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是什麼詞性
是名詞。詞性辯證如下:
1、名詞,因為它可以被數量詞修飾,如一段歷史,一張臉,一把椅子,一個腦袋……同時不能跟否定副詞「不」連用,如「不歷史」,不臉,不椅子,不腦袋。
2、動詞可以被否定副詞「不」修飾,如,不打,不吃,不喝,不鬧,不哭……
3、形容詞可以被程度副詞很修飾,如,很好,非常美,特別棒。當然,近現代漢語中也會有出現「很中國」的例子,不過,很歷史,非常歷史,特別歷史的用法少之又少,基本憑語感可以判斷「歷史」不是形容詞。
⑵ 「歷史」是什麼意思
提要:所謂「歷史」,它包含有三層意思: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對過去的事的記載;人的歷史認識。本文論述了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的區別,並闡述了歷史科學概論課程的結構。
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歷史。「歷史」這個詞,在我們口裡和筆下不知出現過多少遍。但是,我們真的清楚「歷史」這個詞的意思嗎?我們清楚地想過「歷史」是什麼嗎?
什麼是歷史?
我們常說、常寫、常想的「歷史」這個詞,實際上不止一種意思,但我們常常不大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隨手舉幾個詞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詞典》有九種解釋;中文的「歷史」,《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有四種解釋;《辭海》和台灣的《中文大詞典》、日本的《大漢和辭典》均有二種,我們不去一一列舉了。我們通常的用法中,「歷史」一詞大致有三種意思,第一種是指過去的事,第二種指對過去的事的記載,第三種是人們意識中的過去。
(1) 先說第一種,歷史是過去的事。
這種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歷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佔有一段時間,也就是說都有其歷史。不僅限於人類,大至宇宙(現在認為它有120—150億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佔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也就是說都有其歷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這就是人類的歷史了(個人、群體、地區、民族、國家、世界)。
僱傭勞動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里說的不是一個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種現象,一種關系。
這座房子的歷史不長——物體。
醫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個人某些方面的狀況。
歷史的經驗——從人們對某些歷史事實的認識中總結出來的東西。
總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樣的事物都在時間中佔有一段或長或短的地位,在時間已經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歷史。
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種對「歷史」的最早解釋。在中國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隻手拿著一個東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區別()。史、事相連。甲骨文中有「歷」字,作「」,指經歷、歷法,表示經歷的一段時間,下面是一個人腳印,似乎是指人的經歷,即今天繁體字的「歷」。歷、史連用,事再注入時間觀念,成了一個詞「歷史」,指經過的事。歷、史合為一辭,似乎晚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和歷史,意思一樣,但史的意思更寬一些,還包括了寫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記事的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這個記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說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不錯,但並沒有完全表述「歷史」的內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歷史中有頭有尾,輪廓清楚而且是顯眼的東西。但歷史中的有些東西不好說是事件,例如關系、現象、心態、過程等等。所以說歷史是過去的事,應該包括了過去的事件、事物(物體現象)、事態(形態、結構、過程)、事情(包括非物質的心理現象)等等。
但是,這樣講也許還不夠,盡管歷史的「歷」已經顯示了時間的因素,但人們往往注意的是「過去的它是什麼」,而不一定注意到「過去的它是什麼」,即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它是什麼。換句話說,我們常是從靜態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樣看歷史事物,而不是從動態的角度如同看電影那樣看歷史事物。換言之,歷史的事物是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活動,而不僅是 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存在著。因此,我想,比較更確切的提法是:
歷史是過去的事物活動的過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歷史,但我們通常說的歷史是人的歷史,因此,也許更應當說:
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
這里包括了大至社會形態、國家、民族,小至個人生活的喜怒哀樂的無窮無盡的、各色各樣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態、事情的形成、發展、轉換、變化、結束的過程。
這里所說的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來的歷史」(歷史是不是客觀地存在過,是不是僅在我們的意識中存在,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們就這樣認定了,也有人會反對,這里先不去討論)。說它叫「本來的歷史」,那就有「非本來的歷史」,下邊馬上就會講到。「非本來的歷史」與「本來的歷史」是相對而言,它也是一種客觀存在。
我們還要注意,這個客觀存在的「本來的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東西,歷史的東西處在過去的時間段上,時間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轉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們無法使它再現(這也是一個問題,歷史會不會重演?這到以後再談)。換句話說,對我們來說,那個客觀存在過的「本來的歷史」已經不再存在了。(這又是一個問題,作為一個過程來說,本來的歷史不存在了,但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東西還以這樣那樣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存在著。它不僅影響我們的現實生活,而且是我們認識過去歷史的一種極重要的資料和手段。這點我們下邊再說)。我們必需也只能依據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它的「載體」(不是它本身),或者說,經過一種中介來認識它。這就是有關歷史的記述及今天留下來的過去的遺存。這中間最重要的是文字記載下來的過去的歷史,我們可以把它統稱為「寫的歷史」。這樣,我們就有了不是本來的客觀存在的歷史的「非本來的歷史」。這是「歷史」一詞的第二種意思。即:
(2) 歷史指對過去的事的記載。
或者說,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的記載。
這種用法,例如:
我們讀歷史。
我們在上歷史課。
這里不是指我們在讀那一去不復返的客觀存在過的歷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沒有法子讀的。我們讀的是記載那一去不復返的「本來的歷史」的歷史書。或者是聽教師講那一去不復返的本來的歷史的歷史課。
又如:
《史記》、《宋史》,信史。
這里指的是某一歷史著作,有當時人寫的,也有後世人乃至現代人寫的。被西方人稱為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的希羅多德,他的關於希臘波斯戰爭的著作就叫《歷史》,西漢司馬遷寫的從黃帝到漢武帝的中國通史名字就叫《史記》[2](歷史記載)。《孟子·離婁上》:「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即用文字把齊桓晉文之事記載下來,這種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文字記載就是史,象《春秋》之類。前述《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注引《吳書》,「博覽書傳歷史」,這里歷史和書傳一樣,都是「覽」的,指的是書,即歷史的記載。
在中國,歷史和歷史記載是一個詞,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則是不同的詞,稱過去發生的事為「Geschichte」(歷史),而撰寫的歷史則為「Historie」(歷史記述)。
過去的歷史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就是根據對過去歷史的記載來了解那個真實的、客觀存在的、本來的歷史的。換句話說,我們是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過去歷史的,是通過別人對歷史的認識來認識過去的歷史的。這是一種間接的認識,即通過一種載體、中介來認識本來的歷史。
說我們是通過歷史記載來認識歷史,如果僅僅指文字還不夠全面、准確,還需要做三點補充。
第一,我們說的歷史記載,不僅包括文字,也應包括圖象和語言,如口頭敘述、錄音、圖畫、照片、電影、電視、光碟、數碼等等。
這種歷史的記載,除了有目的的以歷史為對象的記述外,還應當
包括當時人們並非以傳述歷史為目的而是應現實生活需要而記錄的東西,如檔案、帳冊、公文、契約、書信、日記,乃至書籍、文章、文學、藝術作品,它們有的以原來的實物形式留存下來,有的以傳抄、印刷、復制的形式傳留下來,這些東西是當時人作的,而不是後人寫的,也沒有經過後人意識的加工,與專記歷史的書不一樣。它們在反映歷史的真實程度上,往往超過後來對歷史的撰述,即屬於所謂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歷史記述之外,還有實物,即留存下來的過去的遺物。如遺址、墓葬、建築、器物等等。這些東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圖象,那就兼具記述和實物兩種作用了。留存的歷史實物,不是那活著、運動著的過去歷史,但可以反映那活著的過去歷史的某些東西,也是認識過去歷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第三,除了上述兩類,我們對歷史的認識還通過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東西。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實際上是基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認識能力、認識方法和認識技術,這些知識、能力、方法和技術是歷史地積累形成的。這里先不講它,以後在講歷史認識論時還要提到。在這里要說的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歷史的東西,它們是現實的一部分而不是歷史的一部分,但它們又確是歷史在現實中的存留、延續和變形,這是我們可以直接接觸、認識和體驗的。可是,談認識歷史時常常容易忽略了這點,以為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就只是來自過去歷史的東西。這個問題很復雜,不容易講清楚,我們到講歷史認識論時再說,這里只提一下。
這樣,過去歷史的「載體」或認識過去的「中介」,就從「寫的歷史」或「歷史記述」擴大到包括過去遺留的實物和現實生活中的歷史的東西,即把記載的「載」,不僅理解為文字的記述,而含有「載體」的意思。它們都是認識歷史的憑借資料,可以說它們都是「史料」。
我們是生活在歷史之中,每個人都有一段歷史的經歷,這是我們自己記憶中的歷史
⑶ 歷史這個詞的由來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3)歷史詞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
⑷ 什麼是歷史名詞
我認為是歷史事件及事物的名稱,比如說西方各黨派名稱,新航路開辟等等都屬於歷史名詞的范疇
⑸ 現代漢語,文言詞與歷史詞有什麼區別漢語吸收外來詞有哪幾種主要類型
歷史詞所表示的事物或現象在本民族的現實生活中已經消失,只是在涉及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或涉及到外民族的特定情況,再或者為了達到一定的修辭效果才會使用。歷史詞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1)器物名稱。如:鼎、鬲、鼐、闕、戟、笏、殿、祭壇;
(2)典章制度。如:門閥、科舉、九品、禮部、進士、舉人;
(3)宮職名稱。如:宰相、太尉、司馬、御吏、巡撫、知縣;
(4)人名地名。如:軒轅、精衛、共工、長安、大都、東京。
歷史詞的作用大致有四個方面:
(1)用於學術專著尤其是歷史專著。
(2)用於歷史小說、戲劇、電影、電視劇等。比如姚雪垠的長篇巨制《李自成》;凌力的反映捻軍起義的《星星草》裡面都使用了大量的歷史詞。再比如電影《林則徐》、《甲午風雲》、《知音》,電視劇《李世民》、《唐明皇》、《楊貴妃》、《努爾哈赤》、《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也都使用了大量的歷史詞。
(3)用於特定的外交場合和反映外族的情況。有相當一些歷史詞雖然在本民族的現實生活中已消失,但是在外民族的現實生活中還是存在的。如「英國王儲查爾斯與黛安娜王妃正式分手」、「安妮公主的浪漫史」、「荷蘭女王殿下」、「尼泊爾王太子殿下」。
(4)為了達到一定的修辭目的。比如:「中國的小皇帝們是充滿希望的一代,又是十分危險的一代。」「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文言詞就是指那些在古代漢語中使用的詞語,它們所代表或指稱的事物、現象、關系等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但是絕大多數已經被通俗易懂的現代漢語詞語所替換。這類詞一般很少在口頭中使用,大多用於特定的書面語。大致有兩類:
(1)文言實詞:苗裔(後代)、乳(繁殖)、笑靨(酒窩)、囹圄(監獄)、壁立(高峻)、玷污(弄臟)、褻瀆(輕慢)、聆聽(聽)、敗北〈失敗)、拜謁(拜訪)、邂逅(遇到)、茲(現在)、仵(違背)、縱(放走)。
(2)文言虛詞:毋(別)、俱(都)、尚(還)、之(的)、啻〈只)、與(和)、甚(很)、亦(也)、矣〈了)、乎(嗎/呢〉、而已(罷了〉。
外來詞有以下幾種類型:
1.音譯外來詞
照著外語詞的聲音對譯過來的,一般叫音譯詞,也叫純音譯詞
不考慮所用漢字的意義,只求聲音近似:坦克(英)吉他(英)撲克(英)沙發(英)模特兒(法)蘇維埃(俄)
選用聲音近似的漢字時,有意識地用一些意思比較符合原詞的語素:幽默(英)引擎(英)維他命(英)烏托邦(新拉丁語)
2.音意兼譯外來詞把一個外來詞分成兩半,一半音譯,一半意譯。
沙文主義 馬克思主義 浪漫主義 冰琪淋 蘋果派 愛克司光 紐西蘭
「沙文」是音譯chauvin,「主義」是意譯ism。
3.音譯加意譯外來詞整個詞音譯之後,外加一個表示義類的漢語語素。
摩托車啤酒芭蕾舞吉普車沙丁魚卡片卡賓槍法蘭絨
酒吧
先用「摩托」音譯英語的motor,再加漢語的「車」。
4.字母外來詞直接用外文字母(簡稱)或與漢字組合而成的詞。
DNAMTVIS0CPUCD DVDWT0WC TVUFO
AA制CT掃描BP機三S研究三C革命 三K黨AB角
B超 卡拉0K SOS兒童村 T恤衫pH值
⑹ 歷史一詞確切的意思是什麼
歷史:
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地球的~ㄧ人類的~。 ②過去的事實:這件事早已成為~。 ③過去事實的記載。 ④指歷史學。
⑺ 什麼是歷史詞彙什麼是文言詞彙
歷史詞彙:主要研究詞彙的起源和發展,也從屬於歷史語言學。
文言詞彙:它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詞語,它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至今繼續為現代漢民族所使用,因而被吸收進入現代漢語還有生命力的詞叫文言詞。
⑻ 文言詞與歷史詞有什麼區別
就本國而言,歷史詞都是文言詞。
「歷史詞」指歷史上發生過、出現過的現象、事件,是從時間概念來劃分的。如:科舉、私塾;黃袍加身、聞雞起舞等等。
「文言詞」是指從古代沿用至今的帶有文言色彩的詞語,是從語言角度劃分的。
歷史詞都是以文言詞形式出現並流傳下來的。
⑼ 關於「歷史」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