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學習歷史的意義是讓我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讓人變得更加厚重,變得明理讀歷史可以了解我們民族的過去,從而更加了解我們民族。
學習歷史過程中要把好的東西發揚光大,糟粕的東西要把它剔除掉。了解歷史的人,他恐怕對現實會認識得比較深。這個對歷史不關注的人,往往會成為歷史的犧牲者。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讀懂歷史的人可以讓人變的豁達、有格局。
學習和研究歷史的目的是:
關於歷史
1、作為一種經驗,歷史當然是有用的;作為一種對未知的過去的「知識」,歷史當然也是能激發起人類好奇心的。
2、作為一種「知識」,歷史最主要的是告訴人們「民族或人民的政治和社會運作」。同時,與能更好的解釋這問題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相比,歷史門檻極低,這使得他在這個意義上無限接近於文學。
3、作為一個經驗,歷史只能在經驗的范疇內對實踐發揮作用,即直覺和一些簡單的判斷,如果超出這個范疇,就意味著一種「歷史主義」,歷史就變成一種神學,但得承認神學也是有作用的。
4、人類不能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的原理,是因為歷史(著述)太過簡單、貧困,以至於很難為復雜的現實情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相反,能夠提供有效建議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根基的也是某種過去或歷時性分析,但這已經不是我們討論歷史學的范圍。
關於歷史學
1、歷史(history)不等於過去(past)的真相,但歷史學,因為其方法和態度,是迄今為止對過去真相最權威的解釋。
2、真相天然的就意味著權力,而且是福柯意味的權力,就像海登懷特說的「歷史學家並不構建其他人可以使用的知識,他生產關於過去的話語。」
3、歷史學家能運用這種權力為自己謀求福利。比起文學家,公眾更信服擁有權威的歷史學家,由此,他擁有社會地位,可以寫書賺錢,同時蘭克客觀主義史學在大學的勝利使得歷史學者可以在大學靠教書做研究謀生。
4、歷史學家運用這種權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如「資鑒」、「垂訓」,雖然這是與客觀主義歷史學本身相悖的,但在客觀主義歷史學被瓦解的當下,歷史學者靠重復「以史為鑒」維持本學科的合法性。與此同時,歷史學也會介入公共領域。
㈡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從字面上看的意思是發生過的事情,通過文字記載的方式記錄下來,使得後人可以對此有所了解。
我認為:
歷史的存在可以讓我們知曉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在出現相似情況時可以進行參考,使得我們少走彎路;
可以讓我們從中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並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與變革;
可以給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上的支持,產生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在人們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在面對困難時眾志成城;
可以堅定我們的目標,在對未來彷徨與不確定時增強信心,確保不會迷失自己的道路;
可以從中汲取知識,更加從容地面對挑戰。
歷史主要起的是參考作用,他的作用是無形的,究竟是助益還是阻礙要看是被如何理解如何使用。在我看來,逃避歷史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出於維護和諧的需要,可以是出於維護政權的需要,也可以是為了通過行為來獲取更高的利益或是其他理由不一而足。
㈢ 為什麼人要認識歷史呢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人們研究歷史是因為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並從歷史事件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我們每個個體,所能夠親身經歷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卻經常會面對各種變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沒有對歷史和他人經驗的學習和積淀,面對新的局面和變化時,就很難做到應對自如。這也是研究歷史的意義所在。
(3)歷史意義有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
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㈣ 歷史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一、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
歷史是一個永不枯竭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它往往體現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美譽,全在於它們燦爛的歷史文化積存。中國長城,西安兵馬俑,埃及金字塔這些令人震驚的世界遺產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這全在於它們所遺存的是古中國和古埃及的燦爛文化,它們已成為了一個國家古代文明的精神象徵。二十一世紀以來,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越為世人所重視,大多數國家現在都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並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軌道,規范和約束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具體行為,這無疑是對歷史文化保護的一大貢獻。
二、歷史文化底蘊對於民族心理有重大影響。
歷史文化帶給後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往往會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理構成,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思想行為方式上受到傳統文化遺存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國,傳統歷史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更是深遠。
三、歷史文化底蘊對旅遊經濟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從現實的角度去探掘歷史文化,我們會吃驚地發現,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當今社會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在所創造的巨大財富,簡直無法用具體的數據來加以統計。
隨著現代科技工業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巨大的飛躍。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巨大成果的同時,世人又往往會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影響。包括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各個方面。由此而帶來的歷史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且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方式之一。其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是我們很難用准確的數據來估量的。比如在歷史景觀中,歷史文化往往會令人神思遐想,浮想聯篇,無不勾起人們對古代社會的聯想。追溯歷史,探尋古人遺蹤,遊人往往會產生更大興致。人們帶著懷古幽思不遠千里紛至沓來,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言而喻。同時,歷史文化底蘊可以提升地方品味。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地方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獨特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大有文章可作。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那裡盡管有高樓大廈和現代文明,但人們走進去,該會留下多大的遺憾啊。
四、歷史文化底蘊拉動歷史性投資。
在經濟社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產業投資。而作為歷史文化所拉動的必然是歷史性投資,其近期與遠期價值不可低估。
人們談及金字塔自然會想到埃及,說到埃及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埃及金字塔;談及長城、故宮、兵馬俑,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國,說到中國,又會立刻想到中國長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了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形象的代言。正是由於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我們探討和研究歷史性投資這一重要的投資方式,來引導人們如何培植和利用好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㈤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㈥ 歷史有什麼意義
可以學習到經驗,歷史可以減少我們犯先人已經犯過的錯誤。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有以下5點: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這在舊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長遠意義。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確立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使中國邁入長治久安的歷史時期,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可靠政治保證。
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5、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各階段經驗教訓的總積累,標志著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後勝利。這是100多年來中國歷史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里程碑,也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一個偉大的里程碑。
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止了中國可能走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趨勢,結束了極少數壓迫者、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征戰不已和人民生活貧困、生靈塗炭的局面。
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一個獨立、統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屹立於世界。
(7)歷史意義有什麼擴展閱讀:
要完整地准確地深刻地闡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其邏輯的基點和思想的源點正是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沒有這樣一個靈魂人物,沒有這樣一個理論架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就要遜色得多。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思想又是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所具有的根本內涵,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偉大歷史意義的內在根據。
毛澤東思想決定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外政策和根本走向,就是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是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獨立自主地對外交往,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㈧ 歷史對我們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歷史是一個民族興衰更替的見證,文字恰好是記錄這些興衰的載體,記載著人類文明最燦爛的篇章。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它都可以給與客觀的真實地評價。所以唐太宗曾經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歷史,凝聚著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中國人在西方人眼中,永遠都是神秘的存在,連同這片土地。作為一名中國人,生長在這片富饒的土地深知中古的文化歷史悠長深厚,卻不似西方人所說的神秘之極。
學習歷史的方法:
逐個朝代學習。很多人學習歷史前一榔頭、後一斧頭,非常容易搞混淆,也不容易記憶,不好學。而且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有時候籠統學習也會給人一種量大的感覺,反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建議可以參照某些有趣的網站或書籍。
由點到面法。由點到面指的是先學習某個點,如想了解秦朝歷史可以學習某些重要的知名人物,了解知名人物的情況以及經歷,從而可以衍射出某個時代的具體發展,就織成了一個網,這樣學起來興趣較足,也容易接受,也更有深度,非常受到學生與歷史愛好者的歡迎。
㈨ 歷史意義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事件對後來很長一個時期產生的影響。在歷史上起到的較大的作用,比如: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打破了封建體制,結束了清朝的統治。某個行為的歷史意義可以理解為這個行為造成了某些結果,這些結果直接改變了某個地區甚至國家乃至世界的歷史進程。
㈩ 新中國成立具有哪些偉大的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是: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新中國成立時的故事:
被授權拍攝開國大典紀錄片的蘇聯攝影師不慎將拍攝的膠片失火燒了,回國之後受到了斯大林的嚴厲處分,被送到西伯利亞服刑。
蘇聯攝影師被授權可以隨意地在天安門城樓上拍攝所有的人。人們注意到,連毛澤東、朱德等中央最高領導人,都讓他們隨意拍攝,還隨他們的指令作一些配合。
在地面,還有一部小吉普協助他們。在天安門東側視野最廣的位置,還為他們搭了專用的高台。指揮部得知他們拍的是彩色影片的電影。當時指揮部里幾乎沒有人看過什麼彩色電影,都覺得很神秘。
這是斯大林派來的紀錄電影攝影師。那是劉少奇訪問莫斯科時,斯大林主動熱情提出來的。這次他們拍攝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得到了主人破例提供的各種拍攝方便條件。
他們的干勁很大,跑上跑下,開國大典那一天,從頭到尾一直開著攝影機拍攝,機器一直響著連續而均勻的嗒嗒聲。
他們從毛澤東講話、升國旗、閱兵、遊行,一直拍到晚上五顏六色的禮花在夜空中閃爍,然後他們才興高采烈地抱著幾十本沉甸甸的膠片盒子,回到所下榻的東華門大街的翠明庄賓館里。這個賓館在北平解放初是中共中央組織部的招待所。他們的這些珍貴的底片都堆放在賓館的一個房間里。
膠片是易燃品,在開國大典結束後的幾天內,這個堆放膠片的房間起了火災。幾十本膠片幾乎全燒光化成了煙。好不容易搶出來幾本膠片也殘碎不堪,無法再用。這幾個年輕人在賓館前失聲跺腳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