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為什麼

歷史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0 13:56:11

① 歷史為什麼是歷史

歷史,一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二是指已過去的事實;三是指經歷,底細;四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五是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六是指歷史學科。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② 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學習歷史有什麼用

歷史:狹義的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和其規律性。而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古人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說,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後世的教訓。
我們研究歷史,不僅要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給歷史一個真實,公正的評價;還要以現實為出發點,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尋找可以借鑒的東西。
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說,整個過去是現在的財富。我們學習歷史可以從浩瀚的歷史中追尋人類幾千年的財富。比如說,通過學習歷史,我們知道儒家思想良莠並存,對於符合時代的應當發揚光大,對於阻礙的則予以拋棄;通過學習歷史,可以總結出歷史發展的規律;通過學習,還可以去感受古人嘆為觀止的創造力。

③ 什麼叫歷史,為什麼叫歷史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④ 我們為什麼需要歷史人類為什麼需要歷史

原因:

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否認歷史對於後世的意義,除特殊的時代環境下,比如新文化運動時期和文革時期,主流人群對歷史似乎懷有刻骨的仇恨。

除此以外,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始終是以之為自豪的。歷史和哲學一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志存高遠者,必不忘從這兩方面修心。而學習歷史,是起點。

學習歷史,能夠啟迪人的智慧。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4)歷史為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⑤ 為什麼歷史很重要

讀史使人明智!


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德國著名作家的回憶錄,描寫20世紀60年代,就給我很大的啟發:


20世紀60年代,中國面臨著一個風起雲涌的世界局勢:向東,在中蘇論戰的如火如荼中,中蘇兩黨、兩國關系不斷惡化;向西,美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孤立、封鎖中國。對此,1961年初,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反帝、反修的「兩條戰線」思想,文首這句廣為流傳的句子,就出自毛主席在1963年所填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當時,這句詞表達的是「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的決心,而後來的社會發展現實表明,這句寫於1963年的詞,彷彿預示了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風雲變幻、風起雲涌的狀態----

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

那是西方各種政治思潮方興未艾的時代;

那是「時髦放縱的60年代」;

那是一個「崇尚自由、享樂、和社會進步的時代」(網路詞條語);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的《動盪:親歷20世紀60年代運動》,是一名德國作家的回憶錄,記錄的就是這段「充滿理想與暴力、青春與混亂的年代」。作者漢斯·馬克努斯·恩岑斯貝格爾是德國著名詩人、作家,2010年獲得著名的索寧獎,頒獎詞尊稱其「在文學、散文和新聞寫作領域留下了可觀足跡。」

那個年代太特殊,所以,必須先梳理一下那是個怎樣的時代:

二戰結束後的50、60年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斗爭遍及全球;圍繞處理戰敗國問題、戰爭遺留問題、經濟多邊問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等問題,圍繞著兩種制度的沖突以及不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兩大陣營的對抗在全球范圍內似乎無處不在,而對抗的核心,即是美蘇對抗。



世界政治的急劇變化帶來的就是社會思潮的極大發展,對此,活躍在文藝界的詩人、學者們,就會更敏銳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動盪。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自己的自傳《妙趣橫生的20世紀》一書中,曾經專辟一個章節寫「20世紀60年代」,記錄那個年代風起雲涌的革命熱情:

「發生於1968年的紀念馬克思的「五月事件」穿透了政治上與意識形態上的疆界,從西方的伯克利和墨西哥城,一直蔓延至東方的華沙、布拉格與貝爾格萊德;20世紀60年代末期,年青一代的人(或至少是舊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弟,以及伴隨高等教育的爆炸性發展而新近躍升為中產階級的群眾)一度都覺得自己生活在革命中,那種感覺時而純粹出於他們打算採取個人的行動。」

在那個激盪的時代,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甚至切·格瓦拉的肖像被年輕人們印製在徽章和T恤衫上,被奉為推翻體制的象徵;「造反派」學生們有意識地或無意地踐行著「巴枯寧式無政府主義」。但在親歷20世紀60年代的霍布斯鮑姆看來,那些狂熱學生的立場其實最接近「情境主義者」,他們的訴求是「要通過個人關系的改變來促成一場'日常生活的革命'」。




圖片來自網路:切格瓦拉

《動盪:親歷20世紀60年代運動》則是另一位親歷者眼中的「奇異狀況」。不回顧梳理一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歷史發展現狀,不懂得這段時期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史上的重要意義,似乎就讀不懂這本書。畢竟,這本書的素材是來自於作者「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驚訝地發現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作者「第一次與俄羅斯的相遇」的手札,包括「1966年蘇聯旅行的潦草日記」,包括「回憶動盪」的年代的零散日記,是瑣碎的、零散的。

然而,就是這些零散的片段,才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記錄。作者在書中曾經提到,為了向讀者呈現當時最本真的社會面貌,他在書稿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室找到的舊手札和日記」的原貌。所以,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被似乎無關緊要的景物描寫、略顯單調的心理描述弄的不知所雲。但是,那些經歷,本來就有些莫名其妙:東西方冷戰最膠著時期,作者作為西德知名作家被邀請去訪問蘇聯,還見到了赫魯曉夫,親耳聆聽「最高領導人」們刻板的「正確指示」,還與像影子一樣無處不在的「陪伴者(實際則為克格勃監視者)」們鬥智斗勇;在作者與自己的朋友們(多為當時文學界泰斗)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在明確意識形態指向下的無所適從;「莫斯科醫生事件」中,有人清醒有人憤慨;我們甚至可以在書中看到,作者對漢莎航空的飛機座椅與飛古巴的航班座椅的比較和抱怨……看似沒有頭緒,但在那個「奇異」的年代,這些散亂的記憶,卻像一面面鏡子,折射出當時的動盪與不安。

最令人稱奇的是本書「1967至1970年回憶動盪」部分的形式:本章中,作者採用了與自己的分身對話的方式進行敘述。21世紀翻看到曾經日記的作者,向20世紀60年代的那個自己發問。所問出的問題也是讀者們感興趣的:「俄羅斯傳奇」(指作者與法捷耶夫的女兒瑪莎的一段跨國婚姻」的始末、作者與當時德國左派人士的交往情況、是否同情激進極端組織「紅軍派」等等。對話中,現在的作者與當時的自己在一個平行時空中相遇並擦碰出火花,從一位親歷者的獨特視角,展示出那段雲詭波譎的歲月。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說:

「聰明人把他的生活變得單調,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偉大的意義。」

《動盪》中,作者記錄的,彷彿都是他經歷過的「最小的事」,但表現出的,也許卻具有偉大的意義。《殺鵪鶉的少女》中有句話有段時間曾經火遍網路,即「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動盪》中「沉悶平凡」的記錄,反射出了一個激揚時代的側面。

向那個時代致敬。

⑥ 歷史為什麼會重演呢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大到日月星辰的更替,小到人的生老病死等,都是在不斷地變化。

那社會既然在不斷前進變化,而不變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永遠不變的就是人的需求。因為人只要生活每一天,就會有消耗,衣食住行必不可少。

而隨著人的需求的不斷發展,必將導致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勢必會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實現社會物資財富的增加。

反過來又會推動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又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

所以,人應是決定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不斷滿足人的需求,也應是任何社會發展的主流。

所以說,統治階層的過度貪心,造成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生活難以為繼。為了生存,致使廣大的普通百姓加入到反抗王朝的斗爭中,導致王朝的覆滅。

2. 是王朝的制度沒有因時而變。

任何一個制度的制定,都是有其時代性的。而社會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原先的制度有的就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長此以往,社會發展就會遲至不前。就會引發各種矛盾,動搖王朝統治的根基。最後也免不了被覆滅的地步。

像清末的「戊戌變法」,就是想跟上時代的發展,清朝光緒皇帝進行的一次變法。但這個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後為主保守派的利益。最後變法被鎮壓失敗。

使清王朝失去了,最後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終究也沒能逃脫王朝滅亡的宿命。

⑦ 歷史為什麼叫歷史

1·「歷」有」經過「意;」史「是商代所置官職,原是駐守在外武官,後為在王的史官,掌祭祀和記事,故古代將現代所講」歷史「稱為「史」。
2·「歷史」最早見於三國志中,為經歷一段時間之意,後逐漸演變為今義。

⑧ 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學歷史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學習歷史的理由有: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4、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5、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6、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7、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加深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⑨ 什麼叫歷史 為什麼叫歷史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 沿革,來歷 3. 過去而不能改變的事情,而且具有一定的價值 4.於事件的載體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詞源出處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⑩ 歷史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了解歷史

歷史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源。任何國家的現在都來自於昨天。只有了解它的昨天,我們才能知道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失去歷史就是忘記了歷史的根源,人類將無法生存。昨天和過去是人類生存的根源。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蠢;有的人成熟,有的人幼稚;這是為什麼?善於反思的人是明智的、成熟的,不善於反思的人是呆板的、幼稚的。學會反思和研究歷史是通往智慧和成熟的基本途徑。

歷史故事和人物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這個社會。當我們第一次談到英雄的時候,他一定不是沒有缺點的。說到反派,他可以沒有任何優點。事實上,人性比這要復雜得多,它的各個方面也比這要豐富得多。在慾望的控制下,人們的身體里既有善因也有惡念。我們知道人性是多方面的,它是如此的豐富,那麼我們就應該像中國傳統新儒家指導的那樣生活,對於自己經常出現的這些惡念,要加以遏制,不要讓自己的慾望牽制自己,限制自己,最後達到不自拔的狀態。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