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運用大歷史觀需要具備什麼的
運用大歷史觀需要具備整體化的歷史意識。
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
所謂「大歷史觀」,簡言之,意味著我們要秉持一種整體化的文明思維與歷史意識,在回顧往昔、直面現在、開創未來的維度上,在立足中國、環顧世界、縱貫古今的視野中,考察和闡釋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進程。
具體到百年光輝歷程,我們必須將其置於悠長深厚的文明演進與思潮變遷的脈絡之中,從重溫信仰、把握大勢、堅定宗旨、應對挑戰、傳承精神、增強團結等多方面去追根溯源、綜合比較,才有可能從這一幅雄壯斑斕的百年畫卷中提煉出歷久彌新、值得資鑒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不能關起門來學黨史,應在更豐富的形式中體驗黨史的魅力
百年黨史,猶如一泓清水,綿延不絕,匯流成海;恰似一棵山松,挺拔屹立,雪後長青。可以說,這是鮮活的百年歷程,也是磅礴的不朽篇章。
因此,於日常黨史學習教育中,不妨試著暫離書本,走出課堂,在多種形式的體驗式、沉浸式、案例式學習中親臨現場、體悟歷史,最終實現以黨史觸及靈魂,以黨史浸潤人心,以黨史強基賦能的效果。
『貳』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什麽
我看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以其深厚的歷史功底、獨特的視角以及流暢的運筆,撰寫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史學著作,主要有《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萬曆十五年》、《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大歷史》以及《放寬歷史的,視界》等。他的書內容豐富,有趣味,少說教,可讀性強,尤其是他所闡述的大歷史觀,讓許多讀者感到新鮮並受到啟示。
為什麼稱為「大歷史」?用黃仁宇的話說就是:「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引入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中國大歷史》中文版自序這樣寫道:「作為人師,在美國學子面前講解中國歷史,深覺得不能照教科書朗誦,尤其每次復習與考試之後,不免捫心自問:他們或她們須要理解井田制到何種程度?與他們日後立身處世有何用場?難道他們或她們必須知道與Han Fei Tzu(韓非子)同受業者有Li Ssu(李斯) 其人,他曾鼓勵Shih-huang ti(秦始皇)焚書,後又為宦官Chao kao(趙高)所構殺?Empress Wu(女皇武則天)的一生事跡僅是『穢亂春宮』?對我的學生講, 除了用與沙俄的Catherine the Great(凱瑟琳二世)比較,或與清朝的Empress Dowager(慈禧太後)比較,這段知識尚有何實用之處?」黃仁宇的思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而且,在目前注重實用的教育體制中,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從學以致用的角度講,是否真的有必要事無巨細、通盤接受?這樣做的效果又如何呢?我想,學習歷史的目的並不專恃記憶,它本身也是對學者思維方法的訓練與養成。
對於「大歷史觀」,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兩種切入歷史的取徑:一種系以宏觀歷史之思,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繫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即「把握」是宏觀的,研究仍是微觀的。另一種強調從較長的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黃仁宇的研究顯系後者。在黃仁宇「大歷史」的范疇內,分析因果關系及其歷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對其他細端末節,不過分重視,甚至每個歷史人物的賢愚得失,都認作次要。對此,他解釋說:「縱使事實之衍化對我們個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時看來為荒謬不合理,可是把這些情事前後連貫,又從超過人身經驗的角度看去,則它們有其意義;最低限度,這些事跡使我們知道我們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對於學習歷史的人來說,重要的並不是歷史應當或不應當如何展開,因為它一經展開就具有客觀性和不可逆轉性,無須人們從主觀上加以想像或構造,人們應當思考的問題是歷史何以如是展開。以「天地不為堯舜而存,也不因桀紂而亡」的客觀態度,放寬歷史的視界,探尋事件的前因後果,正是黃仁宇「大歷史」所提倡的學習方法。那麼人們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是不是凡有一件重要事件的發生必有後面的背景,只要它能與以前或以後的人與事相互印證,就取得它在長期歷史上的合理性?存在就一定合理么?這是否又陷入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套路?對此,黃仁宇的解答是:「大歷史著重大眾的集體智慧、勇敢和道德,……目的是勾畫一個歷史的大綱,著重東西的匯合。」其實「大歷史」強調用較長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只是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一個新的視角,重要的還在於我們如何將其作為一種工具加以掌握和運用。就像在歷史研究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和人口決定論一樣,它們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絕不能究其一點而不及其他。
黃仁宇曾在《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一文中述及「寫歷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樣,要是溯江而下,看清了河流入海的過程,回顧上游的山脈形勢,則對其組織結構,更多了解。」歷史上很多事情的意義,都要多年之後靜眼冷觀方看得明白。如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兼並和增稅的認識。由於封建國家向全部編戶齊民提出財政上的要求,基於這種財政上的考慮,中央政府就竭盡其力扶植無數的小自耕農。一到土地兼並盛行,政府的財源被阻塞,就引起政局不穩甚至朝代傾覆,而小自耕農更是入不敷出,痛苦萬狀。增稅也總是讓百姓怨聲載道。因此,從古至今,反對兼並和增稅之聲,不絕於耳,均視其為禍源。降低稅收、與民休息也總是作為歷史上治世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有了數千年歷史的縱深,黃仁宇指出:「既不兼並由私人組織,又不增稅讓政府組織,只好讓所有服務性質的事業都沒有人做。其平等的悲劇,也就是長時期有系統地在歷史上製造全面貧困。」這個見解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在較大的時空范圍內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揭示歷史表象之下更深層次的運動,就把我們的研究帶入了新的境界。對於其「大歷史」,黃仁宇還有這樣一個比喻:我們長日坐在地球上,就覺得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是動的,地是靜的。「大歷史」有似天文學家之望遠鏡,用之觀測其他星球之相對位置才能體會到我們自身運轉之程度與速率。用「大歷史」的望遠鏡來觀察歷史,需要把歷史的基點推後一個時期,只有這樣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與歷史的發展過於接近,反而不容易了解它變動的真諦。也因此,他研究的對象,動輒牽扯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那麼,研究的跨度稍短一點如何?黃仁宇解釋說:「這大歷史有如宏觀經濟(macro—economic)。宏觀經濟不能統計失業就業的人數,不能分析物價,不能講解物價指數。較詳細分析仍待微觀的工作。……我只希望治史者不要忘記後面一個大前提,不要忽略我們所處的一個非常時代罷了。」可見,作者自身很清楚其「大歷史」的定位。不論宏觀和微觀都是研究的不同領域和側面,強調一點並不等於另一點可以廢棄不顧。黃之「大歷史觀」在當前學術界普遍重視微觀研究和繁瑣考據的風氣下,為歷史研究打開了另一扇窗戶,注入了新鮮空氣。歷史研究者看清歷史之大,也能更加客觀, 摒棄狹隘觀念,用事實發掘真正的關系。這樣,「大歷史」就不僅代表著一種治史的眼界,也提倡著一種歷史研究者應當具有的胸懷。
黃仁宇研究歷史,用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重綜合而不重分析。他廣泛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使歷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史料的龐雜與晦澀,因此,他筆下的通史也與一般意義上的中國通史不同。在注重歷史發展邏輯之餘,各朝代已不再是可以拿來互相比較的單位,而是前後一貫,具有因果關系。這樣的研究與寫作對於初學者以及非專業人士的歷史常識普及均有很大的益處,也對史學工作者以新視角整體把握歷史,提綱挈領,並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提供借鑒。當然,歸納和綜合也是建立在扎實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可貴之處在於他運用了開闊的視野,從而言人所未言,實踐了他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大歷史」還有突出一點即是強調地理因素對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影響。在其《中國大歷史》中指出:「易於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採取中央集權式的農業形態的官僚體系。」又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也因此造成了「中國的農民和塞外的牧民連亘了兩千多年的斗爭記錄」。我們在說他們是安定生活的迫害者時也應當看到他們同時是自然環境的受害者。這些都是在「大歷史」視野下研究長期歷史因果關系的典範。至於「十五英寸的同雨量線」,「數目字管理」,「潛水艇夾麵包型的社會結構」等新名詞以及他對某些歷史現象的重新定位和解釋,則為我們在「大歷史」下如何研究提供了借鑒。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史學研究注入了新鮮空氣。同時也應當看到,它只是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有其側重和局限,只有恰當駕馭這一工具方能促進史學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叄』 如何樹立大歷史觀和黨史觀
摘要 樹立黨史觀:一、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二、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
『肆』 應該怎麼去評價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和論述方式
在我看來,黃仁宇的《萬里十五年》倒更像是小說演義,學術性的內容還是不夠深入,雖然有對明朝末期社會的分析、朝政的剖解、從皇帝到閣員、其他官員的心態描摹,但是也只能當做小說來看。另外作為一名學者,從事研究首先要客觀冷靜,不偏不倚。
北方諸鎮的邊防措施萬里長城得以修復,火器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軍事領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裝在鎮壓內部起義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學高度統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選拔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同時也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伍』 大歷史觀視野具體是指什麼
運用大歷史觀需要具備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需要把握歷史大勢、認清歷史方位、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大歷史觀主張用寬視野對歷史進行整體認識,從長遠的社會發展看歷史的脈動,從中西比較看歷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歷史發展的趨勢和走向,洞悉其背後深刻的自然環境、經濟和文化因素。
堅持正確的歷史觀
所謂正確歷史觀,就是要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
堅持正確的大局觀
就是不僅要看到現象和細節怎麼樣,而且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亂象中迷失方向、捨本逐末。
堅持正確的角色觀
就是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政策。
『陸』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什麼
黃仁宇以其深厚的歷史功底、獨特的視角以及流暢的運筆,撰寫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史學著作,主要有《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萬曆十五年》、《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大歷史》以及《放寬歷史的,視界》等。他的書內容豐富,有趣味,少說教,可讀性強,尤其是他所闡述的大歷史觀,讓許多讀者感到新鮮並受到啟示。
為什麼稱為「大歷史」?用黃仁宇的話說就是:「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引入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中國大歷史》中文版自序這樣寫道:「作為人師,在美國學子面前講解中國歷史,深覺得不能照教科書朗誦,尤其每次復習與考試之後,不免捫心自問:他們或她們須要理解井田制到何種程度?與他們日後立身處世有何用場?難道他們或她們必須知道與Han Fei Tzu(韓非子)同受業者有Li Ssu(李斯) 其人,他曾鼓勵Shih-huang ti(秦始皇)焚書,後又為宦官Chao kao(趙高)所構殺?Empress Wu(女皇武則天)的一生事跡僅是『穢亂春宮』?對我的學生講, 除了用與沙俄的Catherine the Great(凱瑟琳二世)比較,或與清朝的Empress Dowager(慈禧太後)比較,這段知識尚有何實用之處?」黃仁宇的思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而且,在目前注重實用的教育體制中,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從學以致用的角度講,是否真的有必要事無巨細、通盤接受?這樣做的效果又如何呢?我想,學習歷史的目的並不專恃記憶,它本身也是對學者思維方法的訓練與養成。
對於「大歷史觀」,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兩種切入歷史的取徑:一種系以宏觀歷史之思,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繫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即「把握」是宏觀的,研究仍是微觀的。另一種強調從較長的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黃仁宇的研究顯系後者。在黃仁宇「大歷史」的范疇內,分析因果關系及其歷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對其他細端末節,不過分重視,甚至每個歷史人物的賢愚得失,都認作次要。對此,他解釋說:「縱使事實之衍化對我們個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時看來為荒謬不合理,可是把這些情事前後連貫,又從超過人身經驗的角度看去,則它們有其意義;最低限度,這些事跡使我們知道我們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對於學習歷史的人來說,重要的並不是歷史應當或不應當如何展開,因為它一經展開就具有客觀性和不可逆轉性,無須人們從主觀上加以想像或構造,人們應當思考的問題是歷史何以如是展開。以「天地不為堯舜而存,也不因桀紂而亡」的客觀態度,放寬歷史的視界,探尋事件的前因後果,正是黃仁宇「大歷史」所提倡的學習方法。那麼人們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是不是凡有一件重要事件的發生必有後面的背景,只要它能與以前或以後的人與事相互印證,就取得它在長期歷史上的合理性?存在就一定合理么?這是否又陷入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套路?對此,黃仁宇的解答是:「大歷史著重大眾的集體智慧、勇敢和道德,……目的是勾畫一個歷史的大綱,著重東西的匯合。」其實「大歷史」強調用較長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只是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一個新的視角,重要的還在於我們如何將其作為一種工具加以掌握和運用。就像在歷史研究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和人口決定論一樣,它們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絕不能究其一點而不及其他。
黃仁宇曾在《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一文中述及「寫歷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樣,要是溯江而下,看清了河流入海的過程,回顧上游的山脈形勢,則對其組織結構,更多了解。」歷史上很多事情的意義,都要多年之後靜眼冷觀方看得明白。如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兼並和增稅的認識。由於封建國家向全部編戶齊民提出財政上的要求,基於這種財政上的考慮,中央政府就竭盡其力扶植無數的小自耕農。一到土地兼並盛行,政府的財源被阻塞,就引起政局不穩甚至朝代傾覆,而小自耕農更是入不敷出,痛苦萬狀。增稅也總是讓百姓怨聲載道。因此,從古至今,反對兼並和增稅之聲,不絕於耳,均視其為禍源。降低稅收、與民休息也總是作為歷史上治世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有了數千年歷史的縱深,黃仁宇指出:「既不兼並由私人組織,又不增稅讓政府組織,只好讓所有服務性質的事業都沒有人做。其平等的悲劇,也就是長時期有系統地在歷史上製造全面貧困。」這個見解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在較大的時空范圍內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揭示歷史表象之下更深層次的運動,就把我們的研究帶入了新的境界。對於其「大歷史」,黃仁宇還有這樣一個比喻:我們長日坐在地球上,就覺得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是動的,地是靜的。「大歷史」有似天文學家之望遠鏡,用之觀測其他星球之相對位置才能體會到我們自身運轉之程度與速率。用「大歷史」的望遠鏡來觀察歷史,需要把歷史的基點推後一個時期,只有這樣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與歷史的發展過於接近,反而不容易了解它變動的真諦。也因此,他研究的對象,動輒牽扯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那麼,研究的跨度稍短一點如何?黃仁宇解釋說:「這大歷史有如宏觀經濟(macro—economic)。宏觀經濟不能統計失業就業的人數,不能分析物價,不能講解物價指數。較詳細分析仍待微觀的工作。……我只希望治史者不要忘記後面一個大前提,不要忽略我們所處的一個非常時代罷了。」可見,作者自身很清楚其「大歷史」的定位。不論宏觀和微觀都是研究的不同領域和側面,強調一點並不等於另一點可以廢棄不顧。黃之「大歷史觀」在當前學術界普遍重視微觀研究和繁瑣考據的風氣下,為歷史研究打開了另一扇窗戶,注入了新鮮空氣。歷史研究者看清歷史之大,也能更加客觀, 摒棄狹隘觀念,用事實發掘真正的關系。這樣,「大歷史」就不僅代表著一種治史的眼界,也提倡著一種歷史研究者應當具有的胸懷。
黃仁宇研究歷史,用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重綜合而不重分析。他廣泛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使歷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史料的龐雜與晦澀,因此,他筆下的通史也與一般意義上的中國通史不同。在注重歷史發展邏輯之餘,各朝代已不再是可以拿來互相比較的單位,而是前後一貫,具有因果關系。這樣的研究與寫作對於初學者以及非專業人士的歷史常識普及均有很大的益處,也對史學工作者以新視角整體把握歷史,提綱挈領,並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提供借鑒。當然,歸納和綜合也是建立在扎實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可貴之處在於他運用了開闊的視野,從而言人所未言,實踐了他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大歷史」還有突出一點即是強調地理因素對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影響。在其《中國大歷史》中指出:「易於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採取中央集權式的農業形態的官僚體系。」又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也因此造成了「中國的農民和塞外的牧民連亘了兩千多年的斗爭記錄」。我們在說他們是安定生活的迫害者時也應當看到他們同時是自然環境的受害者。這些都是在「大歷史」視野下研究長期歷史因果關系的典範。至於「十五英寸的同雨量線」,「數目字管理」,「潛水艇夾麵包型的社會結構」等新名詞以及他對某些歷史現象的重新定位和解釋,則為我們在「大歷史」下如何研究提供了借鑒。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史學研究注入了新鮮空氣。同時也應當看到,它只是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有其側重和局限,只有恰當駕馭這一工具方能促進史學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柒』 什麼是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先生以緯度看歷史,橫向分析和闡述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發生以及關系。
『捌』 運用大歷史觀需要具備什麼視野
運用大歷史觀需要具備開闊的視野。
大歷史觀就是要以歷史視野、國際視野、知識視野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特別是通過縱向與橫向比較揭示其必然趨勢。大歷史觀要有恢弘開闊的視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大歷史觀基本特點是:
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發展觀察歷史的脈動;從古今中外的比較提示歷史和未來的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運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聯系來對事件和現象做出合理判斷。
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發展軌跡來對我們的生活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為指導,而不是用打壓和迷信等概念來阻止對未來的合理預測。同時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樹立一種長遠的大歷史觀。
『玖』 如何用大歷史觀來看待早期的反侵略斗爭
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大小之分。你所謂的「大歷史觀」,無非就是以今人的歷史觀去看過去的歷史,這不科學,看待歷史要以當時的角度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