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古代史書有哪些體裁,紀傳體,斷代史都是什麼
編年體史書是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載(即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代表《資治通鑒》(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春秋三傳"左丘明《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
以國(諸候國)為主體記載,即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代表作主要有《國語》、《戰國策》以及《三國志》。其中,《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
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此體裁創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記述了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記》為通史外,其餘的二十四史都屬此體。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舉數朝,仍然屬於斷代史的范圍。今人所著的《秦漢史》、《隋唐史》等,也屬於斷代史范圍。
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著史體裁。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為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先後加以集中敘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代表作為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2. 歷史文明共同體是什麼意思
歷史文明共同體通常是指同一種文明的載體,意思是公認屬於同一種文明。通常來說,有相同的歷史來源,或者就是相同的文化來源,受到同一種古代文明的影響,並且到現在為止,公認是同一種文明的繼承者。
3. 什麼是歷史的主體歷史的客體又是什麼呢
從總體上說,歷史的主體就是人,而不是之神(如宗教)或絕對精神(黑格爾)或理念(柏拉圖).進一步具體地說,歷史的主體或者說歷史的創造者不是所有的人,也不是個人,而是群體,更確切地說,是人民群眾.
歷史的客體,就是歷史主體活動的創造物和改造對象,主要是各種社會關系、制度、思想體系等等,當然也應該包括人自身,換言之,歷史主體在一定條件下也成為客體.
4. 除了國別體,紀傳體,還有什麼體來著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如:《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補充: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體裁。起源於春秋。編年體史書數量極多。著名的有《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其優點是便於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並可避免敘事重復。缺點是記事按年月分列雜陳,不能集中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難以記載不能按年月編排的事件,往往詳於政治事件而忽略經濟文化。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它最初的記錄者可能是各國的史官,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的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紀傳體: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和史論的綜合。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年,共計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別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以歷代帝王為中心,表為大事年表,書記禮制、官制及經濟制度等,世家、列傳記各諸侯國以及武帝以前的各類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鄰近國家的史實,其中世家與列傳就佔了一百篇。司馬遷為了寫完這一巨著,費時二十餘年,多次跋涉全國各地考察古跡民俗,傾盡畢生心血。〈史記〉的古史資料價值特別高,有許多記載成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史記》的史實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學性,例如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體裁為之作傳,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見的。《史記》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形象,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為止,故漢代續補《史記》者叢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漢書》最為後世推崇,它是一部敘述了西漢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紀傳體斷代史。自〈漢書〉著成後,以紀、表、志、傳為主要形式,以斷代為史的史書體例,便成為後世修「正史」的標准形式。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二十四史還附志、表等作為附錄。朝鮮、日本的一些史書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但紀傳體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分頭敘述人物,歷史事件則被分記到人物傳之中,產生重復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現了克服編年、紀傳二體缺陷而綜合其優點的紀事本末體。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曾分史書編纂形式為「六家」(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二體」(編年體、紀傳體)。這是古代史書的體裁,也是指一部史書內容的基本結構形式。
本世紀40年代,魏應麒撰《中國史學史》,分別史籍為「三體」(即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四端」(即文化史、傳記史、學術史、史評)。這「家」與「體」、「體」與「端」顯然是有區別的,但這是一種什麼區別呢?當代一些史學工作者似乎沒有認真去體會其中涇渭,往往把史書體裁同史籍分類法、史書的性質與作用、文章體裁等混為一談,以致史書體裁的名目花樣百出。其中,有就史書編纂結構而言的,如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章節體等;有就史書的文章體裁而言的,如史評體、史論體、史考體等;有就史書文字特點而言的,如記言體、記事體等;有就史書內容而言的,如典制體、方誌體等。實際上,劉知幾等先賢所提出的「家」與「體」、「體」與「端」的區別是史體分類與史籍分類的區別,也昭示出不能將史體分類與史籍分類混為一談。史籍分類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按照史書體裁來分類,也可以從其他方面來分類,但史書體裁分類則只能按照史書編纂結構來總結。史書體裁分類也不宜與史書的文章體裁分類混淆不清,如史評、史論類著述從其編纂結構來看大多屬於章節體,即使是劉知幾的《史通》實質上也是章節體的,只是當時沒有這一名稱罷了。所以,在史書編纂體裁方面,如何廓清體裁定義的含混,規劃體裁的科學分類,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5. 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斷代體各有什麼區別
(1)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2)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3) 國別體是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國語》、《戰國策》
(4)斷代史是不連續地記載朝代歷史。除《史記》外的其餘二十三史。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漢書》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夢溪筆談》
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注》
(5)歷史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因為編年體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體裁,故《隋書·經籍志》稱之為「古史」。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始於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
《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6. 歷史的主體是什麼
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現實的人
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現實的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它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
(6)歷史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類對於自己歷史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提高、曲折前進的過程。自古以來,人們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但就總體而言,這種認識長期未能真正揭示社會歷史過程的本質、達到科學的水平。直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歷史過程的本質,才使人類對社會歷史的發展達到科學的認識,使記述和說明歷史過程的歷史學成為科學。
7. 除了編年體國別體還有啥體
1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2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4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5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體例是按照不同標准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照不同標准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8. 什麼是史傳體,什麼是紀傳體
(一)史傳文,就是先秦文學中所講的史家之文。我國自古有重史的傳統。大概至遲在商代,就已設立了專司史職之官。史家記事之文綿綿不絕,日益發展。自殷商迄戰國,從類同甲骨卜辭的鍾鼎彝器銘文,發展到洋洋大觀的史家散文,由簡而繁,由質而文,由片斷的文辭到較為詳細生動的記言、記事、記人,經過了漫長的歷程,留下了悠久的傳統。
史傳文的體裁有:
1.編年體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因為編年體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體裁,故《隋書·經籍志》稱之為「古史」。如《左轉》《資治通鑒》。
2.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它最初的記錄者可能是各國的史官,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的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3.紀傳體
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如《史記》《漢書》。
4.斷代體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
5.通史體
記錄王室王朝的歷程。如《史記》《資治通鑒》。
(二)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始於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和史論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
以上答案可能還有不盡全面之處,還請多多指正。
9. 歷史是什麼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9)歷史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史書共分為七種類型: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例如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例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纂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5)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例如西漢劉向整理的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戰國策》。
(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例如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7)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10. 史書的體例是什麼
體例指著作的編寫格式,史書的體例當然就是指歷史書的編寫格式。總的來說,史書的編寫體例有六種,即編年體,紀傳體,紀事體,國別體,通史和斷代史。
一、編年體
顧名思義,編年體是以年代為線索編寫歷史。時間為經,史事為緯,比如《春秋》,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由魯國史官編寫,後經孔子整理修訂,以後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又如《左傳》,春秋三傳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編年體的寫法讓我們對歷史的發展可以有縱向的認識,同時,又可以有橫向的了解,是最好的體例。
二、紀傳體
紀傳體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寫法。這種體例以司馬遷的《史記》為先河。《史記》裡面有七十列傳,是最為典型的代表。這種寫法突出了歷史人物的活動情況,對於我們了解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具體參與情況可以集中了解,但由於很多歷史事件是有很多人物參與其中的,又造成了要想了解歷史事件,就要對很多人物傳記進行綜合歸納的問題。
三、紀事體
紀事體是以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為主線,將有關材料集中在一起來編寫歷史的一種寫法。這種體例的首創者是南宋的袁樞,他的《通鑒紀事本末》就採用這種體例。這種寫法有利於全面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相比於編年體和紀傳體來說,有很多優點。
以上的六種體例是按不同的標准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准可同時歸入不同的體例。如《三國志》,就既是紀傳體史書,又是國別體史書,同時還屬斷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