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的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充分證明了這樣的道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主體是人民,歷史的選擇最終要通過人民的選擇來實現。人民群眾之所以信任、選擇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能夠滿足人民需要的。在舊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毛澤東說:「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託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適應人民的需要,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後,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希望國家繁榮昌盛,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黨適應這種需要,領導人民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而奮斗,並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廣闊前景,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擁護和選擇的結果。
Ⅱ 為什麼中共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選擇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大家走向新的生活。
Ⅲ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成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中國共產黨成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的原因是: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基礎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紛紛建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斗爭中實現的,不斷擴大和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陣地,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2、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產業工人已達200萬人。五四運動中,他們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並發揮了巨大威力,實現了從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變。五四運動以後,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表明中國無產階級建立自己政黨條件日趨成熟。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五四運動後,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深入工人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從1920年起,他們開始著手建黨活動。在中國最早籌建無產階級政黨的是陳獨秀和李大釗。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黨小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成立中國共產黨奠定了基礎。
4、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從各方面給予的實際幫助,從外部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3)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是歷史選擇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
1、思想基礎
十月革命勝利後,一批先進分子「以俄為師」,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2、階級基礎
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組織基礎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第一個早期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在上海建立的。
4、外部條件
共產國際的幫助。
Ⅳ 論述歷史和人民為什麼要選擇中國共產黨
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作出了三個偉大歷史貢獻,具體如下:
1、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2、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極大地提高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階級關系最根本的變革: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跨越式的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和諧,推進了社會主義的建設;
3、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
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30年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4)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是歷史選擇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
政治上,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初新政權的建立過程看,新政權的建立一般經過三個步驟,先是建立軍事管制委員會,安定新解放地區的局勢。
第二步,協商產生臨時性政權;第三步,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正式的政權。政權的參與者來自方方面面,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
經濟上,恢復了被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1949年國民黨逃往台灣時,帶走了大陸多年積累的黃金、白銀、外匯和重要文物,留給共產黨的完全是一副爛攤子。
這嚴重低估了共產黨人的能力。我們黨內不光有經濟行家,更重要的是能用正確的政策調動各方面群眾的積極性。
對農民,實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使三億多農民分得了七億畝土地;對工人,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國營經濟,使他們感到政治和經濟上都得到了解放;對民族工商業者,不光不沒收他們的資產,反而還通過加工訂貨等方式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
這些辦法,使國民經濟到1952年底就恢復到舊中國的最高水平,還迅速解決了國民黨留下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
外交上,盪滌了帝國主義的污泥濁水。新中國建立前夕,黨中央還在西柏坡的時候,毛澤東就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其中一條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他形象地把舊中國比作一間屋子,過去什麼人都進來踩上兩腳,藏污納垢,應該徹底打掃干凈,然後再請客。
所謂打掃,就是不承認舊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因為帝國主義侵略而失去的國家民族權益盡可能收回。在這之後,外國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享有的不正當權益盡數消除,曾經失去的國家主權和民族權益迅速回到中國人手中。
Ⅳ 結合中國近代史說一說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著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我們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視人民為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把黨作為人民實現其根本利益的工具,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我們黨始終把保障人民的國家主人地位、實現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與人民同心同德、水乳交融,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是任何敵對勢力都無法離間的。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必然選擇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矢志不渝地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近百年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可謂荊棘遍布,遇到的艱難險阻是中外歷史上少有的,但我們黨事不避難敢擔當,永葆斗爭精神,審時度勢、科學決策,以「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罷艱險又出發」的頑強意志,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作出了巨大犧牲,上百萬共產黨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奮斗贊歌。
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我們黨勝不驕敗不餒,不斷追求新的更大目標,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全國政權卻只視為「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後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
黨的十九大把原定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提前15年,馬不停蹄、只爭朝夕地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懈奮進,走完了發達國家用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路。我們黨這種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永不懈怠的奮斗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全國各族人民,全國各族人民由衷地把我們黨當作自己的「主心骨」。
Ⅵ 中國共產黨誕生為什麼是歷史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由於黨的「一大」召開於7月,而在戰爭年代檔案資料難尋,具體開幕日期無法查證,因此,1941年6月在黨成立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發文正式規定,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1]
Ⅶ 為什麼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一、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1、馬克思主義具有其他「主義」所沒有的真理力量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它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而且指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使命,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求自身解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雙重訴求,也成為中國人民檢驗一切「主義」的試金石。
3、十月革命把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正當中國人民在苦悶中摸索、在黑暗裡奮斗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了。十月革命給左右碰壁的中國先進分子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二、選擇共產黨的原因:
1、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之前,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雖然,有的階級和政黨做出了反抗的努力,但都沒能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肩負起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任。經過28年的艱苦鬥爭,建立新中國,使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
2、堅定地捍衛國家民族利益。
1922年,黨的二大就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大革命時期,喊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第三天,黨中央就通電全國,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3、真誠地解決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民生問題。
在大革命後期,就試圖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
Ⅷ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選擇
洋務運動、太平天國、義和團、戊戍變法、辛亥革命……屈辱的歲月,悲壯的抗爭,證實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因為:1.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資本主義道路謀求強盛,2.中國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極力反對中國搞資本主義。
辛亥革命已經是我國資產階級最有成果的運動了。但這又能怎樣?革命後,袁世凱復辟,國民黨分裂、癱瘓,「資本主義」慢慢偏離美好的初衷。直到國共合作,國民黨才重現一絲生機,提出「節制資本」,防止中國被少數資本家壟斷。孫中山考慮:不該走西方資本主義的老路,否則必將還有一次流血的社會主義革命。(明眼人在這時已經發現,我們終究必須用社會主義來救國。)然而,掌握全國政權後,國民黨背叛國共合作,並繼續背叛孫中山的初衷。當然,這么做沒有好下場——實踐證明了:國民黨不能讓我國獨立、擺脫帝國主義統治。(國民黨自己的生存還要靠帝國主義扶植。)這樣,我國就只能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怎麼能變成資本主義社會呢?
江首長曾經入木三分地剖析歷史:
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現在,中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統治者喪權辱國,社會戰亂不斷,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飢寒交迫。在後八十年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空前團結和組織起來,沖破重重難關,革命斗爭不斷勝利;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會地位、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先進性決定的,是在長期艱苦鬥爭中形成的,是人民經過鑒別做出的正確選擇,具有客觀必然性。
共產黨的綱領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1947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劉少奇說:「他(蔣介石)那裡有三萬萬人,但沒有人擁護他,還反對他。我們有一億五千萬人,群眾自動參軍參戰,人力、物力、財力是無窮的……蔣介石靠美國,我們是靠老百姓。」果然,在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三大戰役中,支前民工達886萬,出動擔架36萬多副,大小車100萬余輛。在群眾的推動下,共產黨摧毀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
全國政協委員喻權域同志告訴我們:「當年的中央蘇維埃地區制定的臨時憲法和勞動法、婦女法、婚姻法,今天來看都是高度尊重人權的。當時就宣布了男女平等,各民族的平等,就宣布了8小時工作制,取消特權,政權由民主選舉產生。到了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各根據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權的法律法規,叫《人權保障條例》,那裡尊重人權、保護人權的法律定得很細。有一次加拿大的學者到中國與我們一起參加一個人權討論會,我把我們中央蘇區和抗日戰爭時期制定的有關人權的法令拿給他們看,他們大吃一驚。他們說,當年那個人權法律,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趕得上。」
總之:●歷史是必然的、不能假設的,共產黨執政順應了我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群眾把共產黨請上了執政位置,而不是共產黨自己硬要執政、壓迫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