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指遵照歷史規律發展的結果,在中國就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比如說,社會的更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階級斗爭,這些都可以稱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舉個例子,我們可以說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絕對不能說「巴黎公社被梯也爾政府鎮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以馬克思主義史學觀來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道路的曲折是難免的,但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且這裡面也會涉及到政治立場問題,這個不難判斷,和主流唱反調的歷史事件就不能稱之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Ⅱ 什麼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什麼是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廣大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Ⅲ 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生產力、 生產關系、 政治結構 、經濟力 、文化力這些都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它有自己發展的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2)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歷史的發展有其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偶然性是指個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自己的個人選擇,歷史發展的路徑和寬度和個人的選擇有關,適應歷史發展的就是進步的一方,阻礙歷史發展的就是落後的一方,歷史的發展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
(4)對於執政者來說,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Ⅳ 歷史是怎樣發展的
首先,歷史敏感地依賴於出使條件。這包括作為歷史主體的民族的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社會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條件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等等。
其次,歷史再起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分叉點,在那裡,歷史由多種可能的選擇,而微小的條件變化,個別的人物和事件會極大地影響和決定歷史的走向。在不同的時期和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其三,在多數條件下,個人和人群對歷史的影響是極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些企圖操縱歷史的個人或群體,會有一種無力的感覺。
其四,歷史的運動服從一些客觀規律,但在整體上,服從自組織和混沌規律。
歷史的發展是多因素的,復雜的。有著各種的交叉影響。自然地理以及地緣環境,貿易,移民等等因素,都會影響歷史的進程,有時還會左右歷史的方向。
在西方資本主義崛起後,世界歷史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趨勢。
Ⅳ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人類可考的歷史已有約7000多年,史學家將其分為若干階段——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所依據的主要是其經濟制度的不同特徵.
人類早期選擇群居,大概主要是為了生存——和許多個體弱小而群居的動物一樣.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和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取得勝利,人類內部的爭斗開始多了起來,人類社會的管理問題開始日益浮現出來.以什麼方式來管理好日益龐大的人類社會,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其基本模式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按其不同特徵分類,人類歷史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人管理的社會.在社會規模較小,人口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社會群體中,往往都是採取的這種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會和由幾個氏族聯合起來、規模相對較小的部落社會.這個管理者,或是長者——同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或是強者——最有力量、最強悍、最能帶領族人戰勝敵人和自然災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辦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的人.這要根據這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或主要敵人來確定.個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管理的范圍比較小,一個氏族或一個小部落,人口幾百或幾千人(太大了不便進行管理,這一體制的效用就會受到影響);2、群體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緣關系(血緣是一條紐帶,往往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紛爭);3、管理者相比較於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顯的優勢,被公眾所信服和推舉;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決,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獨斷的權力.這種社會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戰,是最高管理權的轉移與交接,有時候這一過程是和平的,有時卻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們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很多制度設計,同時還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會.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戰爭中俘虜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規模越來越大,舊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人類就需要創新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只是這個創新過程比較血腥罷了.當一個或多個社會群體發展到一個個人再也無法管理的時候,人類社會就進入到家族管理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制、封建制社會.其主要主要特點是:1、規模增大,大到了一個人再也無法實行有效管理的程度(當然,規模的大小也是有區別的,可能是幾個部落的聯盟,有幾萬到十幾萬人口;也可能是一個小公國,有幾十到上百萬人口;還可能大到如俄羅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國的人口);2、同一社會中不再有同一血緣關系;3、社會管理者不再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集團;4、管理者集團中核心人員往往有緊密的血緣關系;5、統治權的更替往往採取世襲制;6、往往有一個官僚系統來協助完成對整個社會的管理;7、統治者往往會用聯姻的方法,來維系其它家族集團的關系,擴大自己的政權基礎,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8、這類國家(或王朝)中一般不會有真正的平等,統治家族永遠都會為自己保留一份特權;9、舊的國家或王朝被推翻,不會帶來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往往只是以一個新的家族來替代舊的家族.這種情況曾沿續了幾千年,在中國、在西方都很普遍.這種家族統治的國家(王朝),不管其在一個瞬間多麼強大,都會受到一個鐵的規律的制約:優秀人才逐代減少,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徹底消亡.也就是黃先生所說的「王朝興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會.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出來.近幾百年來,這些國家(王朝)一個個被推翻,代之以一種更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會(或國家)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覺醒的結果,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而尤以經濟的推動力為大.平民管理社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具體的形式,並不是西方奉為經典的議會制、普選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會的基本特徵應該是:1、不再有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團對公權力的壟斷;2、權力系統相對開放,讓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有可能進入其中;3、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對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4、建立有效機制平衡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保證社會平衡發展.
Ⅵ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開放性。
1、重復性。這是歷史發展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
2、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3、層次性。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其他具有規律性的現象、事物都是特殊規律,都具有偶然的因素;而在它們各自的層次上,又都是必然的規律。
4、開放性。因為歷史規律的不確定性,歷史規律的被認識有可能被修正、被限定范圍,甚至被否定;同樣,還有可能不斷揭示出新的歷史規律,並在更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加以驗證。
5、不確定性。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
(6)什麼是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歷史科學性規律: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規律
Ⅶ 中國的歷史發展是什麼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 、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出現;商朝時出現了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時社會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生產力提高,思想百家爭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西漢與東漢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基本定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分裂割據局面。
隋唐五代時期,經濟繁榮、科技發展,文化影響廣泛。武周時期,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營建而使國際地位達到頂峰。遼宋夏金元時期,多元文化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時,經濟取得發展,明末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清朝時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北伐戰爭後中國國民黨在名義上統一中國。1931年日本策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解放戰爭後,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對中國歷史的認識提升到更高水平。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研究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入探索中國歷史發展道路。
加強歷史研究中的理論創新,形成融通古今和中西的理論新概括;善於挖掘新史料、用好已有史料,並且注重研究方法創新,不斷拓展和深化一些領域的研究;推出集中體現史家史才、史學、史識的精品力作,不斷提升中國史學的影響力。
Ⅷ 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表明: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成為統治者,而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被歷史前進的齒輪碾得粉碎。 因為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Ⅸ 什麼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
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生產方式的主體,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整個社會全部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歸根到底,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社會制度的新舊更替,都是通過階級斗爭、人民群眾的革命來實現的。
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9)什麼是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者的群眾」。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信人民群眾的勞動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勞動成就夢想,創造鑄就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