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程和過程有什麼區別
一、意思不同
1、歷程:指經歷過的事情。
2、過程: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階段。
二、時態不同
1、歷程: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2、過程: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三、用法不同
1、歷程:歷程指的是生活的經歷,歷程則是講時間上或精神上的經歷。比如生命歷程。
2、過程:過程是辦事的經過沒有特定指派。
❷ 什麼是歷史
歷史,是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變過程,一般專指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演變情形,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簡而言之,即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唐太宗曾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❸ 歷史過程從哪幾個方面歸納它的特點
我個人認為一般從以下幾點歸納,而所有點都是相互依賴的。
第一:政治層面(是否有新的階級團體等、制度出現。什麼樣的統治階層)
第二:經濟層面(當時的經濟狀況,生活狀況。是否有新生的產品、服務)
第三:文化層面(是否有新的思想、新的學說、新的派別。新生了哪些領袖人物)
第四:軍事層面(有哪些重大的歷史戰場,對邊境格局是否有影響,以及促發了哪些相關事件等)
每一個層面之間都有聯系,同時我想應該在著重於幾個小點:
第一:核心事件 ——轉折點
第二:重點任務——推動性
第三:新衍生物——影響性
❹ 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 是人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開始步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4)什麼是歷史過程擴展閱讀: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物證,可將中國歷史(炎黃文明)劃分為十個紀:
炎黃、虞夏、商周、齊楚、秦漢;
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黃紀: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約兩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紀)。以農業社會、母系社會末期、銅石並用時代、父系社會初期為准。炎黃紀已經出現私有制、商業、戰爭、奴隸。
二、虞夏紀:以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約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紀)。二里頭文化兜底:以青銅器時代初期、雙輪車、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標志為准。傳說時代的顓頊、帝嚳、堯、舜、禹或可研究納入本時代故事集。
三、商周紀:青銅器時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為典型代表。成湯滅夏、武王伐紂、國人暴動為本時代三部曲。約八百年。
四、齊楚紀:銅鐵並用時代,約六百年。以齊楚為代表的眾多周邊族群勢力(分別代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大規模融入華夏,為最終形成漢族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潰、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東遷,尊王攘夷、問鼎中原,商鞅變法、長平之戰等等重要歷史故事。
五、秦漢紀:鐵器時代初期,中國進入帝制時代。以大一統、書同文為時代口號,史記、漢書為時代標志,蔡倫改進造紙術更具有劃時代意義。有秦並六國、大澤鄉起義、楚漢相爭、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昭君出塞、班超投筆從戎等重要歷史故事。
六、魏晉紀。亢龍有悔,黃巾起義,三國兩晉,五胡亂華,十六國走馬,南北朝並立。
七、隋唐紀。鳳凰涅盤,盛世隋唐,隋文科舉,大乘玄奘,貞觀天可汗,則天女皇帝。(隋文帝……)
八、宋元紀。天下一家,地獄天堂,文明臻極,野蠻大成,華夏之殤無盡痛,上帝之鞭驚啟蒙。(借用歐洲文藝復興之意)(十字軍東征、蒙古西征、巴格達百年翻譯運動……)
九、明清紀。黃粱石頭,南柯紅樓,千載遺夢,百年屈辱,金粉帝國,罪惡毒瘤,極權桎梏瓜藤獄,十萬成就皆嫁衣。(紅樓夢……)
十、共和紀。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辛亥,北伐長征,民國共和,抗戰翻身。
❺ 歷史過程是啥意思
小時候政治課里經常說,事物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當時只覺得是很普通的一句話,現在明白它的涵義了。什麼叫歷史過程?就是有代價有犧牲,無法避免。
曾經見過報道,貴州某山區群眾都在搞有色金屬冶煉的家庭作坊,不僅青山綠水成了黑山污水,而且重金屬離子有慢性毒性,成年人容易因此得癌症,下一代很可能出現畸形和智力低下。國家三令五申要關閉,總是關而不絕。因為關了,那裡的人就沒活路,所以明知有毒也要干。最近幾年,有色金屬價格暴漲,中國又不知有多少山河要被毀掉。可是沒有辦法,這就叫歷史過程。
同樣的,小煤礦每年死這么多人,為什麼降不下來?就是因為眾多的縣鄉級財政都依賴采礦收入,政府根本下不了決心關;而礦工如果不去挖煤,就要淪落為流浪漢。這也叫歷史過程。
進一步說,新中國建國後的發展,就是依靠強制低收入來實現工業化積累。我們的父輩下鄉、支內、進國有工廠,不就是在用他們的一生為國家的原始積累做貢獻嘛?他們的人生算不算是被犧牲掉的呢?這就是歷史過程。
一位英國歷史學家說過:「歷史涉及的只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極小部分。大不列顛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艱辛創業……過去和未來都不會有文字記載。」
歷史的進程無法改變,生命無法避免痛苦。唯願我們始終記得那些為歷史做陪葬的人生
❻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6)什麼是歷史過程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歷史證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徵。
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
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學認識「道德困境」和道德進步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❼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所謂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就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既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有規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了人類歷史的規律,社會歷史規律的實現也必須通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既然如此,人類歷史的發展怎麼會用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在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每一代人開始在社會上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每一代人遇到什麼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們必須把前人活動的終點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
第二,人們雖然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並不是說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但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將引起什麼樣的社會結果,他們是意識不到的。這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果是由各種社會因素和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種社會力量在形成這種「合力」時都起了作用,但歷史發展卻又不依任何一種社會力量為轉移。每一種社會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這些社會力量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合力」卻體現了歷史必然性。歷史唯物主義的「合力」論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說明了為什麼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而這種自覺活動所形成的社會歷史及其規律卻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三,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出生產關系,並把這種生產關系看作決定其餘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頁)又說,「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同上,第9頁)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有了兩個「劃分」和兩個「歸結」,就把物質決定意識這個一般的唯物主義原理,應用於研究人類社會歷史,說明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也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客觀的東西決定主觀的東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而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❽ 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如何學習歷史?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歷史學好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對於歷史科的復習,由於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我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書本和筆記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0題選擇題占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於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每星期三題,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後,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樹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那麼在高考考場上就無往不利了。
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一、 產生興趣
對歷史科有興趣,成績自然好起來。如何對歷史科產生興趣呢?
首先,歷史事件和我們們息息相關。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問題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條約有關;今天南斯拉夫的內戰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關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時事並探本尋源,定能鞏固書本上的知識。
其次,明白歷史的用處。歷史可以訓練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備求真和講證據及邏輯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歷史對做人處世幫助很大,退可以勵志,進可以建功立業----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是歷史學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專攻歷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為修讀文科,尤其是歷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學好這門學科,在學業上、個人修養上和識見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 歷史事件的要素和閱讀及記誦技巧
歷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則包括原因、經過和結果。
(1) 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 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 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後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5) 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例:政治方麵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異;經濟層面有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同、公行制度.貿易不平衡、鴉片貿易;社會因素如英國工商業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文化方面如中國中心主義與英國自由思想的分歧,個人責任與集體負責制的沖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則徐銷鴉片.林維喜事件。若能緊記這些重大事情,則對鴉片戰爭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關系應建立於史實和邏輯上。因先於果,果後於因,兩者要合乎情理。從這一角度看,不應把歷史事件孤立來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導致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此後法德關系惡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割地是因,而大戰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舉一反三,則事件的因果關系了如指掌,而學習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經過祗須記重大事件,如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爾的改革和外交,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貢獻便可以了。因近年會考並不強調背誦史實,故你只須知道最重要的史實便行了。
(8) 近年考試強調分析,也會要求考生就歷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觀點作出評論。初學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論迷惑,不知信那一學說;同時對歷史解釋的客觀性產生懷疑。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白一種解釋 分析其長短處;但同時卻抱著懷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見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9) 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課前預習,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上課留心聽講,不明之處,向老師請教;課後溫習,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考、多寫、多做模擬試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