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散文的名詞概念
1、甲骨卜辭:是至今發現的我國最早記言、記事的簡短文字,是殷商時代進行占卜時在龜甲獸骨上的簡短記錄。文句雖簡短,卻形成了初步的語言規律,可以說是記事散文的萌芽。
2、春秋筆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貶,別善惡來表明思想傾向的寫作方法。春秋筆法言簡意賅,委婉含蓄,用詞准確,表現出修辭學的發展,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來,人們把文筆含蓄蘊藉,帶有所謂微言大義並暗寓褒貶的文字,也稱之為春秋筆法。
3、春秋三傳:指解釋和補注《春秋》的三部歷史著作《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的合稱。《公羊傳》和《穀梁傳》是以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為主,而《左傳》則只是仿照《春秋》內容卻比《春秋》廣泛豐富得多的新史書。
2. 什麼是先秦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名詞解釋
1、諸子散文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
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在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2、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
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
(2)什麼是歷史散文擴展閱讀:
「歷史散文」歷史作用:
我國古代的敘事散文在歷史著作佔有極高的地位,其淵源則在先秦。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成熟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戰國策》、《晏子春秋》等,對後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的《史記》,不僅大量地採用了《左傳》、《戰國策》的史料,而且汲取了它們的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例如《趙世家》極似《左傳》、平原君、魏公子等列傳又極似《戰國策》。
《春秋》的褒貶是非以及《左傳》直書無隱的精神,一直為司馬遷以來的良史所繼承,成為過去史學家撰著的原則。
從司馬遷起,史家之有論贊,也是受了《左傳》的啟示。
《左傳》的作者常常通過"君子"或他人之口來表示自己的觀點、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這種手法也為後來史家所秉承。
《戰國策》的縱橫家雄辯余風,直接影響到漢初賈誼、晁錯等政論作家。而唐宋以來的著名古文作家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等人無不師承先秦歷史散文。
他們的敘事文和傳記文無論在語言上,表現方法上,很大程度上受了先秦歷史散文的影響。例如,韓愈雖說"左氏浮誇",而其《董公行狀》的辭令卻與《左傳》風格極為近似。
柳宗元在所謂"聖人之道"上曾經非難過《國語》,但在文章上卻承認其"深閎傑異",並主張"參之《國語》以博其趣"(《柳河東集·答書中立論師道書》),可用《左傳》、《國語》之辭(《柳河東集·報袁君陳秀才書》)。
至於蘇氏父子,受《戰國策》影響尤為明顯。蘇洵的《權書》、《衡論》以及其他史論,蘇軾的《策略》、《策別》、《策斷》、《志林》諸論及其他策論、上書等,都在學習《戰國策》中吸取了有益的經驗。
可以說,《晏子春秋》直接啟發了後世文言小說的作者,而《穆天子傳》、《逸周書》則可視為後世說唱文學的濫觴。
3. 歷史散文是歷史信件嗎
摘要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4. 什麼是戰國時期的歷史散文有哪兩部最重要的具有文學性的代表作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散文以《左傳》、《國語》為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著作。 但有些是其弟子對老師言行的記錄,有的則是作者本人寫的。
5. 什麼是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尚書》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書》指秦焚書後,漢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於故宅壞壁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已被證明是偽作;今文《尚書》也有一些值得懷疑的篇章。《尚書》的內容,大多是一些誓詞、政府文告、貴族的告誡之詞,也有一些對事物的客觀記述。《盤庚》古奧難讀,保存的原貌也較多,主要是記述盤庚遷殷時對臣民的三次講話。類似的還有《大誥》、《洛浩》。《顧命》是一篇記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儀式的文字,敘事清晰,井井有條,初具記事散文的規模。
6. 歷史散文的明確定義是什麼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回答者: wuqian0816 | 一級 | 2011-1-12 21:23 | 檢舉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
要更詳細的解釋可以點http://ke..com/view/137615.htm
回答者: WayneBone | 一級 | 2011-1-12 22:51 | 檢舉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
回答者: 沐雪寒煙 | 二級 | 2011-1-13 22:32 | 檢舉
轉發到:
7. 歷史散文的分類先秦散文的分類
先秦時代的散文主要有史傳和諸子兩大類別。
歷史散文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史書,它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採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在我國古代,史籍非常發達,其中有許多著名的名書,如《史記》、《資治通鑒》等。這些史籍,有的記載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記載的內容龐雜,因此,在編寫的過程中,總是按一定的體例加以編排。一般來說,根據編排的線索,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如果在編寫中是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的,稱國別體;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情況,史書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
8. 歷史散文有哪些呀
歷史散文代表作如下:
1、《尚書》:《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也是最早的歷史散文,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2、《戰國策》:又稱《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為非一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
3、《資治通鑒》: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4、《史記》: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
5、《後漢書》:是歷史類文學作品,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朝東漢時期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9. 歷史散文是什麼東西啊怎麼寫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