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回顧
對「百家爭鳴」歷史現象的時代背景之分析- -
百家爭鳴發端於春秋戰國之際的儒墨之爭,形成蔚為大觀的諸子紛爭局面則是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教育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空前繁榮和極為活躍的一次盛會。教育史學家孫培青先生稱"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思想成果,堪稱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重要源泉"。
筆者認為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出現百家爭鳴現象是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的。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以上是筆者對百家爭鳴現象的時代背景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各位網友發表個人見解。
回答者:南宮尋歡 - 舉人 四級 11-4 16:23
--------------------------------------------------------------------------------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謝尋歡的幫助,十分感謝
--------------------------------------------------------------------------------
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2 條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等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特別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其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准則是「禮」。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揚「仁政」,認為「民貴君輕」,主張「法先王」。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他贊揚富國強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贊揚秦國。
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他主張「尚賢」,反對世卿世祿制度,要求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主張「非攻」,要求有一個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他提出「兼愛」的理論,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當然這在當時只能是一種幻想。
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一書提出了禍福相依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他著有《莊子》一書。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麼是非標准;他還認為要想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還說人生只是一場大夢。
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法」是根本,「術」是政治斗爭的策略手段,「勢」是君王的地位和權力,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韓非曾為秦所用,他的學說也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2、比較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並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並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2)不同點:①戰國兼並具有封建兼並戰爭性質,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而戰國兼並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3)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並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3、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4、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著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盡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盪之後(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消極的一面。
(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著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鬱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
(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
(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
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著你死我活的兼並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後世「民本」思想的重要來源。
(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
(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於直面大變革、大動盪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法治」過度易導致暴政,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後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說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三)、難點知識剖析
1、運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關系來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從上面的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變革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稅收問題(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征」);變革的社會條件:經濟基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
2、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於同舊勢力堅決斗爭。
提醒: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表現,因此,商鞅變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道理。
3、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原因
(1)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2)階級關系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以及封建制度的確立,為思想文化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
(3)動盪的社會環境和劇烈的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界異常活躍,這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4)各國統治者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上的需要,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養「士」蔚然成風,這種寬松的環境和優越地位,也有利於文化的繁榮。
(5)私學興起與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才幹、敢於發表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斷加強,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擴大,豐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時代的成果奠定了後來科技文化繁榮的基礎。
思想文化是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因此,其繁榮的原因離不開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
Ⅱ 人們為什莫要回顧歷史
只有通過回顧歷史才能找到一定歷史時期的規律,才能找到未來適合發展的道路,唐太宗不是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和未來,都必須回顧歷史,只有這樣才能看清未來的道路。
Ⅲ 歷史回眸什麼意思
回顧歷史,通過歷史中的人和事,了解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的真相,並從中有所收獲
Ⅳ 墨墨背單詞的歷史回顧功能是什麼
功能就是讓自己看到昨天有哪些詞是忘記的,有哪些詞是模糊的,有哪些詞是認識的。沒有很大用處,而且還要花費單詞上限。
《墨墨背單詞》是一款抗遺忘英語背單詞軟體,通過記憶規劃、高效的抗遺忘策略,讓背單詞有爽的感覺。
1、抗遺忘策略
墨墨背單詞對每一個獨立的單詞依據【單詞難度】和【學員個體的記憶差別】量身定製專屬於每一個學員對每一個單詞的復習規劃。在每個單詞即將到達遺忘臨界點的時候,恰到好處的安排你的下一次復習。
2、配合詞彙書籍
墨墨背單詞以實體書籍為單詞列表來源,全面兼容所有市面上所有著名的實體書籍。
3、優質詞彙內容
每一個單詞,墨墨背單詞團隊都精心地編輯了簡明核心的單詞解釋,具有意境的例句和助記。
Ⅳ 簡述中國民俗學的歷史回顧
中國民俗學的歷史回顧
民俗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被引入中國,肇始於1918年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歌謠徵集活動。 10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發表了《北京大學徵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從此揭開了中國民俗學的序幕。此後,1922年由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本辦的《歌謠周刊》,在其創刊詞中更明確提出了民俗學的學術目的:「本會搜集歌謠的目的有兩種,一是學術的,一是文藝的。我們相信民俗學的研究在現今的中國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業,雖然還沒有學者注意及此,只靠幾個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麼來的,但是也不以不各盡一分的力;至少去供給多少材料或引起一點興味。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的資料,我們把它輯錄起來,以備專門的研究:這是第一個目的。」(《歌謠》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11月。)歷來為精英們所不屑一顧的民間俚俗歌謠,如今竟然刊登在堂堂國家最高學府的報紙上,並進入了學生的課堂,這在當時被看作是石破天驚的事情。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學外,廣州的中山大學又成為民俗學發展的另一個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民俗學會,並創辦《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學調查與研究著作,在學術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山大學時期出版的著作中,以顧頡剛的《妙峰山》影響最大。妙峰山調查是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1925年組織的一次考察活動,當時的調查文章在《京報·副刊》上以「妙峰山進香專號」的形式分六期刊出,1927年顧頡剛把這些文章匯集成冊,作為中山大學民俗學叢書的一種出版。妙峰山調查在學界影響頗大,何思敬在讀到「妙峰山進香專號」後,曾指出:在當時社會的知識分子中存在一種對於民眾生活知識缺乏和態度冷漠的「暮氣」,妙峰山調查是對民間文化、民間宗教「科學的調查是第一次,並且這第一次的調查已經得到很好的成績」;並稱贊說:「妙峰山專號就是打破這種暮氣的一個霹靂。」(《民俗》第四冊,上海書店影印本第一冊,1983年12月。)
北京大學的民俗學活動一直持續到1937年抗戰爆發,中山大學的民俗學活動持續到40年代初期。其間,20年代末到30年代後期的杭州、抗戰時期的西南、三四十年代的陝北等,都有一些屬於民俗學方面的活動,並出版有民俗調查和學術研究的成果。
從1918年到1949年的30餘年間,民俗學在中國的學術界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這種基礎對於一個新興的學科來講,還是相當不牢固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沒有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中佔有穩固的位置,如建立系科、培養學生等;其次,它沒有以此為生的學者,民俗學在中國最早的提倡者大多數都沒有成為民俗學家,或者本來就是把民俗學作為自己專業的副產品。如顧頡剛提倡民俗學最為用力,但終其一生始終是一位歷史學家;中山大學時期的民俗學會會長容肇祖後來也是以哲學、歷史而享譽學界的;至於北大時期的周作人、劉半農,中山大學時期的楊成志等,也都不是以民俗學而立足於學界,後來對中國民俗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鍾敬文,在30代也是以散文而聞名於國內的,但他與其他學者不同,當時他已經立志要以民俗學為自己的學術目標。因此;我們認為,本世紀上半葉,民俗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開始進入中國,並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作為一門社會科學領域里的獨立的學科,民俗學在當時的中國還遠沒有成熟起來,以後要走的路程還很長很長。
1949年至 1979年的 30年間,本來就沒有顯赫過的民俗學更加寂寞。在這期間,由於社會的、政治的原因,民俗學中的民間文學受到特別重視,得到了突出的發展。民俗學研究的部分內容也在其他領域得到了應用,如在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普查與民族識別工作中,對於調查者而言,民俗學成為必不可少的知識,而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成為識別區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標志。
1979年至今,民俗學從呼籲恢復到學科地位的最終確立,又走過了20年的歷程。如今的中國學界,民俗學已經登堂入室,被確立為社會科學大家庭裡面的一門獨立學科,民俗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步入正軌,民俗學的學術組織紛紛建立,民俗學的學術著作不斷面世,全國各地建起了許多規模不等的民俗博物館,民俗、民俗學、民俗文物這些過去不被人們所重視的名詞.現在也已經廣為人們所熟知。可以說,現在已經到了中國民俗學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黃金時期。
Ⅵ 第一課:中國共青團簡明歷史回顧
摘要 關於中國共青團簡明歷史回顧團課內容可以參考以下方式展開:
Ⅶ 歷史就是回顧已經逝去的時間里的種種人文故事時間就是影像
也可以是這樣說,歷史就是回顧過往的種種,但最主要的還是從歷史中我們學習到經驗和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Ⅷ 即往史和過往史有什麼區別
既往史和過往史兩個詞意思相近,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區別還是很大的。
一、既往史是一個專用的醫學術語,指的是患者既往的健康狀況和過去曾經患過的疾病。包括外科手術史、預防注射史、過敏史及系統回顧等。因此既往史又稱過去病史,即就醫時醫生向患者問詢的患者既往的健康狀況和過去曾經患過的疾病等方面的問題。
二、過往史則不是具體的專業用語,很多非專業醫學人士有時候也會用過往史來代替既往史,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過往史一詞往往用在對某人或者某件事的歷史的回顧,用來代指與這個人或者這件事相關的那一段歷史。
Ⅸ 歷史就是回顧已經逝去的時間里的種種人文故事,時間就是影像
這個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我們可以通過歷史去了解過去,有些東西多多了解還是自己很有幫助。
Ⅹ 回顧人類歷史是一部什麼樣的歷史
我有以下幾種版本的回答:
官方版:人類歷史是一部戰爭史和文明發展史。記得學過的中學歷史嗎?幾乎都是講哪年發生了什麼戰爭,最後再提一下這期間的文明發展及社會變遷。
搞笑版:人類歷史是一部男人和女人的歷史。有疑問嗎?
經典版:人類歷史是一部已死人們的歷史。有疑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