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
這個歷史年代歌大家都很熟悉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周是分為兩個時期的。
這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呢,簡稱為春秋,它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但是還有一個說法,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這段時間。
這個時期是周王的勢力減弱,而諸侯群雄紛爭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他們史稱「春秋五霸」。
那諸位看官可能要問了,戰國好說,因為正是戰爭混亂的時候,所以起名戰國。那春秋之名又何來呢?
一、春秋時期為什麼會叫「春秋」的來源
在這里,有書君告訴大家,春秋之名是因為一本書而得名的。這本書就是孔子修訂的《春秋》。
在這里一定要敲黑板注意一下,《春秋》這本書不是孔子寫的,而是是孔子修訂的。這本書是魯國的史官們記錄自己國家,也就是魯國的歷史的。
而有的國家呢,總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總想騷擾或侵佔別的諸侯國。
這個時期由於可以保證糧食的供應,也就具備了發動戰爭的條件。
而農民在這個時候秋收完畢,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農活了,所以也具備了征調入伍的條件。
因而在這個時期發生戰爭的事件特別多,因為季節剛好,不冷不熱。糧食也備足,不擔心後方無糧草供給。那在這一時期記載的戰爭事件也會比較多。
所以《春秋》主要記載的都是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的事件。
一年中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個最重要的交替,也就把春秋也做為一年的代稱了。
因此《春秋》就取名為春秋了,從字面上來看也就是指代歷史,指代光陰。
一段時期,一部書,這也就是春秋名字的來由。
從《春秋》這部書中,我們窺視到了幾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們所經歷的事情。這是一個最壞的時期,但是在這樣的時期內,又誕生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② 春耕的春耕歷史
上古的農業大抵實行刀耕火種,一年的農事始於燒荒,人民為勞作而緊張,因憧憬而激動,把燒荒看作是豐收的前奏,要舉行歡快而隆重的儀式。《禮記·郊特牲》說:「季春出火,為焚也。」說的就是古代出火燒荒儀式。由誰把妥善保存了一冬的火種引到野外,點燃燒荒的第一把火呢?當然是那位責無旁貸的火正。到了秋季,大火昏見之後,還要舉行「納火」的儀式,把火種收藏起來。
然而,古代的火正主要還不是從事農業的實際官員,而是從事祭祀的宗教大巫。古人對天象的有規律運行感到不可思議,總是覺到有一隻「上帝之手」在操縱著自然和人事活動,大火的運行也不例外。況且自然界有風雨雷電,人世間有豐歉禍福,為了祈求上天賜予人世以永遠的福祉,於是有祭天的儀式。祭天時要殺牲,貢於柴堆之上,將柴點燃,讓牲肉的焦香伴隨著清煙飄上雲天,天帝聞到人間煙火和肉的馨香,就會大發慈悲,賜給人世以和平安樂。火正的任務,就是布置、點燃和守護祭天的柴堆,完成燎祭的儀式。 立春過後,春耕即將開始,在中國一些地區一直傳承著試犁的習俗,但由於各地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寓意春耕生產傳統習俗的方式和時間也有所不同。
第一段
桂北地區的開春試犁,城鎮活動比鄉村開展得還要熱烈和隆重。農村因天氣嚴寒試犁生產耕耘,多是拿牛軛走進牛欄,把牛軛往牛頸上一放,表示耕牛拉著牛軛耕田犁地之狀,預示著開春了,新的一年開始播種五穀了,應該作好備耕,搶上季節耕耘播種,千萬不要錯過耕種的時機。城鎮活動:相傳在過去為渲染春耕生產氣氛,敦促人們作好春耕准備工作,城裡的官府縣衙在立春前一天,就派衙役到縣城的城皇廟旁邊的荒地上搭一個茅草官廠,衙役擂鼓鳴鑼,吹吹打打,抬著縣官和紙扎的春牛、犁,由衙門沿迎春路行至官廠,沿路的群眾,家家鳴放鞭炮,並將米、黃豆拋向耕牛,表示新的一年五穀豐登。春牛抬到官廠後,要焚香祀奠皇天厚土,儀禮三伏三拜,縣官領頭,眾鄉紳跟隨在後依禮參拜,而後念祭奠天地神祈禱告詞,而後縣官親自扶犁,跟隨春牛之後,演試用牛犁田,以示開始春耕。圍觀群眾吆喝聲響徹雲霄。縣官試犁後,衙役將紙扎的春牛抬起遊街,提示人們新年開始,五穀待種,百業待興,大家應該送懶,迎接大鬧春耕生產開頭日的到來,游完街巷後,回到縣衙門前打春後,然後把紙扎的春牛燒掉。
第二段
在瑤山,各家的主事人要扛鋤頭到田地里挖幾鋤,或到秧田和菜園里掏幾鋤,表示春耕動土外,還要上山砍幾根竹子插在田裡,表示插田,下地里埋上幾顆種子,表示播種豐收。
還有的地方把二月初一作為開春節。清早起來,家家戶戶把鍋蓋猛敲一陣,表示送懶,迎接大鬧春耕生產開頭日的到來。這天早晨吃過早飯,男人把家裡的農具普遍檢查一遍,看哪些要維修,哪些要更換,一一作出決定。是日便自己動手或請人開始整理農具。婦女們這天早飯後,就用頭天浸好的糯米,用磨子磨好,並用立冬腌制好的乾菜和臘肉剁碎粘和成香噴噴的餡心,包在糯米粑中間,做成陽春粑,用柚子葉墊好,放在鍋里蒸熟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痛痛快快地飽吃一頓「陽春粑」。在吃「陽春粑」時,家裡的主事人把新年要種的生產計劃、品種安排告訴大家,要大家發奮把陽春搞好,奪取新一年的好收成。
在山西的渾源、朔縣、山陰等縣及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民間流行有擊鼓迎春的習俗。
春耕前,民眾手持羊皮圓扇形手鼓,且敲且唱,祈求消災免病,秋後豐收。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在春耕生產時節,農民表演隊走村串寨,表演反映當地少數民族勞動生活的原生態歌舞,為春耕開犁唱響報春曲。
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是什麼意思(具體)
這句話的意思是: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出處:唐·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3)春種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春種一粒粟」指一顆種子種下去的時候,「秋收萬顆籽」意指春華秋實的這個過程,但是後兩句突然變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從無所不包的四海,突然回到了一個要餓死的農夫,這種空間的穿越感沖擊力無比強大。從豐收的喜悅跌成慘痛的現實,從耕種的力量跌成沉痛的悲哀,從巨大的希望跌成巨大的絕望。
這重重的一跌,就會給人產生猛烈的沖擊,能讓農民從大豐收到變得一無所有的只有統治階級殘酷的壓迫,只有統治者赤裸裸的掠奪,只有這個黑暗的社會現實壓榨著他們,剝削著他們,踐踏著他們的生命。
④ 春種是什麼意思
春種是什麼意思?
春種釋義:
1,春天種植
2,人名,春種,原名張雷激,江蘇盱眙人。中共黨員。
⑤ 古詩《春種》的內容是什麼
憫農
作者:李紳 年代: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賞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⑥ 春種秋收是什麼意思
就是春天播種,秋天就會有收成。
現比喻為要想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累積,這樣最才能成大事。
⑦ 春播的農作物有哪些
大豆,豌豆,油葵,春麥,等
⑧ 問一下大家通常說的春種,秋收是指的種什麼收什麼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春天種的,太多了,比如上面詩中的粟,也就是穀子,秋天收什麼?當然你種什麼收什麼,種穀子就收小米。
其實春種秋收只是泛指,沒有固定的說種或收某種東西。
⑨ 春節的歷史及文化內涵是什麼
春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如春節,貼春聯、守歲、互相拜年等,由來已久。西晉周處《風土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但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不同的地方,春節習俗也是有區別的,如北方春節吃餃子,據說與張仲景有關;南方春節吃醪糟,醪糟的歷史更悠久。過去人們除夕守歲分歲酒,分的就是當年所釀之新酒,一般是米酒,也叫醪糟或酒釀,而不是現在的老白乾之類。
春節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具有濃郁的農耕文明歷史文化內涵。農耕文明時代,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年復一年,歲歲如是。人們生活節奏慢,辛苦勞作之餘,偶爾會在小的節日里聚會宴飲一下;更會在豐收之際,尤其是除夕、元旦(指農歷大年初一)時祭祀天地祖先,爆竹聲中一歲除,把酒話桑麻,總結過去,同時積極謀劃來年,憧憬未來,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納吉慶。那時的節日,節味濃,人情味更濃。現在城裡過節,節味不如農村,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城市化以後,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快,人人之間缺乏過去那種淳樸的人情味,加之城市景觀與農耕文明時代的田園風光、「四合五天井」民居等建築也相去甚遠……
⑩ 春種什麼意思啊
春天,萬物復甦,是播種的季節,春天播種,即春種。
有詩為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