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說的是什麼
劉備三顧茅廬,精誠所至,使諸葛亮大為感動。劉備虛心請教天下之事,諸葛亮便將自己對時局的精闢見解毫無保留地對劉備傾說。諸葛亮分析了曹、孫、劉當時各自佔有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因素,提出了占荊襄、奪益州三分天下的戰略,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
在當時,隆中對策對苦苦求佐助而四處碰壁的劉備來說,勾畫出開創大業的仙境。
㈡ 從歷史上來說,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聖人
不過,世人心中大多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答案,那就是“文聖人”孔子,“武聖君”關羽。其實,在歷史上,有許多人都被後人稱為“聖人”,比如:酒聖杜康、書界聖人王羲之、詩界聖人杜甫、醫界聖人張仲景、畫界聖人吳道子等,這些人都是中國人心目中共同的“聖人”。
魯迅作為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作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更是“民族魂”的象徵,所以,他也可以被稱為“聖人”。但是,比這些聖人都要早,甚至,比孔子都要早許多年的商朝,也有這樣一位被稱為“亘古忠臣”的“聖人”,他就是商紂王的叔叔比干。
當然,這也正說明了比乾的“仁”,是得到了世人承認的。不但如此,比乾的廟被稱為“天下第一廟”,比乾的墓還被稱為“天下第一墓”,僅他一人就佔了四個天下第一。也因此,比干被稱為“聖人”,更是當之無愧。
㈢ 歷史上說公元前,公元前是指什麼
「公元前」的意思也就是耶穌誕生之前的時間,從公元元年開始,比如平時我們所說的「公元前100年」, 就是從公元元年之前的第一百年年。「公元前」紀年法是倒著數的,而「公元」紀年就是順著數了。
「公元」並不是我國歷史中發明出來的,而是西方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被作為「西元元年」。 後來這種稱呼叫法逐漸被世界諸多國家所採用,後來,「西元」就被改稱為「公元」。作為一種紀年法,比如平時我們所說的「公元2019年」,意思就是從公元元年開始算起,第兩千零一十九年。
(3)歷史上說什麼擴展閱讀
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中,並不是以「公元」和「公元前」紀年法來命名時間的,我國有自己的獨特的紀年法,一般情況下,都是某朝某帝某(年號)某年。就拿唐太宗時期舉個例子,「唐朝太宗貞觀五年」,這是李世民在位期間使用貞觀年號的第五年時間。
封建帝王的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直到清朝滅亡之後,這種紀年法才消失了,而「公元」紀年法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我國最早使用「公元」紀年法的是民國時期。
㈣ 歷史書上說什麼世紀什麼年代的怎麼理解我的意思是怎樣把它說成是多少年
世紀
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年代
年代,一個年代為十年,指連續的十年,通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年代的劃分為:依照公元紀年年份,可以被10整除所在的年份的相鄰十年為一個年代。不過,對於年代的具體劃分卻存在兩種不同的方法,例如20世紀60年代,通常指1960年至1969年這段時間的連續10年,但也有人認為應指1961年至1970年這段時間的連續10年。
㈤ 政治、歷史上所說的「統治基礎」指什麼
政治、歷史上所說的「統治基礎」指中央集權或君主專制的權力。
政治權力是政治統治的前提。沒有一定的權力基礎,其他基礎只能是尋不到主體的裝飾物。政治統治的強弱狀況首先取決於作為其首要基礎的政治權力的強弱狀況。
清朝後期,年輕的光緒帝渴望有所作為,將自己的立場擺在維新派一邊,想要通過變法、改革來體現其統治力。但朝中實權掌握在垂簾聽政的西太後手中。光緒帝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至關重要的政治權力基礎來支撐他的維新目標。這一場政治爭奪中,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取得了勝利,恰是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實在的政治權力
(5)歷史上說什麼擴展閱讀:
條件
政治統治體系的結構是由它本身的階級性質決定的。這個條件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說,政治統治體系只能是統治階級組織的體系;其二是說,不同性質的政治統治體系制約著政治統治體系的不同結構形式。也就是說,同樣的政治組織,在不同性質的政治統治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是不同的。
政治統治體現的結構是由社會歷史條件和階級斗爭的特點決定的。
政治統治體系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它並不包括全部社會組織,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如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宗教的等等,因此要判定一個機構或組織是否是政治統治體系的組成部分,要看其在功能和地位上是否具有全局性、直接性和必要性三個特徵,歸結到一點,則是看其與國家的機構的關系如何。
㈥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話
10.「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此句語出曹操《讓縣自鳴本志令》,為曹操於公元210年所作。當時曹操於赤壁之戰慘敗,士人階層藉此嘲諷曹操妄尊自大目空一切。曹操感慨萬千,便寫下此文。全文描述他如何從官宦弟子一步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文章言辭朴實,感情真摯,其中有一句便是「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意思是「假如這天下沒有我,那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自稱帝王」。這句話體現了曹操一代想梟雄的氣魄,曹操也並沒被籠罩在赤壁之戰失敗的陰影中。他隨後的很多做法得到了士人階層的認可,為曹魏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9.「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在中國歷史上可謂鼎鼎大名,以至於直到今日仍是家喻戶曉。陳勝作為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他起義時喊出的這句心聲極大地鼓舞了起義軍的士氣,雖然最後陳勝的政權慘遭鎮壓,但他在推翻秦朝統治的進程中,作用無可估量。
8.「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初定天下,南下巡查。眾人紛紛低頭迴避,唯有項羽昂首直視聖駕,叔父怕他出意外,便讓他趕快低頭,誰知項羽竟然說:「彼可取而代之也。」西楚霸王的王霸之氣簡直就是與生俱來的,當時說類似狠話的人不少,但他的這句被歷史銘記的原因,是他不僅說了,而且做到了。值得一提的是,劉邦看到相同的場景是,說了另一句著名的話——「大丈夫生當如此。」
7.「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西漢名將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某日霍去病凱旋,漢武帝欲為他建造房舍。誰知霍去病堅決不接受,並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話表達了他抗擊外敵的決心,漢武帝由此大受感動。
6.「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大漢之臣妾。」
建武二十八年,班彪給劉秀的奏章中有「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的語句。此時的漢朝在宣帝統治下,國力達到鼎盛時期。匈奴被完全征服,漢朝在西域設立都護,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漢朝天子享受著來自四海的頂禮膜拜,身為漢臣,班彪由衷地發出如此自豪的感慨。
5.「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1420年,朱棣依靠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稱明成祖,號永樂。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山海關以外仍屬化外之地,且關外主要是以滿族為主的部落聚居社會,對中原的安定具有威脅。為了鞏守中土,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
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崇禎皇帝之死不忘祖訓,拒不遷都。終明一世300餘年,無賠款割地,無怯戰求和。為了抵抗外來侵略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明朝統治者拼光了國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並不是誰說的,而明朝17位皇帝是這樣做的。也許有人說他們大多奇葩無能,但與後世的滿清對比,他們以決然的姿態,捍衛了大國尊嚴。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客觀地說,文天祥是一介文人,帶兵很爛。但在國家危亡時,他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堅守南宋王朝的每一寸山河。公元1278年,文天祥於五坡嶺兵敗被俘,拒不投降。元軍將領都被其氣節所折服,然而他早已做好就義的准備,寫下名傳千古的《過零丁洋》。接下來的一切我們早已熟知,「崖山之後無中國」,歷史空留一聲幽深的嘆息。
3.「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
公元316年,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趁著中原權力真空,紛紛建立政權,並對漢人展開殘忍屠殺。在短短100餘年裡,漢人由2000萬銳減至不足400萬。此時,冉閔站了出來,一部《殺胡令》拯救了中華民族。後來冉閔戰敗被俘,慕容後斥責他:「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冉閔做出如上回答。雖淪為階下囚,但他依舊正氣凜然。冉閔死時只有27歲,但他對中華的貢獻無可估量。
2.「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躊躇滿志地說下這段話。字里行間,我們可以讀出這位千古一帝的氣魄與雄心,可以感受到其壯志已酬的自豪,以及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無比熱愛。
1.「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出自西漢名將甘延壽和陳湯在攻滅匈奴郅支單於對漢宣帝的上書中。公元36年,陳湯奉命出征西域。此時的他作為副將,卻正確地分析了局勢,一改之前漢軍沿用的「畫地為牢」拒不出戰的政策,針對匈奴的弱點,這定了詳盡妥善的作戰方針。在隨後爆發的郅支之戰中,漢軍雖然是攻城方,由於正確的作戰計劃,漢軍傷亡比例比匈奴小得多。陳湯稱漢兵可「以一當五」,即一個漢兵的戰鬥力相當於五個匈奴兵。
郅支之戰的勝利,使漢軍徹底殲滅了反漢的匈奴郅支部落,一舉確立了漢朝在西域的宗主國地位。然而,此次西征是陳湯假傳聖旨,按漢律是死罪。情急之下,陳湯聯名甘延壽上書漢元帝,對事情的經過做出辯解。雖然漢元帝並非明君,但也不昏庸。他被陳情書的氣勢震懾了,不僅赦免陳湯矯詔之罪,還封他為關內侯。
這句話已經成為浩浩中華之魂的代表,區區九字,卻寄託著中華民族永不熄滅的大國復興夢。
㈦ 歷史上著名皇帝說的話 250字左右
秦始皇:1、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2、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於萬世,傳之無窮。 劉邦:1、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2、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世民: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3、為政之要,惟在得人。 武則天:1、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2、夫禮緣人情而立,制因時事而為。 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攻佔城池! 朱元璋:1、天下之務,非賢不治;求賢之道,非禮不可。 2、人當無所不謹。事雖微而必慮,行雖小而必防。 3、人之才智,或有長於彼而短於此者,若因其短而摒棄其長,則天下之才難矣。 康熙:1、國家用人,當以德為本。 2、豈有生來無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學習而來。 3、為上能自愛,群屬必畏鉗。
麻煩採納,謝謝!
㈧ 歷史上李斯被腰斬時說了什麼
說的是現在謀反的人擁有了半個天下,卻還不知足。如果繼續讓趙高輔佐秦二世,那麼謀反的人將會打到咸陽來,麋鹿也將會在朝廷上吃草。
而李斯的這句話剛好應驗了,劉備和項羽都曾打到了咸陽,項羽還將阿房宮燒了,使咸陽變得荒涼,讓麋鹿也可以在咸陽悠閑地吃草。
李斯被腰斬的時候,整個秦朝的文武大臣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為他求情。
其實這一切都透露著秦朝的一個怪現象,從秦孝公之後,直到秦滅亡,歷朝擔任相當於宰相這個職務的人,幾乎都很少有能全身而退的,因此李斯出現這樣的現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對於李斯來說,他對自己的下場該有所預感,因為從秦孝公時代開始,丞相這個位置就是一個非常難做的職務,比如說商鞅,輔佐了秦孝公一輩子,但是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就被秦惠文王所誅殺。
甚至李斯的前任上司呂不韋,輔佐了秦莊襄王一輩子,還是被殺了,如果沒有呂不韋鼎力幫助的話,秦王嬴政可能還只是一個在邯鄲街頭流浪的小癟三兒,但當秦王嬴政親政以後,呂不韋還是難逃此劫。所以,李斯坐在這個位置之前,應該也早有心理准備。
㈨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呢
漢末大亂,賣草鞋的劉備和殺人流竄犯關羽還有地頭蛇張飛在一片桃園林中一個頭磕在地上焚香說誓:念劉備關羽 張飛雖然異姓,今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此兄弟三人食則同桌寢則同床,稠人廣眾,劉備居中而坐,關張叉手而立。後來關羽毀敗,張飛為關羽報仇被部將殺死,劉備不顧眾臣反對一意孤行舉兵滅吳為關羽報仇終至秭歸蹉跌。雖然蜀漢江山從此不振,但是三兄弟的豪情仗義千古流芳。
從此單雄信和徐世勣一把抱住李密大腿,把翟讓忘到九霄雲外。李密後來被李淵殺死,徐世勣比死了爹還難受,向李淵求情要了李密屍體,三軍縞素,以君禮葬於黎陽西南五里,墳高七仞,哭的吐了血。單雄信更是一頭扎進王世充懷抱,成為王世充鐵桿打手,差點把李世民和李元吉都殺了。後來李世民打下洛陽,對這種反復無信的小人堅決不赦免,不顧徐世勣苦苦哀求一定要殺。對比劉關張和翟單徐三人,我們難道還不能理解為啥郭德綱先生說“寧學桃園三結義 ,不燒瓦崗一爐香”嗎。用他的話說,一頭磕在地上,有這樣做兄弟的嗎。
㈩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臨終遺言,都是哪些人說的呢
遺言是人在臨死的時候說的話,或是某人囑托某事,或是對自己的總結,或是對親人或者這個世界最後的告別。我們俗語中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在死的時候,說的話也都是善意的。在歷史上,我們有哪些人說了什麼歷史遺言呢?接下來,我主要講述譚嗣同、韓信的遺言。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說完不久就被斬殺了。譚嗣同作為戊戌變法運動中的參與者,致力於從西方學習先進制度、技術應用於清王朝,變法圖強,拯救中華民族這個危亡的民族。奈何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勢力。維新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是行不通的,這場運動立馬被鎮壓,逮捕了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沒有逃走,他想讓自己的死來激勵後人勇敢前行,同時他也認為為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負現身是值得的。說完這句話,他就英勇就義了。他的是對後人、也是對自己說的。
滾滾歷史長河中,有太多的歷史人物沉睡其中。他們的遺言猶在耳邊,都留著些許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