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島的歷史文化底蘊指的是什麼
曾經輝煌:七八十年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康有為、沈從文、老舍、梁實秋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文化走向的名人不約而同陸陸續續地遷居青島,胡適、蔡元培、巴金等中國文化史上響當當的人物也多次游歷青島,這使得青島一夜之間成為可以與北京上海媲美的中國文化界的核心城市,盡管當時距青島建制還不到四十年,但是在那個動盪年代裡局勢相對穩定環境氣候又特別引人的青島就成為文化巨擘理想的避難安身之地,青島迄今為止在中國文化史上揮灑的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在那時寫就的,中國文學界的不世英才老舍先生的《月牙兒》、《駱駝祥子》等名著正是誕生於年輕的青島,沈從文的不朽佳作《邊城》也是在青島的紅瓦綠樹間醞釀構思的,還有大量影響後世的文學作品同樣出自青島。
雖然繁花似錦但畢竟曇花一現,青島當時的文化繁榮雖然不能說是假象但終歸是沒有根基的,因為如此之多重量級的文化大師齊聚青島實在是形勢所迫,青島對於他們來說不是文化朝聖之路的終點,而僅僅是一個可以歇腳的驛站而已,所以當這批文化名家像流星一樣劃過之後,青島的文化氛圍也就隨之消散殆盡。但不管怎樣,在那段民族意識空前高漲的流金歲月里,青島引領了中國文化的風潮,是實至名歸的文化中心。
如今平庸:沒有歷史底蘊難成文化大氣候
很難說清楚歷史與文化到底存在怎樣的內在聯系,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沒有肥沃的歷史土壤就別奢望文化能植根其中枝繁葉茂,青島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自1898年青島正式登上歷史舞台至今不過百餘年,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數得著青島本地文化名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甚至忽略不計,這與青島一直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蘊有直接關系。青島既不像北京那樣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升華到了極致,青島也不像上海那樣完全倚仗西式文化架構在全球引起共鳴,青島生長於孔孟文化盛行的齊魯大地,又沒能逃脫德國日本的殖民文化侵襲,這導致青島始終不能准確定位自己的文化根基究竟要落在哪裡,算不得「傳統」,也算不得「海派」。
「論精神,濰坊淄博濟南那才叫厚重,說這些青島人不會懂得。我覺得是離孔孟太遠了,沒有那個文化。」網友「生活著感受著」顯然認為青島在傳統文化上存在著巨大的缺失,但網友「樂無界」立刻反駁道:「雖然說孔孟之道的精神博大精深,但它也有著時代的局限性,很多東西並不能溶入我們這個時代,所以我們不介意遠離孔孟,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還是做『愚民』的好。」不管網友意見是怎樣的針鋒相對,青島沒有文化底蘊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具體現狀:青島文化氛圍更貼近市井文化
「不是貶低青島,說青島是文化沙漠真是准確得很」,一有空閑就往書店和圖書館跑的大學生小孫說,「有很多書在青島根本買不到也借不到,很多時候我不得不網購或者託人從外地買,青島人難道都讀電子書嗎?我不這么認為,關鍵還是人們沒有這樣的文化需求。」
「其實青島人也挺喜歡看書的,你去書城這樣的地方看看,周末一般都是滿滿當當的,問題是人們讀書的面太窄了;還有,青島人對畫展、話劇、講座之類跟文化沾邊的好像都沒興趣。」在青島生活了一輩子的58中退休教師劉老師說。
就記者的調查而言,青島的文化更加偏重貼近生活的市井文化,的確拔不到登大雅之堂的高度,但是它卻可以真實生動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像。「啤酒文化」「街頭文化」等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文化現象雖然毀譽參半,但是忽略了這些就隱藏在市民身邊的生活細節,盲目地說青島沒有文化基礎顯然也是偏頗的,但畢竟這些僅僅是主流文化的枝蔓,培養營造能被廣泛認同的文化氣息對青島來說還任重道遠。
❷ 歷史文化底蘊是什麼意思
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或群體所秉持的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也是人或群體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
釋義
該詞語具有兩個前提:
1、是人或者人群所具有的。
我們可以說某地的人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底蘊,我們可以說某公司具有什麼底蘊,但不能說某物具有文化底蘊,它只能是表現出製作人所在群體的文化底蘊。
如: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僅決定著他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創造一個豐富的課堂,才能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
2、這些文化特徵都有淵源以及演化,獨特的地域性文化。
(2)什麼了歷史底蘊擴展閱讀
近義詞
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得分開解釋:「文化」,是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各學科的總和。所謂「修」,乃吸取、學習,為的是打下知識體系的基礎。所謂「養」,是在「修」得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提煉、批判、反思乃至升華。
文化修養總的來說,則是對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學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獨立思考、剖析、總結並得出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一種能力。只修不養,是只知道死讀書的獃子。只養不修,則是熱衷於主觀臆想的狂人。
具有較全面的知識體系,在學習中思辯。不斷完善自己的世界觀,這就是我對「文化修養」的理解與追求。
❸ 什麼是所謂的「歷史底蘊」
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或群體所秉持的可上溯較久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也是人或群體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
其三大重點是文物歷史悠久,民族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❹ 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化底蘊到底是什麼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滾滾流過,隨之而來的是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豈是三言兩語就能道出其中的涵義。單從時間說起,五千年,無疑是漫長的。那麼,在這悠悠五千年裡,我們的祖先究竟給我們留下了怎樣舉世驚嘆的文化?若你想進一步了解五千年文化有何玄妙之處,就請靜下心來,字字品讀下面的文字。
要從那麼深厚的五千年文化中挑選出三三兩兩來詳細介紹,實屬不易。我只能依照個人喜好,優先考慮最為眾人津津樂道的茶文化。悠悠的歷史,留下了令世人獲益良多的茶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唐代茶聖陸羽所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可見中國茶之歷史遠溯於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代。茶文化的精髓在於一個「品」字,品茶可謂是一種精神享受,更可謂是一種人格的自我完善。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五千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只言片語說不完它的獨特,唯有自己在閑時煮一壺清茶,細細品味其中的無限滋味。
當然,除了讓人心曠神怡的茶文化之外,五千年歷史更是締造了厚重的思想文化。說到傳統思想文化不得不提到諸子百家。諸子百家既包括為世人熟知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鮮為人知的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等也都涵蓋其中。在五千年的悠長歲月里,思想文化曾有過各種各樣的輝煌。先秦時期已經有百家爭鳴,此後更有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無論形式如何,其深層次的思想文化精神卻是一脈相承的。思想文化的興盛,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就能決定的,那至少需要一代甚至是數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所以,我們應發揚傳承這豐富的思想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諸子百家伴著思想文化一起閃耀到世界盡頭。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朝代更替,時代變遷,遺留的不僅僅是五千年的歷史,更是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文化確實博大精深,茶文化和思想文化僅僅是浩瀚五千年文化海洋中的滄海一粟,讓我們在5月21日世界文化發展日來臨之際,去細細感受偉我國的悠悠五千年文化,慢慢領會其中的深意,讓中國文化散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❺ 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集中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任何一種價值觀都不可能憑空產生,總是有其特定的歷史底色和精神脈絡。
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深深地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底蘊的集中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❻ 形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是什麼
形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是:
1、古為燕趙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寓意得名。
2、中醫葯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3、重視文化發展要成為莫氏家族的特色之一,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家族,自然就會人才輩出!莫氏兄弟姐妹大家給力!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包括:
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現給世人的是絢麗多姿的人文風情與風格恫異的宗教信仰不斷碰撞、交融、演變後的一部歷史巨卷,中國悠久的歷史猶如一窖烈酒,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沉積後,迸溢出縷縷幽香,味淡而綿長,清洌卻醉人。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值得我們驕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們一談到五千年華夏文明時,往往是「勤勞」、「勇敢」一類的詞藻,一說到中國文化時,無不產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實這種枝離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傳統顯然不能與中國文化劃上等號。
❼ 地方歷史底蘊是什麼
底蘊
1.指內心蘊藏的才智、見識。
2.內情,底細。
3.事情的內涵;內情:洞察底蘊。
同見底蘊。——《宋史·范祖禹傳》
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彰顯歷史名城底蘊
http://www.ccrnews.com.cn/100014/100015/18311.html
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底蘊的集中體現是什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底蘊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堅實的現實基礎、強大的精神力量。
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它揭示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動力,體現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要求,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願望。
在當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極強的現實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