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神話故事有哪些簡短些的
歷史故事
一、卧薪嘗膽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誇父為使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誇父看到這中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為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志,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拚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裡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飢,有時候誇父也煮飯。他用三塊石頭架鍋,這三塊石頭,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誇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於追上了它。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誇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誇父解渴。
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郁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2. 中國的輝煌歷史有哪些
中國近代的輝煌歷史有:
1、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告結束。
2、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3、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4、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5、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6、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隨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了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7、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中國實現了奧運金牌0的突破。
8、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9、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10、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11、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12、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13、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
14、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15、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16、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17、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18、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取得了金牌51枚、獎牌總數100枚的歷史最好成績。
19、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由跨海橋梁和海底隧道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20、北盤江大橋,相當於200層樓高,它連接起黔川滇三省交界最後一個高速公路斷點。
21、2.2萬公里的中國高鐵總里程超過第2至第10位國家的總和。
3. 中國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中華歷史典籍浩如煙海,中華歷史故事數不勝數。
下面從兩個角度舉些例子:一個是橫的角度,一個是縱的角度,中國歷史故事之盛況由此也可略見一斑。
對上述內容作出兩點說明:一是以上內容均是根據「中華歷史故事」的相關書籍整理,特此致謝;二是只是提供相關題目,具體內容可以據此查閱相關資料。
4. 中國有哪些歷史詳細解說。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 下: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歷史朝代名(6張)
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
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
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
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5]
5. 歷史故事都有哪些
歷史故事有桃園三結義、烽火戲諸侯、紙上談兵、荊軻刺秦王、四面楚歌、卧薪嘗膽、負荊請罪、完璧歸趙、草船借箭、望梅止渴、三顧茅廬、梅妻鶴子、背水一戰、程門立雪等。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還有溫酒斬華雄、遠交近攻、高山流水、蕭何月下追韓信、退避三舍、指鹿為馬、霸王別姬、圖窮匕見。
秦王滅六國、屈原沉江、李斯諫逐客 、信陵君救趙、背水一戰、一鳴驚人、朝秦暮楚、大義滅親、破天荒、王侯將相。
王昭君出塞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於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於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音hú,古時候十斗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於,把郅支單於殺了。
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
「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征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於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
6. 中國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悠久的歷史最顯而易見的體現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從遠古的神話傳說時代、堯舜禹的禪讓、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秦漢一統、三國戰亂、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唐五代光輝燦爛的文化直到宋元明清帝制結束。
五千年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財富,四大發明,浩如煙海的估計,隨處可見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象形文字的漢字等等。
中國的歷史博大而又厚重,綿延五千而不絕,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7. 保定在哪裡,有什麼歷史
定市位於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全市總面積22190平方公里。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莊125公里。
今保定市區在戰國時期始建城池。保定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在殷商時期為北燕之地,西周至戰國為燕趙之地。
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為上谷郡,保定位於其中。後來保定成為河北都會,則稱保定為上谷。
北宋建隆元年(960)於清苑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981)保塞軍升為保州,清苑縣更名保塞縣。金保塞縣復名清苑縣,並復置滿城縣。宋淳化三年(992)李繼宣知保州,築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因處於宋遼邊界,宋遼多次在此地戰爭。金末年,保州城在戰亂中成為廢墟。金天會七年(1129)於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劃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築寺廟,造園林,修築土城牆,疏浚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禦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質,並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
新建的保州城為京師門戶,為燕南一大都會。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1錄事司、7州、8縣,州領11縣,「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代改建保定城,都督孟善加固城牆,以磚石砌城,築女兒牆堞口3710雉。隆慶年間(1567~1572),張烈文等三任知府將土城逐步改建成磚城,加固並增築城樓,從戰略防禦出發,根據當時條件和地利,確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個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稱。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決定將國都遷北平(遷都後改稱北京),並將北平行都司更名為大寧都司,遷駐保定,負責京畿附近的護衛與安全。
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保定為直隸省省會。保定直隸總督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為京畿重地,元朝設郡明朝建府清朝為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滅亡(1911)直隸總督駐此,一直為河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中心。
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在城內建官刻印書局,約有200多名員工,為直隸較大的印書局,曾印《畿輔通志》《保定府志》《清苑縣志》和《四庫全書》的一部分,八國聯軍侵保時廢。
光緒二十四年(1898),直隸總督在城西南靈雨寺創辦畿輔大學堂(直隸高等學堂),為保定第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高等院校。
光緒二十八年五月(1902),袁世凱在保定練新軍,設陸軍速成學堂和將弁學堂(後改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師范學堂、巡警學堂等。三十年設立農務學堂,三十一年設立直隸學堂、法政學堂,以及測繪、軍需、馬醫、醫務等學堂。三十三年設直隸全省警務學堂、崇實中學、直隸女學堂。
保定陸軍軍官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位於保定市區,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1912年至1923年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不少人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軍校學生,如蔣介石、葉挺、陳長捷等。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頭銜。
1921年直隸農專(農務學堂)、醫專(原醫務學堂)、法律、法政、高等師范學堂合並,建立綜合性的河北農業大學。
1926年,清苑人張培植在保定西大街創辦協生印書局,除印刷課本和報紙外還負責印刷中國共產黨北方組織的文件和馬列著作,出版單位署名「人民出版社」或「北方人民出版社」。1934年由於叛徒告密,協生印書局被國民黨保定行營查抄,張培植被逮捕關押,1936年釋放政治犯時獲釋。
1937年9月24日,日軍侵佔保定。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由天津遷保定,日軍不斷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出動「掃盪」,殘酷屠殺抗日軍民。日偽還於1944年以保定城關及附近村莊成立保定市,並建立偽保定市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保定。1947年10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開始由保定遷往北平。
1948年11月5日,解放軍圍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駐保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往北平。解放軍隨即入城行政人員也陸續進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為冀中區直轄市。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為省會,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22縣1市分別合並為保定市、定縣(現定州市)、阜平、淶源、涿縣(現涿州市)、易縣、高陽、徐水、安國、唐縣10縣(市)。
1960年2月,專、市合並稱保定市。
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變專區所屬,合並的大縣陸續
1962年恢復22縣1市建制。
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
1968年遷往石家莊。
1968年8月18日,保定專區改保定地區,建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區析出,復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
1986年5月7日增轄清苑縣,保定市轄新市區、南市區、北市區、郊區和清苑縣滿城縣4區2縣。
1987年撤銷郊區。
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並,建立保定市。
2015年5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同意將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國務院同意撤銷保定市北市區和南市區,設立蓮池區;撤銷保定市滿城縣、清苑縣、徐水縣,設立滿城區、清苑區、徐水區。至此保定市轄5區、15縣、2縣級市。
8. 這是哪,有什麼歷史
你好,這是位於海南省海口市府城鎮北門的三角公園內的"毋忘9.18國恥紀念碑",是日寇侵佔東三省後,為了牢記國恥軍恥,策勵國人抗日救國,海南瓊山地區各界人士請求瓊山縣國民黨政府建造的。當時國民黨瓊山縣政府指派時任瓊山縣建設局局長的王尊榮先生負責方案設計,所需資金由群眾自願捐助。這座紀念碑銘記著海南人民和中國人民極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傳統。
9. 中國歷史遺跡有哪些
中國歷史古跡有:
長城、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甘肅敦煌莫高窟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山東泰山
安徽黃山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西藏布達拉宮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雲南麗江古城
山西平遙古城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北京頤和園
北京天壇
重慶大足石刻
福建武夷山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明清皇家陵寢:明十三陵、明顯陵(湖北鍾祥)、清東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縣)、盛京三陵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南三江並流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澳門歷史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