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這是什麼的歷史

這是什麼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5-10 07:35:37

❶ 【歷史】這是什麼

蚌埠啟母石
塗山之陽,啟母澗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婦人端坐於山崖之上。

此即傳說中啟母所化之石。明代邑賢袁賦詩雲:「塗山之國臨淮海,山中石母幾千載。苦歷冰霜不事妝,任教風雨顏無改。獨坐岩頭望百川,懷襄疏濬為桑田。平成底績非無日,不恤三過實母賢······」相傳,禹娶塗山氏女,婚後四日便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不回家園;塗山氏女每日引領南眺,盼望丈夫歸來。但是,望穿秋水,也不見禹歸。由於朝思暮想,精誠所至,終於化而為石,端坐於昔日與禹幽會之所。啟母石系塗山著名風景點,遊人在登山憑吊大禹的同時,也必定要對這位在夏開國之初的第一位母後禮贊、憑吊一番。
荊塗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境內,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因大禹治水、禹會諸侯、娶妻生子的歷史故事而聞名。
被譽為「淮上明珠」的安徽省懷遠縣,地處淮河中游,塗、荊兩山對峙的山水環抱之中。歷史名山塗山是四千多年前治水英雄大禹召會諸侯、劈山導淮、娶妻生子之地,雄踞城南的荊山,傳為卞和抱璞而泣的棲隱之所。
荊塗山風景區把荊塗二山風景區融為一體,佔地60平方公里,景點100多處。景區內著名景點有禹王宮、白乳泉、卞和洞、望淮樓、靈泉、聖泉、台桑、塗山、系馬石、曠覽石、卧仙石、啟母石、聖泉、禹會村、荊山、荊塗山峽、荊塗大橋、三聖宮、含美學堂、渦口及農家樂禾泉農庄等。
禹王宮建於公元前195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祭祀大禹和禹妻塗山氏之地,有清道院、純陽道院、長春道院、蒼龍閣等殿堂。白乳泉號稱天下第七泉,泉水似乳,相傳唐代這里曾有白龜從泉中出沒,故得名「白乳泉」或「白龜泉」。卞和洞是荊山一盛景,卞和洞為天然卵形巨石橫嵌,豎架凌空危懸疊成,石表青黛,苔痕斑駁,洞廣如屋,可容數十人。禾泉農庄是遊客休閑度假的絕好去處,農庄內有數百畝石榴園、藍莓園、桃李園、棗園、梨園,還有省內著名的鹿場,養殖有國際珍貴動物鹿等。
荊塗山風景區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宗教文化於一體,郵電通訊、電力設施完善,商業、文化、教育衛生、金融等服務設施配套齊全,已經成為蚌埠市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著名旅遊區。
啟母石又名望夫石,位於今安徽省懷遠縣塗山之陽,啟母澗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婦人端坐於山崖之上。此即傳說中啟母所化之石。4000多年前大禹在此娶妻生子,劈山導淮,召會諸侯,並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明代邑賢袁賦詩雲:「塗山之國臨淮海,山中石母幾千載。苦歷冰霜不事妝,任教風雨顏無改。獨坐岩頭望百川,懷襄疏濬為桑田。平成底績非無日,不恤三過實母賢」。

❷ 歷史是什麼意思

歷史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地球的,人類的,也是過去的事實記載,歷史」中的「史」在甲骨文上與「事」想像,故便理解為「事件」的意思。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通過研究其更迭規律,便可了解時代的變化,我們應該帶著虛心的態度去看歷史,去學習歷史。歷史真的很有趣,當你用心去讀時,你會真的愛上它的。

❸ 【歷史】這是什麼啊

——巨型無人間諜飛船

美國曾研製過的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無人間諜飛船。曾在2006年撥款4000萬美元資金用於飛船試驗原型的製造,計劃製造10-11艘,主要用於導彈空間防禦、戰區空情監視、早期預警、空中邊界防護等任務。

巨型無人飛船主要使用氦氣支撐,長152.4米,直徑為48.7米,體積為150萬立方米,在最小風力條件下最大速度為128.7公里/小時,在地球同步軌道狀態下飛行高度為20公里,極限為21.33公里。

美國軍方聲稱,這種外形象靶標的無人飛船將主要用於和平目的,將裝備一些移動通信和氣象觀察設備,發展商業利益,同時防範美國邊界可能面臨的威脅,維護全世界的和平。但事實上,它可以動態觀測、監視假想敵所有飛行目標的全部情況,它的功能和作用是其它無人飛行設備遠遠無法相提並論的。這種同溫層平台系統將是21世紀美國武裝力量的一部分,主要裝備地面部隊,它不會裝備武器系統用於導彈和飛機的攔截,但卻計劃裝配更多數量的間諜和通信設備,完成早期監視和預警任務,它具有較大的載運能力,可以搭載1814公斤的有效載荷。

這種同溫層平台系統幾乎可以在空中飛行一年,至少可以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轉6個月,完成地面各種指令。這種飛船能夠通過光電元件製成的圓形薄層接收太陽能,獲得充足的電能供應,只需10千瓦就可以帶動4台雙葉螺旋發動機正常工作。太陽能電池不僅分布於飛船背面,而且遍布機翼和尾部。第一艘飛船試驗型樣品將使用蓄電池能源保障夜間飛行,之後的飛船成品將使用輕型燃料元件來替代。

❹ 【歷史】這是什麼

歷史,簡稱史,是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廣義狹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人類歷史社會的演變過程稱之為「歷史」。一般指一段時間間隔發生過的事物。

歷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

❺ 這是什麼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主要由紙上談兵,荊軻刺秦王,卧薪嘗膽,完璧歸趙,四面楚歌,望梅止渴,高山流水,三顧茅廬,以及背水一戰等等。

❻ 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主席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1)歷史學
廣義: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即以歷史為認識對象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2)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3)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4)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5)史書
史書共分為四種: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

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

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❼ 什麼是歷史史實

真實的歷史就是自己。 歷史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那裡埋藏著我們的想像和希望,生長著我們的快樂和憂傷,成為歷史劇創作的寶藏。戲劇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通常情況下,歷史學家會對此感到不快,這似乎也是「自古而然」的。新編歷史劇的流行,更使歷史學家的憤怒到了「於今為烈」的地步。最早的「新編歷史劇」《戲說乾隆》令國人耳目一新,歷史學家頗有雅量;《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隨後登場,一石激起千層浪。以紀昀(曉嵐)為主人公的兩大部「歷史劇」(《風流才子紀曉嵐》和《鐵齒銅牙紀曉嵐》),改寫了歷史上主管《四庫全書》編纂工作的赫赫有名的學者形象,導致了某些歷史學家的切齒之恨。

隨之而來的,是對歷史劇的嚴厲指責和苛刻要求,甚至大有必欲除之而後快之勢。對歷史劇的指責包括:胡編亂造,隨意臆造,迎合低級趣味,背離歷史的真實,模糊歷史的真相……對歷史劇的要求包括:不僅要注重藝術真實,還要注重歷史真實,實現「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以便「藝術地再現歷史」……只有「忠於歷史」,「回歸歷史」,認可「基本史實」,注重歷史的發展趨向,與歷史保持一致,才是歷史劇脫離苦海的惟一出路。

我們應該承認,歷史劇的確存在著「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蟬」、「張飛殺岳飛」、「宋版《康熙字典》」、「我孝庄皇太後」之類的細節失真(即硬傷)。但是說到「背離歷史的真實」和「模糊歷史的真相」,說到「忠於歷史」和「回歸歷史」,我們則不得不問: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的真實?什麼是歷史的真相?我們是如何獲知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的真相的?歷史本身是否包含著藝術性,即包含著修辭性和文學性(形象性、想像性、虛假性)?如何理解這種修辭性和藝術性?一句話,歷史是真實的嗎?

在談及歷史與歷史劇的關系時,我們一方面承認它們之間的聯系,一方面把歷史與歷史劇嚴格區分開來。我們認為歷史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歷史劇屬於藝術創作的領域;認為歷史體現的是歷史真實,歷史劇體現的是藝術真實;因此歷史是客觀存在,歷史劇是藝術想像的產物。其實這種區分是靠不住的。何以知之?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區分兩種不同的「歷史」:一種是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the historic),一種是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the historical);前者才是客觀的,後者則是被主觀化了的。在英文中,「the historic」(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與「the historical」(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兩者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明確的。前者指歷史上有重大意義的人物或事件,後者是對前者的記載或「反映」。比如說到「古建築」時必須使用「a historic building」,而非「a historical building」;說到「歷史劇」時必須使用「a historical play」,而非「a historic play——」「a historic play」這種說法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

作為樸素的唯實論者,我們相信,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the historic)與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the historical)之間的關系是「被反映者」和「反映者」的關系。這是不錯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我們是通過「反映者」來認識「被反映者」的,我們也只有通過「反映者」才能認識到「被反映者」,這無異於以「反映者」征服「被反映者」。離開了「反映者」,我們就無從認識、理解和把握「被反映者」。我們觸及的只是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the historical),而無從觸及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the historic)。即使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建築」(historic building),也幾經風雨,幾經粉飾,與原物大異其趣,不再是純粹的古建築了。雖然「今月曾經照古人」,畢竟今天的月亮不再是古代的月亮。月亮尚且如何,何況建築物呢?

我們不妨把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the historic)稱作歷史(history),把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the historical)稱為歷史編纂(historiography),以把兩者嚴格區分開來"在此我們要討論的是:歷史編纂與歷史劇是否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歷史編纂是否只具有客觀性而不具有藝術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歷史編纂究竟包括多少種類型?據我們所知,歷史編纂至少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實證性的歷史編纂,它注重數據,強調實證,傾心於語言的明晰性、意義的明確性、邏輯的一致性,以「科學」自詡;一種是敘事意義的歷史編纂,即所謂的敘事性的歷史編纂(narrative historiography),與「科學」的僭妄相比,修辭性和文學性乃其本源之所在,它也坦然地承認這一點,並得意於這一點"實證性的歷史編纂是分析性而非描述性的,它關心的是環境而不是人,著眼於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因果性,關注「長時段」(longue re)的轉換和巨大社會結構的變遷;敘事性的歷史編纂是描述性而非分析性的,它注意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關心的是人的情感和命運。西方的歷史編纂傳統一直是敘事性的,然而自19世紀末以來,隨著實證主義的勃興,史學的科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人們越來越多地要把歷史編纂轉化為一門嚴密的科學,甚至要以「總體史」代替「事件史」,以便探尋歷史深層結構的變遷。此後,歷史著作開始充斥大量的圖表!公式。即使如此,它還是難以掩蓋其修辭性和文學性之蹤跡。

在這方面,海登•懷特(Hayden White)所述甚為詳盡精闢。海登•懷特認為,即便是實證性的歷史編纂,也無法掩蓋其修辭性和文學性,盡管千餘年以來它一直都在極力擺脫自己與修辭性和文學性的干係。別的且不說,它是以日常經驗為基礎的書面話語,僅僅這一點就足以決定其特性——具有修辭性和文學性。

修辭性和文學性的核心在於隱喻(metaphor)。隱喻是一種想像性的理解方式,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把握此類事物的文化行為。歷史話語體現的並非邏輯性關系,而是隱喻性關系。歷史編纂包含了藝術性的成分,因此不能忽視歷史話語的隱喻之維。「一組事件轉換成一個系列,系列又轉換成序列,序列轉換成編年史,編年史轉換成敘事作品,我認為,這些行為更有益於理解成比喻性的,而非邏輯-演繹性的。此外,我把事件構成的故事和可能用來解釋這些事件的任何形式論證之間的關系,當作是由邏輯-演繹和比喻——修辭的要素構成的組合。這樣,一方面是歷史話語和科學話語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是歷史作品與文學作品之間的類同……」[i]

盡管修辭性和文學性會造成信息失真,甚至引發邏輯矛盾,但它會使過去/產生意義0,否則歷史就會變得不可理喻。總是有人認為歷史是對往昔事件所做的完全真實的記載,所謂「史筆如鐵」是也,其實並非如此。首先,對於往昔事件的記載常常伴隨著必不可少的解釋(包括事件的起因、過程與結果),夾雜著編纂者自己的想像,而意義也源於此,這種解釋或這種意義就是修辭性和文學性的。

意義的另一個來源是語言,因為只有藉助於語言符號,才能賦予過去的事物以意義"語言以想像和概念將描述的對象固定下來,想像的方式和概念的數量又是無窮無盡的,因此描述的對象被固定的途徑可謂多矣。語言本身並沒有提供一個標准,告訴大家什麼是「正確」的用法,什麼是「不正確」的用法。傳統的歷史編纂大師深諳此道,並能靈活地掌控之。

至於敘事性的歷史編纂,其修辭性和文學性更是自不待言。西方敘事性的歷史編纂,傳統可謂源遠流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代表作《歷史》就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戰爭編年史。相傳他在奧林匹亞朗誦他的著作時,把當時青春年少的修昔底德感動得淚水漣漣。近年來這種歷史編纂傳統得以復興,實乃學界之幸。

比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門研究中國歷史的教授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就極力肯定敘事性的歷史編纂。他的歷史著作以敘事為主導,當然也包含少量的理論分析。在他看來,敘事藉助其故事和細節,能夠發揮闡釋之功能,而理論概括是無法窮盡歷史現象的具體性的。人們是通過生動的形象而不是枯燥的理論來把握歷史蹤跡的,理論充其量也只是輔助性的。我們不難發現,敘事性的歷史編纂與歷史小說幾乎沒有什麼差異,因為敘事性的歷史編纂也需要藉助於想像把零散的事件連綴成完整的故事。在那裡,事實與幻想、史實與虛構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魏斐德的《偉大的事業:中國17世紀滿人對帝國秩序的重建》(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就是照此原則寫成的,讀來引人入勝"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和孔飛力(Philip A. Kuhn)的大量歷史著作包括已經譯成中文的《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史景遷)、《王氏之死:大人物背後的小人物的命運》(史景遷)、《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孔飛力),以及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也都是這樣寫成的,讀起來同樣魅力無窮。我們完全可以說,其實這種敘事性的歷史編纂,我們也是「古已有之」的。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對於各色人等、各種事件的精彩記錄,源於其生花之筆,讀來令人賞心悅目,而忘乎其歷史精確性。比如司馬遷在敘述「鴻門宴」時,寫到樊噲闖入,「頭發上指,目眥盡裂」(《史記•項羽本紀》)不僅有悖於史實,而且有悖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寫垓下之圍時,說項羽只剩下二十八騎,發出了「天亡我,非戰之罪」的感慨。雖然被數千漢騎圍困,項羽毫不屈服,「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但稍後不久,項羽又對烏江亭長說過「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也就是說,項羽最後的二十八騎也已被漢軍殲滅。既然如此,「非戰之罪」、「吾為公取彼一將」之語,是如何記錄下來,又是如何歷經兩百年後傳到司馬遷那裡的?

即使在自稱最為嚴密的社會科學中,虛構也是無所不在的。虛構是一種想像性構造,是一種「彷彿」式的描述,「或然性」(或者乾脆「莫須有」)是它最大的特點。海登•懷特提到了邊沁的「虛構觀」 (conception of fiction),提到了歐文•巴菲爾德(Owen Barfield)的論文《詩歌措辭與法律虛擬》(Poetic Diction and Legal Fiction),以便告訴我們,即使在嚴密的法律話語中也是允許虛構的:所謂「法律虛擬」,指在法律事務上為權宜計在無真實依據情況下所做的假定,這個假定被認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比如「法人」就是一種虛構,因為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人」。海登•懷特的理論表明,無論是實證性的歷史編纂,還是敘事性的歷史編纂,都離不開修辭性和文學性,都包含著想像性和虛構性的成分。對於歷史編纂而言,無論是修辭性還是文學性,是想像性和還是虛假性,都具有積極和正面的意義。可以說,沒有修辭性和文學性,沒有想像和虛構性,就沒有往昔的人物與事件,更無法理解之。既然如此,認為「歷史真實」是客觀的,就是沒有根據的。歷史編纂,無法遮蔽自己的藝術性。所謂「歷史真實」的蓋頭,應該掀開了

❽ 這是什麼歷史

蓋茨堡之役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

The Battle of Gettysburg, Pa., July 3rd, 1863

原圖來源:網頁鏈接

❾ 人類的真實歷史是什麼

你真的以為石器時代的古人很落後嗎
你知道人類的正常壽命是多少嗎
正常人~即沒修煉過身識的凡人~最起碼應該活到175歲左右
敢不敢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一名大爺露出精裝的膀子向小夥子們炫耀「看!爺鍛煉了100年的肌肉!你有的比嗎?」
為什麼現代人活不到175歲?
因為我們進化了~進化錯了方向
武王伐紂
姜子牙封神榜只是些小說人物嗎
那些仙人異人真的沒有存在過嗎
為什麼歷史上每一個一統江山的大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文化一刀
秦始皇焚書坑儒~毛革了文化的十年的命
這些是大家知道的~不知道的呢
秦始皇燒的到底是什麼書~毛破除的到底是什麼封建
文化的斷層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的重現
我們失去了什麼
老子李耳宅在家裡看了20年書~自悟得道~出關之日紫氣沖天
關令尹喜當即稱贊其為博大真人並致死追隨
老子看的是什麼書
孔子家貧無父~童年喪母~身世如此杯具~但就因讀書三年~17歲遍揚名六國~後人尊其為聖人
孔子讀的又是什麼書
為什麼我們是華夏民族而不是華族
和我們融合的夏族人哪去了
我們知道商朝的前面便是夏朝~由於無可考證~成了不被承認的神話石器時代
夏朝便是大禹治水成功後創立的朝代~大禹是夏朝的開朝皇帝
湯滅夏創殷商是後話
石器時代的古人連鐵器都沒有怎麼去治水?
世界上的其他古文明最早使用的金屬是鐵~為什麼只有我們的古文明卻使用青銅
要知道青銅看是一種合金~連鐵都沒有的居然就有了合金科技
華夏二字可看出~先後華後有夏
後者到來和前者通婚融合才有了今天我等
為什麼歷史對夏人隻字不提~留給我們的只有一些大禹治水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歷史被隱瞞了什麼~那些講述著神話的老者們想告訴我們什麼
黃帝是什麼人?
他用什麼統一了華夏
注意~此時已不是華人~而是華夏人
黃帝於炎帝之間的華夏族內戰到底是何等情形
先看看歷史對黃帝的評價:
他以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石器時代嗎
這就是石器時代的原始人該有的作為嗎
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機械是什麼?
不是諸葛卧龍的木牛流馬~而是黃帝的指南車
指南車是什麼?
它不是指南針~而是一種復雜的齒輪機械在沒有指南針的時候我們先有了指南機械
而且是在石器時代
黃帝是一名戰爭專家~政治專家~農業專家~音樂家~數學家~機械工程師~裁縫
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新石器時代原始人
現代歷史體系稱我們的上古時代為石器時代
這里點出幾個詞彙
太古遠古上古古代
我們的祖先造詞的時候是很有深意的~那時候絕不會出現兩個意思完全一樣的同義詞
所以現在我們就敢肯定的說~太古遠古上古是三個不同的古代文明時期
黃帝炎帝的時代是上古~其之前還有遠古人和太古人
從一些神話和道教典故我們能發現這樣的詞彙
遠古真人太古神人
那可否理解為太古時代的人在科技和人體機能的研發登峰造極~擁有超能力~平均壽命達數千歲或者乾脆不死~與神媲美~或者根本就是我們所說的神
到了遠古~神人消失了~只剩下了真人~真人在科技和體能上都無法與神人相比~壽命也只有幾百歲
而到了遠古時代(有些典故稱遠古為黃古~意喻為黃帝的時代)就只有凡人了
這里說一下三皇五帝
五帝之首是黃帝~後面四位也都是黃帝一族的後人
三皇是誰?
三字經里「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這里是三才說的就是遠古三皇
天皇、地皇、人皇
人皇伏羲就是創兩儀四象八卦的
地皇神農(民間傳說其為炎帝)
而天皇的身份卻顯得撲朔迷離
四庫全書里《尚書大傳》寫到天皇的名字是燧人~就是鑽木取火的那位
而東漢《風俗通》里卻說天皇是女媧
在道教里
天皇是伏羲~人首蛇身
地皇是女媧~人首蛇身
人皇神農~牛首人身
這是東漢的女媧伏羲圖~兩人一手持規一手持矩~創天下萬物
規矩一詞由此而來
值的注意的是共濟會的標志也是一規一矩
看到女媧伏羲圖我們不禁要質疑~我們的古人是否在暗示我們~女媧伏羲創造的蒼生是一種雙螺旋的結構呢<這個圖自己去網上找下有的>
說過遠古三皇在去看太古
我們的神話對太古人的描述只有一人~盤古
盤古的傳說從何而起?~最早春秋時期的文獻出現過盤古的名字~三國時期的《三五歷紀》、《五運歷年記》里有過~宋人黃休復的《益洲學館記》也出現過
可見盤古的故事自古就有~代代相傳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
三國吳人徐整的《五運歷年記》中寫到「盤古之君,龍首蛇身……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
看出些端倪了嗎~是的~在古人的描述中~盤古不是人類
完全不是在現代的兒童讀物里描述的一個蛋里蹦出的壯漢那樣
龍首蛇身的盤古創建了天地萬物
他的後人~人首蛇身的女媧和伏羲又造出了天下蒼生
龍首蛇身、人首蛇身、人首人身
看出這個演變過稱了嗎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我們被稱為龍的傳人了嗎
還記得女媧補天的情節嗎
《淮南子?覽冥篇》,全文如下: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蒼天補,四極正;**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其中的關鍵詞能看出這樣幾個信息
天地之間本來支有一柱~但從柱子斷裂後~天並沒有塌~只是破一洞~可見此柱目的不是撐天~而是連接天地~
人們能感到大地向東南傾斜~可見地軸在極短時間里發生了偏轉
海水向陸地倒灌~人們只能躲到山上求生
大量隕石落向人間
這完全是現代科幻災難片的場景~古人真的能夠憑空想像出來嗎
被古人稱為不周山的巨柱連接著天地
什麼樣的天?
天圓地方~為什麼古人認為天是圓的?
地方好理解~地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自然會去想是方的
天圓怎麼理解~像鍋一樣扣在地上嗎~那為什麼不說是天蓋~
除古人真的看到一個圓的的天
有可能嗎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國外的古文明從來都沒有對月亮的記載~瑪雅人精通天文歷法~算出了3600年裡每一次的太陽風~對外星系的天狼星的伴星都了如指掌~但他們翩翩沒有對月亮的描述
蘇美人羅列出十一個天體~很多人認為其中之一是月亮~但為什麼代表月亮的那顆比地球都大~那是另一顆天體~根本不是月亮
在他們的古代~沒有月亮
換而言之就是~月亮曾經是我們華夏族所擁有的~只有我們才能看到
科學證明月亮在過去的歲月里一直在遠離我們~平均每年遠離我們幾厘米
也是說月亮曾經離我們很近
近到什麼程度~當我們抬起頭時看不到天空~只看到一個美得讓人窒息的星球~那就是我們的天
那你會想沒有陽光~萬物怎麼生長~科學證明~在月光中生長的植物比吸收日光長的更加茂盛~在月光中~人的傷口癒合深度會加快~
為什麼我們中秋要看著月亮團圓~因為我們的靈魂在盼望月亮能再次回來
那是我們的天
只屬於我們的~和外國人無關~美鍋人登月發現的遺跡和太古飛船都是我們祖先的
只有我們才是月亮下的民族
被我們尊稱為神的高等生命繁育了我們
曾經有一條連接著月亮和地面的通道~古人稱為不周山
由於一場戰爭~通道被摧毀~月亮上的設施被破壞並且失控~開始離我們越來越遠
那些高等生命死傷殆盡~我們的先人只能凄涼的看著月亮離開我們無語凝噎
地軸偏移了~氣候也被改變了~一個持續數世紀的史前洪水時代開始了

閱讀全文

與這是什麼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