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數據結構的發展歷史
數據結構(data structure)是帶有結構特性的數據元素的集合,它研究的是數據的邏輯結構和數據的物理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並對這種結構定義相適應的運算,設計出相應的演算法,並確保經過這些運算以後所得到的新結構仍保持原來的結構類型。簡而言之,數據結構是相互之間存在一種或多種特定關系的數據元素的集合,即帶「結構」的數據元素的集合。「結構」就是指數據元素之間存在的關系,分為邏輯結構和存儲結構。[2]
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是數據結構的兩個密切相關的方面,同一邏輯結構可以對應不同的存儲結構。演算法的設計取決於數據的邏輯結構,而演算法的實現依賴於指定的存儲結構。[2]
數據結構的研究內容是構造復雜軟體系統的基礎,它的核心技術是分解與抽象。通過分解可以劃分出數據的3個層次;再通過抽象,舍棄數據元素的具體內容,就得到邏輯結構。類似地,通過分解將處理要求劃分成各種功能,再通過抽象舍棄實現細節,就得到運算的定義。上述兩個方面的結合可以將問題變換為數據結構。這是一個從具體(即具體問題)到抽象(即數據結構)的過程。然後,通過增加對實現細節的考慮進一步得到存儲結構和實現運算,從而完成設計任務。這是一個從抽象(即數據結構)到具體(即具體實現)的過程。[3]
研究對象
數據的邏輯結構
指反映數據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數據結構,其中的邏輯關系是指數據元素之間的前後間關系,而與他們在計算機中的存儲位置無關。邏輯結構包括:[1]
1.集合:數據結構中的元素之間除了「同屬一個集合」 的相互關系外,別無其他關系;[1]
2.線性結構:數據結構中的元素存在一對一的相互關系;[1]
3.樹形結構:數據結構中的元素存在一對多的相互關系;[1]
4.圖形結構:數據結構中的元素存在多對多的相互關系。[1]
數據的物理結構
指數據的邏輯結構在計算機存儲空間的存放形式。[1]
數據的物理結構是數據結構在計算機中的表示(又稱映像),它包括數據元素的機內表示和關系的機內表示。由於具體實現的方法有順序、鏈接、索引、散列等多種,所以,一種數據結構可表示成一種或多種存儲結構。[1]
數據元素的機內表示(映像方法): 用二進制位(bit)的位串表示數據元素。通常稱這種位串為節點(node)。當數據元素有若干個數據項組成時,位串中與各個數據項對應的子位串稱為數據域(data field)。因此,節點是數據元素的機內表示(或機內映像)。[1]
關系的機內表示(映像方法):數據元素之間的關系的機內表示可以分為順序映像和非順序映像,常用兩種存儲結構:順序存儲結構和鏈式存儲結構。順序映像藉助元素在存儲器中的相對位置來表示數據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非順序映像藉助指示元素存儲位置的指針(pointer)來表示數據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1]
數據存儲結構
數據的邏輯結構在計算機存儲空間中的存放形式稱為數據的物理結構(也稱為存儲結構)。一般來說,一種數據結構的邏輯結構根據需要可以表示成多種存儲結構,常用的存儲結構有順序存儲、鏈式存儲、索引存儲和哈希存儲等。[4]
數據的順序存儲結構的特點是:藉助元素在存儲器中的相對位置來表示數據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非順序存儲的特點是:藉助指示元素存儲地址的指針表示數據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4]
B. 簡單來說歷史學科中的社會結構是什麼
歷史學科的中的社會結構簡單的說就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較量,從古至今無一例外。
C. 一般寫歷史故事是什麼樣的結構
寫歷史故事要遵循時間的發展規律,公正客觀的對待每一個歷史人物,一般採用編年體來寫。在故事結尾可以適當的表達比較能使人認同的觀點,在故事中不要虛化,醜化或美化某個人。把盡可能多的空間留給讀者。
D. 砌體結構的歷史發展
砌體結構在我國應用歷史
砌體結構的歷史悠久,天然石是最原始的建築材料之一。古代大量具有紀念性。
砌體結構是最古老的一種建築結構。我國的砌體結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紀錄。在歷史上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它是兩千多年前用「秦磚漢瓦」建造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砌體工程之一;建於北魏時期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為高40米的磚砌密檐式塔;建於隋大業年問的河北趙縣安濟橋,凈跨37.37米,全長50.82米,寬約9米,拱高7.2米,為世界上最早的空腹式石拱橋,該橋已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選為世界第12個土木工程里程碑;還有如今仍然起灌溉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自豪和繼承的。 中國古代範例: 萬里長城、趙州橋、大雁塔
砌體結構量大面廣
解放以來我國磚的產量逐年增長,1996 年增至6200 億塊,為世界其他各國磚每年產量的總和。全國基建中採用砌體作牆體材料約佔90 %左右。在辦公、住宅等民用建築中大量採用磚牆承重。此外我國還積累了在地震區建造砌體結構房屋的寶貴經驗。我國絕大多數大中城市在6 度或6 度以上地震設防區。地震烈度≤6 度的砌體結構經受了地震的考驗。經過設計和構造上的改進和處理,還在7 度區和8 度區建造了大量的砌體結構房屋。
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的研究與應用
60 年代以來,我國黏土空心磚(多孔磚) 的生產和應用有較大的發展,根據節能進一步要求,近年來我國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在主要力學和熱工性能的指標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
近10 余年來,採用砼、輕骨料砼或加氣砼,以及利用河沙、各種工業廢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無熱料水泥煤渣砼砌塊或蒸壓灰砂磚、粉煤灰硅酸鹽磚、砌塊等在我國有較大的發展。
從90 年代初期,在總結國內外配筋砼砌塊試驗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在配筋砌塊結構的配套材料、配套應用技術的研究上獲得了突破,中高層配筋砌塊建築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作為粘土磚的主要替代材料和某些功能強於粘土磚的砌塊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國配筋砌體應用研究起步較晚,70 年代以來,尤其是1975 年海城- 營口地震和1976 年唐山大地震之後,對設置構造柱和圈樑的約束砌體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研究,其成果引入我國抗震設計規范。
砌體結構理論研究與計算方法
1956 年批准在我國推廣應用前蘇聯砌體結構設計標准。60~80 年代末,在全國范圍內對磚石結構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試驗研究和調查,總結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比較先進的磚石結構理論、計算方法和經驗。如1973 年頒布的國家標准《磚石結構設計規范》GBJ 3 - 73 ,是我國第一部磚石結構設計規范。1988 年頒布的《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J 3 - 88 ,使我國砌體結構設計理論和方法趨於完善。2002年1 月10 日發布的最新《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 - 2001 ,更加完善了砌體結構設計的理論和實際依據。最新《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11,自2012年8月1日起實施。 砌體結構的建築物用磚、石建造。如用加工的巨大石塊建成的金字塔一直保存到現代。其中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吉薩建造的三座大金字塔(公元前2723~前2563年),是精確的正方錐體,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6米,底邊長230.60米,約用230萬塊重2.5噸的石塊建成。 又如公元70~82年建造的羅馬大斗獸場(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平面為橢圓形,長軸189米,短軸156.4米,高48.5米,分四層,可以容納5~8萬觀眾,也用塊石砌成。中世紀在歐洲用加工的天然石和磚砌築的拱、券、穹窿和圓頂等結構型式得到很大發展。如公元532~537年在君士坦丁堡建造的聖索菲亞教堂,東西長77米,南北長71.7米,正中是直徑32.6米,高15米的穹頂,牆和穹頂都是磚砌。12~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集中了十字拱、骨架券、二圓心尖拱、尖券等結構形式。
中國封建時期採用磚木建造的寺院、廟宇、宮殿和寶塔等,體現了中國古代砌體結構的成就。其中磚塔是一種高層建築,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見彩圖)為磚砌單筒體結構;西安大雁塔(圖1)也為磚砌單筒體結構,高60多米,1200多年來,歷經數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河北定縣料敵塔高約84米,為磚砌雙筒體結構。著名的長城,其中一部分用燒制磚砌築。
在橋梁建築方面,中國隋朝李春建造的趙州橋是中國最古和當時跨徑最大的單孔空腹式石拱橋(見彩圖)。又如北宋時期建造的福建漳州虎渡橋,石樑最大跨徑達23米,梁寬1.9米、厚約1.7米,重達200噸,三根石樑並列為橋面,是中國古代最重的簡支石樑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砌體結構得到很大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住宅建築、多層民用建築大量採用磚牆承重(圖2)。中小型單層工業建築和多層輕工業建築也常採用磚牆承重。中國傳統的空斗磚牆,經過改進已經用作2~4層建築的承重牆。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採用振動磚牆板建造五層住宅,承重牆厚度僅為12厘米。在地震區,採取在承重磚牆轉角和內外縱橫牆交接處設置鋼筋混凝土抗震柱也稱構造柱,及在空心磚或空心砌塊孔內配置縱向鋼筋和澆灌混凝土等措施,提高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見牆板結構)。
傳統的石拱橋的跨度已大大增加而厚度相對減薄。用於公路的變截面空腹式石拱橋的跨度已達100多米。此外,還採用石砌拱壩和渡槽。如在福建省建造的橫跨雲霄、東山兩縣的大型引水工程中的陳岱渡槽,全長4400多米,高20米。在新結構方面,研究和建造了各種型式的磚薄殼。在新材料方面,研製了粉煤灰和煤矸石燒結磚,蒸汽養護粉煤灰磚和煤渣磚,以及灰砂磚等;採用和改進硅酸鹽砌塊及各種承重和非承重空心磚。在新技術方面,採用各種配筋砌體,包括預應力空心磚樓板。磚砌的特種結構如煙囪等也較廣泛應用。 70年代以來,在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對砌體結構的設計方法做了某些改進。如砌體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根據房屋的空間剛度,分別按剛性、剛彈性和彈性三種方案進行(見砌體結構房屋的靜力分析),使牆體在豎向和水平荷載共同作用下的內力計算更加接近實際情況。無筋砌體受壓構件的強度計算,改變了將構件區分為大、小偏心受壓的計算方法(見磚牆和磚柱),使計算更為簡便。
發展和趨向 採用高強度磚石和砂漿,用較薄的承重牆建造較高的建築物是現代砌體結構的主要特點。如瑞士在16層高的公寓建築中以15厘米厚的磚牆承重;並採用抗壓強度達40兆帕的特種BS磚建成18層高的公寓;採用抗壓強度達60兆帕、孔洞率為28%的多孔磚建成19層和24層高的塔式住宅建築,磚牆僅厚38厘米。英國用卡爾柯龍(Calculon)多孔磚,抗壓強度達35、49和70兆帕建成 11~19層高的公寓。美國用兩片9厘米厚的單磚牆中間夾7厘米厚的配筋灌漿層建成21層高的公寓;用灌漿配筋混凝土砌塊牆建成18層高的旅館。
預制磚牆板提高了施工機械化的程度,施工速度快,質量也易保證。預制粘士磚牆板的形式隨各國氣候和地理條件以及建築傳統不同而異,大多數用夾心式構造,少數用空心磚;有些用帶孔磚在孔內配筋灌漿;有些在內側用輕混凝土兼作保溫材料。牆板的大小和房間牆面的大小相同。預制磚牆板多用於低層居住建築,也用於高層公寓做承重牆或非承重牆。
砌體結構發展的主要趨向是要求磚及砌塊材料具有輕質高強的性能,砂漿具有高強度,特別是高粘結強度,尤其是採用高強度空心磚或空心砌塊砌體時。在牆體內適當配置縱向鋼筋,對克服砌體結構的缺點,減小構件截面尺寸,減輕自重和加快建造速度,具有重要意義。相應地研究設計理論,改進構件強度計算方法,提高施工機械化程度等,也是進一步發展砌體結構的重要課題。
E. 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揭示物質結構的奧秘
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世界,我們就會發現自然界存在著復雜繁多的物質,物質都在發生著變化。自然界的物質是否是由少數元素構成的?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什麼?這些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如何組成物質的?物質的結構與物質的性質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系?物質發生變化的本質是什麼?……相信你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人類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卻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而且,科學家們還在為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進行著堅持不懈的探索。
一、 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歷史
最早提出科學的原子概念,是英國科學家道爾頓(Dalton,J)。19世紀初,由於化學知識的積累和化學實驗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人們初步認識了化合物組成的一些規律。在些基礎上,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學說。他認為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可再分割,它們的性質在化學反應中保持不變。
1811年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Avogadro,J)在總結氣體化學反應體積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認為氣體分子可以由幾個原子組成。1860年國際化學界接受了50年前阿伏加德羅提出的分子假說,確立了原子分子論。它指明:不同元素代表不同原子,原子按一定方式或結構結合成分子,分子的結構直接決定其性能,分子進一步組成物質。
圖1-2 甲烷分子的結構模型
圖1-1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
到1869年已有63種元素為科學家們所認識,測定原子相對質量的工作也有了很大的進展,原子價的概念已得到明確,對各種元素的物理及化學性質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豐富。在此基礎上,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又把看來似乎是互不相乾的化學元素,依照原子量的變化聯系起來,發現了自然界的重要基本定律---- 化學元素周期律,從而把化學元素及其相關知識納入到一個自然序列規律之中,從理論上指導了化學元素的發現工作。到20世紀40年代,人們已經發現了自然界存在的全部92種化學元素。與此同時,人們又開始用粒子高能加速器來人工製造化學元素。
圖1-3 測定晶體結構的x射線衍射儀
十九世紀中葉,對有機化合物的認識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碳原子的四價、碳原子四價的立體結構、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價鍵的飽和性等相繼被發現,有機合成就可以做到按圖索驥而用不著單憑經驗摸索了。這對有機化學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至今它仍然是有機立體化學的基礎。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有了一系列的重大發現(如電子、氫原子光譜、放射性等),揭示了原子的內部結構和微觀世界波粒二象性的普遍性,使經典力學上升為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為化學提供了分析原子和分子結構的理論方法。
在實驗上,各種衍射和光譜等研究原子、分子和晶體結構的新方法層出不窮,為化學家認識原子、分子結構和性能積累了大量的實驗資料及一系列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從此,化學學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量子力學建立之前,科學家們建立了以下幾種原子結構模型。
二、 研究物質結構的意義
圖1-5 碳的幾種同素異形體的結構模型
金剛石是自然界硬度很高的物質;石墨質軟且能導電;純凈的C60晶體是一種半導體;巴基管具有非同尋常的高強度、導電性和熱穩定性。這些物質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為什麼性質和用途卻存在很大的差異?
物質性質的差異是由物質結構的差異所決定的。研究物質的結構,可以使我們很好地了解物質的性質;知道物質的結構,我們也可以根據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關系,預測物質的性質。
量子力學的建立和完善,測試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人們研究不同層次、不同尺度和不同復雜程度的聚集態物質的結構和結構與性能的關系成為可能。
圖1-7 DNA復制示意圖
材料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程度的標志之一。新材料的應用,不斷支持和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復合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納米材料、超導材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材料結構及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研究,對新型材料的研發和應用,對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及其重大的意義。
化學已較廣泛地進入生命科學,並為此已經或正在作出基礎性貢獻。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諾貝爾化學獎從1980年的DNA至1997年的ATP共有七、八項之多。生命科學中許多重大問題的研究,如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其相應功能的關系、若乾重要生物分子反應機制、酶催化機理、手性生物分子和手性葯物的作用機制、抗癌葯物的設計和篩選等,都需要依賴於化學科學中物質結構理論與分析測試技術的發展。
現代工業社會,化學工作者每年都在實驗室或工廠製造出成千上萬種化學產品,大約以每周製造7000種新化學物質的速度在增加著,使地球表面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物質。新物質的製造,一方面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化學家們為了實現用簡單的、安全的、環境友好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價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轉化為目標化合物的綠色合成方法,為了消除污染、節約能源、凈化環境,正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著各種具有極高的活性、選擇性並具有一定的使用壽命的催化劑,並在分子層次上研究催化機理,對催化劑結構的研究,對於認識催化劑的結構與催化性能的關系,揭示催化反應的機理,具有很大的幫助。
F. 建築結構的歷史與發展趨勢
對建築業現狀的剖析及其未來的預測 建築業分為「狹義建築業」和「廣義建築業」,狹義建築業主要包括建築產品的生產(即施工)活動,廣義的建築業則涵蓋了建築產品的生產以及與建築生產有關的所有的服務內容,包括規劃、勘察、設計、建築材料與成品及半成品的生產、施工及安裝,建成環境的運營、維護及管理,以及相關的咨詢和中介服務等等,反映了建築業整個經濟活動空間。文中所談的建築業是狹義建築業。其實,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建築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不可避免地具有宏觀經濟形勢相關性和政策敏感性,這決定了建築企業在制定戰略的時候,會密切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動態及各項經濟指標。各項數據表明,未來幾年裡—— 建築業發展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為10.9%,全年增幅預計不低於10%。而且,從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工業生產、建築、零售銷售等基本面情況總體保持良好,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未來幾年繼續快速增長的潛力很強。據專家預測,截至2010年的未來幾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有望超過官方制定的7.5%的目標。根據我國未來固定資產投資的狀況,對未來建築行業需求總量做出的預測是:到2010年,建築業總產值(營業額)預計將超過90000億元,年均增長7%,建築業增加值將達到15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左右。具體說來,未來建築業熱點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鐵路建設。「十一五」期間將是中國大規模鐵路建設時期,鐵路部門計劃續轉和新安排建設項目達200多個,其中客運專線項目28個,建設總投資12500億元人民幣。今年作為「十一五」的第一年,鐵路建設已經呈現出如火如荼的局面。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國完成鐵路基本建設投資621.9億元,同比增長1.9倍。其中鐵路基建大中型項目完成投資613.64億元,同比增長2倍。可以預見,我國鐵路新一輪大規模建設即將展開,隨著鐵路投資的放開,以及參與鐵路建設項目資質限制的松動,鐵路建設市場將成為建築企業另一個充滿機遇的細分行業市場。 公路建設。按照交通部已經確定的公路水路交通發展2020年以前的具體目標和本世紀中葉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公路基本形成由國道主幹線和國家重點公路組成的骨架公路網,建成東、中部地區高速公路網和西部地區八條省際間公路通道,45個公路主樞紐和96個國家公路樞紐;到2010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20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萬多公里;到2020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250多萬公里,高速公路達到7萬公里以上。因此,未來10-20年,應是我國路橋建設持續、穩定發展的時期。 城市軌道建設。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城市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完成的報告顯示,現在我國已經進入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目前,在國內40多座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已經有30多座城市開展了城市快速軌道的建設或建設前期工作,約有14個大城市上報城市軌道交通網規劃方案,擬規劃建設55條線路,長約1500公里,總投資5000億元。在「十一五」規劃中,未來全國特大城市的地鐵和輕軌通車里程將超過1500km,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 水運港口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港口、特別是沿海港口建設,一直保持著一個較快的發展趨勢。今年,各地按照「十一五」規劃的港口建設相繼開工,呈現出一片港口建設熱潮,而且投資規模都以百億元、千億元人民幣計算,水運港口建設方面逐漸呈現出建設規模大,投入資金豐富等特點。據了解,未來5年,交通部將進一步拓展資金渠道,擴大水運建設資金規模,加大對長江航道和內河港口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大規模的水運港口建設,以及對現有碼頭泊位的大型化、專業化改造,將為建築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和市場。 城市建設。首先,從城市化率來看,目前我國城市化率只有31%,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根據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中國人口增長的綜合分析,可以預測,未來20年內,中國城市化水平將提高到60%左右,這意味著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約1.5個百分點。其次,從我國城市的功能分區看,我國目前很多城市的功能分區並不合理,為了使城市土地價值最大化,必將對功能區重新劃分,而這將導致現在很大一批城市住房資源的重新優化配置,很多需要配套和重建。 房地產。近兩年,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房地產投資增速過猛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過熱的購房需求有所降溫,但從投資總量上看,房地產市場的建設需求仍是建築行業企業應重點關注的細分行業市場之一。參照我們過去二十餘年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以及住房改造速度,202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可能達到35平方米,即平均每戶現有城鎮居民還要增加10平方米多。
G. 西方古典史學的特點是什麼
導言:西方史學理論的發展及演變概貌
西方史學源遠流長、恢弘博大,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性的轉折和變遷。
第一次轉折:西方史學的創立。發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歷史與神話分離,產生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的古典史學。
第二次轉折: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西方史學從古典史學的人本主義轉向基督教的神學史觀。
第三次轉折:開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方史學從基督教的神學史觀轉向資產階級史學的人文主義史觀。
第四次轉折:發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史學理論的演變更為激盪復雜,產生了與傳統史學相對峙的新史學思潮。
第五次轉折:發端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標志著當代西方史學的形成。
第一節:古典史學(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
1、希羅多德與「社會文化史」傳統的開創。
人本意識、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則,奠定了西方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
2、修昔底德與「政治軍事史」傳統的確立。
將人類歷史獨立於天神之外的歷史觀念,成為西方建立科學的歷史學的基礎。
3、古典史學思想的發展特徵:
(1)倒退的、循環的歷史觀念。
(2)人本主義思想。
(3)「世界主義」思想。
(4)尚未取得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
第二節:基督教史學(公元5世紀——14世紀的黑暗時代)
基督教史學理論的價值:
1、系統提出了歷史「統一性」和世界史的觀念。
2、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歷史直進觀」和「歷史進步論」。
3、提出善惡沖突推動歷史進步的「歷史動力觀」。
3、創立體現歷史線形發展的公元紀年法。
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節:近代資產階級史學(14世紀——19世紀末)
一、人文主義史學(文藝復興時期14——17世紀)
人文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恢復古典史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2)重新強調歷史的垂訓意義。
(3)重視歷史敘述的體例。
重要流派:「修辭學派」、「博學派」。
二、理性主義史學(啟蒙時代17世紀——18世紀末)
理性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人類的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2)主張探索歷史的發展規律,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和評判歷史。
(3)提倡突破狹隘的政治軍事史,注意廣義上的社會文化史。
(4)提出系統的歷史進步理論。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爾泰《論世界各國的民族精神、禮儀和風俗習慣》、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綱》、康德《從世界主義者角度看世界歷史觀念》、維柯《新科學》
三、浪漫主義史學與歷史主義(十九世紀)
浪漫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歷史的連續性和繼承性。
(2)關注歷史發展的個性和獨特性。
(3)提倡用情感來取代理性,反對用抽象的理性原則來概括歷史。
(4)注重偉大人物和政治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歷史主義是浪漫主義史學的一個最重要內容。歷史主義的鮮明特徵:
(1)人類歷史是有機發展的過程,有著不可割斷的歷史連續性。
(2)對歷史現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態度加以研究,進行歷史的分析,具體了解個歷史時期的特點,承認它們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歷史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歷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體的歷史研究。
維柯的《新科學》開創了世界歷史主義。
赫爾德的「文化的歷史主義」。
蘭克與「政治的歷史主義」。
四、歷史哲學 (十八世紀以後)
所謂的「歷史哲學」,即是對歷史進行哲學的思考。指的是人們對於歷史不應該只以堆積史實為能事,還應該達到一種哲學的或理論的了解。
近現代的歷史哲學一詞,專指西方唯心主義的歷史哲學。唯物主義的歷史哲學則一般通稱為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
在唯心主義方面,歷史哲學一詞的涵義和內容,也隨著科學觀念和哲學觀念的變化而經歷長期不斷的演變,其演變的趨勢是從思辯的走向分析的。大體上,前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演變的規律或規劃是什麼?而後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知識或理解的性質是什麼?
思辯的歷史哲學——重要探討整個人類歷史的特徵、意義模式和規律等。是試圖在一大堆貌似雜亂無章的歷史事實的背後,尋求出理性的原則、規律和意義來。(前面所述各派大體上都屬於思辯的歷史哲學。)
思辯的歷史哲學特別關注的問題:
(1)歷史運動的模式。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進步的。
(2)歷史發展的動力。看法不一,或認為是人的理性,或認為是復雜的人性,或認為是英雄人物。
(3)歷史進程的目的和意義。認為歷史發展有明確的目的和終極意義。
代表人物:維柯、伏爾泰、赫爾德、康德、黑格爾,以及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文化形態史觀。
分析的歷史哲學——著重闡釋歷史學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質、方法、價值或作用。其出發點是:要理解歷史事實,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歷史知識的性質。歷史哲學的任務應該應該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對歷史的假設、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質進行反思。
分析的歷史哲學關注的問題,更多的是歷史認識是什麼,而不再是歷史本身是什麼;更多的則是人們是怎樣在認識歷史的運動的,而不再是歷史自身是怎樣運動的。對於分析的歷史哲學來說,更重要得多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對歷史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而是對歷史學的探討和解釋。
代表人物:布萊德雷、狄爾泰、克羅齊、柯林武德、波普爾等。
四、實證主義史學(十九世紀後半期)
實證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主張依照自然科學的模式建設歷史學,力圖使史學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追尋「一般法則」的科學。
(2)努力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反對歷史研究的「個體論」傾向。
第四節:當代西方史學(20世紀以來)
一、當代西方史學形成的特徵:
1、從傳統的「敘述型」轉向「分析型」。即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2、從研究「顯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動為中心,而轉向研究普通人和「社會底層的力量。
3、從狹隘的政治軍事史轉向探求社會歷史的「總體」與「結構」。
4、從個人在故紙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業方法轉為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技術。
5、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二、當代西方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流派及其理論:
(一)「新史學」的開端
法國卡爾。蘭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學」這一口號;法國亨利。貝爾創辦《歷史綜合評論》;美國魯濱遜與「新史學派」的建立。
(二)法國年鑒學派(三個發展階段)
1、創建階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費弗爾和布洛赫。這一階段奠定了年鑒學派的基本理論:
(1) 反對傳統史學迷信史學和史料的傾向。
(2) 提倡「總體史學」。即強調歷史研究的對象包含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 反對歷史研究以精英人物為中心,大力倡導「從下往上看的史學」,主張著重研究下層的普通大眾的歷史。
(4) 主張史學要按科學的程序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5) 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2、第二發展階段(1945——1968年)
是年鑒學派「制度化」和深化階段。代表人物為布羅代爾(1902——1985)。
布羅代爾理論代表作:《歷史和社會科學:長時段》、《菲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羅代爾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論」(歷史時間的理論):認為歷史時間可以分為相互聯系的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分別表述三個不同層次的歷史運動,而其中的長時段歷史也就是結構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只有藉助於長時段歷史觀,才能夠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類生活的全貌。
3、第三發展階段(1968年以後)
打出「新史學」的旗號,從此被稱為「年鑒——新史學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諾拉、夏蒂埃、勒韋爾。
年鑒——新史學派著重研究的理論、方法和領域:
(1)繼承了長時段理論,著重研究各種結構和變化緩慢但長期起作用的事物。認為只有通過長時段才能把握和認識推動歷史前進的潛在力量。研究領域是歷史人類學和精神狀態史。
(2)重視歷史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
(3) 進一步拓寬歷史研究的領域,更潛心於細小的課題。
(4)重新強調政治的作用,承認事件的重要意義。
(三)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即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代表人物有多布、希爾頓、希爾、霍布斯鮑姆、湯普森。
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共同性與理論特徵:
(1)熟悉馬恩著作,信仰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從事歷史研究。但對歷史唯物主義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解釋,並有所修正。
(2)發揚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史學傳統,強調對歷史特殊性的認識,堅持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事實發展過程的科學。
(3)強調研究下層人民的歷史。
(4)注重總體史研究。
(四)當代西方比較史學
西方比較史學的研究著作大致上歸納為四類:
(1)「各文明體系的比較」研究。即如斯賓格勒、索羅金和湯因比那樣的宏觀比較。
(2)「主要是對文明的某種中心題目進行比較研究,如比較宗教式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大都是一些比較具體的歷史現象的比較。
(3)通過比較而「研究歷史過程」,「它們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可選擇的生產方式』的比較研究到一個單獨的行業實現工業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較;從革命這個永遠受歡迎的題目的比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確的過程的比較研究(例如現代教育制度的普及)。著重歷史比較尤其與經濟學、社會學或人類學的某些學派有密切的聯系」。
(4)「機構的比較」。如教會、黨派、銀行之類的組織和機構的比較。
比較史學的特點:它不像寫作通史或斷代史的歷史學家那樣在連續敘述人類的發展中尋找歷史的意義,也不像歷史哲學家那樣在尋求全面的總體模式中獲取歷史的意義,而是從整個人類歷史中一直在撞擊著人類的那些永恆的問題中尋找歷史的意義。為此,比較史學按照某種規范和范疇,從人類歷史中挑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側重探討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某種情況下的特殊規律,亦即尋求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闡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異同。
(五)當代西方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是歷史學與心理學的嫁接而產生的一門新學科,它藉助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索人類過去的種種行為,進而更全面與更深刻地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
心理史學分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生活,其理論的一般特徵:(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頓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即堅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學說的原則,強調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的主導作用。同時強調自我的的自主性,認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來源,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主要是家庭環境、養育方式)對人格的重大影響。
(2) 反映了一種「心理決定論」的歷史觀。即用歷史人物的心理特徵解釋一切行為。
(3) 模式歸納。即習慣套用心理學模式的歸納,缺乏因果解釋的科學研究(有些原理根本無法驗證)。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反映了當代西方心理史學的變化趨勢:(代表人物溫斯坦、普拉特、埃爾金斯、阿瑟爾、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決定論」向「外在環境決定論」轉變。
(2)方法論的突破。即不再僅僅是將心理學理論作為解釋歷史現象的史學方法,而把歷史上的心理現象本身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說,不再局限於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個人和群體的歷史行為,而是把歷史上的個人和群體心理的發生、發展、演變的原因,及其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變化,使心理史學不知不覺變成了歷史心理學和心態史學了)。
(3)社會學對心理史學的滲透。強調不是心理驅力決定外在現實,而是外在現實決定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史學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行為完全是環境決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像是本能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應。
(4)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史學中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認知模式會影響和決定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六)當代西方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也就是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特徵:
(1)運用電子計算機。它的使用,使系統收集、利用史料及進行統計分析成為可能,並向研究者提供了處理大量情報資料和分析多變數現象的能力。
(2)進行統計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學研究中那種描述性的統計,而是一種高級的推理統計學和多變數解析領域的分析,對此非用電子計算機不可。
(3)製作數學模式。借用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中的理論模式,以數理形式來表現歷史文化現象。
(七)文化形態史觀
文化形態史觀是當代西方思辯的歷史哲學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賓格勒(著作《西方的沒落》)和湯因比(著作《歷史哲學》)。
其主要理論特徵: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賓格勒)或「起源、生長、衰落、解體」(湯因比)四大階段的生命周期來概括人類歷史或文化的全部過程及其一般模式。
強調兩點:
第一:所謂的歷史就是文化或文明。這一結論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載體,而歷史的意義即寓於作為人類歷史之基本現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認為,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應闡釋的主要對象既不是純粹的精神觀念,也不是表層的政治、經濟現象,而是作為一種歷史整體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價值、屬於同一時代的。這個結論的重點在強調,各種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原本就是自成一體、各有根據的,而決無孰優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確信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面對的世界歷史指的是整體,而不是某個選定的部分。因此,理應放棄狹隘的歐洲文化中心論和偏頗的民族主權國家觀,轉向一種整體性的、深層次的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比較研究。
參考書目:
《西方史學史》,張廣智主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何兆武陳啟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學評述》,龐卓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H. 木結構的歷史沿革
中國是最早應用木結構的國家之一。根據實踐經驗採用梁、柱式的木構架,揚木材受壓和受彎之長,避受拉和受剪之短,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建於遼朝(1056年)的山西省應縣木塔(見彩圖),充分體現了結構自重輕、能建造高聳結構的特點。在木結構的細部製作方面,採用乾燥的木材製作結構,並使結構的關鍵部位外露於空氣之中,可防潮而免遭腐朽;在木柱下面設置礎石,既避免木柱與地面接觸受潮,又防止白蟻順木柱上爬為害結構;在木材表面用較厚的油灰打底,然後油漆,除美化環境外,兼有防腐、防蟲和防火的功能。
中國的木結構建築在唐朝已形成一套嚴整的製作方法,但見諸文獻的是北宋李誡主編的《營造法式》,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木結構房屋建築的設計、施工、材料以及工料定額的法規。對房屋設計規定「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即將構件截面分為八種,根據跨度的大小選用。經按材料力學原理核算,當時木構件截面與跨度的關系符合等強度原則,說明中國宋代已能通過比例關系選材,體現出梁抗彎強度的原理。與梁、柱式的木構架溶為一體的中國木結構建築藝術別具一格,並在宮殿和園林建築的亭、台、廊、榭中得到進一步發揚,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I. 土木結構的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房屋的主要是土木結構的建築,當時由於生產技術水平的低下,人們沒有辦法生產出大量的水泥、鋼筋來滿足人們的房屋需求,而土木結構所需要的材料在全國各地均可輕易地得到,這也是土木結構廣泛的被古代人們所接受。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土木結構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廣泛的分布著。
J. 歷史延綿悠久 歷史悠久是什麼結構
歷史就是過去的事,當然現在和未來在有一天也會成為歷史,歷史悠久即是橫向又是縱向,縱橫交織,文化科技事件等,文化科技比較優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