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讀歷史對人的身心有什麼好處
一個國家,歷史是經驗、教訓、明鑒、秉承,是過去的沉積,未來的導向;一個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你融會貫通、懲前毖後,是學習的源泉,進步的信心。
當今歷史讀的最好的馬未都先生當屬一個,他不光讀史,而且辯證地讀史。眾所周知歷史一定要真實,但我們現在讀的大部分歷史書籍都是前人留下的史書,多少有作者為迎合當時社會的融色之筆或個人觀點在裡面,這樣就影響了後人鑒史的難度。馬先生就不同,他不光熟讀史書,而且通過文物和前人留下的實物來研究歷史,兩者相輔相成,相互甄鑒,以期還原歷史,讓歷史以本來的真實面目出現在後人面前,有利於我們更加精準地研究歷史,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服務。不妨多看看馬先生的著作和博客,就能明白這一點。真希望像馬先生這樣的學者多一些,也希望馬先生多帶出一些學生,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在歷史這面鏡子里愈加明晰自己,正確譜寫輝煌的未來。
現如今國人學習中國歷史的熱情有增無減,大到著書立說、專業研究,小到影視作品、日常生活,無處不透著我國歷史精華沉積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但我們同時也發現在面對世界歷史這個寶庫時,我們手裡開啟的鑰匙還不多,我們繼承整個人類文明的精髓還不多,拿來主義還應用的遠遠不夠。我們中華民族畢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繼承和發展世界歷史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責無旁貸的重任,也是我們國家經濟建設高度發展和社會文明高度進步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一點,從自身學習做起,從教育下一代重視學習世界史做起,創造學習環境和氛圍,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會看到一個更加繁榮強大、文明博愛的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最高點。
② 「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是什麼意思
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像,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
③ 為什麼人要認識歷史呢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人們研究歷史是因為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並從歷史事件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我們每個個體,所能夠親身經歷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卻經常會面對各種變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沒有對歷史和他人經驗的學習和積淀,面對新的局面和變化時,就很難做到應對自如。這也是研究歷史的意義所在。
(3)歷史是什麼讓人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
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④ 歷史對人的影響有什麼
以史為鑒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比較空洞,我最討厭一些自以為是的公司大領導開會的時候動不動就說什麼韓信破斧成舟、項羽背水一戰,這種以史為鑒讓人哭笑不得。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格局吧,讀史讀多了能讓人有一種大局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油鹽不進,寵辱不驚。當然這對普通人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另當別論。當然,多了解一些政治軍事斗爭中的爾虞我詐,對人性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在為人處世中變得聰明一點,也算是不錯的用途。個人建議學歷史還是不要太功利,純粹當打游戲看電影一樣的愛好,效果會比較好一點。
⑤ 為什麼說讀歷史會讓人變的睿智
讀歷史會讓人變得睿智是因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就是從時間的大維度上體察世界的興衰更替。
1、熟讀和品味歷史可以讓人能夠擁有深刻的審慎之力。
4、史書讀得多,見多識廣,間接閱歷豐富,史書讀得精,看破人世玄妙,參透世間迷茫。
(5)歷史是什麼讓人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2、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⑥ 關於歷史的排比句 歷史是什麼,令人怎樣、 快
歷史是一幅畫,時間是絢麗的色彩。歷史是一座高山,時間是嶙峋的巨石。
歷史是一棵大樹,時間是繁茂的枝葉。歷史是一條長河,時間是涌動的波濤。
⑦ 歷史,歷史是什麼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⑧ 為什麼歷史總是沉重的,讓人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的
人說看到圓明園就想到屈辱,想到自1840年以來,大清帝國從一個「天朝上國」淪為「兩半」的傀儡國家,想到那些被英法聯軍搶走而淪落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想到在聯軍搶奪完財寶後放火燒園的恣睢。。。這些足以令國人感到屈辱,感到憤恨。
直到去年,法國收藏家公然拍賣來自圓明園的鼠首和兔首,引起國人的憤慨,才又掀起了一段對於這屈辱史的關注熱潮。然而由火燒圓明園,我想到的,是國人對於華夏文明的踐踏。
自秦結束西周之戰亂以來,就不斷有人對中國之文明進行破壞。
先是大秦王朝的始皇。「焚書坑儒」一舉結束了「百家爭鳴」的繁榮,使文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冷時代,對文明的踐踏開了一先之河。繼而又有後來者項羽,一舉燒毀咸陽宮,破壞諸多醫書、葯書、典籍文獻。相較項羽的「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秦王破壞的那些諸子百家文集已經不算什麼了。繼而宋朝時期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匈奴、鮮卑、羯、羝、羌等游牧民族對於農耕文化的破壞也是可想而知的。
秦漢時期已經遠去,大宋王朝也已灰飛煙滅,總會有清醒的後人意識到此間對於人類文明所做的破壞。然則,歷史總是反復的,從來沒有永遠的賢明帝君,從來沒有永葆清醒的民族。不久前的「文*革」更是驗證了這一哲學理論的真實性。
所以那些老建築的存在對我們是一種幸運,他們破敗卻頑固的記錄著曾經的繁盛與衰敗,任何一個目睹這些建築的人,都難不感慨歷史的殘酷,而後以史為鑒,濾清自我。老建築與那些老舊文字的意義,大抵就是如此的吧
⑨ 英國哲學家培根為什麼會說「歷史使人明智」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歷史的經驗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價才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包蘊著發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現實,理智地面對將來,就應當自覺地回顧歷史。現代人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感受歷史啟迪現實的無窮魅力。惟有從歷史經驗這里感知雜亂紛紜的現實,才能體會歷史智慧的美感與簡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