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壽縣古城有多久的歷史了
壽縣古城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介於北緯31度54′-31度40′,東經116度27′-117度40′之間。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全縣轄25個鄉鎮,總人口127萬人。耕地面積187萬畝,可養水面36萬畝。 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地貌多樣。北部邊界地帶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八公山森林公園;北、中部為淮河沖積平原;西北部沿淮河、淠河地帶為窪池;東南部為崗地。境內湖河縱橫,水面佔全縣總面積的1/4。其中,瓦埠湖為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水質清純,物產豐饒。土壤多為黃棕土、水稻土、湖土和砂礓黑土。年平均氣溫14.8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0.7攝氏度,7月平均氣溫27.9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906毫米,無霜期213天。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全縣文物古跡160餘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在級以上文物達6000餘件。歷史名人輩出,文化底蘊豐厚。198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壽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鉀長石、紫雲石、鐵砂和礦泉水等,儲量豐富,品位較高。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為安徽省重點旅遊發展城市,擁有涉外三星級賓館——壽州賓館,古跡名勝遍布於四大旅遊景區,即:八公山森林公園景區、古城景區、安豐塘景區和瓦埠湖景區。
滿意請採納
㈡ 壽縣古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它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瓮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牆有密切關聯的「舐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為全國七大古城牆中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牆、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東為「賓陽」、南為「通淝」、西為「定湖」、北為「靖淮」。四門原都有護門瓮城。城牆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
㈢ 安徽壽縣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不要說太多我只需要知道數字過去到現在多少年就好。
公元前662
㈣ 壽縣古城什麼時候建的
壽縣是歷史名城,有據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
㈤ 壽縣有怎樣的歷史與發展
壽縣位於皖中腹地,淮河中游南岸,國土面積約2986平方千米,人口約124萬人,東與合肥市相連,北與淮南市毗鄰,與阜陽市隔河相望。作為戰國古都,西漢古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壽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末期,楚考烈王遷都於此。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西漢時,淮南王劉安(西漢思想家、文學家,傳說是豆腐的發明者)還曾在此立都。劉安墓便位於八公山下。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他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
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葯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
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鴻篇巨制《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
㈥ 壽縣一共有多少年歷史,不要分析。
史料載:「夏禹定九州,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大禹於公元前約2050年建立夏朝, 距今約4000餘年 。也就是說,壽縣從有史料記載的,到現在有4000多年了,歷史悠久。
㈦ 壽縣古城的介紹
壽縣古城,位於安徽省淮南市,淮河南岸,依八公山。介於北緯31°54′-31°40′,東經116°27′-117°40′之間,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壽縣古城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是中國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㈧ 壽春(壽縣)曾是哪些朝代國家的古都
楚國。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8)壽縣古城有多久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壽春鎮坐落於淮河中游南岸,背靠流傳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歷史傳說的八公山,東隔淝水之戰古戰場與煤城淮南相鄰。S203線、S301線和合阜路三條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壽春鎮曾為楚國故都,歷史悠久,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牆,華東地區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佛教報恩寺,楚文化博物館,八公山帝母宮、黌學等,古建築群19處,還有楚王、淮南王等古墓葬,壽春城等古城遺址。
其中,古城牆、壽春城遺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春鎮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新建的壽春楚文化博物館藏量相當於全省其他縣級藏量的總和,屬國家一級文化160多件,三級以上文物達6000餘件,其中不乏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越王劍、金棺、銀棺等稀世珍品。
㈨ 壽縣古城有那些
安徽省壽縣的古城牆,在6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城池中,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它的生命力由於它肩負抗洪、御敵而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歷史感、凝重感和深邃感鑲嵌在每塊城磚中,它記載了古城滄桑的風雨、前進的步伐與城和人患難與共的歷程。1991年安徽發生特大洪災,這座淮河邊上的古城,被無情的洪水圍困50多天,市民可在城牆垛上濯足洗手,城內卻安然無恙,一切運轉如常,古城牆的抗洪作用,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
壽縣是戰國晚期楚國的都城,稱郢都或壽春,至今已經歷2200多年歲月,今日壽州城的城牆,是南宋嘉定年間重建的,它是楚時壽春城西北角的一部分。如果細心觀察,仍可從城牆上看到印有「建康都統許俊」字樣的城磚。人間常風雨,世事多滄桑,幾經戰爭的煙火和無情洪水的侵蝕沖刷,給古城池留下了斑駁的色彩和歷史的印痕。
㈩ 壽州古城牆的歷史
隋文帝楊堅為伐陳軍事需要,於開皇八年(588年)在壽春置淮南行台省。翌年,平陳後撤行台省,置壽州總管府。治壽春。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為壽州,州治設壽春,初轄壽春、安豐兩縣,後增轄霍邱、霍山、盛唐(今六安)三縣。屬淮南道。
五代十國時,吳國以壽縣為忠正軍,南唐以壽州為清淮軍。顯德四年(957年)三月,後周攻克南唐所屬壽州,周世宗以其難克,遂徙城下蔡為治所,而復其軍為忠正軍。
宋高宗南渡重又恢復舊治。宋時歷屬淮南路、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以後,同時為壽春府治和安豐軍治。
金朝時屬南京路。
元時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後屬安豐路總管府,治壽春。
明初置壽春府,屬江南行省,不久改為壽州,屬江南行省臨濠府,繼之先後直隸中書省、隸中立府、隸鳳陽府,均稱壽州。
清初依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