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什麼家

歷史什麼家

發布時間:2022-05-09 14:48:42

㈠ 歷史家有哪些

岑仲勉
(1886~1961)
[] 中國歷史學家。學名銘恕,字仲勉,別名汝懋。廣東順德縣人。1886年 9月出生。青年時,入兩廣大學堂(清廣雅書院,後改為兩廣高等學堂),就讀兩年半,考入兩廣游學預備科(清粵秀書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專門稅務學校,1912年12月畢業。其後在上海江海關及廣東財政廳等處任職員,業余從事植物名實考訂及中外史地考證。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上海暨南大學秘書兼文書主任,業余撰著佛游天竺記考釋,於193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從而引起史學界注意1933~1937年在《聖心》《輔仁學志》《金陵學報》、《中山大學文史專刊》等雜志發表一批論著,其中尤以《水經注卷一箋校》及《金石證史》等引起一些史學名家的注目。1937年經陳垣推薦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年7月至1948年6月任該所專任研究員。1948年 7月至1961年10月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先後擔任《隋唐五代史》、《唐代石刻文選讀》、《兩漢西域學》、《蒙古初期史》、《隋唐史》等課程。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1961年10月7日病逝於廣州。
岑仲勉的家鄉順德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學家李文田的故鄉,故其治學深受清代西北史地學派的影響。岑仲勉把《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注》、《登科記考》的作者徐松奉為先驅,因而有《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和《登科記考訂補》之作。岑仲勉還受到清季英年早逝的唐史學者勞格的影響,所著《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元和姓纂四校記》等都發揚了勞格的未竟之業,而在博大方面有所超過。
岑仲勉治學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證歷史,清代金石家的碑跋,多述小學、碑例、書法等專義,岑仲勉則以碑誌考證史實,又糾正了清金石家過信石刻、偏責史實的毛病,客觀地論證碑誌之價值。除郎官石柱研究外,1936~1942年,著有《金石證史》、《貞石證史》、《續貞石證史》,後收入《金石論叢》,於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隋唐史校勘考釋之學中,在辨偽方面,《白集醉吟先生墓誌銘存疑》等文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好評,與《白氏長慶集偽文》、《論白氏長慶集源流並評東洋本白集》一起,對白居易文集整理有重要貢獻。在追錄史源方面,指出《元和姓纂》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史源,此為一重要發現。在職官典制考證方面,《翰林學士壁記注補》、《補唐代翰林兩記》是超邁清人的作品。在地理考證方面,《括地誌序略新銓》論定孫星衍排列之非。這方面的專著有50~60年代的《隋書求是》、《唐史余審》、《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唐人行第錄》。《行第錄》為對唐代文學史及傳記學很有裨益的首創之作。
岑著《隋唐史》(1950~1953年撰成),反映了作者在隋唐史通論中的創見。如其中對李德裕、陳子昂、四鎮的研究,新意迭出。此外,在他晚年還著有《黃河變遷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會制度問題》《兩周文史論叢》、《墨子城守各篇簡注》。這些專著反映了作者對西周以來的歷史乃至黃河歷史的廣泛興趣。
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西北史地方面,出版有《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證》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輯方面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好評。岑仲勉自四十歲至七十五歲三十餘年間,全部史學著作約一千萬字,自1912年起發表論文一百八十餘篇,已刊專著十八種,特刊專著二種。

顧頡剛
(1893~1980)
[]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筆名有無悔、天游、張久、誠吾、桂姜園、余毅、勞育、康爾典、周、武興國等。江蘇蘇州人。1893年5月8日(光緒十九年三月二十三)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考入本科中國哲學門,1920年畢業留校,以助教名義任圖書館編目。1922年在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與王鍾麒(伯祥)合編《新學制本國史教科書》,與葉聖陶合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1924年回北京大學,任研究所國學門助教,先後編輯《國學季刊》、《歌謠周刊》、《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1926年以後,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雲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震旦等大學和社會教育學院、誠明文學院、上海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職。
顧頡剛是「古史辨」派的創始人,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的「傳」、「紀」不可信的思想來自崔述,「經」不可盡信的思想來自姚際恆,治學要融會貫通的思想來自鄭樵。他用歷史進化論的尋求事物演變線索的治學方法學自胡適,對今、古文家的看法則受之於錢玄同。王國維用實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也給他深刻的影響,王氏所考出的真古史被用以破壞偽古史。1909年,他有志於考辨偽古史,從事資料搜集、積累。1914年始作筆記,記錄讀書心得,終生不輟,計約二百冊,四百餘萬字。1916年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冊,對清代學者的治學成績有了全面了解。1921年他計劃推翻偽古史。1923年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引起史學界的激烈爭論。以後,將自己和他人研討爭辯的文章編為《古史辨》八冊。
他認為古史傳說中的帝王都有神性,都是從神演化為人,古書中所講的古史是由不同時代的神話傳說一層一層地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發生時代的先後次序和古書上所載的古史系統排列的先後恰恰相反。研究古史要打破四項非信史的基本觀念:①打破民族出於一統的觀念;②打破地域向來一同的觀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④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他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把崔述的「世益晚則其采擇益雜」之說發展為系統的理論認識,為考辨古史傳說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是中國辨偽史上劃時代的發展。
他對古代的民族和地理也作了深入的考辨,以為自西周以至春秋初年,許多種族各自把本族形成時的人作為自己的始祖,而沒有各族公有的共同始祖,只是春秋以後,經過了二百多年的大國攻滅小國,把無數種族並到一起,到了戰國中期才出現唐虞、夏、商、周同出於黃帝的說法秦漢以前的中國只是沒有統一的許多小國,《禹貢》的九州 《堯典》的流放四罪之處、《史記》的黃帝所到的四方是戰國時七國的疆域,而《堯典》的羲和四個居住地,以交趾入版圖,更是秦、漢的疆域, 他以為研究古代地理應當以各時代的地域為地域,不能以戰國的七國和秦的四十郡作為古代早就定局的地域。為了促使史地學者鑽研中國地理沿革史及民族史,他於1934年發起組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在他領導下,學術研究成績卓著,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稱之為《禹貢》派。
他把考定古書著作的時代作為研究古代神話、傳說以及民族和地理等演變過程的重要前提為此,他對《周易》《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禮記》、《論語》《老子》《莊子》、《墨經》、《山海經》、《穆天子傳》、《戰國策》等書的著作時代,作了不同深度的考訂。他在觀看各種戲劇和搜集整理歌謠時,注意到小說、戲劇、歌謠中故事的隨時隨地變化性,認為研究這一變化過程可以印證古史傳說的變遷。他對吳歌、孟姜女故事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香會、廟宇、神道、婚喪禮節等也作了調查研究。他又熱心於創辦研究民俗的團體和刊物,1926年在廈大創立風俗調查會,1927年創辦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和《民俗周刊》,編印《民俗學會叢書》。1936年又在北平創辦風謠學會。此外,他亦重視邊疆問題的研究1938年為昆明益世報編《邊疆周刊》。1941年在成都創立中國邊疆學會。同時,他又先後主編學術刊物《責善》半月刊《齊大國學季刊》和《文史雜志》。
1949年以後,他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主持標點《資治通鑒》、二十四史晚年深入研究《尚書》,作成《周公東征考證》和《校釋譯論》多篇。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生平著述極富,已出版的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原名《漢代學術史略》)、《三皇考》、《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吳歌甲集》、《蘇州史志筆記》、《西北考察日記》、《論巴蜀與中原的關系》、《顧頡剛選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

何茲全
(1911~ )
[] 中國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1911年9月7日(宣統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範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茲全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庄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系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他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作為訪問學者,他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
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侯外廬
(1903~1987)
[]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樞,自號外廬。山西省平遙縣人。1903年2月6日(清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於平遙縣西王智村,1987年 9月14日病逝於北京。出身於書香人家,自幼習四書五經。1922年到北京求學,分別考入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兼攻法律和歷史。1927年赴法留學,入巴黎大學。1930年,侯外廬經莫斯科回國。初在哈爾濱法政大學任教授,講授經濟思想史等課程。「九?一八」事變後,輾轉回到關內,在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校任教授。抗日戰爭期間他在重慶一面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一面從事學術研究,相繼出版了《中國古典社會史論》(後改名《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和《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等重要著作,在中國古史和思想史研究領域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西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等職。「文化大革命」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侯外廬堅持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歷史,對上下幾千年的社會史和思想史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著作宏富,自成體系,開創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學派,其主要特點是:①注重對歷史做整體的、動態的研究。②依據馬克思主義探討中國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社會的發展路徑。指出「亞細亞的古代」不同於以希臘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的原因在於後者是國家取代家族的革命,而前者則是國家混合在家族中(即「社稷」的維新)。而氏族制的遺留,規定了國民思想的晚出以及偏重於倫理道德的賢人作風;舊傳統遂又成為阻礙歷史前進的巨大惰力。③皇權壟斷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國有制)是秦漢以來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以及定於一尊的封建思想的社會根源。④與土地權力相聯系,皇族地主占據了封建社會整個階梯的頂端。豪族地主既有支持皇權的一面,又有對抗皇權的一面。庶族地主則更多地擁護皇權。豪族地主與庶族地主彼此勢力之消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社會不同時期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發展的特點,也是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⑤對思想史的研究,注重批判維護封建主義的正宗思想,更注重發掘不為人所重視的「異端」思想和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傳統。⑥強調以法典作為歷史分期的標志。如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制社會是以秦漢之際一系列法律形式為標志;唐代的兩稅法是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轉變的標志,明代的「一條鞭法」則是封建社會進入晚期的標志。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封建社會史論》、《蘇聯歷史學界諸論爭解答》、《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上、下卷)、《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等合著,五卷)、《中國思想史綱》(上、下冊)、《宋明理學史》(上、下卷)、《韌的追求》(回憶錄)等。
侯外廬長期擔任中國史學會理事。晚年,擔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顧問、《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主任等。他還曾當選為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

譚其驤
(1911~1992)
[] 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字季龍。浙江嘉興人。1911年 2月25日(清宣統三年正月二十七)生於奉天府(今遼寧沈陽)。1930年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1932年起歷任北平圖書館館員,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廣州學海書院導師。1940年起任浙江大學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同年受聘為《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
作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34年協助顧頡剛發起成立了以研究歷史地理為宗旨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了《禹貢》半月刊。他又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之一,長期任理事,1981年以來任《歷史地理》主編。他主持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由數十位專家通力合作完成的迄今最權威最精確最詳細的中國歷史政區地圖集。他主持編纂《中國國家地圖集?歷史地圖集》,這將是一部包括自然、人文二十個專題的綜合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開設過中國通史斷代史史學史、文化史、專著研究、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名著選讀歷史地理研究法等課程,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代疆域政區、都市、河流湖泊的變遷,海陸變遷,人口、民族的分布和遷徙,文化史,經濟史,歷史地理古籍注釋,地理學史、遼史及歷史人物等方面。已發表的百餘篇論文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和新的結論,其中如對秦漢政區、晉永嘉之亂後的移民、湖南的移民和民族、貴州古代楊保族的歷史、徐霞客(見徐弘祖)的學術貢獻、西漢前黃河變遷史、東漢以後黃河安流的原因、雲夢和雲夢澤的變遷、上海的海陸變遷和開拓過程、馬王堆出土古地圖研究、《漢書地理志》選釋、《山海經》研究、海河水系的形成、中國歷史文化的地域差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82年前的主要論著已收入《長水集》上、下冊。還主編有《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黃河史論叢》等。此外,譚其驤還擔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規劃小組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上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職。

徐中舒
(1898~1991)
[]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初名道威。安徽懷寧(今安慶市)人。1925年考入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8年任復旦大學和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詩十九首考》一文受陳寅恪賞識,1930年經其推薦,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編輯員,兩年後升為研究員。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年,發表一系列學術論著,受到學術界的重視。30年代初期參加整理清代內閣大庫所藏明清檔案,頗著成績;同時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課,講授「殷周史料」。1934年與容庚等共同發起成立考古學社。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應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學協聘,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從40年代起,他先後還在樂山武漢大學、成都燕京大學、華西協和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執教。1949年以後除繼續擔任川大教授外,並兼西南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顧問、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古文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以及《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徐中舒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學是其主攻方向,對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顯著貢獻。他在治學方法上,除繼承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外,擴大研究視野,力求掌握全面,盡量利用有關學科的科學知識,聯系補充,以體現歷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獻,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資料,又具有宏觀素養,善於把田野考古、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工藝學諸方面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反復論證,力求其是。他強調研究古文字學應和古史研究相結合。他的研究成果豐碩。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有《木蘭歌再考》、《五言詩發生時期的討論》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考》、《再論小屯與仰韶》、《〈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論〈戰國策〉的編寫及其有關蘇秦諸問題》、《論周代田制及其社會性質》、《論西周是封建社會――兼論殷代社會性質》、《陳侯四器考釋》《金文嘏辭釋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甲骨文中所見的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西周利簋銘文箋釋》、《周原甲骨初論》等論文,論證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獨到的見解。從40年代開始,還對四川地方史進行研究,撰寫《巴蜀文化初論》、《續論》、《論〈蜀王本紀〉成書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記〉蜀王子安陽王史跡箋證》等文。
考著有氏編鍾圖釋附考釋、《史學論著輯存》、《論巴蜀文化》、《左傳選》等;還主持編纂了大型辭書《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錄》、《甲骨文字典》等多種工具書。

李學勤
(1933~ )
[]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北京市人。1933年 3月28日生。1952年肄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任該所副所長。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並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1985年被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李學勤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50年代,他綴合、整理殷墟發掘所獲甲骨,用排譜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歷史地理,並首次鑒定出西周的甲骨文;他首創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辭說,繼而又就歷組卜辭等問題提出兩系九組的新分期法。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分期、分區、分國別研究中,也取得了較大成就。在系統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礎上,他對商周時期的禮制、職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後期,他綜合研究戰國時期金文陶文、古璽、貨幣文字及簡帛,從而促使古文字學領域中新的分支——戰國文字研究形成。他從1975年起先後參加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湖北雲夢睡虎地竹簡、湖北江陵張家山竹簡等出土文物的整理注釋,並利用這些新材料,對戰國以至漢初的學術史、文化史進行探索,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李學勤曾多次前往歐美澳、日、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考察研究當地公私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與外國學者合作進行搜集和研究,出版了《英國所藏甲骨集》,同時准備出版有關歐洲所藏青銅器的專著。已出版的專著有《殷代地理簡論》(1959)、中國青銅器的奧秘(1980)《東周與秦代文明》(1984) 《古文字學初階》(1985)、《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主編,1985~1986)等,論文迄今已發表近二百篇,主要有論殷代親族制度(1957)《戰國題銘概述》(1959)、《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1977)、《西周甲骨的幾點研究》(1981)、《重新估價中國的古代文明》(1982)、《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1983)、《對古書的反思》(1986)等。

㈡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什麼家,什麼家。他是什麼時期什麼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歷史什麼家擴展閱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㈢ 著名的史學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歷史學家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春秋左傳》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班固(32年~92年),《漢書》
陳壽(233年~297年),《三國志》
常璩(大約291年~361年),《華陽國志》
范曄(398年~445年),《後漢書》
劉知幾(661年~721年),《史通》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
司馬光(1019年~1086年),《資治通鑒》
鄭樵(1104年~1162年),《通志》
洪邁(1123年~1202年),《容齋隨筆》
周去非(1135年~1189年),《嶺外代答》
趙汝適(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諸蕃志》
馬端臨(1254年~1324年),《文獻通考》
汪大淵(1311年~ 1350年),《島夷志略》
李贄(1527~1602),《史綱評要》
張燮(1574年~1640年),《東西洋考》
顧炎武(1613年~1682年)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讀通鑒論》
王鳴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
趙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記》
錢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異》
章學誠(1738年~1801年),《文史通義》

世界歷史十大政治家是哪些

1、列寧。世界無產階級偉大領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的政治家。

2、成吉思汗。古代世界的征服者,開創巨大的帝國的巨人。

3、秦始皇。中華民族偉大皇帝,偉大帝國的創造者,偉大政治家。

4、愷撒。古代歐洲最有影響的政治家,軍事家,獨裁者。

5、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

6、亞歷山大大帝。偉大的馬其頓征服者,世界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7、斯大林。偉大的反法西斯領袖,蘇聯社會主義卓越領袖。

8、毛澤東。無產階級領袖,中國社會主義開創者,偉大政治家。

9、俾斯麥。德意志帝國的奠基人,創造者,偉大政治家。

10、華盛頓。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偉大的政治家。

注意

政治家與政客

本質區別

就政治利益的取得來講,政治家不會昧著自己的良知去獲得政治利益;而政客通常是昧著自己的良知去獲得政治利益,這是政治家與政客最嚴格的劃分標准。如果劃分得寬松一點的話,政治家不會背著自己的信仰去獲得政治利益,而政客通常會有悖離「信仰」去獲得政治利益。

㈤ 古代都有什麼家

諸子百家

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

儒家

儒家崇尚《周禮》,認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盡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份,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後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與禽獸無異,「飢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為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份,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聖人」。

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

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游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後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道家

「道」是老莊學說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環不息。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脫,不界限於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以下是道家的觀念∶ 宇宙觀∶「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民生困苦,人們必須放棄逞才、逞智、逞強、逞力、回歸樸素、無知的境界,以「無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終希望回復「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人生觀∶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

老子

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謚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墨家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透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為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墨家講求刻苦、節儉,「兼愛」比「仁愛」更難遵從,又因記載較少,所以日後發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人稱「布衣之士」和「賤人」。

他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其為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行跡所至,東到齊,西遊鄭、衛,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擅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分別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於》等書,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後學《墨子》一書中。

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韓非

韓非,姓韓名非,戰國末年的韓國人,出身於貴族,為韓國的公子,生年與血親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韓非口吃,不善於言說,而好著書。韓非與李斯為同學,同師事於荀子。

韓非見當時韓國勢弱,曾數諫韓王,但韓王聽。韓非痛恨治國不修明法治,不實行富國強兵,而重用那些沒有實際經驗好發空論的人。於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書成後傳至秦國,秦王讀後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韓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稱贊。

秦國攻韓,韓王本來不用韓非,待秦進攻甚急,韓王於是委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見到了韓非很為喜悅,但亦未信用。李斯認為,韓非為韓國的公子,終為韓而不為秦,因此向秦王建議,既然不用韓非,不如誅之,以免後患。秦王以為然,下令治非。李斯則暗中差人送韓非毒葯,使自殺。韓非懷才而不遇,終為自己的同學所殺。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孫,名鞅,秦孝公時封於商邑,故名商鞅,號為商君。商鞅為衛國庶出公子,故亦稱為衛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納用,待公叔痤去世後,聞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後,秦孝公前後四次接見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並在秦國推行最為徹底的變法運動。

商鞅在秦國前後實行了兩次變法,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制度,實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戰國時期第一等強國。其後,商鞅本人卻遭到貴族保守派的誣陷,被處以車裂極刑。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責實為學說的流派,提倡「正名實」,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戰國期間,局勢動盪、混亂。很多禮法名存實亡。名家由此崛起,強調事物應該「名乎其實」,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確的軌道。

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沿傳里,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

名家的沒落,除了因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為弟子們並無能出前人的創新主張。

代表人物

公孫龍

公孫龍,趙國人,或曰魏人,有傳字子秉。約生於周顯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與莊子、惠施、孟子、鄒衍同時。公孫龍因為是「專決於名」,執名為實,他的辯論主要是語言的自身所展開,離開了具體、經驗的事物辯論。

公孫龍善為同異之辯,達巔峰的境界,其主要辯論有:白馬論、指物論、堅白論、名實論等。

惠施

惠施,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傳卒於公元前310年,戰國中期宋國著名學者,名家鼻祖,與莊子為友,曾做過魏(梁惠王)的相國;後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遭到失敗,被張儀驅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學善辯,長於雄辯與邏輯推理,曾與桓團、公孫龍等辯者掀起了名辯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

陰陽家

陰陽家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

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

在政治倫理上,陰陽家認為「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又稱鄒子。

舊史所載他的事跡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鄒衍曾游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於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面掃塵,聽他講學,為他築竭石宮,執弟子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後。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夫失。現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縱橫家

「縱」指「合縱」,「橫」指「連橫」。

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所謂「縱橫家」,指鼓吹「合縱」或「連橫」外交策略的人物。

稱蘇秦和張儀為最著名的縱橫家,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蘇秦和張儀學說多散見於史書之中,而少有專著。

代表人物:

蘇秦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人。學縱橫之術游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游說六國合縱御秦。他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

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

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張儀是魏國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嚙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亡佚。

雜家

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志》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然而,任何一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而「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採眾議,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並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代表人物:

呂不韋

呂不韋原籍衛國濮陽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擔任秦相國十三年,為秦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呂不韋長期賣貴,積累大量家產。但他不滿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尋找機會,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趙國都城邯鄲去作生意,結識了秦國公子異人。當時異人為人質於趙,處境也不太好,呂不韋則以為「奇貨可居」,先是以金錢和美女予之,博得異人的歡心。接著,游說華陽夫人之姊,以賄賂買通秦孝文王之後華陽夫人,立以為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後,公子異人得以回國即位,是謂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為國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秦莊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呂不韋被尊為「仲父」,代秦王攝政。

秦王政親政後,呂不韋被免職。先居河南,後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殺。著名的《呂氏春秋》就是他組織門客編寫的。

農家

農家者流,出於農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連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見此為其所長。

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因農家書多為農圃之技,而非學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書令》。但其最高之理想為與民同耕,雖為一平等階級口號,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許行

許行是魯國的農業專家,亦為先秦諸子農家的代表人物,為神農之言者。

他的事跡大多不可考。據《孟子‧滕文公》所載,他曾自楚至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更與之處。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跟許行學其術。

另外,許行主以數量為標准畫市價。

小說家

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為生者。其意多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傳載輿人之誦,詩美詢於芻蕘。

古時之人以聖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多以之謗之。而至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

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代表人物:

虞初

虞初為西漢河南洛陽人。其事跡多已散佚。據《史記》、《漢志》所載,虞初於武帝時,以方士侍郎,乘馬衣黃衣,號黃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載:「雒陽虞初等以方詞阻匈奴、大宛。」

虞初雖為西漢人,其功於小說家者為匯編叢談之小說。據張衡西京賦曰:「小說九百,本自虞初。」可見虞初在整編小說上的地位。

虞初著有《虞初周說》,內容為其所輯小說之匯編,篇類近千,非匯編而何。然卷帙浩繁,尤易散失,故其書亡佚亦早。

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 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繫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代表人物:

孫武

孫武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

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孫臏

齊國阿鄄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

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

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醫家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代表人物:

扁鵲

扁鵲齊國盧邑人,也有記載為渤海郡州人,或勃海郡鄭人。「扁鵲」並非真名實姓。人們把他和黃帝時的扁鵲相比,並且稱呼他「扁鵲先生」。連史書也以扁鵲稱呼他。扁鵲原姓秦氏,名越人。生於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約和孔子同時。由於扁鵲是盧人,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盧醫」。扁鵲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醫學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的醫學家。

扁鵲能夠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醫學,並能吸取民間的醫療經驗,在醫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扁鵲長期在民間行醫、走遍齊、趙、衛、鄭、秦諸國。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賢能的秦太醫令李謐派人在崤山設伏,刺殺扁鵲,終年九十七歲。
參考資料:http://www.jdonline.com.hk/china/detail.php?news_id=1916

㈥ 歷史上有什麼家

好有創意的題目!
我個人判斷你是想知道以下的「家」!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

補充回答1.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等。
補充回答2.天文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思想家等!
補充回答3.國家、小家。

概括回答:「專家」。

以上所類舉家,都有感念之分,我判斷你想要的是第一類家。

㈦ 司馬遷是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和什麼家




  1.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 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


2.思想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3.天文

在兩漢時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只要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歷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並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盪,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後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範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佔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馬遷又總結了戰國以來的天文學的基本原則,表述如下:「我仔細檢查史書的記裁,考察歷史上的事變,發現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現象。五星在逆行時,往往變得特別明亮。日月的蝕食及其向南向北的運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這是星象學所要依據的最基本的數據。而星空中的紫宮星垣和東西南北四宮星宿及其所屬的眾多星辰,都是位置不變的,它們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離也是一定不變的,它們的分布排列象徵著天上五官的位置。這是星象學中作為『經』亦即不變的依據。而水、火、金、木、土星則是上天的五位輔住,它們的出現隱伏也有一定的時間和周期,但其運行速度快慢不均。這是天文學中的『緯』亦即經紫變動的部分。把這些固定的和變動的兩種星象結合起來,就可以預測人事的變化了。」


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貌言華也,聖言實也,苦言葯也,甘言疾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㈧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史學家

「正史」之祖司馬遷
「書君上以顯國統」的班固
「綜往昭來」的荀悅
「沈重好古」的班彪
「《左傳》癖」杜預
「明乎得失」的陳壽
「編年二百錄世十二」的司馬彪
「注史」專家裴松之
「正一代之得失」的范曄
「一代之英偉」沈約
史家「才子」蕭子顯
「穢史」魏收
李延壽傳
以史通治的宰相房玄齡列
以史為鑒的李百葯
以經注史的顏師古
「國家修攫無不參預」的令狐德
兩朝記史姚思廉
貞觀之治的總結人吳兢
「事簡而記詳」的韋述
構建古代史學理論體系的劉知幾
「圖志」專家李吉甫
斷代典制「會要」的開創者蘇冕
典制專史家杜佑
監修宰相劉煦
「補其闕漏」的王溥
宰相史學家薛居正
出入內外「以稿自隨」的宋祁
地理史學家樂史
「尤邃史學」的劉?
「以史明道」的歐陽修
以史鑒治的司馬光
史論專家范祖禹
近詳遠略的李燾
首創紀事本末的袁樞
「博學而寡要」的鄭樵
「有史才通故實」的李心傳
「含弘縝密」的歐陽玄
「好學敦風節」的陳邦瞻
「江南二儒」中的王?
功名不終的畢沅
「中西兩法用以觀史」的錢大昕
研史致用的顧炎武
「究心班書」的王先謙
「昆陵七子」之首趙翼
「經史致用」的魏源

㈨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什麼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㈩ 歷史除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兵家之外還有什麼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幾經周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歷史什麼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