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歷史形成居民生活行走通道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八十三條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八十四條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八十五條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第八十七條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01.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Ⅱ 公元前841年,都城發生什麼,歷史上稱作什麼
公元前841年,是中國信史的埠年份, 此時在位的周厲王剛愎自用,行事暴虐封殺言論,對敢言其不是的國人實行高壓手段,《國語·周語上》有載:「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最終釀成「國人暴動」,導致厲王逃出王宮「出奔於彘」,由召公與周公二相行政,史稱「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是
國人暴動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共和元年」。「共和」這一新概念,當時是指不要國王了,有多位賢臣共同來執政,求得一種和諧與和平。這個「共和」制度肯定比周厲王一人獨裁好,是沒有疑問的。而且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每一位帝王的在位、駕崩時間,全部有了明確記載至到宣統退位(共計2752年),這也是世界史上沒有的。至於召公會不會實行他那十二條了解下情的辦法,沒有史書記載,不好瞎說。又過了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厲王死於彘。這時太子(姬靜) 也在召公家裡讀書學習長大成人了。周、召兩公就和大臣商量撤下了「共和」這個招牌,又復回了禹王的老傳統,擁立太子為周宣王。宣王繼位一開始十多年還算好。二十年後,他老爸周厲王的毛病又在他身上復發了。不再聽大臣的忠諫,結果打了一次敗仗,七年後去世。又換上了周厲王之孫(周幽王) 繼了位,這是西周最後的一位亡國之君。公元前的西周、東周姬家王朝長達790年,從公元前大約1046年(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周武王姬發,到公元前256年的周赧王姬延),它是一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比較牢固而又漫長可怕的奴隸、封建、以君為本的社會。
公元前841年,如果僅僅以年份而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年份記載。從此之後,中國歷史就進入了完全信史時代。而在這一年之前,在前面寫了好幾千年,明確寫出年份的也有一千多年,但那些年代,都是大致年份,並不是有文字確切記錄的年份。只有到了公元前841年,我們才敢於充滿信心地將哪一年的事歸於哪一年。感謝偉大的司馬遷先生,他以他的付出,為我們這些後世歷史工作者及愛好者,梳理出了一條准確的歷史通道。偉人千古。
當然,公元前841年之所以了不起,還不僅僅因為這一年是准確記年之始,這一年所發生的「國人暴動」,讓中國進入了一個「共和」時代。國人暴動的起因很簡單,那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上一節我們談到過,周厲王以其殘酷的統治,輔以特務手段,成功地使國內的老百姓再也沒人敢於抨擊他的暴政,不僅不敢抨擊,評論也不敢了,又不止不敢評論,說話都不敢了。讓人連話都不敢說的政府,不管他有多麼強橫的手段,也註定不長久。
說他在編纂史書時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關於紀年的書籍很多,但是他們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後的記載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公元前841年以後的確切紀年是可以確定的。
Ⅲ 走了十五年的道路算是歷史通道嗎
不算,歷史是很悠久的,是幾百年上千年的道路,15年時間太短了
Ⅳ 歷史上的貿易通道是什麼
絲綢之路::西漢起,中原與西域、歐洲的貿易、文化往來通道
茶馬古道:川、藏、顛等省區交流的商道大動脈
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通大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走的就是這條大道。它的形成和暢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Ⅳ 通道的歷史沿革
宋崇寧元年(1102)置羅蒙縣,翌年改稱通道。
來源有兩說:一說宋崇寧年間官史王祖道經略廣西,撫定「侗鄉」九百零七峒。結丁六萬四千,開通道路一千二百里,「自以為漢唐以來所不臣地,皆入版圖」。從此溝通了湘、桂、黔毗鄰地帶,因以改羅蒙為通道,並沿用至今。
二說自(靖)至廣西融,古無通,宋知誠周士隆,遣人由收溪(今樹團)小徑趨廣西,觀山川形勢,自而南三十里至佛子坡,廣西也。後均此入廣西,故稱通道。
據下鄉古文化「大荒遺址」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即有先民棲息繁衍。在漫長的社會演進中,隨著歷代封建王朝對西南邊陲的開發,這里的戰略地位日漸突出,天下有事,在所必爭。
唐、虞、夏、商、周等朝代屬荊川西南隅要服之地;春秋、戰國、秦時屬黔中部;西漢為潭城縣地三國;東晉、宋、齊、梁、陳十六國屬黔陽縣地;梁至隋為龍標縣地;唐武德元年(618年)為郎溪縣地;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置恭水縣,屬郎州,十四年更恭水縣為羅蒙縣,十年六更羅蒙為遵義,屬播州;五代後屬誠州,縣名無考;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置羅蒙縣(縣城設今縣溪鎮),改誠州為靖州,領縣三:首永平,次會同,次通道。通道縣名始於此,沿用至今。
元、明兩朝通道縣均屬靖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廢縣列入靖州。明洪武十三年5月(1380年)復置通道縣至今,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通道侗族自治縣於1949年10月20日解放,1950年通道屬會同專區,專員公署駐洪江。
1952年9月,撤消會同專區,建立芷江專區,專員公署駐芷江,通道屬芷江專區;同年11月,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專員公署移駐安江,通道屬黔陽專區。
1954年5月成立通道侗族自治縣。
1981年6月,黔陽專區改稱懷化地區,行署駐懷化,通道屬懷化地區至今。從宋崇寧二年起到1957年秋,歷代縣府均設縣溪鎮。
1958年冬,縣府遷雙江鎮,1959年靖縣和通道兩縣合並,縣名沿用通道侗族自治縣自治縣,縣府遷返縣溪鎮。
1961年春,靖縣、通道分設,縣府復遷雙江鎮至今。
Ⅵ 歐洲杯開戶有什麼不同的歷史通道嗎
我也是個球迷,雖然現在還不知道結果,但是我更看好德國!
義大利先擊敗比利時,後淘汰西班牙,實力不容小噓
德國水平整體也高於西班牙,這場比賽值得關注
同時德國在大賽已經很久沒贏過義大利了,義大利已成為德國人的一個魔咒
預測義大利2:1勝德國
德國隊(包括之前的聯邦德國)從未在大賽中擊敗義大利,即便算上友誼賽,德國隊上次擊敗義大利還是1995年的事,德國已21年逢意不勝。
比賽看點
德意乃足壇世仇,勒夫欲破逢意不勝魔咒
德意兩隊在大賽中數次相遇,德國從來沒贏過義大利。1970年世界盃半決賽、1982年世界盃決賽、2006年世界盃半決賽,義大利都是最後的勝利者。2012年歐洲杯半決賽,賽前呼聲極高的德國隊1-2意外輸球,兩隊再次結下樑子。大賽中,德國人為數不多的阻擊義大利的範例要追溯到1996年歐洲杯小組末戰,已鐵定晉級的德國隊0-0逼平必須贏球才能晉級的義大利,佐拉打丟了決定命運的點球。此番,勒夫欲帶隊驅除心魔。
歐洲杯4冠雙雄爭相走出頹勢
德國這次會好好踢嗎?
德國隊曾經被英格蘭逆轉後,戰車中場穆勒坦言:「我們大家有時候表現得都很懈怠,整體表現得比較保守。」但這次面對的是多年宿敵,德媒預估勒夫會更換多位中前場球場,德拉克斯勒、貝拉拉比、格策、穆斯塔菲等實力派球員將得到首發機會。問題是,義大利不同於英格蘭,德國已多年未勝宿敵,這次德國人會取勝嗎?
賽前言論
德國教練孔蒂說:「這次與義大利交手,結果很難說。當我們陣容齊整時,表現會更好一些,比如因傷錯過世界盃的羅伊斯和京多安,他們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Ⅶ 絲綢之路是古代什麼的通道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Ⅷ 世界上最古老的東西貿易通道是什麼
絲綢之路。
Ⅸ 歷史長廊指什麼
【一】樓上二位望文生義,此「長廊」非彼「長廊」。並不是具體的指某一種建築或者是某一地域。
你們都錯在把長廊釋意為某一地域是不對的片面的。
【二】歷史長廊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抽象的概念,算是一種形容類的詞語。大體的意思即為在人類過去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的長久時間。也可以用「歷史長河」代之。
【三】歷史長廊要拆開分析,長廊 二字是用來修飾 歷史 的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謝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有關 文學 歷史 傳媒 電影 的問題 會盡力幫您解答。
Ⅹ 哪個兄弟知道啊歐洲杯開戶有什麼不同的,通道歷史通道嗎
狗兒就是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