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主要講了什麼
《歷史》是義大利作家莫蘭苔發表於1971~1974年的長篇小說。
《歷史》故事梗概如下:
1941年1月某日,一個叫貢特爾的德國士兵徘徊在羅馬聖·洛欒佐貧民街區。他此刻身在異國,一心想找一個女人。當他醉醺醺地在一幢房子的樓梯前停下來時,他看見一位婦女正迎面走來,於是上前搭訕。
這個婦女名叫伊達·臘蒙多,已經38歲,誠實樸素,長相仍像少女。她生於科生扎,是一位小學教師,雙親早已亡故,母親是猶太人。18歲那年,伊達和一個青年阿菲奧·芒庫索結婚,遂即定居在羅馬,翌年,法西斯分子「向羅馬進軍」,一個黑衣縱隊通過洛欒佐,洗劫了這個紅色貧民街區。伊達受了驚嚇,從此對世事充滿了恐懼心理。她23歲那年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尼諾,這時,她丈夫因得癌症去世。從此她和兒子相依為命,過著遺孀的生活。
伊達整天害怕橫禍的降臨,當她在家門口和德國兵貢特爾相遇時,驚恐萬狀,德國兵一直追到伊達的小房間,並瘋狂般地姦汙了她。
伊達慘遭不幸,生活在恐怖的氣氛中,幾周之後,她已覺察到她懷孕了。在她積郁已久的恐懼心理中又增添了對自身的羞辱感,她竭力躲避人們的耳目,掩飾自己的身子,特別是在16歲的兒子尼諾面前更是遮遮掩掩。
尼諾從小就受到法西斯思想熏陶,變得蠻橫自大,夢想未來成為一個眾人崇拜的「超人」。尼諾在先鋒隊營地的日子,伊達身上的小生命呱呱落地了,取名烏塞佩。伊達一直瞞著尼諾,甚至撒謊說,這個嬰兒是從馬路上揀來的。但尼諾已完全了解,這個小生命是他的同胞骨肉。他不懷惡意,反而感到驕傲,並讓左鄰右舍的朋友都來認識他的小弟弟。
1943年,法西斯戰爭日益殘酷,給義大利人民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尼諾也越來越熱衷於強權和暴力。他違背母親的意願,逃離學校,開始在外過著浪盪無羈的生活。6月底,這個狂熱的青年人加入法西斯「黑衫」營隊,動身前往北方。
幾天之後,美英盟軍在西西里登陸。一天早晨,伊達攜帶烏塞佩剛出家門,突然聽到空襲警報。飛機過後,伊達的住房已夷為平地,連心愛的狗也無影無蹤了。在烏塞佩的啼哭聲中,疲憊不堪的伊達痴呆地想著:現在該到哪裡去安家呢?
伊達漫無目的地走進一家酒館,那裡聚集著一群無家可歸的難民。她呆坐了好幾個小時,後來隨著人流走進蒂布爾蒂納街,母子倆暫時寄居在彼特臘拉塔區的一幢破房裡。同住進這破房的是一個半羅馬、半那不勒斯的大家庭。其中有個15歲的女孩子,名叫卡魯利娜,年紀雖小,可已是一對雙生女的媽媽了,那是在一個晚上,正當飛機轟炸時,她被人強奸了。
伊達母子倆住在那間避難所里一直到了1943年夏天,這時,那不勒斯解放了,墨索里尼垮台了,盟軍正迫近羅馬。在一個深秋的晚上,尼諾突然回來,這給伊達苦難的生活帶來了一線新的希望,由於他同伴的影響,這時的尼諾因具有朦朧的革命思想而加入游擊隊。尼諾這一轉變,與其說是對生活道路深思熟慮的選擇,不如說是青年人那種勇敢氣質的一時沖動。尼諾這次回家是來向他母親告別的,第二天,尼諾和同伴就啟程回遊擊隊去了。
在盟軍將要開進羅馬的前夕,納粹法西斯分子更加瘋狂地鎮壓人民。在那年的十月,他們把羅馬居民區中的猶太人集體驅趕出境,伊達為母子倆可能落入納粹魔掌而惶惶不可終日。
1944年對伊達個人生涯來說,是更加悲慘的一年。1月,盟軍在昂齊奧登陸,人們為戰事即將結束而奔走相告,法西斯分子則躲在家裡,不敢上街。可是,好景不長,盟軍被德國納粹狙擊在昂齊奧,而卡西諾另一條重要戰線,雙方一直在激戰之中。伊達既為納粹分子可能闖進家門而恐怖,又為愛子烏塞佩營養不足、嗷嗷待哺而操心。母子倆後來又搬遷到靠近學校附近的新居落戶,伊達也可繼續工作。但當時物價飛漲,入不敷出,難以糊口,為了繼續活下去,伊達不惜拋棄自己的一切尊嚴,去偷竊、去賣淫、去當乞丐——她幾乎什麼都幹了。
9月末,尼諾突然撞回家裡,發現家裡空無一人,他失望地在馬路上溜達,這時,他由於厭倦新建立起來的政權,已經從游擊隊那兒開了小差。
1945年4月,義大利全境終於實現了停戰,但這並沒有給伊達帶來生機。4歲的愛子烏塞佩表現了無法自控的神經質錯亂,多方求醫,收效甚微。
1946年春,伊達一家遷入波托尼街一套小房落戶,10月初,伊達恢復了正常的教學職業,不得不把烏塞佩放在家裡,讓門房照管。一天清晨,伊達在廚房准備咖啡,突然聽到裡屋一聲慘叫:兒子昏厥在地,面色青紫,口吐血沫。當他蘇醒時,露出了微笑,微弱地叫了一聲媽媽。
但禍不單行,幾小時之後,又傳來難以置信的噩耗,21歲的尼諾被警方打死。伊達悲慟欲絕;但為了烏塞佩,她還要活下去。
戰後第一年,義大利成立了共和國,工人政黨參加了政府,經過殘酷戰爭洗劫後的義大利,正逐步醫治創傷,社會生活慢慢地恢復正常。然而,伊達的日子卻一天比一天凄苦,病魔再次襲擊烏塞佩,一天,伊達回家,烏塞佩已死在地上。
愛子烏塞佩的夭折,給伊達以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她積勞成疾,餘生的9年,幾乎都在醫院里度過。1956年12月,她就在那裡離開了人間。可是誰能知道,這個被侮辱、被損害的伊達,她的心靈早就和她的愛子烏塞佩一塊長眠了。
② 中國古代史在說什麼
我國古代史始於一百多萬年前,止於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歷史。
我國古代史可分為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末夏金元、明清(鴉片戰爭以前)六個時期。
(一)我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大約在l 7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原始社會後期,我國發明了種植粟和稻等農作物,發明養蠶和織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玉器文化。古老的炎帝黃帝傳說,反映了華夏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公元前2l世紀,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和西周時期,奴隸制度得到發展。夏、商、周三代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巨大變革。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新興地主階級進行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商鞅變法使秦國日益強盛,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都有重要成就。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突出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
(二)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末農民戰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
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推動了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漢武帝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改革,積極經營邊疆,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西漢後期政局混亂,終於導致滅亡。
東漢前期,國力強盛,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統治黑暗,東漢王朝衰亡。
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一些農業、手工業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兩漢時期,邊疆得以開發,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我國和亞洲各國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這一時期,許多科學技術發明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文學藝術絢麗多彩,哲學、史學有傑出成就,儒學定於一尊。佛教傳入我國,道教形成,對後世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許多北方民族內遷到黃河流域,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對舉薦人才,起過一定作用,後來卻造成士族壟斷政局的現象。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對北方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一時期,由於中原屢遭戰亂,江南相對穩定,南方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南北方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有新的發明,商業活躍。生產的發展和民族融合,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注入新的內容,也為全國的再次統一創造了條件。
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有突出成就。佛教、道教廣泛傳播,玄學一度盛行,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魏晉南北朝文學有很大發展,石窟藝術是世界藝苑瑰寶,書法繪畫創一代新風。
(四)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隋場帝實行殘暴統治,終於導致農民起義爆發,隋朝被推翻。唐朝前期實行的政治經濟改革,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逐步走向衰落。藩鎮割據和唐末農民戰爭,加速了唐朝的瓦解。
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有許多新的建樹,對我國封建社會有長期影響。
隋唐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農業產量提高,手工業有新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這一時期,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進一步發展。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漢族與邊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頻繁。唐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遠遠超過以往各代。長安、洛陽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隋唐文化空前繁榮。科學技術走在世界前列,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期,書法、繪畫名家輩出,音樂、舞蹈絢麗多彩,學術、宗教、教育全面發展。
(五)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割據局面的繼續,但統一的趨勢也在發展。北宋建立後,進一步加強了專制統治。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先後同北宋和南宋對峙。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戰爭頻繁,但各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③ 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主席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1)歷史學
廣義: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即以歷史為認識對象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2)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3)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4)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5)史書
史書共分為四種: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
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
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④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歷史簡單的分為社會史和自然史。我覺得簡單的說就是歷史告訴我們時間過程中發生的事,對自己來說就是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一種思維態度。
⑤ 聽人們常說歷史就在我們身邊,那我想請問一下。什麼是歷史呢
【歷史】指人類社會活動曾經發生過的事件與事實,以及對這些事件事實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人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而不可改變。
歷史的三個社會意義:
——1、歷史是以記載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作為解釋人類文明內涵的社會學科;
——2、歷史是研究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沿革、來歷依據;
——3、歷史是對過去的人類社會生態事實的記錄。
人們學習、研究歷史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1、以史為鏡,擇其優者習之、察其弊者戒之;
——2、視史為師,才會明白得與失之間的辯證關系,人的慾望滿足要控制在社會容許的限度之內,凡是侵佔社會財富以資個人窮奢極欲者最終都會遭受滅頂之災;
——3、以史為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個人利益只有與大眾利益捆綁在一起,才會形成強大的利益基礎,進而才有成就一番事業的先決條件。
⑥ 高中歷史主要講什麼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一,鴉片戰爭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鴉片對中國的巨大危害
2.中國政府的禁煙 ①林則徐的禁煙措施 ②虎門銷煙
3.英國為維護鴉片走私發動侵華戰爭 ①簡單經過: 1840年6月:廣東→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島→廣州虎門(關天培)→廈門→定海(三總兵)→吳淞(陳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結果:《南京條約》1842年 a.內容 條約——五項 附件——三項 b.危害
4.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開始進去半殖半封社會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 獨立主權國家→半獨立,主權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經濟結構→資本主義,封建經濟並存——半封
②社會矛盾的變化: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主要農民與地主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舊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背景原因 ①外國商品銷路不暢 ②三國提出"修約"要求被拒
2.借口與有關國家
3.戰爭的簡單經過1856~1858 廣州→天津《天津條約》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條約》(大沽口) (火燒圓明園)
4.條約內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機攫取中國大片領土
6.中國政局的變動與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①那拉氏發動"辛酉政變"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國政局的特點 ③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 放棄中立(英,法)願協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國運動
1.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傳統
2.洪,馮二人赴廣西傳教——紫荊山——思想,組織的准備
3.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馮雲山 北王—韋昌輝西王—肖朝貴 東王—楊秀清 冀王—石達開
5.太平天國的順利進軍,與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畝制度》
7.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8.太平天國後期的戰爭
①政治上——洪仁玕《資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衛戰
②軍事上 陳玉成——安徽:安慶保衛戰
9.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10.歷史評價
①失敗原因 農民的局限 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②歷史作用
③性質
四,洋務運動
1.洋務派的產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個過程
②群體
③認識
④主張與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①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代表企業,經營方式(官辦)與特點(三性),口號(自強),作用〕 ②創辦近代民用工業 ③創辦近代教育,引進西方科技 ④創辦近代海軍〔北洋海軍(1884年)→北洋艦隊(1888年)〕
3.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及其階級力量的成長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創辦(時間,地點,創辦人,企業名稱)
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處境與特點 ①處境:受壓迫,受束縛
②政治特點: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協性 不徹底 軟弱性
3.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①早於資產階級(三個來源) ②政治特點: 集中→團結 苦→革命性最堅決最徹底 ③早期斗爭→自發性經濟斗爭
六,中法戰爭
1.法國挑起戰爭的背景原因
2.戰爭的主要經過(二線三個戰役)
3.結果——中國不敗而敗——《中法新約》
4.台灣省的設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戰爭
1.戰爭的背景狀況:中日出兵朝鮮,就撤軍問題產生分歧
2.日本突襲清軍,挑起戰爭
3.戰爭的主要經過:國外——平壤戰役 黃海戰役 國內 遼東半島戰役 威海衛戰役
4.結果:《馬關條約》
①時間,地點,人物
②內容:割地,賠款,開埠,設廠
③危害
5.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八,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1.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開設銀行 ②政治貸款 ③修築鐵路 ④投資設廠 ⑤開采礦山
2.中國社會經濟的半殖民地特點
3.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①強占租界地 ②劃分勢力范圍
4.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九,戊戌變法
1.維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點 ①維新派產生的歷史條件 經濟狀況——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階級力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②維新派的政治主張 ③維新派的政治特點根由——接受雙重教育(傳統+西學)表現——政治上進步,但比較軟弱,反對根本革命
2.維新派的活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代表) ①辦學與講學(萬木草堂) ②多次上書(公車上書) ③創辦刊物(《中外紀聞》) ④組織維新團體:強學會,保國會
3.戊戌變法的實行及落實狀況 ①光緒帝下詔變法(1898.6.11) ②變法的主要內容 ③變法法令受到嚴重的干擾與阻礙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執行 b.那拉氏打擊維新力量,組織發撲准備
4.戊戌變法的失敗
正面戰場的抗戰:
1、片面抗戰路線:(1)內容:只依靠政府和軍隊(2)原因:階級本性決定
2、抗戰概況:(1)37、8—11月淞滬會戰——失敗;(2)37年太原會戰(國共配合較好戰役)——失敗。平型關大捷——抗戰以來首次大捷;(3)38年台兒庄戰役——抗戰以來最大勝利 李宗仁指揮
3、評價:(1)抗戰態度比較積極,挫敗日本速決戰企圖,配合了敵後戰場的開辟。(在防禦階段,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戰場,國民黨軍隊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戰路線導致正面戰場喪師失地、一潰千里。
四、敵後戰場的抗戰:
1、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秋中共洛川會議確定,即人民戰爭路線。
2、抗日根據地建立:八路軍建立的第一塊是晉察冀;陝甘寧是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1938年春 駁斥了「速勝論」、「亡國論」論調,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勝利屬於中國,途徑要實行人民戰爭路線。
第二節 日本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一、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標志:1938年秋日本佔領廣州、武漢——同時表明日本速決戰企圖破產
2、原因:從日本方面看:(1)日本戰線過長,兵力、物力、財力嚴重不足;(2)抗日根據地的嚴重威脅。 從中國方面看:(1)正面戰場連續潰敗;(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壯大
3、日本改變侵華方針: (1) 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前以推翻國民政府為目標)、軍事打擊為輔(前軍事進攻為主) 影響:汪精衛公開投敵(38年底)建立南京漢奸政權(40年);蔣介石國民政府政策開始反對;正面戰場形勢惡化。 (2)對共產黨:集中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影響:造成抗日根據地困難。
二、日本在淪區的統治:
1、經濟掠奪:政策(策略)——以戰養戰;總方針——把淪陷區經濟為它的附庸經濟。表現:(1)農業:強佔耕地、低價收購農產品;(2)掠奪勞動力;(3)「統制」工礦交通運輸業 目的:原料基地、戰爭需要、利潤。 (4)金融方面:搶占金銀、現款;開設銀行;苛捐雜稅。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殘民族意識,實現其同化政策 3、殖民統治:政策(策略)——以華制華;華北——治安強化運動;華中——「清鄉運動」
第三節 國民政府的反動政策
一、國民黨政策轉向反動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誘降政策(2)根本原因——蔣介石國民政府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勸降政策
2、標志: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 說明其政策重心由對外開放抗日為主轉為對內反共為主——積極反共、消極抗日路線。
3、政策兩面性:對日想投降又不放棄抗日,對共想反共又不敢決裂 原因——民族矛盾、階級矛盾 的交織
二、內外政策表現:
1、對日本侵略:(1)政策(路線)消極抗日;(2)事件:1940年棗宜戰役——張自忠犧牲(被周恩來譽為「全國軍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戰役大潰敗——主要原因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造成的(日本稱之為「大陸交通線戰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軍)
3)影響:造成正面戰場形勢惡化
(2、對共產黨:(1)政策(路線)積極反共;(2)事件:1939年底1940年初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製造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變(說明蔣介石既要反共又不敢和中共決裂):葉挺被扣、項英犧牲——中共回擊:政治上揭露;軍事上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說明中共已經成熟;中共以斗爭求團結;說明中共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3)影響: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壞著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