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生產力、 生產關系、 政治結構 、經濟力 、文化力這些都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它有自己發展的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2)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歷史的發展有其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偶然性是指個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自己的個人選擇,歷史發展的路徑和寬度和個人的選擇有關,適應歷史發展的就是進步的一方,阻礙歷史發展的就是落後的一方,歷史的發展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
(4)對於執政者來說,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㈡ 什麼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
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生產方式的主體,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整個社會全部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歸根到底,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社會制度的新舊更替,都是通過階級斗爭、人民群眾的革命來實現的。
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歷史什麼力擴展閱讀: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者的群眾」。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信人民群眾的勞動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勞動成就夢想,創造鑄就輝煌。
㈢ 誰來說說,歷史的動力到底是什麼歷史的方向到底由誰決定的
參與編修清史的謝景芳教授說過,「在中國古代經常以政治推動經濟」。也就是說,「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成了社會前進的唯一手段」。 這種說法在一定時期是不錯的,但是一旦王朝政權到了後期,「中樞無復具有領導全局的能力,也就不得不以消極敷衍的態度應付局面。」 這樣一個政府,還怎能指望他推動社會前進?況且政治屬於上層建築,不會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沒錯,但是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中國古代就不能完全用這句話來概括經濟活動。從周代的分封制度開始,「出現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濟思想之一,租賦思想。」 這個思想是由當時的經濟形勢決定的,而這個形勢是被政治權力所控制的,所謂「從王命,納王貢」。因而,經濟活動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並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就是說,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在此之前的社會發展與此二項無關。那麼,到底是什麼貫穿了人類300萬年的歷史,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個人認為只有兩個字:追求。
有句話叫有競爭才有發展,我再加一句有追求才有競爭。歷史發展的動力「就在這個社會機體自身之中,就在自主勞動的每一個細胞之中,就在每一個社會成員對自己需要和利益的合理追求之中。」 只有追求,是伴隨人類產生而產生,從過去延續到現在,在很遠的將來也必然會存在並且長期存在的。從人類誕生那天起,人們就不停的追求著理想,從吃飽穿暖到吃好住好,從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活,不一而足。為了追求更多的物資儲備,鐵騎與牛耕開始使用,為了生活更加舒適省力,水力火力代替了人力。但是有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的基本農具直到今天一直沒有很大改變,鐵鍬在漢朝就有了(遼寧旅順博物館藏品),這不是矛盾么?其實這正是從側面證明了追求推動社會進步這個理論。先從中國歷代王朝發展的大體規律上看,一般都是「戰亂——休息——繁榮——衰落——危機——戰亂」的模式。一個王朝到了末期,人民起義將其推翻,然後從頭來過,在這個輪回里,追求一個所謂的太平盛世,這是社會底層的百姓的追求,基於這種追求,一個又一個末路的王朝被推翻,也是生產力的發展進程一次又一次被破壞,這是其一;其二,從古代的大多數時間來看,中國總體上是地多人少的關系,百姓們的追求也僅僅是豐衣足食,也就是說,靠傳統的粗放農業就可能達到這個目的,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情去想什麼改革,窮則思變,不窮而思變在那個時候會遭到層層阻撓,因為變革必然會短期損害許多人的利益,這和人們小富即安的思想沖突,中國的生產工具質所以能上千年不變,是因為它可以滿足人民的追求。至於為什麼古代人民的追求這么簡單,不是本文的論述重點,在此不過多研究。
當然,還有一句話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一般用在描述人們貪欲過大,但從另一個方面想一想,這不也是人們對生活追求的一種思想反映么?前文主要敘述了農民階層的追求,對最大利益的追求也促進了商人階層的發展壯大。即使歷代中國王朝都採用重農抑商政策,這並不放愛上也成為重要的社會構成,早在漢代司馬遷就認識到了商業商人的重要 。在後來的發展中,商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有力的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生產力的進步,加速社會前進,如果沒有政府壓制,我們可能在宋,在明就進入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階段」了。為什麼在政府壓制下還有那麼多商人?因為商人有利可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利益的追求促使了這一切的發生,如果不是追求利益,清代眾多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官員里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紅頂商人。一面是政府壓制,一面是商人的官僚化,這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政府追求與個人追求的碰撞。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那麼,這場棚戶鑽工的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可惜,在結果還沒有明朗化的時候,英國人來了,用強硬的手段打斷了中國自身的發展,將這個碰撞的結果提前了,這就是鴉片戰爭帶來的客觀影響。此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屬於近代史范疇,不在本文論述范圍之內。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不是政治的作用,也不是經濟的作用,關鍵還在於人的追求,在於人。是人的追求促使山頂洞人學會了用火,使戰國居民使用鐵器牛耕,是人的追求促進了歷次改革,發展了經濟。因為人人都想活得舒適,過得愉快,這種追求,或者說這種慾望,才能最終促進社會發展,因而,現在我們黨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方針,正是看見了人的作用,重視人的作用的結果,是與時俱進的正確觀點。
參考文獻:
徐偉新: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2月
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2007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思想史組:中國經濟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司馬遷:史記
㈣ 歷史洞察力是什麼
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從字面上看來洞察是指對於山洞的觀察,山洞除了洞口的地方可以被陽光照射外其他地方越深入就越是黑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都可以有觀察能力了。
其實洞察力其實更多的是參雜了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可以說洞察力是一種綜合能力。
商業社會要想謀求發展,必須要有極強的發現新興事物、發現現有事物發展方向的個人能力,否則只能跟在別人之後,很難有大的發展!!!
㈤ 歷史力什麼四字詞語
形容歷史四字詞語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年深日久 日久歲深 年湮代遠
千秋萬代 [qiān qiū wàn dài]
生詞本
基本釋義
一千年,一萬代。指世世代代,時間久長。
褒義
出 處「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千秋萬歲之聲恬耳,而一日之壽無征於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
㈥ 什麼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最終動力 最基本動力
1)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2)直接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重要動力:社會革命(廣義和狹義)
4)有力的杠桿:科技革命
㈦ 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是什麼
紅色的說,是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也就有了歷史
我的想法,原動力是時間,只要有時間,就都是歷史
㈧ 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什麼
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生產力。
社會發展:指以個體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出現從個體到社會總體的自由延伸,個體的自由延伸到社會整體關系面。
社會發展也指社會進步中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為什麼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1、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看,生產力始終是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
2、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
3、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
4、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生產力要素構成的系統與其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環境構成的體系聚合匹配的結果。
㈨ 問題"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而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朱熹《朱子全書》
村抖二:西方哲學界提出的七種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1)自然動力論(古希庸);(2)神學動力論(中世紀);(3)人性動力論(14世紀);(4)理性動力論(18世紀);(5)競爭動力論(19世紀)(6)民本動力論;(7)合力論。
——根據徐偉新、劉德福的《社會動力論》
材料三:在中國史學界,對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發展動力觀的認識,「文革」 前和「文革」 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階級斗爭動力論,近20年來,影響較大的是生產力動力論。實際上,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與生產力水平或性質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歷史發展、社會前進的動力。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看法,可以概括為「制度動力論」 。
望採納。
㈩ 歷史生產力是什麼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根本標志。而我對這個觀點始終存在著疑問,因為我不能認同一些借用血腥與殺戮而促使生產力發展的歷史被視作社會進步! 在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為了快速獲取大量資本,對外擴張成了歐洲列強的必然選擇。可是,在他們看來的正當行為卻給亞非拉民眾帶來了巨大的苦痛和無盡的災難。 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離死別,人們被迫逃離自己是世代生活的家園,到陌生的地方去謀求生存的權利。 這些殘酷與血腥卻總是被我們用一句生產力的迅速提升帶來的社會進步淡化! 我-絕-不-能-同-意! 我承認生產力的發展史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更為重要的應該是為蒼生求得福祉!我所認同的歷史絕不是生產力的發展史,而是人類由殺戮到關愛的進步,是情感的深化。 也許,我的這一番觀點會被史學家們嗤之以鼻,可是我一直贊同張吉的一句話: 蒼生大義難以兩全時,吾願舍大義而取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