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述歷史和人民為什麼要選擇中國共產黨
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作出了三個偉大歷史貢獻,具體如下:
1、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2、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極大地提高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階級關系最根本的變革: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跨越式的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和諧,推進了社會主義的建設;
3、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
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30年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1)歷史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
政治上,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初新政權的建立過程看,新政權的建立一般經過三個步驟,先是建立軍事管制委員會,安定新解放地區的局勢。
第二步,協商產生臨時性政權;第三步,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正式的政權。政權的參與者來自方方面面,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
經濟上,恢復了被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1949年國民黨逃往台灣時,帶走了大陸多年積累的黃金、白銀、外匯和重要文物,留給共產黨的完全是一副爛攤子。
這嚴重低估了共產黨人的能力。我們黨內不光有經濟行家,更重要的是能用正確的政策調動各方面群眾的積極性。
對農民,實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使三億多農民分得了七億畝土地;對工人,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國營經濟,使他們感到政治和經濟上都得到了解放;對民族工商業者,不光不沒收他們的資產,反而還通過加工訂貨等方式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
這些辦法,使國民經濟到1952年底就恢復到舊中國的最高水平,還迅速解決了國民黨留下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
外交上,盪滌了帝國主義的污泥濁水。新中國建立前夕,黨中央還在西柏坡的時候,毛澤東就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其中一條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他形象地把舊中國比作一間屋子,過去什麼人都進來踩上兩腳,藏污納垢,應該徹底打掃干凈,然後再請客。
所謂打掃,就是不承認舊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因為帝國主義侵略而失去的國家民族權益盡可能收回。在這之後,外國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享有的不正當權益盡數消除,曾經失去的國家主權和民族權益迅速回到中國人手中。
2. 結合中國近代史說一說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著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我們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視人民為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把黨作為人民實現其根本利益的工具,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我們黨始終把保障人民的國家主人地位、實現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與人民同心同德、水乳交融,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是任何敵對勢力都無法離間的。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必然選擇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矢志不渝地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近百年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可謂荊棘遍布,遇到的艱難險阻是中外歷史上少有的,但我們黨事不避難敢擔當,永葆斗爭精神,審時度勢、科學決策,以「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罷艱險又出發」的頑強意志,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作出了巨大犧牲,上百萬共產黨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奮斗贊歌。
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我們黨勝不驕敗不餒,不斷追求新的更大目標,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全國政權卻只視為「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後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
黨的十九大把原定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提前15年,馬不停蹄、只爭朝夕地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懈奮進,走完了發達國家用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路。我們黨這種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永不懈怠的奮斗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全國各族人民,全國各族人民由衷地把我們黨當作自己的「主心骨」。
3. 結合歷史事實,說明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原因是什麼
近代中國面臨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吞並的危險。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農民階級)、維新派戊戌變法(資產階級改良派)等都解決不了民族危亡問題,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直到中國共產黨產生,才真正出現了民族解放的曙光。沒有中國共產黨,中國就沒有真正獨立、自由和統一的希望。
「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這是孫中山在19世紀末面對中國現狀發出的悲愴而無奈的感慨。
不堪回首,擁有5000年文明史、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華民族,到了近代,陷入政治腐敗、軍備廢馳、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任人宰割的境地,遭到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所有中國人夢寐以求、矢志不渝的願望。近代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規定著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也決定著中國各政治力量的歷史地位:哪種政治力量能夠帶領人民實現這兩大任務,它就能夠成為引領中國歷史發展前進方向的領導力量,否則,即便是一時站在歷史舞台的中心,也必然如過眼煙雲般地退場。
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裡,對外受帝國主義的欺負,沒有民族獨立;對內受反動勢力的壓迫,沒有民主權利,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處於這樣重重壓迫之下的中國人民必須拿起槍桿子,建立和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義無反顧地進行革命的武裝斗爭,舍此別無他途。
歷史是公平的。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政治舞台上,歷史對各階級及其政治勢力都給予了表現機會。封建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先後在歷史舞台上粉墨登場,各社會階層都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從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到抗擊列強的義和團運動,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乃至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風起雲涌,「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但由於找不到正確的救國道路,這些斗爭都失敗了。
這些斗爭失敗的根本原因,還在於這些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太平天國雖然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高潮,但農民終究是農民,他們不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者,他們要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製造和維護絕對平均主義的經濟秩序,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烏托邦。
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階級,既沒有力量引發像西方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沒有力量徹底沖破封建生產關系的大網。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改造方案,終究只是「補苴罅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問題。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雖說推翻了清王朝,「起共和而終帝制」,然而由於民族資產階級自身軟弱性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也無法完成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不是偶然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勢力,革命任務艱巨而又復雜,迫切需要一個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來領導,這是近代中國歷史得出的結論。
俄國十月革命使正在探索民族出路的中國人看到了「沉沉深夜」中的光明前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先進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有了以科學理論為行動指南的,有嚴密組織紀律性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先進政黨的指導。一個全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現,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的希望、新的生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90年來,黨領導人民做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三件大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由此實現了「三大歷史性轉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三件大事」和「三大歷史性轉變」,是根本改變中華民族命運、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變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中國共產黨成立為界,中華民族的歷史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此之前,中國社會不斷沉淪,國家景況一天一天壞下去,在此之後,中華民族復興浪潮不斷高漲,國家景況一天一天好起來;90年前,中國人民面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災難深重的舊中國,90年後,中國人民擁有的是一個生機勃勃、走向繁榮昌盛的偉大社會主義祖國。這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適應了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時代大勢;黨為之奮斗的綱領、目標,代表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不是上天賜予的,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4.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成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中國共產黨成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的原因是: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基礎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紛紛建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斗爭中實現的,不斷擴大和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陣地,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2、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產業工人已達200萬人。五四運動中,他們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並發揮了巨大威力,實現了從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變。五四運動以後,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表明中國無產階級建立自己政黨條件日趨成熟。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五四運動後,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深入工人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從1920年起,他們開始著手建黨活動。在中國最早籌建無產階級政黨的是陳獨秀和李大釗。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黨小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成立中國共產黨奠定了基礎。
4、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從各方面給予的實際幫助,從外部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4)歷史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
1、思想基礎
十月革命勝利後,一批先進分子「以俄為師」,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2、階級基礎
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組織基礎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第一個早期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在上海建立的。
4、外部條件
共產國際的幫助。
5. 考研政治答題思路:中國歷史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
一、歷史決定了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走向富強
二、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創造歷史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在帶領並依靠人民不斷
開創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進程中,確立並鞏固了自己的領導和執政
地位
三、中國共產黨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始終接受歷史和人民的檢驗與選擇
總的來說,黨的性質、宗旨,堅定了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黨為領導核
心。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但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長期執政是所有政黨追求的目標,共產黨也不例外.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已經在適應執政環境,加強執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當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經驗。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和戰略高度,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鮮明地提出來,自覺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與時俱進的先進的政黨。
由此可見,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6. 為什麼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一、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1、馬克思主義具有其他「主義」所沒有的真理力量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它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而且指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使命,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求自身解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雙重訴求,也成為中國人民檢驗一切「主義」的試金石。
3、十月革命把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正當中國人民在苦悶中摸索、在黑暗裡奮斗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了。十月革命給左右碰壁的中國先進分子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二、選擇共產黨的原因:
1、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之前,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雖然,有的階級和政黨做出了反抗的努力,但都沒能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肩負起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任。經過28年的艱苦鬥爭,建立新中國,使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
2、堅定地捍衛國家民族利益。
1922年,黨的二大就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大革命時期,喊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第三天,黨中央就通電全國,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3、真誠地解決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民生問題。
在大革命後期,就試圖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
7.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
因為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我國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下,對兩大歷史任務有著最深的體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歷史,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7)歷史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擴展閱讀: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因此也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准備。近百年歷史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就能有力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和風險挑戰,就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形成強大合力。
面對新的風險考驗,我們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道路不偏、旗幟不改、顏色不變,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未來將繼續證明這一選擇的正確性。
8. 怎樣理解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1911年10月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它旨在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這不是陰謀,這是陽謀。中華民族錯過了很多機會,中華民族還有很多機會。」想必這就是我們今天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最深遠的重大意義。
回顧歷史是為了展望未來。此時此刻我們更加感到,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要想把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積弱積貧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文明、富強、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絕對辦不到的。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緊緊團結和依靠人民建設好自己的國家,才能抵禦各種風險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歷史為什麼要選擇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同志在《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中指出:「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這個「新」字包含太多的東西,但歸根到底是四個方面:一是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新型政黨。二是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三是黨的成立就把開展工人運動作為中心任務。四是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景,為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邁進指明了方向。
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人為何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筆者看來,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值得追問。
對中國幾千年輝煌歷史的深入研究。回首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中國共產黨自覺承擔起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辟了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面對蘇東劇變、世界金融危機、嚴重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中國共產黨都能及時作出一系列正確的決策和部署,化解風險,克服困難,確保了社會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定提高。
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深切透悟。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到自己的旗幟上。在探索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始終以思想理論建設為根本建設,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絕對化和庸俗化,致力於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不斷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使黨的理論和實踐始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把握。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中國共產黨誕生那天起,就始終堅持與人民群眾緊緊地站在一起。共產黨深知,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說,什麼時候堅持了群眾路線,黨的事業就發展,什麼時候背離了群眾路線,黨的事業就遭受挫折。善於聽取各方面意見,聯絡各方,團結各方,海納百川,是我們黨的高明之處。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極是:「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
對自身前途命運的深謀遠慮。黨成立之時,只有7個共產主義小組、53名黨員。僅僅是民國初期中國政壇上100多個政黨中的一個。其不斷成長壯大,既來源於它始終不渝對先進的追求和保持的奮斗,更來源於把自身建設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法寶來珍視。居安思危,決不懈怠,與時俱進,不斷開拓,永葆黨的青春與活力,是黨在新形勢下深思熟慮之後作出的科學判斷。這既是自身建設的需要,也是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提出的具體要求。
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但共產黨人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要保持長期執政,就得不斷抓住新機遇,不斷創造新優勢,不斷開創新局面,不斷取得新成就,不斷贏得新勝利,這樣才能應對長期執政的考驗與挑戰,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建設好自己的國家,才能讓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9.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
官方說法是這樣的:
洋務運動、太平天國、義和團、戊戍變法、辛亥革命……屈辱的歲月,悲壯的抗爭,證實了:
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未能是中國革命走上成功的道路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因為:1.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資本主義道路謀求強盛,
2.中國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極力反對中國搞資本主義。
歷史選擇:
辛亥革命已經是我國資產階級最有成果的運動了。但這又能怎樣?革命後,袁世凱復辟,國民黨分裂、癱瘓,「資本主義」慢慢偏離美好的初衷。直到國共合作,國民黨才重現一絲生機,提出「節制資本」,防止中國被少數資本家壟斷。
孫中山考慮:不該走西方資本主義的老路,否則必將還有一次流血的社會主義革命。(明眼人在這時已經發現,我們終究必須用社會主義來救國。)然而,掌握全國政權後,國民黨背叛國共合作,並繼續背叛孫中山的初衷。當然,這么做沒有好下場——實踐證明了:國民黨不能讓我國獨立、擺脫帝國主義統治。(國民黨自己的生存還要靠帝國主義扶植。)這樣,我國就只能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怎麼能變成資本主義社會呢?
江首長曾經入木三分地剖析歷史: 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現在,中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統治者喪權辱國,社會戰亂不斷,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飢寒交迫。在後八十年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空前團結和組織起來,沖破重重難關,革命斗爭不斷勝利;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會地位、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先進性決定的,是在長期艱苦鬥爭中形成的,是人民經過鑒別做出的正確選擇,具有客觀必然性。 共產黨的綱領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1947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
劉少奇說:「他(蔣介石)那裡有三萬萬人,但沒有人擁護他,還反對他。我們有一億五千萬人,群眾自動參軍參戰,人力、物力、財力是無窮的……蔣介石靠美國,我們是靠老百姓。」果然,在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三大戰役中,支前民工達886萬,出動擔架36萬多副,大小車100萬余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