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學習研究歷史
因為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1、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有著5000多年連續發展的文明史,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
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
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習近平同志強調:「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習近平同志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重視學習借鑒歷史經驗,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學習、研究、借鑒歷史多次發表重要講話。
這些重要講話站在開辟未來的戰略高度,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深邃視野,深刻回答了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學習、研究、借鑒歷史的問題,為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提供了科學指南。
❷ 為什麼要研究歷史
任何一個有歷史的民族,都會學習研究歷史,因為歷史就是民族生長史,包括本民族和外國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要學習研究它:
1、溫故知新。名人說過「歷史有驚人的相似性」,研究學習歷史可以使民族發展少走彎路,發揚優秀傳統,捐棄糟粕內容。
2、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是如何從黃河岸邊的一個部落歷經滄桑,飽經磨難,堅韌不拔,風雨兼程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增強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份情感。
3、學習歷史會在心底記錄下曾經發生在國家民族的重要往事,因為歷史會帶我們走進戰爭與和平的交替,體會發展與進步的艱難,感受文明與野蠻的抗爭,回味輝煌與落後的反差,見證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結出的文明碩果。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研究,我們得出他「功在千秋,罪在當代」的結論。
4、學習歷史會讓我們懂得辨別人的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善政與惡政,輕輕觸摸古人的精神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遙想遠去的風煙往事。
5、學習歷史會讓我們從沉痛中得到堅強,中華民族會懂得如何更好的保衛自己,在歷史的『鳳凰涅槃』後得到發展。
6、翻閱歷史的演進過程會讓目光變得深邃,遠大,思維變得跳躍而豐富,個人的品味和修養得到提升,這都是學習歷史帶來的好處。
來自https://..com/question/83871929.html
❸ 研究歷史的意義在於哪裡
一看到你這個「研究歷史的意義在於哪裡」,我腦海中不由自主浮現唐太宗李世民說過的一句話: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我想這句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意思是以銅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衣服有沒穿整齊;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知道天下興亡的道理;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與失。我想這句話能夠很好的概況了研究歷史的最大意義,那就是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所以,好好學習歷史吧,當你沉下心來學習的時候,你便會發現歷史不僅有趣,還有用。
❹ 為什麼有人喜歡研究歷史,歷史究竟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歷史是非常有趣的。從過去的歷史中可以發現很多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有許多事例可以在新的情況下應用。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過的:戰斗正未有窮期,老譜在不斷襲用。有許多時候,歷史上的「老譜」是會有很多的現實意義的。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歷史也是一種經歷也是自然界與社會的發展進程,而我們通常見到的歷史都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過去上中學時我的歷史老師曾這么對我們說:「也許你不喜歡歷史這門學科,但是沒有人會很討厭歷史,即使你不喜歡但是你不能拒絕歷史!」現在想想我們那位歷史老師的話還言猶在耳,那個時期我是個有點不喜歡老師的人,不過我還是尊重的,當時這位老師說這些時不知道其他人如何,我還是很震撼,當時我不斷的想他最後一句話:你不能拒絕歷史
❺ 人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研究歷史能帶來哪些作用
首先我們要認識歷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也就是說,研究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指導人類現在的活動,使之更為理性化.所以,歷史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的沿革,認識變遷進化的因果關系的社科類基礎學科.
無論什麼事,都有個「因果關系」.明白了他的「因」,就可以預測他的果,而且可以謀「改良」、「補救」的方法.這是歷史的目的.
歷史不但有指導人類活動戒鑒的意義,還有傳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眾的巨大作用.
因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所以要「經驗」.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要藉助於別時代、別地方、別人,就要有「紀載」(這里的紀載,涉及到史學研究的范圍,在此不深究).紀載就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門很重要的學問,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歷史智識,歷史本無學科之別,凡事皆可成歷史.但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產生過無數的歷史,無數的史書,無數的史跡,這就決定了普通人無法有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它,所以也就有了專門的人,運用專門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歷史,這是一種科學活動,所以謂之史學.
史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求歷史的真實,探求歷史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以更好的服務於歷史的目的.所以,討論歷史的真實性,不僅不是鑽牛角尖,反而是一種積極的治學態度,不過,學術界討論歷史的真實,也會有個度,無關痛癢,對歷史目的無有價值的問題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後宮生活、歷史人物的婚外情、順治出家、孝庄太後下嫁、楊貴妃身高體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類興致低俗的問題)、太繁雜,無甚價值的考據不研究…總之,歷史是豐富的和現實的,歷史的各個部分,無不影響著人類現世,在歷史目的指導下,不迎合低級趣味,有價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❻ 人類為什麼研究歷史
歷史,是遺產的見證: 進步就是遺產們的創造,優化,傳播和利用。他不僅是對人類的愚蠢給予警示,也鼓勵我們對有價值的過去做出銘記,讓我們感受生命的意義,這些意義有時候超越了死亡。因為,歷史這玩意,他即是生命本身,又給予了我們每個人與生命。
❼ 研究歷史的意義何在
1、研究歷史可以資治。
這是我國史學界的優良傳統,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
其內容不限於政治,在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其實,從《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資治功能。資治也不限於大部頭著作,一篇論文、幾句銘文都能起到資治作用。
2、研究歷史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提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國人都會很自豪。因為在世界歷史上,有五千年連續不斷文化傳統的只有中國一家。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必須研究五千年不間斷的中國歷史。中國文獻古籍浩如煙海,所記內容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華各族人民集體創造的結晶,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仍有重要意義。
例如,儒家以民為本的倫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僅對中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文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素質。
歷史研究可以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3、研究歷史可以探尋歷史發展規律。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多半是就事論事,不重視或不太重視歷史演變的前因後果,更不知探討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歷史學家才重視研究歷史發展規律。
只有研究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研究才能真正給人們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這也是歷史研究必須承擔的使命。
中國歷史學家除了探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還要探尋中國人民在經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事實上就是在探討歷史規律問題。對這一歷史規律的探討會增強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