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城的歷史 誰建造的 為什麼修建的 等等 急求~
1、長城不是誰單一建造的,而是經過歷朝歷代修建而成的。長城最早始於戰國。後來秦始皇將長城連成一段。到了漢朝,由於北方的匈奴日漸強大,所以,繼續修長城。之後就是明朝為了防備蒙古和後金修築長城,就是我們如今看到的長城。
2、修建長城的原因:是古代中國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而修築的。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軍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事前防禦。需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
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
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⑵ 北京永定門城樓有什麼建造歷史
永定門地處北京中軸線上,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的正門及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始建於明朝嘉靖時期,跨越明、清兩代,寓意"天下一統,江山永定"和"永遠安定"。
永定門由城樓、瓮城和箭樓等主要建築組成,採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並裝飾了琉璃瓦脊獸,它以其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
明朝始建永定門城樓與瓮城1403年,在南京稱帝的明成祖朱棣下令將自己原來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
1406年,朱棣又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牆,預備遷都北京。1419年,為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明朝又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面城牆南移1000米,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遷都至北京。當時的北京城又稱"京城"、"大城"。城內有城門9座,所以後來又名"內九城",由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和西直門等組成.古代官職"九門提督"中的"九門"正是指這九門。北京內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皇城的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鍾樓。
明代初期,國勢強盛,但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際並未徹底擊潰蒙古軍隊,所以長期遭受北方蒙古的侵襲。為了給蒙古以慘痛教訓,明成祖朱棣先後5次親率大軍北征,因此當時的北京的城防問題尚不凸顯。
可後來,明朝實力逐漸衰落,蒙古軍隊多次趁勢兵臨北京城下。到明代嘉靖年間時,於是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外圍增建一圈周長約40千米的外城,以策北京皇城安全。
為了確保北京安全,明世宗朱厚熜決定,在北京城的外圍,增築一道邊長10千米的外城,將原有的北京城包圍在里邊。
增築外城於1553年開工,因為當時南郊正陽門外商業密集,又有皇家的天壇和先農壇,所以外城由南面開始建造,然後依次建造東、北、西三面。但是外城開工不久,明世宗憂慮工程浩大,財力不足,耗時過久,於是就派內閣首輔嚴嵩去想辦法。
嚴嵩去工程實地考察之後,修改方案為:將原定邊長10千米的南面城牆縮短為70.5千米,其東西兩端向北轉折與原有城牆連接。
因此原來計劃在北京城外圍增築的呈"回"字形的外城,只建成了呈"凸"字形的南城,這就是北京外城為何不在城外而在城南的來歷。所以北京外城又稱為"南城",原有的北京城也由此被稱為"內城"。
外城初建於1553年10月完工,明世宗將外城南面三座城門命名為"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東門命名為"廣渠門",西門命名為"廣寧門",廣寧門後為避諱道光皇帝名字"旻寧"被改稱"廣安門"。
另外兩座外城,向北轉折與內城連接處的城門則被稱為"東便門"和"西便門"。由於建造外城是為了確保北京的安全,所以這些城門的名稱多具有"安定"、"安寧"的寓意。
古時,北京南城垣正南為永定門,是皇室前往南苑團河圍獵的必經之路。
永定門城樓為兩層,面闊五間、寬24米,進深二間、長10.5米,綠琉璃剪邊灰筒瓦重檐歇山頂建築。正門上嵌有一塊楷書的"永定門"石匾,此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
當時,取名永定門,意思是希望大明王朝從此"天下一統,江山永定",也寓意"永遠安定"。據史料記載,後來復建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門"3字,就是仿照1553年初建永定門時的這塊石匾雕刻而成。
永定門的正門,規模宏大,巍峨壯麗,斗拱多層,且內外梁枋斗拱遍施殿式彩畫。彩畫最初的目的原本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從宋代以後彩畫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彩畫主要有兩種類型:"殿式彩畫"和"蘇式彩畫"。
"殿式彩畫"在元代以後被規定為皇室專用,主要用金,藍,紅三色,有以龍鳳圖案為主的"和璽彩畫"和以旋花為主的"旋子彩畫"兩種,只有皇家較高級的建築才能使用。
"蘇式彩畫"則是民間建築使用的繪畫形式,起源於江浙私家住宅與園林,後來也被皇家園林採用,題材主要有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永定門城樓彩繪採用最高級的殿式彩畫式樣,足見其規制之高。
永定門城樓的大門,門釘數量,門洞以及門前石獅規制均與後來所建的箭樓相同,不同的是,在永定門城樓門前兩側各有一間小房。
兩房左右對稱,規制一樣,均為布瓦卷棚頂。這兩間小屋在古代被叫做"班房",是古時城樓門洞前守城兵丁臨時休息之所。兩間"班房"規制雖低,卻有其獨特之處。小屋磚雕精美,垂脊角獸下的向日葵磚雕雕刻手法洗練,大巧若拙。
梁枋上大面積施以蘇式花鳥彩畫,畫面內容豐富,形神兼備。其他地方畫有象徵多子的石榴,象徵多福多壽的仙桃等,寓意美好,表現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的各種吉祥圖案。
"班房"椽子頂部為"卐"行,字不到頭圖案。"卐"在古代是"火"與"太陽"的象徵,梵文意思為"吉祥之所集","萬德吉祥"。"卐"字圖形與梁枋上的石榴,仙桃共同組成"萬福萬壽","萬子萬孫"美好寓意。
1564年,明朝全面增建北京外城,共建成了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7座城門。因這7座外城位於北京城的前3座門以南,所以百姓多習慣性稱其為"南城"。
但當時,由於南城東西比內城要長,而南北卻只相當於內城的一半,形狀上又像頂帽子,所以南城又俗稱"帽子城"。
當時的北京外城總長約14千米里。外城建成之後,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鍾樓長達8千米。
在這次外城的增建過程中,明朝在永定門城樓下的城台前增建了瓮城。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圍城牆頂寬6米。
永定門的瓮城之上城鍾高懸,御鼓卧立,鳴鍾擊鼓,數里可聞。在古代戰爭時期,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攻進箭樓,這時只要迅速關閉箭樓與城樓城門,就可以形成瓮中捉鱉之勢,將敵人集中剿殺,瓮城因此得名。
通常而言,城樓與箭樓間被兩段弧形城牆圍成一塊空地,這塊空地即為瓮城。但當時的永定門,明朝根本就沒有修築箭樓,實際上只是將城樓用極其堅固的城牆圍成了一座瓮城而已。
⑶ 歷史是由什麼創造的
歷史當然由人民來創造。這是想當然。有文字的歷史絕大部分是由少數人創造。
人類發源,發展有近百萬年歷史。基本上是勞動,勞動人民創造人·人類的過程。而在有文字記載後的歷史,約近5000年-3000年的歷史,勞動者的創造有所改觀。勞動者的創造為少數人竊取,勞動者創造的成果為統治階級享受,勞動者大多數時間被奴役,勞動者的命運由少數人主使。這個歷程能說是勞動人民的選擇和自願?如果說是,那麼這段歷程中,奴隸,農民,工人的起義又該怎麼解釋?您說,他們曾經改變過。那麼我要問,除了朝代,生產方式有所改變,他們改變了少數人統治制度嗎?他們反抗的成果無一例外為少數人竊取,這就是有文字的歷史,這就是近代史和當代史。
當人類歷史發展到了近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少數人主導的社會越來越野蠻。中華文明燦爛時,西方的鬼獸們還在飲血茹毛。而160年前,他們利用船堅,利用我們創造的指南針避免了迷失方向,駛向我們的海岸,利用我們發明的火葯把炮彈驅到我們頭頂。進入20世紀,這少數人更加野蠻,為了商品市場,為了資本家的利益,發起戰爭,對多數人進行大肆屠戮。這是人民主宰的嗎,這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嗎?
20世紀初,人類在東方燃起一盞明燈,列寧率領俄國人民推翻了少數人的統治,試圖建立一種沒有剝削壓迫的制度,讓勞動者掌握自己的命運,證實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的真理。毛澤東率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繼承了馬列主義,開創了新時代的真理。隨著歲月的流失,偉人們相繼離去,明燈逐一熄滅,人類又進入黑暗。
面對這不應顛倒的歷史,我幾乎又寫成狂人日記一篇。人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回顧人類發源歷史,無人否認這一點。我在哀嘆,歷史發展的動力在近代沉睡的太久太久,清醒的時候太為簡短。勞動人民的意志常常為少數人改變。
⑷ 填海造地的歷史
日本的填海計劃很早,石川潤一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當時一個名叫平清盛的將軍就在神戶填海建了一個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幕府將軍又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二戰後,日本大規模填海造地的情況更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萬公頃。
實際上日本的填海造陸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160000多公頃,主要包括神戶人工島以及大阪國際航空港,日本是個群島國家,國土狹小,人口稠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多年間,日本人圍海造陸達200平方千米,相當於2.6個香港島的面積。20世紀70年代日本將圍墾的重點轉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島。東京人口1200多萬,面積只有2145平方千米。為了尋找新的生活空間,東京將在15年時間內用城市垃圾填出18個人工小島。
日本的人造陸地從利用方式的變化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①明治維新以前--以拓海圍田、開墾耕地為主的農業利用期;
②明治維新到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期--綜合工業到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利用期,據日本國土廳統計,1912~1954年僅東京灣6港區造陸就有3000公頃,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陸地面積達到6萬公頃;
③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以來--從以工業開發為主轉向以交通住宅、商務、情報、文化娛樂等為主的城市功能多樣化開發利用期。
日本目前已建的最著名的人工島是神戶人工島。不久前,日本有關部門又提出了再建造700個人工島的設想,以實現擴大國土面積1.15萬平方千米,解決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
日本神戶人工島,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位於神戶市以南約3000米,水深12米,面積達436萬平方米。歷時15年完工,耗資達55億日元。與神戶市由一座大橋相邊。島中部是住宅區,南側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現代化的集裝箱裝卸載碼頭。 大陸
中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圍填海活動,到上世紀末,沿海地區圍填海造地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圍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慮到保護海洋環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後,國家每年對圍填海規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香港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將興建皇後大道的沙石推進大海,以後香港便不斷填海造地,一百多年來,填海面積已達六十七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超過百分之六。台灣台塑集團的麥寮六輕也是填海造陸的巨大工程,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
澳門
澳門由於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後把城市的范圍擴展至關閘,佔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葡澳政府亦在1863年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11年時,澳門半島的面積在填海工程下已超過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而不斷擴大,自有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
台灣
台灣在日據時期,在今高雄市哈瑪星一帶填海造地,設立「打狗停車場」(今高雄港車站)作為縱貫鐵道終點,後來發展成為高雄政經中心。而近年台灣的填海造地,台灣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於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年5月著手開發;1960年3月完成,實驗區共八十八公頃。 最具代表性的是雲林縣麥寮鄉的六輕,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
⑸ 造君歷史
灶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主管人間的飲食。灶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中國傳統習俗中,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冀中地區供張奎、高蘭英。
有關祭灶節歷史傳說 灶君傳說
祭灶,是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灶王是舊時民間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氾論訓》載「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灶神最初為老婦形象,主管飲食,後改繪男子或美婦形象,職權由管一家飲食擴大至操全家生死禍福,並隨時記錄人家功過,年底上天向玉皇報告。因此灶王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相關傳說
相傳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會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將這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回到人間。其他諸神到了大年初四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
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後,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灶君傳說
廿三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
道教文化與祭灶節
,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灶王爺的民間傳說: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監察官,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帝聽後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送灶」之時,要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紮成的紙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天甜甜嘴,上天說好話,入宮降吉福!
⑹ 北京地壇有什麼建造歷史
地壇又稱方澤壇,坐落在北京安定門外東側,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
地壇是明清兩朝祭祀"皇地祗神"的場所,也是我國歷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明清兩代先後有15位皇帝在此祭地長達381年。
地壇始建於1530年,為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並在天壇內舉行的,直至1530年訂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後,才另建祭地之壇,當時稱作方澤壇,1534年改名為地壇。
地壇內庄嚴肅穆、古樸幽雅,是我國最大的祭地之壇。
⑺ 創造歷史是什麼意思
做出有成就的事,就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跡,即創造歷史
⑻ 北京北海公園有什麼建造歷史
傳說,浩瀚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別叫做蓬萊、瀛洲和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老的神仙。
秦始皇統一我國之後,曾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葯,可是一無所獲。
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
自此以後,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似乎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
而發源於山西桑乾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納源於內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經北京和天津之後進入海河,最終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遷之後,留下了一片原野和池塘,水中有島名為"瑤嶼"。地勢像極了"一池三山"的模式,遂成為歷代皇室看中的風水寶地。
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的"白蓮潭"建立了"瑤嶼行宮",因開挖湖泊堆積泥土,日漸形成了水中島嶼,稱為"圓砥"。
據《遼史》記載:西城巔有涼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
《洪武北平圖經》中記載"瓊華島遼時為瑤嶼",都可以證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國滅遼國後,改燕京為"中都"。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在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擴建了"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
1163年至1179年間,金世宗完顏雍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岳園建造了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的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為中心,修建了大寧離宮。
又將挖湖的泥土用以擴充瓊華島和圓坻,在瓊華島上建造廣寒殿的同時,在圓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廣寒殿遙遙相對。從這個時候開始,以瑤嶼為中心的一片區域就逐漸形成了皇家宮苑的格局。
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了"廣寒殿"等建築。
1260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做了蒙古汗國的第五任"大汗"。由於向南奪取南宋江山的需要及向北控制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親信霸突魯和劉秉忠的建議,決定在原金中都之地建都。
因金中都已於1215年被蒙古軍隊徹底摧毀,忽必烈採納太保劉秉忠的規劃,選擇以金中都東北郊外的大寧宮為中心建立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忽必烈經常住在大寧宮。
在建設元大都期間,曾在永安寺遺址中殘存的"釋迦舍利之塔"塔基下,發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鐵塔,鐵塔中有一銅瓶,瓶中存有釋迦牟尼佛舍利20粒。
更為奇特的是,瓶底還有一枚銅錢,錢上鑄有"至元通寶"4個字。忽必烈聞知後大為高興,因為他的年號就是"至元",而100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銅錢居然已有"至元"的年號,這豈非天意昭示,他這個"至元皇帝"確系真命天子嗎?
加之忽必烈制定的國策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佛教聖物佛舍利的出現,更有利於推行"以佛治心"的國策。
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為"帝師",接受過八思巴舉行的"金剛灌頂"儀式,他希望藉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當然也是在借崇佛來強化西藏對朝廷的歸順。
為了供奉佛教聖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中明確指出:恆慮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為基,莫如起塔,冀神龍之扶護,資社稷之久長。
因為忽必烈以藏傳佛教為國教,所以他選擇了帝師八思巴推薦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來負責永安寺白塔的設計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語"浮屠"的譯音字。佛舍利是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凝結成的小顆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藏式佛塔的樣式來源於古印度。
⑼ 造字的歷史故事
這算得上是老古話了。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倉頡不知所措,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
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成了圖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用指事法造字,這是漢字從象形發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這種方法還不能普遍地應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為符號的點、橫等跟其他筆畫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於是我們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幾個圖畫合起來表示一個意思,即會意法。 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漢字發展到這一步,還不能滿足表示的需要。因為有些意思畫三四個圖還不能解決問題。要是畫五六個或七八個圖才能解決問題,那就不像一個字,倒像是一幅年畫了。要是真的這樣,那今天我們寫起來多麻煩啊,寫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於編一本厚厚的連環畫了。我們的祖先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想到了文字是記錄說話的,說話跟聲音有關,那麼文字是不是可以把聲音記下來呢?於是就又發明了形聲字。 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盡管它還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漢字形體的束縛,溝通了方塊漢字與語音的聯系,這是漢字從表意邁向表音的一個重大發展,成了漢字發展的主流。今天我們所用的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用形聲法造字非常方便,與金木水火、鳥獸蟲魚有關的字以及嘆詞、擬聲詞,幾乎都是形聲字。這種造字法,直至今天還可以不斷地造出新字來。比如較近發現的化學元素「鎇、鋦、鐒」等,都是用新造的形聲字來命名的。拿簡化繁體字來說,形聲法也是被優先採用的,如「優」、「響」等等,舉不勝舉。
「六書」當中除了上面講的四種造字法以外,還有兩種:轉注法和假借法。 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這種假借現象,當初大多是因為沒有本字而暫借一個同音字替代,但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久借不還,鵲巢鳩佔了。有的字本身的意義,倒是後來另找出路才有著落的。例如「然」,本是燒的意思,底下四點已經是火了,可是被「然後」借用後,只好自己在旁邊再加一把火,變成「燃」字(形聲)。
由此可見,轉注法和假借法並沒有造出新字來。漢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
⑽ 家史可以這么造句歷史可以造什麼句子
1、我們對翻然改進的人,應熱情歡迎,不糾纏歷史舊賬。
2、勤勞的中國人民創造光輝燦爛的歷史。
3、這是一段讓人刻骨銘心的歷史。
4、人類歷史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發展的過程。
5、包拯鐵面無私,是歷史上被人傳頌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