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而不選擇國民黨
一、正視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就已經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封建主義舊統治又延續不下去。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正當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感困惑的時候,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中國新的出路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當時的出路有三條:一是限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干,長期平行發展;三是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三條道路中,中國的近代歷史已經表明,第一條道路走不通;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也行不通,不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二者之間沒有調和的餘地;惟有第三條道路,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新民主主義革命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這條道路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工農聯盟。在經濟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轉化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所以,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
二、正視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當然,由於社會主義目前還處於實踐階段,我們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上述認識,還是十分傳統的,是不全面的、膚淺的。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對其優越性必將會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想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正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基於以下前提:
1、由於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因此,對其優越性的理解我們不可能是「先知先覺」,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對其進行全面的描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體驗、去總結。
2、衡量和比較哪一個社會制度優越,決不能離開具體國家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片面地從現有的經濟發展程度來看,而應當主要看它是不是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產關系是否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這些方面是資本主義制度遠遠無法比擬的。雖然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會主義國家要高,這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各自發展的基礎和起點不同所造成的,決不是有的人所說的是由於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所決定的。
3、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相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還比較短暫,還處於實踐和發展的初期。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社會主義制度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幾十年的歷史。所以,相比資本主義來說,社會主義的發展目前還不完善,還不充分,還處於初級階段,其應有的優越性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我們不能拿擁有幾百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來比擬和衡量只有幾十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
4、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新社會制度代替舊社會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種社會制度,從來不會是歷史的瞬間,它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與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只要基於上述前提,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誤乃至挫折就會有客觀、公正地認識,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及其優越性就不會產生信仰危機。
三、正視偉大成就: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鄧小平同志指出:「建國以後,我們從舊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幾乎等於零,糧食也不夠吃,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我們解決吃飯問題,就業問題,穩定物價和財政統一問題,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建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人們說,你們搞什麼社會主義!我們說,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現在落後的狀態下,走什麼道路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這就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這就是一代偉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我們說,衡量一種社會制度是否符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盡管在一段時間,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經歷了嚴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實踐。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的道路;
是一條堅持全面改革和開放的道路;是一條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歷時70年,跨越兩個百年、兩個千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振興中華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的經濟建設成績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業日益進步,國防建設更加鞏固,人口素質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發展,外交事業譜寫新的華章,「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已成功實現。全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精神振奮、生活幸福。十多億人口的中國,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來人們衣食住行無憂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一切靠什麼?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靠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探索的結晶,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理想的追求。這條道路,已經初步振興了當代中國,未來中國的全面振興,只能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實現。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結論。
❷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
堅定地捍衛國家民族利益。1922年,二大就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大革命時期,喊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第三天,就通電全國,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此後,又多次聲明,如果停止內戰,願意把自己的軍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願意把自己的根據地變成國民政府統一管轄下的邊區。之後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從而實現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局面。之後,改編成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抗日,消滅和牽制大量日偽軍,對中國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真誠地解決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民生問題。從一成立,就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自己的使命。並且,清楚地認識到,最重要的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在大革命後期,就試圖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爭取地主富農抗日,改行減租減息政策。解放戰爭時期,又沒收地主多餘的土地分給農民。這些做法,自然會使廣大農民感到,是為他們謀利益的,他們要參加這個軍隊,不能參軍者也踴躍支前。
努力地實現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當家作主,一直是人的訴求。在自己局部執政的區域,創造了一系列符合邊區特點、方便群眾參與的民主形式。在政權組成人員的分配上,實行「三三制」。
❸ 結合中國近代史說一說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著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我們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視人民為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把黨作為人民實現其根本利益的工具,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我們黨始終把保障人民的國家主人地位、實現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與人民同心同德、水乳交融,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是任何敵對勢力都無法離間的。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必然選擇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矢志不渝地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近百年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可謂荊棘遍布,遇到的艱難險阻是中外歷史上少有的,但我們黨事不避難敢擔當,永葆斗爭精神,審時度勢、科學決策,以「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罷艱險又出發」的頑強意志,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作出了巨大犧牲,上百萬共產黨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奮斗贊歌。
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我們黨勝不驕敗不餒,不斷追求新的更大目標,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全國政權卻只視為「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後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
黨的十九大把原定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提前15年,馬不停蹄、只爭朝夕地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懈奮進,走完了發達國家用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路。我們黨這種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永不懈怠的奮斗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全國各族人民,全國各族人民由衷地把我們黨當作自己的「主心骨」。
❹ 為什麼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一、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1、馬克思主義具有其他「主義」所沒有的真理力量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它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而且指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使命,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求自身解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雙重訴求,也成為中國人民檢驗一切「主義」的試金石。
3、十月革命把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正當中國人民在苦悶中摸索、在黑暗裡奮斗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了。十月革命給左右碰壁的中國先進分子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二、選擇共產黨的原因:
1、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之前,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雖然,有的階級和政黨做出了反抗的努力,但都沒能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肩負起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任。經過28年的艱苦鬥爭,建立新中國,使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
2、堅定地捍衛國家民族利益。
1922年,黨的二大就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大革命時期,喊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第三天,黨中央就通電全國,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3、真誠地解決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民生問題。
在大革命後期,就試圖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
❺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
因為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我國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下,對兩大歷史任務有著最深的體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歷史,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5)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黨擴展閱讀: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因此也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准備。近百年歷史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就能有力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和風險挑戰,就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形成強大合力。
面對新的風險考驗,我們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道路不偏、旗幟不改、顏色不變,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未來將繼續證明這一選擇的正確性。
❻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的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充分證明了這樣的道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主體是人民,歷史的選擇最終要通過人民的選擇來實現。人民群眾之所以信任、選擇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能夠滿足人民需要的。在舊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毛澤東說:「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託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適應人民的需要,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後,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希望國家繁榮昌盛,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黨適應這種需要,領導人民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而奮斗,並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廣闊前景,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擁護和選擇的結果。
❼ 人民和歷史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中華民族提出了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後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進行了八十年的不懈奮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共產黨正是在為中國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斗中確立和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的。
早在中共二大制定的黨的綱領中就明確規定:黨的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在完成民主革命後,再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即「建立工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個綱領確定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解決了中國近代以來革命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毛澤東也曾明確指出:「領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的完成,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不論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或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的。而中國共產黨則從自己建黨的那天起,就把這樣的兩重任務放在自己的雙肩之上了」。
為了完成歷史賦予的雙重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幾個歷史階段,經過二十八年的奮斗,克服了「左」的右的錯誤干擾,堅持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堅強有力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最終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帝國主義和有著美國的支持並擁有先進武器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歷史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這條總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並舉,體現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並舉。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到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得以確立。到1957年,以建立中國工業化基礎為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為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然而,要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何其難也。我們既無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冷戰時代的國際環境使我們也無法從西方發達國家獲得先進的技術和資金,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和中國經濟基本情況的認識,需要有一個逐步積累和不斷深化的過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舊中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上初步實現了工業化,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又出現了一系列失誤,包括「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錯誤,走了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古今中外,任何個人、團體或政黨,完全不犯錯誤是從來沒有的。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黨也犯過嚴重錯誤,但是錯誤總還是由我們黨自己糾正的,不是別的力量來糾正的。就是粉碎『四人幫』,也是由我們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來實現的。」
正是在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認真分析和反思失誤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二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成就,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時,中華大地上展現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巨大成功,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光輝歷程,就是為實現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就沒有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正因為中國共產黨真正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她理所當然地受到全中國人民的衷心愛戴與擁護,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地位的確立與鞏固,是中國人民的鄭重選擇。
參考鏈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31/5534/20010607/483681.html
❽ 論述歷史和人民為什麼要選擇中國共產黨
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作出了三個偉大歷史貢獻,具體如下:
1、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2、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極大地提高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階級關系最根本的變革: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跨越式的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和諧,推進了社會主義的建設;
3、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
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30年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8)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黨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
政治上,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初新政權的建立過程看,新政權的建立一般經過三個步驟,先是建立軍事管制委員會,安定新解放地區的局勢。
第二步,協商產生臨時性政權;第三步,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正式的政權。政權的參與者來自方方面面,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
經濟上,恢復了被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1949年國民黨逃往台灣時,帶走了大陸多年積累的黃金、白銀、外匯和重要文物,留給共產黨的完全是一副爛攤子。
這嚴重低估了共產黨人的能力。我們黨內不光有經濟行家,更重要的是能用正確的政策調動各方面群眾的積極性。
對農民,實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使三億多農民分得了七億畝土地;對工人,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國營經濟,使他們感到政治和經濟上都得到了解放;對民族工商業者,不光不沒收他們的資產,反而還通過加工訂貨等方式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
這些辦法,使國民經濟到1952年底就恢復到舊中國的最高水平,還迅速解決了國民黨留下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
外交上,盪滌了帝國主義的污泥濁水。新中國建立前夕,黨中央還在西柏坡的時候,毛澤東就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其中一條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他形象地把舊中國比作一間屋子,過去什麼人都進來踩上兩腳,藏污納垢,應該徹底打掃干凈,然後再請客。
所謂打掃,就是不承認舊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因為帝國主義侵略而失去的國家民族權益盡可能收回。在這之後,外國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享有的不正當權益盡數消除,曾經失去的國家主權和民族權益迅速回到中國人手中。
❾ 結合建黨偉業,談談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