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的主要改革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促使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向封建的土地私有制轉變,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政治勢力越來越強大,他們要求建立地主階級政權。與此同時,各國國君為了擴充國力以贏得兼並戰爭的勝利而紛紛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一場改革。商鞅變法廢除了秦國的奴隸制度,確立了封建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使秦國的經濟和政治勢力逐步增強,為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消極影響。
2、秦始皇改革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改革。秦始皇是一個目光深遠的皇帝,他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實行了中國歷史規模最大最全面的一次改革。主要措施有:(1) 確立中央集權與封建制度。在中央,確立新官制,加強皇權的專制獨裁地位;在地方,廢除了所有的分封諸侯國,推行郡縣制。將全國統一劃分為三十六個郡縣,皇帝直接掌握地方行政官的任免權。自此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正式確立起來,以後各朝各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按照秦朝的這一體制承襲下來。正因如此,近代的政治改革家譚嗣同才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也發出了「歷代皆行秦政治」的感慨。可以說,秦始皇使中央集權製得以確立下來,對於以後中國命運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秦始皇採取了以法治國的方針,嚴刑峻法而治天下。(3)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這一系列措施打破了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經濟相互獨立、交流不暢的局面,客觀上對各地的商品流通和經濟交往都產生的積極作用,符合了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4)文化上「書同文」和統一思想。文字的統一,對中華民族長期保持統一及中華文明的傳承不斷也功不可沒。「焚書坑儒」,是對持不同政見者的嚴厲措施,對民族文化的嚴重摧殘和破壞,它沒有起到鞏固統治的任何作用,「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秦在改革進行14年後,公元前207年,秦在農民起義中滅亡
3、永貞革新
唐順宗時期的「永貞革新」就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唐朝在玄宗時期之後,宦官逐漸形成勢力,入樞中央,甚至任免將相和地方節度使,最後發展到支配皇帝。同時地方藩鎮勢力日益猖獗,不聽中央。永貞元年(805年),剛繼位的唐順宗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與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他們從維護統一出發,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1)罷宮市、五坊使。剝奪宦官魚肉百姓權力。(2)取消進奉。通過唐順宗下令,除規定的常貢外,不許地方節度使別有進奉。(3)懲治貪污,打擊貪官。(4)打擊宦官勢力,收回軍權。(5)抑制藩鎮。(6)放宮女,散女樂,節省皇家開支。這些改革措施看,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擁護。但是改革只堅持了七個月,改革者被既得利益集團罷去職務。永貞革新運動被扼殺,唐朝政治更加黑暗,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宦官擁立皇帝,朝官分成朋黨,在唐憲宗以後,都開始表面化了,唐朝政局陷入了動盪不安之中,過一百年,唐朝滅亡。
4..慶歷新政
中國宋代仁宗慶歷年間進行的改革。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同為諫官。宋仁宗責成他們在政治上有所更張以「興致太平」。范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15歲、弟侄年滿20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四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布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五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
5. 王安石變法
北宋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改革。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於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
變法中,王安石建立了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條例司撤銷後,由司農寺主持變法的大部分事務。呂惠卿、曾布等人參與草擬新法
6.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於485年頒布了均田令,494年遷都洛陽,命鮮卑貴族漢化,採用了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些改革,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
族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穀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7、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明朝中葉,貴族大地主兼並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占,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接二連三地發生。明王朝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1573年至1582年,他實行了改革,主要措施:
政治上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推行「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提高內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組織准備。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經濟上改黃河水道,推行「一條鞭法」。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學家潘季馴督修黃河,使黃河不再南流入淮,於是「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達北京。 推行「一條鞭法」。這是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 明朝初年的賦稅制度十分繁雜。當時的賦稅以糧為主,銀絹為輔,分夏秋兩季徵收。此外,還規定農民要服各種徭役,並交納特殊的土貢等等。「一條鞭法」的內容是:「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實行這種辦法,使沒有土地的農民可以解除勞役負擔,有田的農民能夠用較多的時間耕種土地,對於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同時,把徭役改為徵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比較容易離開土地,這就給城市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來源。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這對工商業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一條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歲入有了顯著的增加,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軍事上積極防禦。他派戚繼光守薊門,李志梁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台」3000餘座。他還與韃靼俺達汗之間進行茶馬市貿易,採取和平政策。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經過上述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國家的經濟狀況有了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國防上增強了反侵略的能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張居正領導的改革前後堅持了十年。在改革結束40多年後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再過十多年,明朝滅亡。
8.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其高潮則為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近代化道路。
㈡ 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什麼
第一次:管仲改革
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雖然很多人批判洋務運動只是虛有其表,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洋務運動也的確有一定的效果,清王朝的確在一定時間內強大了。
但由於統治階級實在是太腐敗,在取得一定成就後便開始沾沾自喜,忘了進行洋務運動的初衷,導致甲午之戰時敗給日本。但洋務運動卻是極大的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㈢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要改革啊
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改革
中國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兩大類,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對統治政策的調整,二是王朝中後期的變法改革。
(一)商君變法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在說秦王的《諫逐客書》中寫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候親服……」可見商鞅改革在秦國的卓越成效。公孫鞅(前390年—前338年),出生貴族。「商」是以封地為姓,因其又是衛國人故又稱衛鞅。孝公蠃渠梁時期,商君是法家學派傑出的政治家,少時就喜讀刑名之學。他任秦相十載,先後兩次變法,改革制度,發展經濟,為後來的秦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是依據李俚《法經》結合秦國實際制定出一套措施和方案。小到家庭男女有別,必須分室而居。父子兄弟姐妹,不準同睡在一個炕上。貴族富商子弟如果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律送邊疆墾荒。大到全國使用統一的尺寸、升、斗、斤、兩。為後來的秦始皇的統一度量衡作了准備。他還讓秦孝公下令建立鄉、縣地方政府系統,歸中央統轄。十家編一組,互相勉勵生產和監督行動,一家犯法,隱匿不報九戶連坐。貴族商人,若是沒有戰功,不能擔任政府官員。改革初,秦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而商君也受孝公之十五邑封。
商鞅從「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出發,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而變法,使秦國崛起西戎,稱霸關內。但這一系列的新法看起來就能得罪不少權貴,以至於秦孝公死後,商鞅遭到政敵的迫害,以謀反之罪被秦惠文王車裂而死,滿門受誅。後人為他留下《商君書》二十九篇。商鞅變法也可見《史記·秦本紀》。
(二)王莽新政
在變法史上王莽又是另一個歷史悲劇人物。王莽(前46年—23年)曾任黃門郎、新都候、大司馬等職,到「安漢公」時已大權獨攬在握。他是太後王政君和侄子,是個頗有心計又好施忍術之人。漢哀帝劉欣死後,軍政大權就交到了王莽的手中,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罷免了和哀帝有「斷袖之辟」還差點當上了皇帝的董賢,又把另兩家外戚逐出京城。後又鳩殺平帝立孺子劉嬰,自己當起了攝政王。
公元9年1月1日,王莽代漢自立,正式即位稱帝。改國號叫新,都城還是長安。當上了皇帝後,他根據《周禮》改革進行設計藍圖,鞏固新朝貴族的統治,是走原始社會末期的復古制度。依井田制為模式的「王田令」,「私屬令」、「五均」、「六管」等都是他的新政。
但是,他的政治經濟改革只是一些表面的文章,措施不明確。土地改制等沒有什麼人支持。在貴族、豪強的反對下,有些改革一開始就沒法實行。即使他個人再用心良苦卻使新法危機四伏,以至最後自己四面楚歌,國家亂上加亂。王莽還想借對外戰爭來緩和國內的矛盾,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少數族的反對。他又徵用民夫,加重傜役和老百姓的刑罰。這樣外患未除、內憂又起。綠林軍起義了,王莽只能用軍隊鎮壓,後來農民起義軍殺向洛陽和長安,攻破宣平門,王莽被一商人所殺,死無全屍。
王莽改革只是種「空想社會主義者。」
(三)臨川先生變法
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王安石(1021年—1086年)變法,也是古代史上最有爭議的變法。王荊公是仁宗三年的進士,做過十多年地方官。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嘉佑三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系統地提出變法主張。他的變法不似王莽,新法在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具體措施。還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叫制置三司條例司,他提出了「法先王之意」的口號。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次年升宰相。
新法內容有:均輸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將兵法、保甲法等。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還實行了改革科舉制、整頓學校等措施。從新法實施,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廢罷新法,前後將近十五年時間。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國家也加強了對直接生產者的統治,增加了財政收入。但主要是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
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而臨川先生的《答司馬諫議書》中則十分有力地反駁了司馬的論點則令我佩服:「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在變法與反變法的斗爭中,他兩次出任宰相又兩次被迫辭職。但由於變法操之過急,犯了「左」的錯誤,最終被罷廢。
列寧稱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還在詩詞、散文等方面的獨特的成就,他主張文章「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
(四)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一次全面改革運動。《馬關條約》簽定後,康有為等「公車上書」
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已任,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新政從此日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為止,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變法主要內容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是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和詩人,維新變法領袖。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康廣仁、楊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說過,自古變法少不了會有流血犧牲,所以,他放棄了東渡日本為變法流血來以警世人。
歷史上認為,維新變法運動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產物,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產物與要求,是先進的中國人從學習西方器物遞進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與深化。
除了以上這些,我國古代用賢臣進行改革的君主也不少。《史記·平淮書》漢武帝時也有過按照桑弘羊仿照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的辦法,實行「籠鹽鐵」的國家資本財政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元宏也有過「俸祿制」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
萍蹤先生曰: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調整,而是上層建築結構利益關系的重新組織和調整,這也是改革會遭到來自各方面阻力的真正原因。中國古代歷經了長期的封建社會,新事物很難徹頭徹尾地更替舊事物,故而變法維新之士,往往鮮有善終者。從哲學上宏觀地來說,新事物當然是先進的,是符合社會客觀規矩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但微觀地比較,就會發現舊事物中也含有新的成分。所以要發展新事物少不了要向舊事物學習,吸收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變法改革是一項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這說明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不是個別人物決定的,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㈣ 歷史變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歷史,
指過去事實的記載;
指已過去的事實;
指經歷,底細;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六是指歷史學科。
變革
1.改變,改革。《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宋曾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變革因循,號令必信,使海內觀聽,莫不震動。」孫犁《秀露集·關於詩》:「時代在決定著詩的形式的變革。」
2.改朝換代。明徐枋《朱師母六十壽序》:「變革之際,喪亂頻仍。」
3.指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二十世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變革。」
如果幫到你,請記得採納,O(∩_∩)O謝謝
㈤ 改什麼歷史填詞語
你是想說篡改歷史嗎?如果對的話,請給我一個點贊。
㈥ 古代歷史改朝換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怎麼看待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朝代,然而朝代與朝代之間的變更主要是因為什麼呢?其實,我們從各個朝代變更的歷史上去分析,我們會發現這些朝代的更替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個朝代之所以會被另一個朝代取代,主要因為舊朝代的政治以及經濟上存在很大的問題,綜合實力不強,民心不穩。另外,朝代中的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從而導致舊朝代被新朝代取代。
綜合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朝代更換一般由於兩個原因。其中一個是因為朝廷內部官員與統治者之間存在不可化解的矛盾。另一個原因也是自身綜合實力不強,遭到其他國家的攻打,從而導致滅亡。
㈦ 用什麼可以把歷史改寫
用發明、用創造,用奇跡能夠改寫歷史。
例如:2006年7月12日以前,人們跑110米欄最快速度(歷史)是12.88秒以下,之後110米欄的歷史就是劉翔創造12.88秒;110米欄的歷史被劉翔改寫。
㈧ 古代歷史改朝換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有沒有懂歷史的指點一下
“改朝換代”是指一個朝代或政權存在期間,由於統治者死亡或其他原因,新統治者接管政權的事實行為。比如封建社會,叫做父親死後改朝換代。人們希望早日長命百歲,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於封建社會的冒充“天子”的皇帝們,更是夢想著永遠享福長壽。但客觀規律就是這樣,天子般尊貴的皇帝,是無法逃脫生老病死的命運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改朝換代”是必然的,也是必然的。
而大明,的天子朱元璋,在元末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一場瘟疫基本上殺了他全家。亂世,我當不了和尚。最後真的沒有辦法了,我一步一步走上了在大明做天子的道路。等一下,那我們就不舉例了。
當我在江山,作戰時,我會盡我所能,但當我把它代代相傳,保留江山時,卻忘記了原來的使命、奢侈和腐敗,拋開人民的生死和漠視,那麼新的英雄就會崛起,一個嶄新的王朝就會重新誕生。
因此,與江山,作戰很重要,而留住江山更重要
㈨ 古代歷史改朝換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為什麼老改朝換代?我就為你一句,如果有機會你想不想當皇帝?全國你一人說了算,不愁吃,不愁穿,甚至不用自己擦屁股。更別說後宮佳麗三千,每天不重復。你可以不?不僅是你,我想大多數人都想。那麼給你幾個選擇。一,造反。二,政變。三外族入侵。
一,造反。
造反是最直接的,在古代大多數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如果誰能有口飯吃,誰願意造反啊?所謂官逼民反,就是這個道理,沒飯吃是個死,造反還有一線生機。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等。
另一種就是對外族統治的不滿,不拿漢人當人看待,如元朝,把人分四等,南人,就是前南宋的人的統稱。干最累的活,一點地位沒有,還得受官府剝削,而且好好的漢人江山被外族佔領,當然造反。如朱元璋,太平天國等起義。
㈩ 中國歷史上三大改革
中國歷史上有三大改革。
第一,商鞅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響的改革。秦國從一個大家看不起的蠻夷之國,一下子變成了唯一擁有統一中國的實力的強國。商鞅的結局是悲慘的,但是其政策卻被繼承下來。秦國的文化落後,於是大批引進外國人才。以致於其後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腦--丞相,基本都是外國人。經濟上,開發關西,開發巴蜀;軍事上更是無與匹敵;政治上,連荀子也認為秦國政府最具效率和最廉潔;管理上,採用的郡縣制,極大的提高了國家管理水平。這次變法,決定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政治和文化。
第二,王安石變法。其實是兩次變法,均告失敗。其意願是好的,政策也基本沒有問題,然而卻無法推行下去。蘇軾、司馬光等人頑固守舊,不肯變通。加上宋神宗左右搖擺,又受不住老媽的眼淚,於是大宋江山從此無回天之力了。繁榮的宋朝經濟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官僚和軍隊的開銷,土地兼並,隱瞞人口和收入造成更大的財政缺口,社會矛盾終究無法緩解。列寧認為他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可惜是個失敗者。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政治改革的熱情只換來一江春水向東流。
第三,張居正改革。這是一次半成功半失敗的改革。成功,是因為在張居正當政的萬曆前十年,明朝確實實現了中興。失敗,是因為在他死後,他的學生們和同僚們都停止了這些措施。張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一鞭法」,即用錢來繳稅而不是用糧食布匹等實物。看似簡單,但是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採用這種方式。實物的長途運輸,勞民傷財,地方政府乘機盤剝人民,運輸時又要消耗當量不必要的人力和財力,而官府收上來的實物又很容易腐爛、破壞,而造成大量的浪費。採用這種方式則更加方便百姓和官府,減少大量的損失。萬曆十年間,國庫積攢了壹千多萬兩白銀(這些銀子後來大都用在出兵朝鮮抗擊日本的豐臣秀吉)。張居正死後,反對派興起,再加上萬曆被張老師壓抑了十年的心一下子放開,於是抄了張居正的家,改革也停止了,明朝的財政危機已經無法解決了。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不但沒能解決財政危機,反而引發了農民起義,明朝的滅亡也指日可待了。
其實還有一個最失敗的改革,就是王莽的改革,完全復古,不切實際,不但沒有能夠解決西漢的社會矛盾,反而加劇了矛盾,自取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