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史記》敘述了從什麼到什麼時期的歷史
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㈡ 【中華上下五千年】記錄了什麼時期到什麼時期的歷史
三皇五帝
夏朝(約前2146-約前1675)
商朝(約前1675-約前1029)
西周(約前1029-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
秦朝(前221-前207)
西漢(前206-8)
(新朝)(9-23)
東漢(25-220)
魏(220-265)-蜀(221-263)-吳(222-280)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五胡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386-556)
隋 (581-619)
唐 (618-907)
五代十國(公元907-978)
北宋(960-1127) 遼(916-1125) 西夏(1038-1227)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元(1206-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三皇五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黃",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夏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
商
商朝(約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於商湯,終於商紂,共30帝,享國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稱殷商。商朝時奴隸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在文化,青銅冶煉等發面達到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王世襲是先弟後子.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成為強盛的國家。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商朝後期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 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西周
西周朝(公元前1097年-公元前771年),始於文王,終於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名棄,帝嚳的後裔,棄曾做過堯,舜的農師。周朝姬姓。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武王)積極准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後,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沖鋒兵)3000人,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歷數商紂之罪。商紂王發兵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前徒倒戈,引導周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台自 焚而死,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後,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勞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後,為解除戎狄的威脅,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盪之中。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東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BC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二十五王,歷時五百一十五年.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鑒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春秋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戰國鐵犁鏵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得到推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始於始皇帝嬴政,終於秦二世胡亥,共2帝。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帝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其地位極其重要。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為兼並六國創造了物質條件。秦王政從即位(前247)到稱始皇帝的二十六年間,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主要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馳道、直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侵。與此同時,秦始皇又施行殘暴統治,大量征發勞役,大建宮室園林和陵墓,坑殺儒生,燒毀書籍。始皇末年,全國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滿聲中。
始皇死後,二世昏庸,在趙高的操縱下,其暴政比始皇時有過之無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終於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反秦斗爭遂由六國舊貴族之後項羽與原秦下級官吏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攻秦。這時趙高已殺丞相李斯,又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一戰,秦軍被殲殆盡。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亡。歷史進入了以項羽為首的「楚王」和以劉邦為首的「漢王」的「楚漢戰爭」階段。前202年,項羽敗死,劉邦即漢朝皇帝位。
㈢ 從什麼到什麼,是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
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的理解
1、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是對未來五年「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形勢特點的重大判斷,是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持續推進的重要部署。
2、交匯期是承上啟下的銜接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是割裂開來單獨推進的,而是同步推進、交匯推進的。具體來說,到2020年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之時,雖然距離黨的二十大還有兩年時間,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推進絲毫不能鬆懈,而是要乘勢而上接續推進,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十九大報告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鋒號,又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催征鼓,生動體現了我們黨時不我待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擔當。
3、交匯期是大有可為的機遇期。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必將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抓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就抓住了大有可為的機遇期。按照黨的「十三五」規劃,在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這個歷史交匯期,「新四化」的同步鋪展、互動提升,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多元動力、多級支撐,中國將迎來有溫度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有保障的發展。
4、在「十三五」規劃如期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的基礎上,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必將實現平順的轉承接續,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將迎來更加有利的戰略態勢。
5、交匯期是攻堅克難的關鍵期。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肩負的任務就會愈加艱巨。因此,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只有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才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㈣ 史記記載了什麼朝代到什麼朝代的歷史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㈤ 什麼到什麼時期的歷史.漢書是我國第一部什麼,記載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書》是東漢時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歷史著作,由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起自漢高祖劉邦,止於平帝、王莽,寫了西漢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㈥ 史記敘述了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的歷史
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㈦ 被·魯迅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的《史記》,記述了我國古代從什麼到什麼的歷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
㈧ 《史記》記載了從什麼到什麼時的歷史
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作品鑒賞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說,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從文學上說,本文是中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藝術傑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的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㈨ 史記記載了從什麼到什麼時的歷史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後。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
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㈩ 資治通鑒記載了從什麼到什麼時的歷史
《資治通鑒》記載的是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間的歷史,即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期間的歷史,全書涵蓋了16朝1362年的歷史,共294卷,全書共300多萬字。
《資治通鑒》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