詞之後,出現了「曲」這一新的文學形式。曲的出現,給百花爭艷的中國文學圖譜上,增添了一朵奇葩,帶來了中國文學史上元明戲曲和散曲的繁榮時期。
曲的名稱的使用是比較混亂的,我們這里所講的「曲",是指宋金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包括散曲和戲曲兩大類。這種文學形式,產生於宋金時期,在元明兩代有了空前的發展。
Ⅵ 崑曲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曲種之一,至今已有多少歷史
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貫雲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閑適的生活,後辭官不做,隱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葯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的先驅。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Ⅶ 崑曲有什麼樣的歷史
崑曲(Kunqu Opera),原名「崑山腔」、「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屬太倉州)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即時,無錫崑曲社對崑曲起到了繁榮推廣的作用。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崑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崑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崑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崑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傑出代表。
從崑曲的歷史發展上看, 18世紀之前的 400年,是崑曲逐漸成熟並日趨鼎盛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崑曲一直以一種完美的表現方式向人們展示著世間的萬般風情。正是這種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使得崑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18世紀後期,地方戲開始興起,它們的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出格局,戲曲的發展也由貴族化向大眾化過渡,崑曲至此開始走下坡路。
20世紀中葉,崑曲敗落之勢更顯,許多崑曲藝人轉行演出流行的京劇。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力扶持和振興中國傳統的戲曲事業,崑曲才有幸得以重獲新生。1956年,浙江昆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在全國產生廣泛的影響,周總理曾感慨地說:「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2]之後,全國許多地方相繼恢復了崑曲劇團。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Ⅷ 歷史有沒有性曲的性
曲姓歷史名人,根據古籍記載,漢代有代郡太守曲謙、曲澄,太常卿曲仲尼;唐朝有曲元衡、曲承裕、曲珍、將軍曲端、貞元中陳許節度使曲環;北宋有登科曲全昌;明朝有揚州同知曲從直、蒲田知縣曲廉;當代有曾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的曲保健,等等。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曲姓後裔分布於陝、甘、冀、魯、豫、京等地。
Ⅸ 中國戲曲有什麼歷史
中國戲曲歷史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中國戲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樂舞、俳優、百戲。唐代更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歌舞戲和參軍戲,「戲」和「曲」進一步融會,表演形式也更為多樣。宋、金時期,戲曲藝術趨於成熟,宋雜劇和金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劇中角色也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國戲曲表演分行當的體系。
元代戲曲創作和演出空前繁榮,涌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和作品,元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最為著名,堪稱世界戲劇藝術的不朽作品。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特別是傳奇作品大量涌現,包括作為中國戲曲史上劃時代的浪漫主義傑作湯顯祖的《牡丹亭》等。這個時期,大量戲曲理論論著的出現,更加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時期內,不但出現了昆劇、京劇等全國性的大劇種,而且涌現出幾百個地方劇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建國以來,戲曲藝術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一批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和優秀的戲曲作品,深深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Ⅹ 崑曲的歷史是什麼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崑曲在我國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紀末就已流行在江蘇省崑山縣一帶,後來在明代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崑山曲音樂家魏良輔等人,在總結南北曲傳統基礎上,吸收了南戲諸聲腔的特點和長處,創造出一種細膩輕柔的腔調,稱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簫、管、笛等樂器,這比當時流行的其他聲腔有很大的進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傳開來,後來人稱崑山腔,也叫崑曲。
五百年來,經過無數劇作家、音樂家、演員和人民群眾的不斷豐富加工,崑曲成為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之一,很多劇種至今還保留演出崑曲劇目,成為多種古典藝術高度綜合的代表劇種。
崑曲特點:
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表演三個方面:
l、劇本:崑曲劇本採用了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大戲分很多摺子,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串在總的情節上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它的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
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的優點和長處,採用了長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把漢語的音樂性發揮得非常充分,通過字調、韻律、句法結構,產生一種剛柔、長短輕重和諧的藝術效果,京劇則採用七言詩歌發展而來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數都是固定的。
崑曲直到現在還經常原封不動,演唱幾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樂:中國的戲曲音樂大致分成兩種結構形式,即曲牌體和板腔體。崑曲音樂呈曲牌體結構形式,有一千多個曲牌,崑曲的每出戲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轉細膩、吐字講究,有四聲、尖團之分,而京劇音樂是板腔體結構,它分為西皮二簧等幾個板式。崑曲唱腔沒有過門。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寬,如女聲要真假聲結合,難度非常大,京劇則每句都有過門,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而京劇主要是京胡。
3、表演:崑曲由於它的劇本和音樂的特點,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動作非常高,崑曲最大特點是載歌載舞,由於崑曲文詞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經常用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或者用動作來輔助對文詞的解釋,崑曲的舞蹈動作經過意象、變形和裝飾性的各種手法使動作非常優美。連綿不斷,但難度也非常大,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一邊演唱、一邊舞蹈,京劇則是演唱時沒有大幅度的舞蹈動作,或舞蹈動作時,一般都不演唱,凡載歌載舞的劇目,一般都是演崑曲劇目,象《擋馬》、《鬧天宮》都是崑曲劇目,後來經過加工提高,也成為京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崑曲的表演非常細膩,每個行當都有不同特點,如旦角的嫵媚多姿,小生的儒雅瀟灑,花臉的粗獷豪放,武生武旦的剛健瀟灑,小丑的詼諧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