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典故,什麼意思
張良拾履。講的是漢朝丞相張良,幫一老頭撿鞋頭,又幫老頭穿上,後老頭送給他一本兵書〈太公兵法>,張良深讀這本書後,幫助劉邦建立漢朝,並官至丞相。
『貳』 什麼叫歷史典故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釋義:(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處】:《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示例】:《北史·高隆之傳》:「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 開元 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 釋義:(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出處】:清 昭連 《嘯亭續錄·大戲節戲》:「其時典故如 屈子 競渡, 子安 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查初白詩一》:「語雜詼諧皆典故,老傳著述豈初心。」 【示例】:老舍 《茶館》第三幕:「『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叄』 中國歷史典故100條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2、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對佞臣江充非常寵愛。江充非常歹毒,總想鏟除異己,被他殺戮的無辜之人竟多達數萬。
有一次,漢武帝到甘泉視察,江充居然對太子不懷好意,想誣告東宮中埋有詛咒皇帝的木人,借機害死太子。太子實在不能忍受,率領軍隊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向漢武帝稟告,並說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趕下台去。武帝信以為真,派丞相劉屈統領軍隊,去捉拿太子。太子見丞相帶兵來捉他,就進行抵抗。雙方打了好幾天,最後,太子吃了敗仗,逃到湖縣,終於被人殺死。
太子發兵對抗丞相時,沒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號,用的是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鎮守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中,給他兵符,要他發兵對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動人馬相助,而是緊閉營寨不出,坐觀事態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的雙方誰能獲勝。
漢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後,覺得任安沒有發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沒有幫助太子之意,就沒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曾經遭到任安鞭打,懷恨在心,就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說:「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銳軍隊。」這一下,任安坐觀太子與皇帝成敗的態度,便昭然若揭。
漢武帝勃然大怒,說道:「任安的資歷相當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見戰爭發生,卻腳踏兩只船,想依附得勝的一方。這說明他懷有二心。如此姦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於是,武帝傳下旨意,將任安捉住殺掉。
3、逐鹿中原
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後,呂後假傳聖旨,將韓信抓起來,說韓信想篡奪帝位,准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後這樣無情無義,後悔地說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後,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說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說:「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於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說,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願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後,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並不構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4、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
5、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於率領的三萬騎兵相遇。盡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於見漢軍非常驍勇,於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於十分生氣,又調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單於發現漢軍沒有後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全部消滅。李陵見勢不妙,只得撤退。單於率領部隊追擊。李陵率領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於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秘密,說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於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屍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餘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著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沖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紛紛向後退去。
後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肆』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伍』 什麼是歷史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1、 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處】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示例】 《北史·高隆之傳》:「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開元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 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
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出處】 清昭槤《嘯亭續錄·大戲節戲》:「其時典故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 清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一》:「語雜詼諧皆典故,老傳著述豈初心。」
【示例】老舍《茶館》第三幕:「『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分類
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
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
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大江東去 等
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於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容分為文學掌故(如:《西遊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創作服務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中也有典故,由於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學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陸』 管仲列傳中的幾個典故具體是什麼歷史故事
管子即是管仲,其典故仍有借鑒意義,歷史有時總在不斷重演,只是更換了道具。管仲「三策」都採用相同的套路:誘騙敵國發展「支柱產業」,最後用"支柱產業」滅了敵國。。。
歷史典故之一: 買鹿制楚 管仲用計消滅了敵國
楚國強大,是齊國的勁敵。管仲就讓齊王養鹿,從楚國大量高價收購楚鹿,同時低價在楚國傾銷糧食。在齊國的價格哄抬下,鹿價飆升。這樣楚國人看養鹿有利可圖,慢慢發展成為"支柱產業"。楚人紛紛進山獵鹿,捉一隻鹿相當於種幾畝地的收入,於是楚國農民棄田捉鹿。看著時機成熟,管仲忽然禁止糧食出口,同時禁止養鹿,己有的鹿大量出口低價轉賣。這樣一來,鹿價大跌無人再要,糧價卻飆升,楚國人無錢買糧,紛紛逃亡。齊王出兵攻擊楚國,挨飢受餓的楚兵臨陣脫逃,楚王只好認輸講和了。這次戰爭,奠定了齊國的霸主之位。
歷史典故之二: 買縞滅魯 管仲用計消滅了敵國
齊魯是鄰國,本來封地差不多大,一個是周公的子孫,一個是姜子牙的後代。魯國就成為管仲的第一個戰勝目標。魯國的紡織技術發達,織出的縞又薄又細,天下聞名。管仲就讓齊王穿魯縞做的衣服,同時鼓勵齊國人都穿魯縞,同時鼓勵商人大量進口魯縞。這樣魯國人看織縞有利可圖,慢慢發展成為"支柱產業"。田地種桑養蠶,大量的農人從事魯縞的生產,農業生產就荒廢起來。管仲看著時機成熟,讓齊王一聲令下,齊國人禁止穿魯縞。這樣一來,魯國經濟大壞,出口拉動型經濟一落千丈,糧價大漲,魯國迫於經濟崩潰,不戰而屈於齊國。
歷史典故之三: 買房滅? 管仲用計消滅了敵國
『柒』 歷史典故是什麼意思
歷史典故是指關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
《歷史典故》是2011年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歷史典故(珍藏版明信片)》以中國古典文學、神話中的典故為內容。既有三國故事"甘露寺"、"華容道",也有神話傳說"八"、"天河仙牛"、既有成語故事"聞雞起舞"、"三元及第",也有表現民族英雄薛仁貴、岳飛精神的"征東圖"、"忠賢圖",傳達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之魅力。
『捌』 什麼是歷史典故
有,請看:
秘書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秘書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書的官,自從漢代以來我國封建政權便設有秘書監、秘書郎,三國魏有秘書令、秘書丞,可見「秘書」一詞出現早於「書記」。但秘書並非官名,要在秘書下綴上「令、監、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書省」,這是南朝梁設的官署,是行政機關,雖有「秘書」之名,卻無現在秘書之義。為後期沿襲,明清不設此官署,也沒有「秘書」的職稱。清代各衙署設文案,一般稱「師爺」不稱「秘書」。民國時,大多數的行政機關都開始設秘書,可見秘書在我國管制史上還年輕。
秘書這個名稱,原來是指皇家秘密的藏書。東漢桓帝時開始設秘書監這個職官,其實是相當於國家的圖書館長,年俸六百石。實際上的「秘書長」漢初叫「長史」,後來叫「中書侍郎」、「翰林學士」等。幕僚中的「記實」、地方官府的「主薄」,都相當於秘書。擊鼓罵曹的禰衡,就是江夏太守黃祖的秘書,他能寫出黃祖「所欲言而未能言」的內容,是一個出色的秘書工作者。至於唐代駱賓王為許敬業起草的《討武望 》更是膾炙人口,武則天讀了也為之嘆服。現代的秘書職務,是領導的助手,其任務是收發起草文件,辦理文書、檔案和領導交辦的事項。各黨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一般均設有秘書工作部門或秘書工作人員。
『玖』 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
寓言故事與典故區別:
1、典故,必須是現代以前的;寓言故事則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
2.
典故,無論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還是古代人講的寓言、故事、神話傳說、著名的詞句,都可以算「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的范疇大;寓言故事必須是虛構的故事,真實發生的事情不能算,但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范疇小。
3、寓言故事,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
4、典故,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並不需要給人啟發。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必須講一個道理或者教訓。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