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是什麼
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1、學習歷史可以了解祖先的思想,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變和充實思想。例如商鞅變法中就可以看出祖先在很多年以前就知道農業的重要性,以及軍隊強大之後才不會被別的國家欺負的道理。
2、學習歷史了解祖先的故事,從他們遇到的困難中總結經驗少走彎路,更快更好地發展。
3、學習歷史可以知道祖先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求知態度等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今後的生活中面對困難也不會退縮。
4、學習歷史可以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通過從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多個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我們多方位的思維能力。
5、學習中國歷史,了解中國革命先烈為了國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後繼,頑強斗爭的革命史,深刻理解黨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針,努力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1)歷史為什麼重要擴展閱讀:
學好歷史的方法:
1、憑借時間、空間兩條線、雙坐標牢牢記住歷史事件。
2、多看歷史方面的書籍,歷史故事、人物傳記、事件介紹。
3、如果你想學好中國古代史,必需學好古文,牢記實詞、虛詞的用法,這對於以後想學中國古代史相當有用。
4、平時多看歷史有關的書,最好是貫穿時段較長、涉及面較廣的通史,有利於建立知識網路和興趣。
5、做練習很重要,買套卷子,專門做選擇題,一道題隔開時間重復做它幾遍。
6、簡答題,論述題一般需要背點東西,可以根據關鍵詞來記。先把要記的一段文字分開類型,例如記「什麼原因」之類,先分開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B. 為什麼歷史很重要
讀史使人明智!
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德國著名作家的回憶錄,描寫20世紀60年代,就給我很大的啟發:
20世紀60年代,中國面臨著一個風起雲涌的世界局勢:向東,在中蘇論戰的如火如荼中,中蘇兩黨、兩國關系不斷惡化;向西,美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孤立、封鎖中國。對此,1961年初,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反帝、反修的「兩條戰線」思想,文首這句廣為流傳的句子,就出自毛主席在1963年所填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當時,這句詞表達的是「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的決心,而後來的社會發展現實表明,這句寫於1963年的詞,彷彿預示了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風雲變幻、風起雲涌的狀態----
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
那是西方各種政治思潮方興未艾的時代;
那是「時髦放縱的60年代」;
那是一個「崇尚自由、享樂、和社會進步的時代」(網路詞條語);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的《動盪:親歷20世紀60年代運動》,是一名德國作家的回憶錄,記錄的就是這段「充滿理想與暴力、青春與混亂的年代」。作者漢斯·馬克努斯·恩岑斯貝格爾是德國著名詩人、作家,2010年獲得著名的索寧獎,頒獎詞尊稱其「在文學、散文和新聞寫作領域留下了可觀足跡。」
那個年代太特殊,所以,必須先梳理一下那是個怎樣的時代:
二戰結束後的50、60年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斗爭遍及全球;圍繞處理戰敗國問題、戰爭遺留問題、經濟多邊問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等問題,圍繞著兩種制度的沖突以及不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兩大陣營的對抗在全球范圍內似乎無處不在,而對抗的核心,即是美蘇對抗。
世界政治的急劇變化帶來的就是社會思潮的極大發展,對此,活躍在文藝界的詩人、學者們,就會更敏銳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動盪。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自己的自傳《妙趣橫生的20世紀》一書中,曾經專辟一個章節寫「20世紀60年代」,記錄那個年代風起雲涌的革命熱情:
「發生於1968年的紀念馬克思的「五月事件」穿透了政治上與意識形態上的疆界,從西方的伯克利和墨西哥城,一直蔓延至東方的華沙、布拉格與貝爾格萊德;20世紀60年代末期,年青一代的人(或至少是舊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弟,以及伴隨高等教育的爆炸性發展而新近躍升為中產階級的群眾)一度都覺得自己生活在革命中,那種感覺時而純粹出於他們打算採取個人的行動。」
在那個激盪的時代,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甚至切·格瓦拉的肖像被年輕人們印製在徽章和T恤衫上,被奉為推翻體制的象徵;「造反派」學生們有意識地或無意地踐行著「巴枯寧式無政府主義」。但在親歷20世紀60年代的霍布斯鮑姆看來,那些狂熱學生的立場其實最接近「情境主義者」,他們的訴求是「要通過個人關系的改變來促成一場'日常生活的革命'」。
圖片來自網路:切格瓦拉
《動盪:親歷20世紀60年代運動》則是另一位親歷者眼中的「奇異狀況」。不回顧梳理一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歷史發展現狀,不懂得這段時期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史上的重要意義,似乎就讀不懂這本書。畢竟,這本書的素材是來自於作者「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驚訝地發現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作者「第一次與俄羅斯的相遇」的手札,包括「1966年蘇聯旅行的潦草日記」,包括「回憶動盪」的年代的零散日記,是瑣碎的、零散的。
然而,就是這些零散的片段,才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記錄。作者在書中曾經提到,為了向讀者呈現當時最本真的社會面貌,他在書稿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室找到的舊手札和日記」的原貌。所以,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被似乎無關緊要的景物描寫、略顯單調的心理描述弄的不知所雲。但是,那些經歷,本來就有些莫名其妙:東西方冷戰最膠著時期,作者作為西德知名作家被邀請去訪問蘇聯,還見到了赫魯曉夫,親耳聆聽「最高領導人」們刻板的「正確指示」,還與像影子一樣無處不在的「陪伴者(實際則為克格勃監視者)」們鬥智斗勇;在作者與自己的朋友們(多為當時文學界泰斗)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在明確意識形態指向下的無所適從;「莫斯科醫生事件」中,有人清醒有人憤慨;我們甚至可以在書中看到,作者對漢莎航空的飛機座椅與飛古巴的航班座椅的比較和抱怨……看似沒有頭緒,但在那個「奇異」的年代,這些散亂的記憶,卻像一面面鏡子,折射出當時的動盪與不安。
最令人稱奇的是本書「1967至1970年回憶動盪」部分的形式:本章中,作者採用了與自己的分身對話的方式進行敘述。21世紀翻看到曾經日記的作者,向20世紀60年代的那個自己發問。所問出的問題也是讀者們感興趣的:「俄羅斯傳奇」(指作者與法捷耶夫的女兒瑪莎的一段跨國婚姻」的始末、作者與當時德國左派人士的交往情況、是否同情激進極端組織「紅軍派」等等。對話中,現在的作者與當時的自己在一個平行時空中相遇並擦碰出火花,從一位親歷者的獨特視角,展示出那段雲詭波譎的歲月。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說:
「聰明人把他的生活變得單調,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偉大的意義。」
《動盪》中,作者記錄的,彷彿都是他經歷過的「最小的事」,但表現出的,也許卻具有偉大的意義。《殺鵪鶉的少女》中有句話有段時間曾經火遍網路,即「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動盪》中「沉悶平凡」的記錄,反射出了一個激揚時代的側面。
向那個時代致敬。
C. 為什麼歷史很重要
歷史是獨特的,歷史是抹不去的。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牢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
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鑒就是鏡子的意思,歷史就是一面鏡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黛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學習歷史可以教會我們愛國,歷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每以位歷史老師的職責。從小每一位老師就喜歡講歷史,中國古代史上輝煌燦爛的文明、文化。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在教材中還記載了大量歷史人物的愛國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彌留之際留下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增強了我們的歷史使命感例如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我們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這些歷史加強了我們自立、自強的信念。
學習歷史教會了我們怎麼去做人。教育對每一個人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更不例外。用那些愛過人士和出賣國家的人進行鮮明的對比,培養我們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榮。多介紹一些歷史人物例如司馬遷、居里夫人、李大釗等名人讓我們從中去學習他們的精神與意志。從小對我們進行歷史人物的教育無疑對我們將來是由好處的。
D. 歷史的重要性
歷史雖然被漫長的歲月罩上了層層迷霧,但她始終是我們華夏民族生存繁衍,國家盛衰興亡的大道。她無所不包,無處不在。天文、地理、科技、人文……都只是我們歷史的一部份。
我們的文明從有記載以來,就從未間斷。各種史書典籍的記述,各類考古發現的應證。都表明了我們的文明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文明。
而其他的三個文明古國,不但人被肉體消滅,沒有了後代,還被侵略者取而代之。被取而代之後,這些佔領者還聲稱,他們是這些文明的繼承者。
(4)歷史為什麼重要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身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以及不同的地域,都會具有其獨特的風格、文化和悠久歷史。現在有很多人,不願意讀歷史。
因為歷史既不是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引人入勝、愛不釋手;也不是專業知識和技能,能讓自己過上富裕的生活;更不是搖著紙扇,唾沫橫飛的野史趣聞、後宮隱私,讓人慾罷不能。
所以,那麼多的激揚文字埋在了故紙堆里積滿灰塵,少有人問津。先賢聖人的經典成了一些歪嘴和尚解讀的專利,真正讀懂讀通的人屈指可數。
E. 為什麼人要認識歷史呢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人們研究歷史是因為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並從歷史事件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我們每個個體,所能夠親身經歷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卻經常會面對各種變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沒有對歷史和他人經驗的學習和積淀,面對新的局面和變化時,就很難做到應對自如。這也是研究歷史的意義所在。
(5)歷史為什麼重要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
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F. 歷史學為什麼重要
我相信大部份的人對歷史的認知,是從電視裡面學到的。
但其實電視里的東西,是經過多重加工的。
為了更迎合大眾口味,什麼人都要加段愛情故事才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
歷史是很重要的。因為學了歷史,我們才知道原來還有人比我們更慘。學了歷史我們才知道原來古代有那麼多聰明的人。
歷史能給我們心靈上的安慰,就好像有人在跟我們說,跟他們比你遇到的事都不算事。
歷史能開啟我們的智慧,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前人早已經歷過,我們何不向他們學習。
為什麼有的人提起某個國家,會湧起心裡最深沉的痛,而有的人卻 無動於衷。
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們的過去,未來是我們發展方向,而過去才是我們的起源。一個連起源都不知道的人,他真的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裡嗎?
前人為了讓歷史流傳下來,甚至不顧生死。我相信能讓一些人連死都不怕的東西,一定是很重要,很寶貴的東西。
G. 口述歷史為什麼重要
因為這是保存歷史的一種重要途徑,有關的解釋如下;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數是過去人們了解較少的,帶有一定的「揭秘」性質,當事人生動的口述敘述,既滿足了人們的探秘心理,也有助於人們了解歷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對歷史細節的回顧與描述,歷史的豐富性和鮮活性得到了彰顯,從而將枯燥的歷史還原成有血有肉的歷史;
3、口述史作品語言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符合一般民眾的閱讀興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H. 我們為什麼需要歷史人類為什麼需要歷史
原因:
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否認歷史對於後世的意義,除特殊的時代環境下,比如新文化運動時期和文革時期,主流人群對歷史似乎懷有刻骨的仇恨。
除此以外,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始終是以之為自豪的。歷史和哲學一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志存高遠者,必不忘從這兩方面修心。而學習歷史,是起點。
學習歷史,能夠啟迪人的智慧。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8)歷史為什麼重要擴展閱讀: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I.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歷史學不僅是一門讓人們了解古往今來的史實故事的學問,它還「肩負」著一些很重要的社會職能。史實固然重要,但更有意義也更具難度的是尋找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為此,歷史學必然包含比事件更寬廣的時間跨度。
如果歷史學家順時間而下,考察後果而不是原因,那這種尋找就更容易。一個事件在那裡了,我們可以確定其後果:不管是什麼事件,這一點都很清楚。無論是19世紀發明鐵路,1914年的一戰,還是某一場選舉,對歷史學家來說,描述其後果總是相對容易些。
這些事件被視為「歷史性」事件也確實正是因為其影響深遠。歷史學家位於這些事情發生之後,他們享有的有利位置讓他們可以較輕松地完成工作。
如果要溯時間而上,確定事件的原因,難度就要大些。我們以法國1968年「五月風暴」為例。歷史學努力對1968年事件的諸多原因分出等級,確定哪些是深層原因,哪些是直接原因。
屬於深層原因的有:數年之間大學入學人數猛增,無政府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的抗議活動增多(這又與第三世界民族獨立斗爭以及越南戰爭有關),政府統治仍是傳統上的專斷作風,反對黨派力量薄弱(這與教育實踐中近年興起的自由化相沖突)等等。顯然,如果這些因素沒有湊到一起,就不會爆發1968年事件。
然而,這些因素只能構成事件爆發的可能條件,而沒有解釋事件為何爆發,只有這些因素的話,事件並非不可避免。因為還需要更為直接的原因。
歷史學家提到了兩點,一方面是1966年高等教育改革之後大學中氣氛相當緊張,迫在眉睫的難題是組織六月份的考試,以及宣布1968年入學考試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大學當局對於學生抗議時的表現。可以說這是點燃炸葯的火星。
為了解釋歷史,歷史學就這樣來確定諸種原因和條件,並將之分出等級,或者說掂量它們的分量。
衡量原因是歷史學家這份職業中的日常工作,如果做更細致的考察,我們會發現,衡量原因常常依據的一個關鍵標准,就是行動者在情境中能有多大的自主。一個極端是潮流浩浩盪盪,外在因素眾多,行動者無能為力,只能承受而無從改變;另一個極端是直接取決於行動者的介入。
一方面是約束,另一方面是自決。在兩端之間,是一個連續體,在這里,個體行動者組成集合體,他們的介入是一種復雜的終結,可能會無果,會遲滯,也可能會反而事與願違。
歷史學顯然不能將解釋只建立在難以抗拒的潮流或是只建立在行動者的介入之上;它必須二者兼顧並盡可能地弄清楚它們是怎樣交錯纏繞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它要構建一個世界,在這里,責任受到約束,沒有命中註定,也從來沒有完全的自由。
除了衡量原因之外,歷史學還塑造個人。
歷史學是民族認同的熔爐。通過民族傳奇、法國國王的傳說、革命和帝國的史詩,歷史學成為團結的要素。同時它也有批評職能。知識就是武器,歷史學解釋民族如何形成,由此給公民提供一些途徑,讓他們形成自己關於當時政治和社會演變的觀點。例如,它給法國人提供了要在政治和社會領域里採取某種獨立的、有強烈動機的立場所必需的思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