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文化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難,既屬於哲學、又屬於歷史、有屬於社會,很難給這兩個單詞下定義,只能大概的描述:
歷史文化是:一個地區的歷史、人文,是當地人在該地休養生息,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歷史文化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虛指的,又切實可以感受到的規則、法度、約定俗稱的東西。
歷史文化遺產:那就是該地區的先民留下的上訴所說的東西的實物證據或「痕跡」。一般是指建築物群落,如洞穴、廟宇、樓閣,墓地等;但也有的是指書籍、語言、習俗的形式等等。
也就是說:歷史文化是虛指的,而歷史文化遺產確是指有型、可以用視覺來感官的。
Ⅱ 什麼叫歷史文化傳承
歷史文化傳承就是繼承先進的歷史文化,推陳出新,不斷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之不僅是得到繼承,還能繼續得到發展,豐富。
歷史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情,歷史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就像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歷史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
(2)歷史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弘揚傳統文化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認識片面,囫圇吞棗。不注重當代轉化,而是把傳統文化中一些不適應現代生活和現代價值的方面加以宣揚。古人的認知有其時空限定,把特殊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經驗不加分析地應用於當下生活,不啻削足適履。
二是道聽途說,附會誇大。這往往導致對傳統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把一些並無歷史依據的噱頭隨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編造、有意混淆,以誇大宣傳,賺人眼球。缺乏人文底蘊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許多內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卻無神,文脈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傳統文化中遺留了相當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學、清醒的認知,對這些內容不加分辨,熱衷於把封建迷信活動當成優良傳統加以弘揚,致使算命風水、奇門遁甲、神術神功等內容粉墨登場。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極端。現代人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都已經過現代「重寫」,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都深深地和「現代」纏繞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單影只的「讀經」註定難以產生好的效果。
Ⅲ 什麼叫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歷史上一流下來的文化元素。是一個地區或者國家所特有的並且是歷史上所遺留的東西。比如北京等地區就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文化名稱。
傣族的潑水節等民俗節日也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表現。歷史文化都有很強的地域性,時間性,和廣泛接受性。
Ⅳ 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
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4)歷史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創造出了以豐富多彩的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後來演變為漢族)在夏、商、周三代,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後又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約在商、周、秦、漢時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蘇的吳人,浙江的越人,廣東、廣西的駱越人、雲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遼河流域的東胡人等,都相繼創造了本民族的青銅文化。
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鵲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滿文等。在歷史上,漢文化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漢文化與各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形成為世界東方最先進的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對亞洲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起過哺育的作用,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發展亦有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國古代的歷史自結束了原始社會之後,即進入階級社會。自那時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即在進行生產斗爭的同時,亦長期進行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農民戰爭和民族戰爭。
在近代史上,我國由於一再遭受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族人民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和主權,緊密團結,互相支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這場斗爭長達百年,最後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Ⅳ 歷史文化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歷史文化,怎麼說也不清楚,舉個例子把,屈原是我我國的歷史上著名的愛國人士,他才華出眾,想振興中華而受到排擠。眼看國家日益衰亡,自己又無能為力,憂憤之下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民眾知道後就到處尋找屈原的屍體,但始終沒能找到。人們痛惜屈原,怕水中的魚蝦傷害他,於是敲鑼打鼓。震天的鑼鼓聲和吶喊聲把魚蝦嚇走。人們還用箬竹葉包著糯米,煮熟了紛紛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啄食屈原的遺體。 後來人們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用舉行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由此演變而來的端午節就是一種歷史文化,簡而言之就是,歷史上的事件或者是活動流傳下來的影響,積淀在民間,並由此而催生的文化
Ⅵ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什麼中醫是什麼時期有的呢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而且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中醫的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從原始社會其實就已經有中醫理論了,只不過沒有形成系統的傳播,那麼中國的中醫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談一談中醫的存在在歷史上的轉變。
其實中醫這個文化不僅存在於中國,更是經過中國傳入周邊的一些國家,所以說中醫的著名的針灸中葯甚至已經成了100多個國家,所以可以說中醫是造福了全人類。現在來看中醫已經成為了全球范圍的共享醫學,也讓更多人見識到了中醫的益處。
Ⅶ 歷史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一、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
歷史是一個永不枯竭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它往往體現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美譽,全在於它們燦爛的歷史文化積存。中國長城,西安兵馬俑,埃及金字塔這些令人震驚的世界遺產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這全在於它們所遺存的是古中國和古埃及的燦爛文化,它們已成為了一個國家古代文明的精神象徵。二十一世紀以來,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越為世人所重視,大多數國家現在都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並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軌道,規范和約束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具體行為,這無疑是對歷史文化保護的一大貢獻。
二、歷史文化底蘊對於民族心理有重大影響。
歷史文化帶給後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往往會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理構成,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思想行為方式上受到傳統文化遺存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國,傳統歷史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更是深遠。
三、歷史文化底蘊對旅遊經濟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從現實的角度去探掘歷史文化,我們會吃驚地發現,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當今社會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在所創造的巨大財富,簡直無法用具體的數據來加以統計。
隨著現代科技工業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巨大的飛躍。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巨大成果的同時,世人又往往會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影響。包括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各個方面。由此而帶來的歷史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且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方式之一。其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是我們很難用准確的數據來估量的。比如在歷史景觀中,歷史文化往往會令人神思遐想,浮想聯篇,無不勾起人們對古代社會的聯想。追溯歷史,探尋古人遺蹤,遊人往往會產生更大興致。人們帶著懷古幽思不遠千里紛至沓來,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言而喻。同時,歷史文化底蘊可以提升地方品味。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地方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獨特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大有文章可作。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那裡盡管有高樓大廈和現代文明,但人們走進去,該會留下多大的遺憾啊。
四、歷史文化底蘊拉動歷史性投資。
在經濟社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產業投資。而作為歷史文化所拉動的必然是歷史性投資,其近期與遠期價值不可低估。
人們談及金字塔自然會想到埃及,說到埃及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埃及金字塔;談及長城、故宮、兵馬俑,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國,說到中國,又會立刻想到中國長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了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形象的代言。正是由於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我們探討和研究歷史性投資這一重要的投資方式,來引導人們如何培植和利用好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Ⅷ 「歷史文化」名詞解釋
"歷史文化"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廣義的歷史文化是指一定時期社會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狹義的歷史文化是指一定時期社會的意識形式.在當代大學生就業方面主要是社會性別意識問題
文獻來源
2、所謂歷史文化不僅僅是指地下、地面文物它還包括鳳景名勝、民風民俗、宗教、名人著作、科技成果、傳統工藝、衣冠服飾、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說唱、雜技、掌故、方言、諺語等
文獻來源
3、歷史文化是指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物質文化積淀和精神文化積累.它所帶給子孫們的快樂和福利是許多的現代物質財富都難以抵補的
文獻來源
4、工作等它反映了某個時期的文化背景我們稱為歷史文化.這如同我們站在河床里根據卵石的大小.形狀來推測以前的水位流量
文獻來源
5、歷史文化是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雖不是文物保護單位但亦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構築物」,如柳子廟、瀟湘樓、懷素公園等.對於歷史文化點應根據相關法律劃出嚴格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以維持其固有的環境風貌
文獻來源
Ⅸ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性是什麼?這里所講的主體是中華民族在文化這個層面的特性。所以,必需從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角度闡述,才能把中華民族文化特性闡述清楚。
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民族,因其在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影響深遠的中華文化而享譽世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由漢民族和其他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包容相兼,統一相偕的中華文化體系。在世界人文歷史的進程中,中華民族能夠團結56個民族成為一個大家庭,並且文明延續一直持續沒有斷絕,這絕對跟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有極大的關系。
Ⅹ 歷史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含義有: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等。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
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