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答案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必然結果,從舊式農民戰爭到封建統治階 級的自強自救運動,再到資產階 級改良和革 命的嚴重失敗,失敗證明它們都不能救中國,中國救亡圖存急需新的思想武器和先進理論。
(2)十月革 命使先進的中國人看到了運用蘇俄革命的指導理論來解決中國問題的現實希望和成功榜樣,十月革 命的示範作用使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放棄對西方資產階 級民主主義理論的追求,轉向以俄為師,走俄國人的路,接觸、傳播、接受馬克思主義。
(3)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開辟了道路。中國的先進分子是在比較、鑒別中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的思想武器的。
(4)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和相融性,易於為中國人民所理解和掌握。
(5)中國共 黨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同時,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紮根生長最關鍵的主觀條件。
㈡ 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拯救中國,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中經過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得出的歷史教訓和經驗總結。
(1)斗爭實踐——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後失敗。
(2)思想啟蒙——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結果;三次大論戰,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地位。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3)階級基礎——五四前後工人階級的壯大及其斗爭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階級基礎和實踐需求。
(4)外來影響——「一戰」的影響:「一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中國人對資本主義方案產生了懷疑;俄國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給陷於彷徨、苦悶的中國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標和建國方案,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這就是走俄國人的路,搞社會主義。
(5)內在條件——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
(6)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隨著中國的發展,本土文化意識的回歸也越來越強烈。
㈢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屈辱的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史,在苦難的日子裡,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那麼,為什麼最後中國人民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呢?這是中國人民經過實踐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證明了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不能救中國.
百日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改良運動不能救中國.
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國.
最後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了,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2.五四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錯綜復雜.但百川歸海,在各種思潮的相互比較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取得了主導地位.在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探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性,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而且對我們今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廣泛傳播並迅速地紮根,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先鋒與橋梁作用分不開的.五四運動前後中國之所以能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近代以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最終必然結果,而且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及其斗爭的實踐需要,更是當時國內外時代背景下中國思想界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弊端進行反思的正確抉擇.
3.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成為了一個以馬列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中國共產黨靠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終於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㈣ 7,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中國人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把俄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給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的志士仁人開辟了一條新路。於是,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在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救國思潮可謂風雲際會,各領風騷。然而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就和俄國革命的勝利以及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思維模式是分不開的。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盡管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帶有工具的色彩,僅僅是各種救國方案中一個而已。
2、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當時,中國可參考的模式只有歐美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的志士仁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同樣面臨著許多弊病,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只有完成「雙重超越」,才能趕上世界的步伐。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兒,也使得它較其它資產階級式的救國模式更容易為國人所接受。
3、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而其現實性(表現為合科學性和規律性)和中國的「重現世」的思維模式則不謀而合。所以,在極其緊迫的年代裡,中國人迫不及待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4、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在革命年代,假如沒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就很難想像;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就沒有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在這里,就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風俗習慣等,才有存在並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自己,以求得枯木開花。
5、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
㈤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條件,使史家得以站在時代的高度,確立史學研究的課題和方向,並不斷獲得新的理論原則、新的認識手段和方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創造歷史和認識歷史的社會實踐中檢驗真理,發現真理,發展真理,這正是新時期中國史學繁榮的基礎。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日益融合,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21世紀,外國各種史學理論與方法的引進,自然科學研究新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啟示,以及跨學科研究的開展等,在在使得中國史學及其思想的發展,進入到挑戰與機遇同在的復雜環境之中。
馬克思主義本身是發展的科學。史家們意識到自己面臨著雙重的社會實踐任務:創造歷史的實踐和認識歷史的實踐;二者緊密相聯:認識歷史是為了創造歷史,創造歷史才能夠認識歷史。
他們積極投入改革開放,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以唯物史觀最基本的原則——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實踐來檢驗一切社會科學理論的真理性,從而加深認識和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創造歷史的實踐又給認識歷史的實踐注入了生命。
(5)為什麼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
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
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它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
㈥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屈辱的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史,在苦難的日子裡,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那麼,為什麼最後中國人民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呢?這是中國人民經過實踐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證明了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不能救中國.
百日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改良運動不能救中國.
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國.
最後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了,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2.五四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錯綜復雜.但百川歸海,在各種思潮的相互比較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取得了主導地位.在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探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性,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而且對我們今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廣泛傳播並迅速地紮根,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先鋒與橋梁作用分不開的.五四運動前後中國之所以能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近代以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最終必然結果,而且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及其斗爭的實踐需要,更是當時國內外時代背景下中國思想界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弊端進行反思的正確抉擇.
3.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成為了一個以馬列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中國共產黨靠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終於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然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攻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可最終卻沒能被西方的無產階級所接受.那麼,為什麼會在中國這個封建社會大展拳腳呢?
我認為可以歸那為五點:
1. 中國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必須拔除;
中國社會封建歷史過長,中國人思想里的封建意識太牢固,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就開始尋求中國新的出路,進行了多次革命,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根除封建,不但要根除封建的社會形態,還要根除中國人的封建意識.當時的中國必須要有徹底的革命,那些沒能甚至不敢觸碰封建根基的改良運動、舊式農民起義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國的先進分子必將繼續尋求新的革命為中國來尋找出路.
2.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行不通;
上述提到的改良運動與農民起義就是在學習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二十幾年,其結果大家有目共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依舊沒有改變.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加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弊端與矛盾.因此,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
3.「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來是與當時全局的客觀形式、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爆發後,李大釗經過不斷地求索和鑒別,逐漸擺脫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思潮的影響,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率先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旗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十月革命促使了一部分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產生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曾說:「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曾經留戀過別的東西的人們,有些倒下去了,有些人覺悟過來了,有些人正在換腦筋.」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主要的貢獻,就是為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聯系了中國當時的社會實際特性把純理論的馬克思主義運用到革命中去.
4.五四運動的進一步推動;
五四運動前,還有很多先進分子並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給予肯定,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才在中國傳播開來的.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進行了反帝反封建,同時,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群眾結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使得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5. 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是歷史上的革命家為中國選擇的一條明智正確之路.雖然在這條道路上灑下了無數革命先驅的血淚,如今看來,那場革命已取得了完美勝利.然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還有很長,帶著祖先們的血淚我們新一代必將走得更遠,也必須走得更遠……
4.其一,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把俄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給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的志士仁人開辟了一條新路.於是,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在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救國思潮可謂風雲際會,各領風騷.然而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就和俄國革命的勝利以及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思維模式是分不開的.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盡管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帶有工具的色彩,僅僅是各種救國方案中一個而已.
其二,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當時,中國可參考的模式只有歐美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的志士仁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同樣面臨著許多弊病,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只有完成「雙重超越」,才能趕上世界的步伐.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兒,也使得它較其它資產階級式的救國模式更容易為國人所接受.
其三,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隨著現代化的到來,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受到了內在的挑戰.反思的結果就是從「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轉變,克爾凱克爾、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這種轉變的產物.馬克思運用科學的歸納方法來考察人類歷史,從而發現了歷史的規律,溝通了主客之間的鴻溝,真正凸現了人的主體意義,為人的自我實現找到了科學的道路.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而其現實性(表現為合科學性和規律性)和中國的「重現世」的思維模式則不謀而合.所以,在極其緊迫的年代裡,中國人迫不及待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其四,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在革命年代,假如沒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就很難想像;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就沒有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在這里,就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風俗習慣等,才有存在並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自己,以求得枯木開花.
其五,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隨著中國的發展,本土文化意識的回歸也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歷史方位,立場決定視野,全面接軌才能實現「雙贏」.現在一部分人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把本土文化當成沉睡的過去,或者乾脆標上「封建主義」的標簽而永不敘用.豈不知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具體的,而在馬克思本人那裡,階級斗爭也不過是工人階級爭取權利的手段而已,並不具備目的的意義.馬克思本人也並不是有意製造階級對立,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消除對立,實現階級之上的和平共處.遍觀我國當下的實際,階級斗爭已經成了歷史的一部分,轟轟烈烈的革命時代也成為過去.因此,只有摒棄斗爭思維,立足於幾千年的歷史傳統,促使馬克思主義全面與本土文化接軌,才是「雙贏」的出路.
可以看出,中國的現代化不能沒有馬克思主義.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就少了現代化的標尺,就失去了現代化的目標和方向.同樣,中國的現代化也不能沒有本土文化.拋棄本土文化,馬克思主義就失去了內在的生機和活力,中國的現代化也終將不可能實現.至於二者孰主孰副,我們大可把視野放的長遠一些,讓歷史和人民來決定.
㈦ 中國人為什麼選擇走馬克思主義道路
中國人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把俄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給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的志士仁人開辟了一條新路。於是,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
在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救國思潮可謂風雲際會,各領風騷。然而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就和俄國革命的勝利以及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思維模式是分不開的。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盡管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帶有工具的色彩,僅僅是各種救國方案中一個而已。
2、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
當時,中國可參考的模式只有歐美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的志士仁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同樣面臨著許多弊病,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只有完成「雙重超越」,才能趕上世界的步伐。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兒,也使得它較其它資產階級式的救國模式更容易為國人所接受。
3、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
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而其現實性(表現為合科學性和規律性)和中國的「重現世」的思維模式則不謀而合。所以,在極其緊迫的年代裡,中國人迫不及待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4、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
在革命年代,假如沒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就很難想像;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就沒有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在這里,就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
一方面,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風俗習慣等,才有存在並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自己,以求得枯木開花。
5、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
(7)為什麼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 。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中國化呢?首先,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了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我們就可以自然地推導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
反過來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將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互為依託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力量源泉。
其次,這也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後得出的鄭重結論。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怎樣學習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教條主義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做語錄,當作《聖經》,開口閉口「拿本本來」。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根據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來的。
生搬硬套地將它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社會,一定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這樣做,看起來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話的靈魂;看起來思想無比革命,實際上思維十分保守。
一旦採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用馬列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實踐這個「的」,理論科學,目標明確,這才叫做「有的放矢」。
用中國化以後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的實踐,就會做到無往而不勝。回顧我們黨的歷史,回顧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麼時候我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原則,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就一帆風順。
反之,什麼時候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形而上學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挫敗。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存在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觀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從實踐開始,實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縛,哪怕是曾經認為是正確的,後來被證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時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們的目標不變,採取何種形式都不重要。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是一種對社會的預測或規范,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不應當先入為主的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某種社會制度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則無往而不勝。
參考資料:
馬克思主義_網路
㈧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這是因為:
1、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萌芽,但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始終沒有發展為獨立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未完全斷絕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系,在政治上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力量,他們所具有的軟弱性、動搖性,決定了沒有徹底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能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來尋求生存和發展。
中國沒能發展成獨立的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狀況並沒有因國民黨的執政而改變。國民黨取得政權後,既沒有兌現它所許諾的「平均地權」,也沒實現它所聲稱的「發展民族工商業」,倒是依附於帝國主義、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資本和「四大家族」聚斂了大量財富,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對國民黨政權的完全失望,使中國的普通民眾和知識界堅定地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邊。民主黨派紛紛明確表態支持中國共產黨改造舊中國、開辟新道路的政治、經濟主張。甚至連主張第三條道路的知識分子也不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得到了工農大眾的支持,得到了知識分子的贊同,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擁護。
2、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的新特點促使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正處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中國要完成近代以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況。
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決定了中國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資本主義的吸引力不斷下降。而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蒸蒸日上。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在經濟危機打擊下,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華經濟掠奪,日本更是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民族危機促使人們尋找新的出路。
社會主義蘇聯為中國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制度選擇和新的社會樣板。因此,走俄國人的路,成為許多先進分子的共識。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迅速擴大,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3、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從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特性來看,農民階級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於他們的經濟和文化條件而帶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後性;民族資產階級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能力;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最革命、最有組織性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天然領導階級。
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只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其他哪個政治力量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解決中國實現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
無產階級作為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者,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必然要把這一革命引向社會主義方向。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在這兩個階段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綜上所述,中國之所以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不是由哪一個政黨、哪一部分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而是中國人民包括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士共同作出的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了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
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將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互為依託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