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
㈡ 歷史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特點:
一,它是客觀存在的,真相只有一個.
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㈢ 中國歷史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古老的傳說——【三皇五帝】 奴隸制的雛形——夏 奴隸制的鼎盛——商西周
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春秋戰國 統一多民族國家初建——秦漢
封建時期的第一個大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晉南北朝 封建的鼎盛——隋唐
。。。。。。二。。。。。。。。。——五代遼宋夏金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封建制的衰落——明清
總之,中國古代就是由分裂到統一 再分裂再統一的過程 其中包含很多復雜的過程 如民族融合等 但是統一始終是主流的 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至今讓人受益匪淺
㈣ 中國近代史的特點
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
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
(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
(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
(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
(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
㈤ 中國歷史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文明歷史的特點如下:
1、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
2、經濟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能為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國古代經濟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3、文化上:在學術領域,經歷了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演變,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基礎。
4、文學上:《詩經》和楚辭分別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5、科學上:形成了東方特色的實用科學。
民國時期的中國歷史:
民國時期,中國社會始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中國社會這種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沉淪」與「進步」共生的發展態勢。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君主專制王朝,但並沒有結束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民國成立後的38年中,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在「半殖民地」的泥潭裡越陷越深。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入侵後,中國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一部民國史,實在是一部中國社會的沉淪史。
然而,帝國主義的侵略並沒有能完全阻止中國社會向現代轉型的步伐。在與帝國主義抗爭的過程中,中國開始走向世界。封閉型的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被打破,中國被迫開始了痛苦的現代化歷程。在中國逐漸融合於世界的過程中,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了。
民國成立後的38年,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封建勢力遭到嚴重的沖擊,中國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資本主義性社會。一部民國史又實在是一部封建勢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資本主義的成長史。
一方面由於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中國社會在一步步沉淪;另一方面,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奮力抗爭,中國社會在一步步轉向現代,「沉淪」與「進步」共生,是民國時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大特徵。
㈥ 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的框架體系曾經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構建的。即主要包括:兩個過程、三大高潮、十大事件。所謂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三大高潮,即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十大事件,即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這樣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或者說只是一部階級斗爭史。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史學界有人提出「一個主流、四個階梯」的新體系說。所謂一個主流,即以資本主義近代化為主流,所謂四個階梯,即近代社會經過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這四個階梯而前進。這個新體系強調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歷史研究的中心。這個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經濟史,它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往研究者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近代史核心內容的忽視
20世紀80 年代以來,也有人主張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來解釋經濟領域中生產力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與發展,政治領域中的革命與改良,文化領域中的西學與中學之爭。從而把近代社會發展的過程寫出成「西化」與「反西化」的矛盾運動過程。這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我們認為,要理清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確立近代史的合理框架,就要真正抓住中國近代歷史的本質和內涵,這就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生和發展。為此,「把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國;近代史的中心線索,這是個本質的提法。」「但是,單純地提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又沒有概括事物本質的全部。」「這個中心線索應該是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汪敬虞2001)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與半封建性。「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不是來自中國封建社會內部新生力量對舊的生產關系的突破,而是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的沖擊,是出自中國原來的正常發展過程的中斷,這是造成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補充:
一.中國近代史概念: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斗爭,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
二.時間斷限: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三.分期:1.按歷史發展劃分為兩大時期: ①.中國近代前期:(1840~1919年)
②.中國近代後期:(1919~1949年)
2、.按中國革命性質劃分為兩個時期: ①.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3、.按政權更替劃分:①.晚清時期:1840~1912年②.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底
③.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4~1949.
四.中國近代史:
1、.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前期社會總體特徵: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補充: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特點:
(1)、列強通過戰爭,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資本輸出等,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國,阻礙了中國獨立發展;
(2)、封建主義雖然受到打擊,但封建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相勾結,殘酷統治中國人民;
(3)、自然經濟的基礎遭破壞,但在經濟生活中仍然占優勢地位;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未能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4)、由於小農經濟的大量存在,帝國主義的分而治之,使中國長期不統一,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5)、兩大社會矛盾並存(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始終是中國近代社會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是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
(6)、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落後;
2、.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大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期(1840~1919年)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由資產階級(或農民階級)領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後期(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五、分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世紀50、6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六、百年巨變的啟示:
1.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它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閉關必然落後。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卓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才能不斷進步;
2.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民族,禦侮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前進動力;
3.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探索史,它告訴我們,反帝反封建必須同時進行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共產黨才能提出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民主革命的勝利;
㈦ 什麼是時代特徵,什麼是歷史特點
所謂時代特徵是指與特定時代相適應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基本狀態以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決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徵。
歷史的特點是發展,歷史隨著時間發展,永不停歇。
由於劃分的依據不同,人們對時代以及時代特徵的認識也有所區別。馬克思以不同的生產方式劃分不同的時代,將當時的歷史時代稱為「現代資產階級」時代。而列寧則將生產方式與世界革命形勢結合起來劃分歷史時代,並說明資產階級革命和帝國主義「兩個時代的區別是極其明顯的」。因此,列寧時代觀的基本內涵就是特定歷史階段世界政治經濟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徵。
㈧ 歷史的本質、特點
簡單。。。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研究歷史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不但是哲學問題,也是歷史問題。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研究歷史。人類的好奇心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中自然包括對自己過去的好奇心。
研究歷史,可以避免我們重新走以前的彎路
歷史有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
㈨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性是什麼?這里所講的主體是中華民族在文化這個層面的特性。所以,必需從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角度闡述,才能把中華民族文化特性闡述清楚。
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民族,因其在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影響深遠的中華文化而享譽世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由漢民族和其他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包容相兼,統一相偕的中華文化體系。在世界人文歷史的進程中,中華民族能夠團結56個民族成為一個大家庭,並且文明延續一直持續沒有斷絕,這絕對跟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有極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