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史傳文學它的定義,發展,作家是誰
中國史傳文學是中國歷史文學的一部分,它具有歷史文學的一般特性,兼有歷史科學與文學藝術二種成分。從文學的角度看,它是以歷史事件為題材,重在描寫歷史人物形象的文學作品;從史學的角度看,它是通過運用文學藝術的手段,借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描述,來表達一定歷史觀的歷史著作。 歷史發展: 傳說時代 我國史傳文學產生的年代久遠,可以追溯到歷史文學的最初形態。和世界上其它國家一樣,我國也存在著一個「傳說的時代」。那時還沒有產生文字,許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故事,如黃帝擒蚩尤、鯀禹治洪水、姜嫄生後稷等,都是口頭方式流傳的。自從產生了文字,代代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史詩便被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一部分還被經過改造而成為史籍的材料。 典籍編寫 我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歷史典籍編寫的國家,史籍豐富,起源很早,如《左傳》中所說的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及失傳的百國春秋,還有孔子修訂的我國第一部歷史典籍《春秋》。春秋戰國時期,史籍編寫空前發展,產生了《尚書》(書經)、《左傳》、《國語》、《戰國策》等不朽之作。史官或史學家在編撰這些史籍時,受到口頭歷史文學的影響,也不乏豐富的藝術想像力。他們在敘述歷史事件時,注意了情節與細節的生動,在描寫人物時,突出了人物言行的個性特徵,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這些史籍又稱之為先秦史傳文學。 歷史文學 繼承先秦史傳文學傳統,並有重大創新的歷史文學,是《史記》。《史記》突破了先秦史傳以事為中心的編年體形式,找到了一種新的表述方式,以成熟的傳記文學開辟了我國歷史文學的新紀元,為中國後世文學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經驗。繼《史記》之後,另一部傳記文學名著是東漢班固的《漢書》,這是一部「包舉一代」的紀傳體斷代史,以詳贍的資料展現了西漢廣闊的社會生活與各種人物的精神風貌。其文學性在總體上不及《史記》,但一些人物傳記中的歷史事件也描述得繪聲繪色,歷史人物刻畫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錯、李陵、蘇武等人的傳記,人物形象鮮明而傳神,其藝術性並不比《史記》人物傳記遜色。從《漢書》開始,就出現了文學性減弱而史學性加強的傾向,這不僅因為班固的藝術才思不及司馬遷,而且還因為奉旨修史束縛了班固藝術才能的充分發揮。東漢後來又出現的《東觀漢記》,其文學性就越難與《史記》相比了。中國以後的史籍,大多數沿襲《漢書》的體例,但注重的是史料的收集與史實的考辨,而不是辭採的精美與感情的充沛,文學性逐漸降低,這也是歷史著作發展的必然結果。能重視並繼承史傳文學傳統的,首先是那些雜史雜傳,其作者寫作目的並不是為了修史,而是借史傳的形式,向讀者炫鬻奇聞異事,比起史傳來,它淡化了紀實性而增強了虛構誇飾。在《史記》之前,已有《穆天子傳》、《晏子春秋》等雜史雜傳。《史記》問世後,為雜史雜傳提供了更為成熟的藝術手段,於是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文學色彩的雜史雜傳,如袁康、吳平的《越絕書》、趙曄的《吳越春秋》、劉向的《列女傳》、佚名的《漢武故事》、《蜀王本紀》等,其藝術特徵已近乎小說。到了唐代,古文運動的兩位領袖韓愈、柳宗元的散傳《圬者王乘福傳》、《張中丞傳後敘》、《柳子厚墓誌銘》和《種樹郭橐駝傳》、《梓人傳》、《段太尉逸事狀》等,從清新的文筆和鮮明的形象塑造,為傳記文學創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他文學名家如白居易、劉禹錫、李翱、李商隱等亦有佳作。這影響了宋代各體傳記文學的普遍發展。如蘇軾撰述的《司馬溫公行狀》、朱熹的《張魏公行狀》等,開了個人傳記文學長篇之先河。明代市民傳記興起,自袁宏道的《徐文長傳》等,描寫更為細膩真切,更貼近生活。宋濂七十餘篇小傳性質的單篇傳記,在展現多種人格模式上有新突破。清代傳記以切中時弊,現實感強而獨具特色,如顧炎武的《吳同初行狀》、《書吳、潘二生事》是宣揚民族情緒的反抗性傳記文;邵長蘅的《閻典史傳》是反映民族情緒的傳統性傳記文。清代桐城派傳記文學呈現出精緻,但傳記文學總的處於停滯狀態,清中葉後戴名世《畫網巾先生傳》、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等,均為流傳後世的人物傳記的名作。近現代中西方文化沖突交融背景下,傳記文學以現代性內容和白話文形式有了質的飛躍。如梁啟超改良派傳記文,胡適的《四十自述》,郁達夫的《日記九種》和《達夫自傳》,郭沫若的《沫若自傳》,沈從文的《從文自傳》等。 講史演義 講史演義的開山之作《三國志演義》以及《開辟演繹》、《東周列國志》、《西漢演義》、《東漢演義》、《東西晉演義》、《南北史演義》、《隋唐演義》、《殘唐五代史傳》、《大宋中興傳》、《痛史》、《皇明英烈傳》、《續英烈傳》、《樵史演義》、《檮杌閑評》、《遼海丹忠錄》、《於少保萃忠傳》、《洪秀全演義》等古代通俗傳統歷史小說其實就是一種很明顯很壯觀的史傳文學。 報告文學 二十世紀初出現的報告文學,是現當代歷史文學中一種最接近《史記》傳記人物藝術的新形式。報告文學把新聞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要求注入史傳文學,為的是及時定義和回答人們在變革時代對層出不窮的新人物事件的經驗和疑問。與時俱進的報告文學,如三十年代夏衍的《包身工》、四十年代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著中國》、蕭乾的《流民圖》和《血肉築成的滇緬路》、五十年代劉冰雁的《在橋梁工地上》、六十年代末代皇帝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七十年代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黃宗英的《大雁情》、九十年代安頓的《絕對隱私》、葉永烈的「紅色三部曲」等等,是中國史傳文學傳統在中國現當代歷史舞台上的濫觴。
『貳』 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文學史談談你的觀點。
文學是一種從時間尺度上評價及記錄先進思想的一種手段。它依靠個人感覺與經驗來展現一種時間與空間的結合體,並對其中人的狀態、命運進行認知、思考、判斷與描述,並在其范圍內尋求一種美的極致。
文學史是人類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學的歷史。它是研究文學的歷史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根據不同國別、地域、民族及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等分類標准,可分為國別史(如中國文學史)、世界或地區史(如世界文學史、歐洲文學史)、通史或斷代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學史)、分體史(如中國戲曲史)等。
中國文學史,是一部漫長而輝煌的歷史,五千年古國盛衰興亡的風雲盡在其中;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悠久的中國文學史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應稱前時期為「古代」,後時期為「近代」,「古代」為中國文學發生以後不斷的發展,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學,而使其傳統文學發展到其頂點的時期,就是中國文學最光榮的時期。
中國的傳統文學受某種勢力的壓力,失去自己的傳統,不能再向上發展,由其頂點日趨下坡的時期;這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分明而極重要的事實。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文字的出現,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
漢字的起源,歷來有若干推斷,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隨著甲卜辭及殷商青銅器的不斷出土,探討上古文學有了可信的資料。甲骨文字和部 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經發展為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甲骨卜辭文句簡朴形式單一,僅有少量的記事文字; 商代中期的青銅器銘文也只有兩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銘文仍很簡單。
然而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卻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意義,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 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些 較長的鍾鼎銘文,這表明具有文學因素的文本出現了。從此,文學的各種形式在 語言文字的不斷成熟過程中分途發展。
中國古代文學史
『叄』 什麼叫歷史學
歷史學,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也叫史學。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歷史學與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並列,組成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大學本科歷史學專業畢業並滿足學士學位授予條件後通常予授歷史學學士學位。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肆』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歷史是文學的一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系,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伍』 什麼是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具體的定義,跪了各位大哥大姐
就像 《阿房宮賦》那樣的就是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了,
再詳細點的話,比如《何處金屋可藏嬌》是漢武帝時期,《夢大清》是乾隆雍正時期,《逃之夭夭之長孫皇後》是唐太宗時期
電視劇的話,《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孝庄秘史》是清朝時期,《問君能有幾多愁》是南唐時期,《大漢天子》《漢武大帝》是漢朝武帝時期
電影的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五代十國時期
就是歷史題材的啦《史記》《資治通鑒》什麼的。
『陸』 什麼是歷史學
歷史學指的是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柒』 歷史文學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
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懸殊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
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
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么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後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說。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干什麼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么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項羽自己是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么做了。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麼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麼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里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麼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上面派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說劉邦該怎麼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後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乾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怎麼樣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說,我們乾脆跟著你干吧。這是說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准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准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么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後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系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里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後沒做成,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幹,樊噲畢竟是呂後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麼?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麼辦?於是他在帳篷里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麼意思呢?說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麼辦啊?項羽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後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後世無限的同情,項羽這個人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話了。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並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http://www.ld.nbcom.net/shiji/
這里有史記的故事翻譯
『捌』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現形式不同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范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
二、聯系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8)什麼是歷史文學擴展閱讀
歷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學性,因為歷史中隱藏著許多文學性的奧秘。歷史是一種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學奧秘,絕不會因為作家個人的情緒和價值觀而發生變化。人們常說:「生活比小說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文學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就是做夢,就是作家通過虛構來營造一種夢境。另一個作用則恰好相反,不做夢,而是在細致地觀察和了解事實之後,用文學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現這些事實。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說的就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這恰好也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系,《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並不存在價值觀的彼此對立和歷史事實的全然不同
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三國演義》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學手法,來表現《三國志》裡面所記載的歷史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歷史書,它的歷史學價值可以與《三國志》相得益彰。
『玖』 文學歷史都有什麼
歌謠、傳說、神話、故事、寓言、童話、傳記、詩篇、稗史、游記、劇本、小說、隨筆、評論……繁多的體裁構成了文學,也構成了文學的歷史。然而,並不是每種抒懷或記敘文字都能進入文學史。就每個具體時代而言,能以經受時光的篩簸,穿越後世歷代的傳述而存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必是少數。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的歷史實質上是精品文學的歷史、經典文學的歷史。
在一個技術手段已經能夠無限量提供資訊與娛樂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在閱讀?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所在。在探究心靈和人性方面,在摹寫生存狀態方面,在張揚想像力方面,在文明的傳承與塑造方面,有哪一種文化樣式的能力可在文學之上?答案是沒有。文學無疑是表現力最為寬廣最為強大的人類情感工具,其生命力既古遠又蓬勃,自從以歌謠傳說之類的形式誕生於口述年代以來,它的歷史從未中斷過-哪所是洪水滔天還是暴政窒息一切之時。只要生活在繼續,人類就會把故事一直講下去,把情愫不斷表達出來。面對文學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種特質-核心作品的價值亘古不變。盡管作家的寫作技巧在不斷提高,大眾的閱讀趣味也日新月異,但即使在已經進入電子閱讀的今天,《荷馬史詩》或唐吉訶德的魅力依然絲毫無減。
『拾』 什麼是歷史文學人物
文學人物一般指現實中和歷史中不存在的人物,是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
比方說∏¶¶¶西遊記¶¶¶里的孫悟空,,¶¶¶¶¶¶紅樓夢¶¶¶里的賈寶玉,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