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什麼觀

歷史什麼觀

發布時間:2022-05-10 10:11:05

1. 兩種歷史觀的區別是什麼

兩種歷史觀分別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前者觀點全面,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充分肯定個人英雄在歷史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後者觀點是個別英雄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論堅持認為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後者是正好相反。

社會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唯物辯證的。後者正好相反,認為社會意識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2. 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指的是什麼

1、國家觀,國家是階級社會中的特殊的公共權力,比起原始社會中的公共權力來,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

(1)國家是實行階級統治的社會公共權力組織,它的本質在於階級統治。

(2)國家是按地區來劃分其國民的。

(3)國家是一種特殊的暴力機器。 國家是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階級利益,按照區域劃分原則而組織起來的,以暴力為後盾的政治統治和管理組織。

2、民族觀是人們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看法和基本觀點,以及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和政策。民族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人們的世界觀在民族和民族問題上的反映。

3、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

4、文化觀念是指長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逐步形成的對自然、社會與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較一致的觀點與信念。

5、宗教是一種古老而又現實、重要而又復雜的特殊文化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

(2)歷史什麼觀擴展閱讀:

歷史觀的主要內容: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本質就是實踐。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結構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經濟結構是最基礎的結構,決定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指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3. 歷史觀是什麼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3)歷史什麼觀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起來以前,手工勞動的生產規模狹小,人們基本上處於自給自足的封閉隔絕狀態;交通和通訊的不發達,使得民族、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只能局限於很小的范圍。
社會的這種發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會本身發展緩慢,內在的深層的東西不能充分展開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看不到社會歷史過程的共同性、重復性,從而無法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只能用想像的聯系去取代社會歷史本身的客觀的聯系。
在階級社會中,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奪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動的權利,只能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可能產生系統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觀,更不可能產生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都是掌握、壟斷著精神生產的特權,但只佔人口極少數的剝削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貶低廣大物質財富創造者的作用而誇大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貶低勞動者創造的物質的力量而誇大統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確面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立唯物史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觀

4. 簡述3種基本歷史學觀,急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全球史觀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

(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5. 歷史史觀有哪幾種,都是怎樣區分的

有階級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英雄史觀。

區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視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種不同的史觀擁有對世界不同的解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

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

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6. 高中歷史史觀有哪些

史觀是指我們對於歷史時間的觀點與看法,這個在學習歷史時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總結的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會遇到的「七大史觀」,及解析,希望可以給各位同學的復習提供幫助。



1高中歷史「七大史觀」—全球史觀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縱向的歷史進程和橫向的國家民族關系,文化、經濟、軍事諸因素,環境和氣候,等等,都互有影響。

2.主要線索:

①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的開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志著其基本完成,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則是整體世界發展的深入階段。

②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簡單地講,整體史觀就是要把握人類社會橫向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2高中歷史的「七大史觀」—文明史觀
1.基本內涵: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2.主要線索:

①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為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

3高中歷史的「七大史觀」—近代化史觀
現代化也稱近代化。它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等;經濟上的工業化,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現代化是一

7. 歷史觀有哪些

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近)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日本是傳導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近)現代化;
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正統史觀
這種史觀主要處於君主專制的歷史時期,君主為了維持自身統治,而倡導「正統」一說,即自身身為君主的合法性和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異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賢明化(即早期賢王名臣的後裔),以及「五行更替說」;
社會史觀
即從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不同社會狀況和社會變化來研究歷史的發展,主要表明社會變化對歷史的影響和預兆。相比其他各種史觀,該史觀更加註重底層民眾的社會生活狀況,以研究社會風土人情為主。
個人歷史觀
就是個人把歷史熟讀後,有新的體驗,新的啟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8. 主要的歷史史觀有哪些

1、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西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觀為指導,我們要重點理解並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從手工工場時代到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演變過程;要重點復習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三權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對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日本史傳導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4、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它形成的主要標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於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歷史學習時,當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響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這一方法。

9. 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有哪幾種

歷史觀就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在歷史研究中,每遇到一個較大的事情,尤其是事情的發生或者興衰,人們就會問道:這是真的嗎?事情為什麼會這樣?這事合乎理性嗎?合乎人性嗎?這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問題多了,研究者就會進一步抽象地思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歷史發展有沒有規律?歷史發展有沒有目標或目的?等等。這樣,就把思考推到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哲學領域中去了。可以說,歷史觀就是關於歷史的世界觀(包括宇宙觀)和認識論(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屬於哲學思想。哲學思想原來就在人們的生活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不過沒有在抽象層次上明確起來,甚至不曾去抽象思考過,但在生活上遇到具體問題時,就會不自覺地做出判斷和決定。歷史學家也是這樣,他們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不過有些問題還不肯定,不能系統地表述出來,但遇到具體歷史問題時,就會做出選擇、解釋、判斷。

歷史觀 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 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 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 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 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 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 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 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 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 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 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10. 什麼是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歷史觀上要承認和還原客觀,國家觀上承認和服從治理,民族觀上承認和尊重多樣,文化觀上建立文化自信。

一、正確的歷史觀:

一是要深刻認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的道理,把歷史當成最好的老師。二是要深刻認識歷史是人類發展的客觀進程,客觀地看待歷史。三是要深刻認識歷史發展的復雜性,老實地遵循歷史規律。

二、正確的國家觀:

一是要充分認識國家是統治者的治理機器,強化政權意識。二是要充分認識國家是有不同類型的,強化憲法意識。三是要充分認識特定的國家始終是歷史的,強化團結意識。

三、正確的民族觀:

一是要透徹認識民族是客觀存在的,把客觀性看成認識民族和民族問題的起點。二是要透徹認識民族是發展的,把歷史視角作為考察民族發展過程和民族問題的切入點。三是要透徹認識民族是聯系的,把民族和民族問題與其他問題結合起來考察。

四、正確的文化觀:

正確的文化觀是國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觀念的建立。文化自信就是堅持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敬重和肯定,避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被遺忘、被拋棄和西方文化價值觀被盲目追捧,消除文化殖民心理和文化奴性意識。

(10)歷史什麼觀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閱讀全文

與歷史什麼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