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文化名城之南京有哪些歷史遺跡
有:南唐二陵 、明孝陵、六合文廟、夫子廟、雞鳴寺等。
1、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包括李昪及其皇後的欽陵和李璟及其皇後鍾氏的順陵,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於1950至1951年由南京博物院組織發掘,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唐二陵相距約100米,均依山為陵,岡阜環抱,形勢甚佳。由南唐江文尉和韓熙載設計。東為欽陵,西為順陵,二陵均為磚結構多室墓,早年多次遭到盜掘,但陵墓建築完整。
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俑、舞俑以及各種動物俑,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南唐二陵發掘有600多件文物出土,其中玉哀冊、陶俑等尤為珍貴。玉哀冊記錄了封建帝後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據。為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的帝王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墓。因皇後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後」,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3、六合文廟
六合文廟位於南京市六合區,又名學宮,始建於唐咸通年間,規模居中國第五。文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
另外還有奎星亭、照壁、泮池、靈欞門、戟門、東西廡、崇聖堂、明倫堂等古建築,總面積為8000平方米,是江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築。以文廟為首的萬壽宮、清真寺等古建築群,古韻深厚,是六合重要的文化積淀。
4、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
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佔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
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
故有「六朝金粉」之說。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這里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5、雞鳴寺
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又稱古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雞鳴寺歷史可追溯至東吳的棲玄寺,寺址所在為三國時屬吳國後苑之地,300年(西晉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辟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里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
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舊屋,擴大規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題額為「雞鳴寺」。後經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間擴建,院落規模宏大,佔地達百餘畝。後來古寺毀於咸豐戰火,雖同治年間重修,規模已大大縮小,但香火卻一直旺盛不衰。
1958年改為尼眾道場。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依明清時規模形制,雞鳴寺逐步恢復並對外開放,成為南京一重要寺院。1992年,《新白娘子傳奇》劇組因當時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來到南京古雞鳴寺借用葯師佛塔來拍雷峰塔相關劇目。
『貳』 南京的歷史
南京歷史悠久。50萬年前,今東郊湯山葫蘆洞一帶已有被後世稱為「南京人」的原始先民活動。3000多年前,沿江河一帶已相當密集地分布著被後世稱為「湖熟文化」的青銅器時代的居民聚落。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境設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地方建置。
1、公元前541年,吳國在今高淳區境建瀨渚夷,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後,吳國在今主城朝天宮一帶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作坊,稱「冶城」。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翌年築城於秦淮河口,後世稱「越城」,是為南京主城區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敗越國,占其地建金陵邑,築城於石頭山(今市內清涼山),為南京主城區政區治所建置之始,南京自此得名「金陵」。
2、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改金陵邑為秣陵縣。212年,孫權在楚國金陵邑故址石頭山築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稱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大業」。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後於229年10月遷都建業,是為南京建都之始。1368年,朱元璋在此(時稱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實行南北兩京制,於應天府置南京,是為南京地名之始。
3、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3日,廢江寧縣、上元縣,置南京府。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為首都,改江寧縣主城部分為南京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1952年9月,南京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南京為省會。1990年,南京市為計劃單列市,被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撤銷省會城市計劃單列。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為副省級城市。
(2)南京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上,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代於此立都,後又經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建都,南京成為融南北風情於一體的全國性大城市,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政府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南京條約》)。1937年12月,侵華日軍侵佔南京,進行長達6個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殺,被害軍民30萬人以上,牢記歷史,勿忘恥辱。
『叄』 南京的悠久歷史有哪些
我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才決定去南京的,不過除了明朝,還有很多歷史在裡面,給你點兒官方的說法吧!
想了解更多,可以Hi~~~~~~~`
南京城山環水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472年,越國在此建城.公元333年,楚威王聽信方士之言,將金棺埋於獅子山北,金陵之名由此而得.三國時期,諸葛亮為聯吳撫曹,曾勸說孫權定都南京,並說"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已有2470多年建城史,與北京,西安,洛陽並列為我國四大古都.歷史上先後有十個王朝定都南京,分別是: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南唐,明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故稱"十朝都會".。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南京這座城市特色作簡單的概括,那就是「古、大、重、綠」四個字。「古」,是指南京是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大」,南京是中國的十大城市之一,有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還有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城牆;「重」,南京在歷史上、地理上都佔有重要的位置;「綠」,南京植被良好、綠化先進,是中國數一數二的綠色城市。因此,南京這座城市的特色又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即:梅紅松綠市,虎踞龍盈城。
『肆』 南京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2500年啦,只不過原來不叫南京,後來改的。南京從公元前472年越國大夫范蠡築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歷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王朝在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國、三吳佳麗城」的金粉之地,史稱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因此,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伍』 六朝聖地南京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樣的
南京是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素有「十朝都會」之稱。南京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地理位置險要。城北有長江橫卧,城東有鍾山屏陴,城南有十里秦淮,城西有清涼山雄踞,古代即有「龍蟠虎踞」之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南京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考古發現表明,大約在六千年前南京市區的中心鼓樓崗一帶,就有原始居民居住。考古工作者曾先後在這里挖掘了面積約11萬平方米的北陰陽營原始村落遺址。在南京市所轄的大江南北兩岸,已經發現了大約兩百處這一時代的村落遺址,尤以秦淮河中游的江寧縣湖熟鎮一帶最為密集。故有「湖熟文化」之稱。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即在此建築冶城,專事冶鑄。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角長干里築「越城」,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2470年歷史。212年,三國時期的吳主孫權在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礎修築了石頭城。它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229年孫權在此建都,始創建業城,這是南京作為都城的正式開始,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堆土為牆,城門用竹籬編成,雖屬草創,頗具規模。在都城裡,孫權建太初宮居住。到東晉時,改建業為建康,並在東吳建業城的基礎上,改土城為磚城,建新宮稱建康宮。
南朝的宋、齊、梁、陳的都城都是在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並把建業改名叫建康。建康宮圍有三套宮牆,宮殿建築得更為富麗堂皇,統稱為「台城」。據考證,今天在雞鳴山後的一截「台城」,就是建康都城遺留下來的。出宮城由建康都城的宣陽門,南到秦淮河上的朱雀航為「御街」,一路上拱衛著大小官廨和軍營。秦淮河兩岸的居民區,商業繁華,市屋櫛比,據傳東晉大士族王、謝的府第就在烏衣巷裡。這種把王室宮城、官府衙門同居民百姓分開的都城布置格局,為後來隋唐時代有計劃、大規模建設長安、洛陽所取法。而南北御道為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宮城前面的東西橫街與御道構成「丁」字形骨架。這種布局手法一直流傳到明清的北京城,成為封建時代都城的基調。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皆定都於建業,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稱帝,建都南京,是南京建稱之始,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的首都,朱元璋營建的這座南京城全長30.67公里,高14~1米,城基寬14米左右,頂寬4~9米,全部用磚石砌成。城的規模宏大,把六朝的建康城、石頭城和南唐的金陵城統統包括在內,並向東、向北擴展,依山臨江,氣勢雄偉,構成14世紀世界上第一大城。城垣南北長,東西窄,周垣曲折,不拘泥於我國歷代方城的傳統規格。它西南以南唐的金陵城為基礎,使內外秦淮河流貫於城內外。城南面倚聚寶山(雨花台),東面擴到鍾山西麓,把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都圈人城內,然後沿後湖西岸向北繞過獅子山南下,依馬鞍山、清涼山等西部低丘作西界。開城門13座,其中以聚寶門(今中華門)、通濟門、三山門(今水西門)最為宏偉,均有四重門券的瓮城。聚寶門上建有高大的城樓,城門上有千斤閘,城牆上設有23個藏兵洞。直到今天,我們還可看到它的雄姿。
南京城裡的皇城為正方形,內有宮城。皇城以一條南北的中軸線為全城的骨幹。南以正陽門(今光華門)為起點,經洪武門、承天門到午門,建一條寬直的大街。午門外,左太廟,右社稷壇。從午門經內五龍橋到奉天門,即進入宮城。從宮城的北門後宰門到玄武門出皇城,北去便是南京城的太平門了。皇城的兩側為東華門與西華門。東華門正對著南京城的朝陽門(今中山門)。這座皇城後來統稱為明故宮。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火,今天只能看到午朝門、內外五龍橋一些遺跡了。朱元璋建成南京城後,又在它的外圍營建外郭。外郭把聚寶山、鍾山、幕府山等都包納在內,全長約60公里,以土壘成,開18個城門。這座外郭早已被毀,只留下一些城門名稱作地名。例如江東門、安德門、麒麟門、姚坊門(堯化門)等。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於此,改名天京。1921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至此,共有十個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稱「十朝都城」。
千餘年來南京一直是人口密集、經濟繁盛的地帶,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晉至南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帶來商業繁榮。都城內外的大小商市有100多個,商品的范圍相當廣泛。與海外諸國的經濟文化更加密切。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當時的建康成了一座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當時建康有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4座學館,佛學、道家思想、書法、繪畫、雕塑、數學、天文、化學和醫葯學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思想家范縝;文學家郭璞、沈約和謝靈運;文藝評論家劉勰、肖統和鍾嶸;史學家范曄、裴松之和肖子顯;佛經翻譯家法顯、寶去和佛馱跋陀羅;道家兼化學和醫葯學家葛洪和陶弘景;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雕塑家戴逵父子;繪畫家顧愷之;數學兼天文學家虞喜和祖沖之父子等先後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隨著佛教在江東逐漸盛行,六朝時期建康城內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詩人杜牧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當年建康城郊,帝王的離宮園囿,大族的府第別墅,與佛寺和陵墓錯落其間,形成所謂「六代豪華」的繁榮局面。在明朝時期,尤其是明初的53年間,南京經濟、文化發展迅速。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當時城內有100多個工商行業,尤以絲織業最為發達。除此之外。明代南京的建築業和造船業是兩項規模巨大的官營手工業,明代南京的雕版印刷業亦聞名全國。
南京建城2000多年,作為首都450餘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下了歷朝歷代的眾多遺跡,記載著驚心動魄的史話,傳頌著可歌可泣的偉績,為中華民族發展史寫下無數光輝的篇章。
『陸』 關於南京的歷史
南京一帶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35-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跡。溧水縣神仙洞發現了距今1萬年以前的「溧水人」遺址。
約7000-8000年前,出現了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今棲霞地區已有農業文明產生。在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3000多年前,已經相當密集地分布著青銅時代的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鎮一帶較為集中,被稱為「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敗越國,於石頭山築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稱亦因此而得名。
秦漢時期,南京地區隨經濟發展而建縣漸多。漢末三國鼎立之初,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9月即遷都於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
公元317年,晉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以建康(今南京)為國都,這是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時期。此後,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定都建康,史稱「六代豪華」,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稱。
公元937年,南京成為南唐的首都,稱為江寧府,這是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期。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以「應天」為「南京」,第一次成為一統天下的全國首都。由此,南京城市發展進入又一高峰期,南京都城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城。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於此,改名天京。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
「金陵自古帝王州」,從中古到近現代,繼孫吳之後,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稱「十代故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文化遺產。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2年9月,南京為江蘇省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87km²,2017年建成區面積1398.69km²,常住人口833.5萬人,城鎮人口685.89萬人,城鎮化率82.3%,是長三角及華東唯一的特大城市。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中部地區,江蘇省西南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東),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一帶一路」戰略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節點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
地理坐標為北緯31°14″至32°37″,東經118°22″至119°14″。市中心新街口地理坐標為北緯32°02'38"、東經118°46'43"。 總面積6587.02km² ,2017年建成區面積1398.69km²。
南京地貌特徵屬寧鎮揚丘陵地區,以低山緩崗為主,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佔4.3%,崗地佔53%,平原、窪地及河流湖泊佔39.2%。
寧鎮山脈和江北的老山橫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崗地南界的橫山、東廬山。南京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南京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對濕度76%,無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為梅雨季節。年平均溫度15.4°C,年極端氣溫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柒』 誰能介紹一下南京的歷史
南京( http://nanjing.ecitymap.cn/ )是江蘇省省轄市,古稱金陵,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江蘇省西南部。東距上海市300餘公里。介於北緯31°14′~32°37′,東經118°22′~119°14′之間。東鄰鎮江市,西鄰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連揚州市。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餘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餘公里,轄區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13平方公里。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城,與西安、洛陽、北京並稱為我國四大古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東郊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的冶鑄重鎮。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復國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古城。公元前333年,楚滅越,盡取吳故地,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為秣陵縣。漢初為楚王韓信的封地。229年,三國吳從武昌遷都建業,開創南京建都史。317年,東晉立國,定都建康。420~589年共170年間,南朝宋、齊、梁、陳(史稱六朝)均以南京為都。而後,五代時南唐和明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史稱「十朝故都」。其中,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計54年,1421年首度北遷後,南京被作為陪都直至明朝滅亡。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國家計劃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劃單列,國務院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南京文化遺存眾多,文化積淀深厚,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歷經朝代更替,曲折坎坷,僅城市名稱就有過金陵、秣陵、揚州、丹陽、江乘、湖熟、建業、建康、江寧、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變頻繁為國內罕見。其間既有過令人仰止的輝煌,也有過任人宰割的衰敗。境內文物古跡眾多。越城、金陵邑遺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牆等大批歷史遺跡,顯示出強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風景秀美。東南山巒起伏,西北江水環繞,城內綠樹成蔭,四十八景風光迷人,民俗風情引人入勝,已成為國家優秀園林城市、旅遊城市。歷史人物眾多。春秋時代的吳王孫壽夢、越王句踐、西漢開國大將韓信、三國吳主孫權、南唐後主李煜、南宋名將岳飛、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歷史痕跡。李白的詩歌、李煜的詞曲、王安石的美文,吳敬梓的小說等為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歷代在此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標志之一。中山陵、夫子廟及秦淮風光帶兩處景區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今日南京,盡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風采。雪松(市樹)、梅花(市花)輝映著雄偉的明城牆,綠蔭古都――南京,笑迎八方賓朋。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並稱「三大火爐」;秋天乾燥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 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南京已經形成四個比較突出的優勢: 一是區位優勢。南京地處沿海開放地帶和長江流域的交匯部,緊鄰中國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國國土規劃中滬寧杭經濟核心區的重要城市,在江蘇沿海、沿江、沿線開放戰略中處於樞紐位置,具有加速經濟國際化的有利條件。 二是交通通訊優勢。南京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和通訊樞紐,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五種運輸方式齊全,構成了立體化、大運量交通運輸網路;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數據通信、微波、衛星、光纖等組成了現代化通信網路。 三是教育科技優勢。南京是中國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 四是產業優勢。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已經形成了以電子、汽車、化工和一批地方特色產品為主導的綜合性工業體系。 南京也是長江三角洲僅次於上海的商埠重鎮,2007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80.46億元。 市花--梅花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討論決定,命名梅花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園新村、梅花山等富有歷史意義的梅花勝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經受了風雪嚴寒的考驗,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復甦,梅花綻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來。南京人賞梅、愛梅。梅花與雪松作為南京的市花、市樹可謂珠聯璧合。 市樹--雪松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討論決定,命名雪松為南京市市樹。雪松挺拔雄偉,品格剛毅,耐嚴寒和酷暑、深為廣大市民了解和喜愛。南京的雪松已有60多年生長歷史,在城市綠化中廣為種植,已成為全國繁育雪松的基地,做為市樹很具代表性。
『捌』 南京有多少年歷史
南京最初的歷史:35萬年;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說明35萬年前南京就是古人類聚居之地
南京建城的歷史:2484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距今已經兩千多年
南京首都的歷史:1783年;吳王孫權定都南京是公元229年,距今已經一千多年
南京明朝的歷史: 644年;「南京」最早出現在明朝1368年,距今已經六百多年
『玖』 南京發生的歷史重大事件有哪些
1853年3月29日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
1937年12月~1938年1月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南京大屠殺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
『拾』 南京的歷史有哪些
【楚秦王氣】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 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纏為秣陵侯。 【六朝古都】 211年,孫權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 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宋立國,都建康。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齊立國,都建康。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梁立國,都建康。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 【金陵情懷】 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以石頭城為蔣州,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 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唐初,杜伏威、輔公祏義軍占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歸化。杜伏威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升州。 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升州為江寧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1329年,改建康為集慶。 【開明之城】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為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留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留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天國風雲】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在今總統府一帶修太平天國天王府。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越過玄武湖眺望南京城[局部]
【博愛之都】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國首都。 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37年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 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對南京城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血腥屠殺。在暴行最猖獗的6個星期里,共殺害我30多萬同胞,強奸2萬以上的婦女,史稱「南京大屠殺」。 【故都重生】 1949年4月23—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 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 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國家計劃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劃單列,國務院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