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安陽是八大古都之一,那麼你知道它隨歷史走過的軌跡嗎
安陽的歷史非常悠久,歷史文化的底蘊非常深厚,是我們八大古都其中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早使用的甲骨文非常著名,還有世界上發現的最早、最大的青銅器,都是我們國家的寶貝,這么厚重的青銅器,澆注是非常的困難,可以證明我國的冶煉技術非常高超,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經過八代和十二位國王,共254年,它成為了殷商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前1046年周武旺的生意減少之後,這塊土地變得荒唐可笑,成了一片廢墟,因此被稱為「殷墟」。殷墟博物館就像一座藝術宮,展示著中國的歷史瑰寶,並向人們傳授古代文明。殷墟博物館以甲骨,青銅器和都城而聞名。
② 我想知道「安陽」的歷史。謝謝!
中國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相傳顓頊、帝嚳兩位帝王建都於今安陽市內黃縣境內,分別在位70餘年。春秋時期,安陽先屬衛國,繼而屬晉國;戰國時期,安陽屬魏國,後屬趙國。「安陽」一名始於戰國。
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安陽市所轄地區大致屬邯鄲郡。始置安陽縣。秦末屬河內郡和邯鄲郡。
西漢初年,廢安陽縣並入盪陰縣,此後直到西晉才得以重置。此間今安陽市所轄地區西部屬河內郡,東部屬魏郡(治所在鄴城,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自東漢至西晉統一前,河內郡屬司隸校尉部管轄范圍,魏郡則屬冀州管轄范圍。
西晉時期,屬司州魏郡(統8縣,林慮縣(今林州市)屬司州汲郡)。十六國時期,仍屬魏郡管轄。同時,鄴先後成為後趙、冉魏、前燕三國的都城。
南北朝時期,北魏道武帝天興四年(401年),在鄴立相州。此時鄴已經成為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
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廢天下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安陽城為相州、鄴縣治所。開皇十年(590年)鄴縣治所遷回原地鄴,復安陽縣建制。
宋初,相州隸屬河北西路,並置彰德軍節度。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為彰德府,領5縣(一說4縣)。
元至元初改「彰德府」置「彰德路」,直接隸屬於中書省。
明清時期大體屬河南省,復為「彰德府」。領6縣1州(磁州)。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安陽仍為彰德府治所。1913年改彰德府為安陽縣,屬河南省豫北道(1914年改為河北道)。1927年,道級行政區被廢除,安陽縣歸河南省直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5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安陽,成立安陽市;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陽市為省轄市。1952年11月30日,撤銷平原省,安陽市劃歸河南省,仍為省轄市。
1983年,國務院決定把安陽縣、林縣、浚縣、湯陰縣、淇縣劃歸安陽市,實行以市帶縣體制。1986年2月,河南省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將淇縣、浚縣劃歸鶴壁市,將濮陽市屬的內黃縣、滑縣劃歸安陽市。
(2)安陽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安陽市位於東經113°37′-114°58′,北緯35°13′-36°22′之間,東與濮陽市毗鄰,西與山西省長治市接壤,南與新鄉、鶴壁兩市相接,北隔漳河與河北省邯鄲市相望。
按直線距離計算,北距北京約460公里,南到鄭州約160公里。市域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543.6平方公里。
安陽市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傾斜,橫跨中國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地形多種多樣,以平原為主。
③ 安陽有哪些文化歷史
安陽東臨齊魯,西倚太行,北瀕燕趙,南望中原。安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美雋秀的自然風光,是早期華夏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奉為「文字之根」的《周易》和民族之根的顓頊、帝嚳遺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人類留下了歷史瑰寶。
安陽殷墟象徵著古老的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甲骨文和青銅器給安陽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殷墟遺址規模之大,延續時間之長,文化內涵之豐富以及清晰的文化發展序列,為中國早期都城所無法比擬,達到了中國古代早期都城建設的最高水平。羑里城是《周易》發源地,位於湯陰縣城北羑、湯兩河之間,為殷紂王囚禁周文王之處,文王在此潛心研究伏羲八卦。「人工天河」紅旗渠是安陽人的驕傲,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紅旗渠精神的教育基地,民族英雄——岳飛,巾幗女將——婦好(商王武丁的妻子),武王伐紂滅商,西門豹投巫治鄴,信陵君竊符救趙等歷史名人逸事層出不窮~
④ 古時河南安陽叫什麼
安陽,古稱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彰德等,簡稱殷或鄴。
(4)安陽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豫晉冀三省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是京津冀周邊協同發展區城市,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設的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早在2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就在此生活。
遠古傳說時期「三皇五帝」中的顓頊(zhuān xū)、帝嚳(dì kù)二帝先後在帝丘(今濮陽)和亳(今商丘)建都,並葬於此(均在內黃縣梁庄鎮)。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今安陽市區小屯一帶),在此傳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此建都,故安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安陽之名,始於戰國末期。公元前257年,秦將王齕(hé)攻克魏「寧新中」邑,後因寧、安意近,淇水(原黃河故道分支)之北太行余脈之南曰陽,乃定名為「安陽」。公元 401 年,北魏在鄴城設相州,是為相州名稱之始。
公元580年,北周滅北齊,楊堅焚毀鄴城,鄴民全遷安陽,安陽遂稱相州。隋、唐、宋沿用相州一名。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為彰德府,此為彰德府名稱之始,明、清一直沿用。1913 年,中華民國政府廢彰德府,復置安陽縣。
1932年10月,民國政府在省下設區,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領11縣,直到1949年5月6日安陽解放。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陽為省轄市。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銷建制,安陽市劃歸河南省,現為省轄市。
安陽人傑地靈。盤庚遷都於殷、商王武丁中興、奴隸傅說拜相、女將軍婦好請纓、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門豹投巫治鄴地、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竊符救趙、項羽破釜沉舟、曹操鄴城發跡、三朝宰相韓琦三治相州、抗金名將岳飛盡忠報國等名人軼事層出不窮。
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同志曾親臨岳飛故鄉湯陰,並視察殷墟和安陽老城,親口稱贊「安陽是個好地方」。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郭沫若同志1959年來安陽時,留下了「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的著名詩句。
⑤ 安陽的歷史
安陽,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處,面積7413平方千米,人口542萬,轄1市5縣4區,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袁世凱墓、曹操高陵所在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今安陽市郊小屯一帶),經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里出土。 這里流傳著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韓陵定國寺等。
⑥ 安陽都有哪些歷史文化
安陽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攸久,文化遺存眾多,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殷墟是甲骨文的發祥地,安陽古城是安陽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安陽最能引人入勝、最能打動人心、最值得細細品味的東西,是在這個城市中曾經輝煌的殷商文化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安陽獨特的人文魅力。1、殷墟: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使之具有原真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逐步將殷墟建設成為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世界文化遺產和文化旅遊相結合的大遺址公園,把殷墟作為一個保存完好、環境古樸自然、歷史信息豐富生動、文物遺址和出土文物均被真實有效保護、給人啟迪、供人欣賞的古老文明遺址,世世代代傳續下去。總體構思為:一河、三區、五景,即以洹河為紐帶,依託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後崗區,形成五個景點組團:入口標性景、殷墟博物苑、王陵遺址展示、洹河綠化帶和周圍整治。
2、古城:既繼承與發揚古城的整體歷史文化風貌,又便於開發、改造、創新,體現時代要求,實現傳統風貌的延續和城市可持續發展。以保護古城格局、傳統街區、典型傳統民居、文物古跡、坑塘、古樹名木、空間輪廓和整體環境為重點,突出傳統風貌、地方特色,以保護為基礎,實現古城的有機更新和傳統風貌的繼承和延續。將來的安陽古城,城隍廟、高閣寺、郭朴祠、許三禮祠堂、鍾樓、文峰塔、天寧寺與倉巷街傳統街區,東、南、北大街,唐子巷等歷史街區渾然一體,環城河清徹宜人,兩岸綠樹成蔭,景緻優雅,展現出安陽明清古城的歷史風貌。
⑦ 安陽的歷史與歷史人物
在安陽的故土上,發生過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家喻戶曉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韓陵定國寺等等關於中華文化的偉大傳說,都跟這個地方有密切聯系。一 大禹治水 禹是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創建者,但他在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事跡是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幾千年來已家喻戶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大禹治水給後世留下很多傳世佳話,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治水的這種精神激勵著世代的中華兒女,永遠為人們所懷念。二 蘇秦拜相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蘇秦少時學習刻苦,後來拜鬼穀子為師,學習縱橫術。學成之後,游說天下。經蘇秦多年游說,終於說服六國合縱功秦。為了統一行動,六國任命蘇秦為六國宰相。公元前333年,六國會盟於恆河,授蘇秦六國相印,宣誓共同抗秦,這就是著名的蘇秦拜相的故事。拜將台就在安陽市西郊,台高6米多,方圓約50米。三 西門豹治鄴 西門豹,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家,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無神論者。魏文侯在位時任鄴(今安陽)令,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魏文侯時,西門豹任鄴縣令。他來到鄴縣,發現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百業蕭條,一片冷落。後來,他匯集地方上年紀大的人,問清楚情況,就有了後來的《西門豹》的故事(故事小學課文學過,這里就不再敘述)。
西門豹讓老百姓開挖了十二條渠道,把黃河水引來灌溉農田。從此,鄴縣又恢復了生機,西門豹也因此名聞天下。四 岳母刺字 岳飛,安陽人,字鵬舉,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將領。青年時代,岳飛目睹了北宋滅亡前後的慘痛史實,立志收復故土,統一祖國。1140年,高宗派抗金老將韓世忠、岳飛抗擊金國,並取得幾次勝利,失地相繼收回。岳飛乘勝追擊,一直進入中原之地。就在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轉機時,南宋朝廷給岳飛下了「十二道金牌」,下令撤軍,可一回到臨安,岳飛就以「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殺害。岳飛死時年僅39歲,實在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遺憾。岳飛死後,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嶽母刺字的故事也流傳開來。
相傳,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將此篇文章設為精華文章
⑧ 安陽有多少年的歷史
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安陽原稱北蒙。
約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自奄遷都於殷,即今安陽市區小屯村,營建了中國青銅時代最繁盛的都城。
具有3300多年歷史。
【資料】
安陽,簡稱殷、鄴,七朝古都,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航空運動之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證的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里出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
⑨ 安陽有多少年歷史採納後加分哦
北蒙——盤庚遷殷之前,安陽稱北蒙。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國王盤庚率領臣民從「奄」遷來北蒙。他們自稱為「商」。商朝滅亡以後,有人把他們稱為「殷」。 安陽——安陽之名,始於戰國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國寧新中,更名為安陽。變寧為安,其意相近。古時以水北山南為陽,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陽。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 郡。安陽分屬上黨、邯鄲二郡。三國時安陽屬魏郡。 相州——公元401年,北魏在鄴城立相州,取河(檀)甲居相為名,是為相州名稱之始。鄴城仍屬相州治理。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鄴城被焚,鄴民全部遷至安陽。安陽遂稱相州,亦稱鄴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彰德——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為彰德府。此為彰德府名稱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國初年。1913年,廢彰德府,復置安陽縣。1949年成立安陽市,隸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消,安陽市為河南省直轄市。
⑩ 安陽歷史文化簡介400字
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在安陽出土問世。 截至2018年4月,安陽市共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91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8項,類別包括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
在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滑縣秦氏家族的一位先人,獲得唐伯虎一幅名畫《蟈蟈白菜》。他如獲至寶,愛不釋手,萌發了用絹布仿製名畫,讓蟈蟈白菜有立體感的念想。秦氏絹藝作品多次榮獲全國金獎、優質獎, 被國家、河南省、安陽市等博物館收藏,在國內外很有影響。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安陽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安陽市國家A級旅遊景區總數達22個,其中,5A級旅遊景區1家,為殷墟;4A級旅遊景區6個,分別是紅旗渠、太行大峽谷、羑里城、岳飛廟、馬氏庄園和洹水灣旅遊區。
3A級旅遊景區7個,分別是顓頊帝嚳陵、黃華神苑、天平山、太行屋脊、萬泉湖、洪谷山、扁鵲廟;2A級旅遊景區8個,分別是袁林、天寧寺、珍珠泉、小南海、蠟梅園、都里漳河灣、林州五龍洞和彰德府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