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欒城歷史多久

欒城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26 09:35:13

Ⅰ 欒城東尹村歷史,以前叫什麼。起源於什麼、有哪些大人物。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幫助你!單獨的問題你可以上圖片或者打出來,但沒有具體的題目的話我們都不知道你要問的東西在哪裡是什麼,更何況這么具體的一個小村莊,網路不是萬能的。
永遠都有人像你一樣的一分不給的想不勞而獲的免費得答案,可是從來都沒有人回答。茫茫人海,這么大的互聯網,你覺得對很多連欒城都沒去過的大千網友雲雲,能給你找出答案來嗎!?這概率大嗎?!
啰嗦這么多,跟你說實話吧,連欒城都沒聽說出過個正兒八經的「歷史人物」,您那出了五里地都不知道名的什麼東尹村就別再問什麼歷史人物了,真不好意思,無意冒犯。
中國人的宗法制度留下來的影響就是,以前叫什麼村,現在就還叫什麼村。現在北京上海什麼的改個街名的都這么多人反對,更何況一個小村子。
起源於人口聚集形成的農業聚落。
東尹村也沒什麼大人物,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不推崇大人物,勞動人民最光榮!
滿意望及時採納!有問題也別追問了!希望加分!或看我打了這么多字的份上至少及時的採納總行吧!謝謝合作!

Ⅱ 欒城縣的歷史文化

抬花杠
抬花杠欒城縣廣泛流傳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源起歷史上對神仙「三仙姑」的祭祀儀式,以舞者肩扛神像「過駕」為主線,是祭祀舞隊中的領隊舞種,逐漸演變成為群眾自娛性的廣場藝術,表演時可單駕亦可多駕,杠子在舞者的頭、肩、背、臀等部位不斷滑動,配以站立、卧、蹲、躺等翻騰動作,舞者需有高超的藝術技巧才能使杠子自由翻轉,舞蹈動作粗獷質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西宮大蠟會
西宮大蠟會「西宮大蠟會」是欒城區西宮村聲名遠揚的傳統廟會,每年農歷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宮村舉辦。該廟會以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更以獨特的「大蠟」祭祀儀式活動為亮點,自元末明初至今數百年來世代傳承歷久不衰,形成了地域性的傳統的綜合性的民間文化活動。 太極八卦鼓
太極八卦鼓是欒城區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藝人將博大精深的《易經》文化,融入到民間鼓樂表演的大膽創新和嘗試,在全國尚屬首創。其中間的指揮鼓代表太極,暗示萬物之源。八個方位上的八面大鼓即為八卦。通過鼓手和旗幡不同方位的變換和顏色標志的調整,特別是,在基本鼓點中,編入1—8個自然鼓點,更增添了它不對稱式美感、動感和神秘的韻律感,展示了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和一年四季的輪回。 碌碡
碌碡是廣泛流傳於石家莊市欒城區一帶的民間自娛性廣場藝術,流傳年代久遠,具體時間不詳。「拉碌碡」的主要表演道具「碌碡滾」由木筒製做,長約56厘米,直徑約38厘米;「碌碡框」,木製或鐵制。碌碡滾前後橫框中間各系一條紅綢帶,前帶為拉碌碡者(女彩旦)之拉套,後帶為掌鞭人(男老丑)掌舵之用。大鞭:用白麻分三股編成,鞭把木製長36厘米,鞭身長170厘米,鞭梢長50厘米(牛皮製)「拉碌碡」表演中,掌鞭人用。鳥籠:竹篾製做高40厘米,直徑35厘米。花籃:竹篾製做,扁擔竹製,長150厘米,此實物已由欒城縣文化館採集,收藏及使用者為欒城縣西營鄉吳家辛庄村。 虎頭鞋、布老虎
虎頭鞋、布老虎是欒城縣一種流傳久遠的民間手工女紅技藝,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虎頭鞋是舊時當地幼兒1—3周歲冬令時節穿著的童鞋,既保暖又美觀,農村仍有部分人使用。布老虎是幼兒的玩具又可當小憩的枕頭,同時也是室內裝飾和陳列的民間工藝精品。

Ⅲ 欒城區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晉中軍元帥、正卿欒書封於此,置欒城之肇始。
西漢置關縣,治所在今北十里鋪。
東漢改置欒城縣。
三國魏時,並入平棘縣。
北魏時復置欒城縣。
北齊時廢欒城縣。
隋設欒州,復置欒城縣。
唐改欒城為欒氏縣。
五代時又改稱欒城縣。
1958年並入藁城,旋即恢復欒城建制。
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石家莊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縣級欒城縣,設立石家莊市欒城區,以原欒城縣行政區域為欒城區行政區域。

Ⅳ 明朝的欒城縣,有城牆嗎

明朝的欒城縣是沒有城牆的,那個時候的欒城顯示一個小村村。

Ⅳ 欒城縣於底村的歷史和由來

千年古鎮於底位於石家莊市西北部,解放前,它就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鎮容鎮貌、繁榮的商業貿易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馳名冀晉。

近年來,隨著植物園路的修建通車,這個古老的村鎮再次煥發了生機。目前,村裡又在謀劃開建「古鎮一條街」,為於底村重振商業古鎮的繁榮景象。

■緣起:淤泥上建起的「淤堤」村

於底村的歷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了。村口牌坊上「古鎮於底」的牌匾,也在證明老村不凡的過去。

「古太平河每年雨季時沖下的泥沙在這里長期淤積,形成三角洲,唐末五代之後,人們在這淤積的土堤上建立了家園,並起名『淤堤』。」在於底村裡,有幾位熱心的村民經過半年的努力,廣泛搜集資料、走訪老人,於1999年寫出了村裡首部《於底村志》。71歲的李萬林是這部《村志》的主要整理者,也是土生土長的於底村人。

在李萬林的記憶里,村裡的老人講起於底的來歷,還有另一個版本。「老人們都說以前我們村的地形是中間高、兩邊低,因此庄戶們大多把家建在古太平河漫散處淤泥堤上,並且高出水台的淤堤形狀猶如一條頭西尾東的大魚,村裡的人們也稱之為『魚堤』,後諧音稱『於堤』和『於底』。」

有據可查的是,上京村毗盧寺內的幾個石碑上,明朝碑文中就是「於堤」和「於底」並用,而至清代和以後的碑文中,就只有「於底」這一名稱了。

說法不同,但都與該村在淤積地有關。如今,行走在村內,整齊的街道、村南寬敞的樓房、寬闊的馬路,已經將當年形狀如魚的淤堤深深覆蓋,但關於於底村的故事卻俯拾皆是,值得一提的是於底和欒城縣「小於底村」的故事。

今年82歲的老黨員卞富春說,以前在於底村南有個小庄叫「南庄」,住著幾戶楊姓、婁姓的人家。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次洪水淹沒了這個小庄,倖存的楊、婁姓人家扶老攜幼棄家東遷,搬到如今欒城縣西鄰暫住謀生。每年秋收後返家維修舊舍以期返回故鄉,但幾年後和當地人民結下深厚感情,便在那裡新建家園。隨著家興人旺,也稱新家為於底村。後人稱於底前街或「小於底」。

由於兩個於底的淵源,幾百年來,這兩個村子仍有割不斷的親情。「直到今天,於底的劇團、龍燈還曾多次到小於底演出;而小於底的花會節目,也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於底廟會期間,前來表演助興,兩地的村民均互相熱情接待。」於底村黨委書記陳生彥說,為此,他們村還流傳了著這樣一首詩:「樹高千丈不忘根,石欒於底骨肉親。煙花龍燈相輝映,同心同德向前進。」
■成長:集市商街烘熱千年古鎮

凡是稱作「鎮」的村子,都和它的集市有關,於底也不例外。據明朝嘉靖版本《獲鹿縣志》記載,於底早在明代中期已為獲鹿縣八大集鎮之一。

「我小的時候總愛跟著大人趕集,於底每逢三八集日,攤點按六列擺在東西長達二華里的大街上。永安橋東、三房廟戲樓前均是寬闊的廣場,棉花布匹、糧食油料、牲畜豬禽、干鮮果品、花木傢具等等都有專門的市場。」75歲的於底村民李英太說,每到那時,趕集的人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匯集而來,行人摩肩接踵。商販的叫賣聲,趕集人的喧鬧聲匯成一片,好不熱鬧。

曾任村書記的李英太老人說,恰逢廟會時,集市上就更加熱鬧了,而且晚上掌燈以後還有一段夜市。在他的記憶里,於底不僅在集日當天商務昌盛,就在平日,大街上行人車輛也絡繹不絕,商店門鋪照常營業,推車挑擔的貨郎走街串巷叫賣,一片繁榮景象。

興盛於於底的老字型大小可以說滿街全是,最有代表的還是「連升號」的葯店和糕點鋪,過去曾有「連升號的糕點,譽滿直隸」之說。連升號糕點鋪和葯店始建於明代,連升號的葯店比北京的同仁堂還要早,可以和北京的西鶴年堂相提並論,幾百年間,這里坐堂的中醫還和北京的西鶴年堂、同仁堂有著醫葯學的交流和葯材往來的關系。可惜連升號於解放初期停業了。

現在,從於底村的東村口進去,正對著的就是以前的集市大街,至今這條街仍舊是於底的集市。行走在於底村集市的大街上,看著街道兩旁的商鋪、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就可以感覺到這里昔日的繁華。

於底村黨總支書記陳生彥說,關於於底古鎮的鎮容鎮貌,於底的先人們曾立有嚴格的村規民約,記載在關王廟一石碑上,主要內容是:凡大街旁住的人家,所蓋院落必須是瓦房,臨街房舍必須設有店鋪門面,而且全部蓋有寬敞的抱廈,並繪有精美的彩繪,門面及大門前置上馬石,道路兩旁必栽種槐樹。

千百年來,一代一代於底人都嚴格遵守著這些村規民約,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所以就形成了寬15米的車馬大道,店鋪前是兩米多寬的人行道,砌著整齊的條石,道路兩旁是兩排粗壯的槐樹,每逢夏日,槐花飄香,濃蔭蔽日,蜂蝶成群,成為古鎮的一大景觀。

而如今,於底人在新農村的建設中,逐漸遠離了遵守千百年的村規民約,昔時槐香滿街,瓦房抱廈和一排排的上馬石,也逐漸被整齊的民宅所替代了。但商街集市的傳統,仍然延續至今。

■定格:永安古橋守望村鎮變遷

從東村口進去,沿著於底村大街一路往西,一直走,不遠就會看見一座古石橋。由於年代久遠,屢經風霜的橋身有些破敗。

「傳說重勝寺高僧立德,看到太平河南北相隔,便身背點燃之香,走一村,拜一村,過一店,拜一店,從於底古鎮到北京,七八百里路程,感動了當朝皇後,賜紋銀百兩,以還立德高僧修橋夙願。」82歲的卞富春老人說,聽於底村的老人們講,過去太平河是穿村而過,每年夏季,洪水洶涌,南北隔絕,淤泥沖積,常常淹沒村落田野,人們為了使太平河水馴服而過,不再泛濫,世世代代永保平安,故將此橋命名為永安橋。

而民國年間重修《獲鹿縣志》記載:「永安橋,在縣東十五里於底村」。據考證,永安橋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走近永安橋,我們會發現,整個石橋設計別致,造型美觀,具有鮮明的特色。大橋全部用青石條砌券而成,為單孔斗拱橋,橋面長20米,寬4.5米,拱長11米,深9米,石券孔洞的直徑為11米左右。橋東西兩側的橋面上,各有石望柱八根,柱頭上有石雕的獅、桃等物;石柱之間有欄板,兩側各有欄板七塊,欄板上浮雕著各種人物、傳說、故事、或花卉圖案;橋孔頂處東西兩側各嵌有一頭雄獅浮雕頭像,雖歷經風雨,仍然氣勢雄偉、栩栩如生。

流經永安橋的太平河水早已乾涸,曾經的河道已經變成平坦的水泥路,汽車和行人不時穿過。「永安橋雖然失去了始建時的作用,但作為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仍不失其藝術價值。」石家莊市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說,現在該橋已被列為石家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西北部居民休閑新亮點

從和平路一直往西走,到植物園路北行,馬路東側就是一排排整齊的樓房,這就是於底村的住宅區了。

解放以前,於底村就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鎮容鎮貌、繁榮的商業貿易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馳名冀晉。近年來,植物園路的修建通車,再次給這個古老的村鎮,帶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村裡正在謀劃開展「古鎮一條街」的建設項目。這無疑又將為於底村重振商業古鎮的繁榮景象,增添新的亮色。

「於底村處在植物園路周圍,便利的交通給這個村鎮帶了機遇。但如何依託現有的環境進行開發、改造,成了我們最關注的問題。」於底村黨總支書記陳生彥說。

新華區有關負責人說,省會西北部有植物園、南水北調、西北水利防洪生態工程,新華區已經對該區域的區位、環境、交通、生態等做了詳細論證,並邀請省市規劃、設計、水利、文化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共同參與研討,制定出了這一區域的總體開發策略,即「一路」、「一街」及「三區」。而這其中的「一街」,就是指於底古鎮商業步行街。

「於底古鎮有上千年的歷史,古建築隨處可見,既有漢代的石橋,又有屬我省佛教活動重要場所的虛雲禪寺。」這位負責人說,於底古鎮商業步行街的規劃和建設,將為這個千年古鎮重振商業繁榮景象,拉開序幕。

按照於底村的計劃,商業街建設將發揮於底千年古鎮的歷史文化優勢,恢復古建築商業街的歷史面貌,以此提升千百年來形成的商業文化品位。陳生彥說,按照規劃,沿街兩側要建成由三、四、五層仿古建築構成的商業樓,主要以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為主,將設各地特色小吃、古玩字畫、工藝品、戲院、茶樓、購物場所等,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休閑、旅遊區域。

隨著這個計劃的逐步實施,不久,於底這座千年古鎮將重現明清時期的繁華,省會也將增添一個旅遊、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Ⅵ 河北石家莊欒城縣怎麼樣

欒城,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東南郊,縣城距市區15公里,距北京254公里,距石家莊市機場30公里,為省會「1+4」組團城市之一。欒城地勢平坦,土沃水豐,自古有「南京到北京,小縣數欒城」之美譽。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國道、308國道縱貫縣境南北,青銀高速公路、衡井線、石環公路橫穿東西。建設中的石家莊市三環路從縣域北部穿過。 欒城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祖籍地。春秋時期,晉國中軍元帥、正卿欒書(謚號武子)食采於此,建為欒邑。西漢名將柴武、唐代宰相蘇味道、元代數學家李冶、紅巾軍起義領袖韓山童等名垂青史,柴武台、蘇味道墓、清明橋至今猶存。 柴武台
柴武台位於欒城鎮寺下村西。系西漢初年大將柴武的墓冢。
柴武於秦末起義,跟隨劉邦,垓下戰役(消滅項羽之戰)時統領後軍,因戰功赫赫封棘浦候,史書、漢書均有記載,死後葬欒城,為全國僅有的少數漢墓之一,隋代時,台上建善眾寺一痤,規模盛大,唐初(玄奘)未去西天取經時,曾在善眾寺掛單,可見當時寺廟規模。 蘇東坡祖籍紀念館
蘇東坡祖籍紀念館館址座落在文化公園內,現佔地14.9畝,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展壁面積400平方米。紀念館是基於欒城是宋大文豪蘇東坡這一史實創建的,是有相當的代表性和地方特色。
紀念館依據史書記載和嚴謹的治學和編排方法,從「蘇氏源流」、「蘇味道與三蘇」、「蘇氏歷代名人」和「燕趙明珠」欒城四部分,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我國民族人文文化的歷史發展,展示了蘇洵、蘇軾、蘇轍與欒城的族原支派及其懷念故土的思鄉情愫。

Ⅶ 欒城的好嗎

地理位置 欒城縣位於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東南方,為石家莊近郊縣。總面積345平方公里。縣境東鄰藁城市,南接趙縣,西靠元氏縣、鹿泉市,北接石家莊市、正定縣。縣城距省會石家莊25公里,北距首都北京320公里。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國道、308國道縱貫縣境,南三環路橫穿縣境北部,省級、縣級和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連接成網,交通便利,區位優越。欒城被納入石家莊市「1+4」組團式城市發展框架,列為省會4個衛星城之一。 人口民族[人口] 2004年,全縣共有87925戶,其中農業戶55180戶,非農業戶32745戶;總人口319222人,比上年增長102人。其中農業人口244208人,非農業人口75014人。共有從業人員162832人,年內出生4398人,出生率為13.78‰;年內死亡327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1‰。 [民族] 欒城縣為漢族聚居區,全縣漢族人口數量佔全縣總人口的99.92%,另外還有滿族、回族、壯族、苗族、蒙古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傈僳族、土族、羌族、普米族、珞巴族、基諾族等18個少數民族。 [宗教]欒城縣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2003年共有教徒6540人,分布在全縣8個鄉鎮,122個村莊,活動場所21個。其中天主教4900人,百人以上的村有油通、東客、北趙台、南趙村、孟董庄、北十里鋪、南屯、徐家營、西宮一村、東營、段家莊、大孫村、榆林。設有油通、北趙台、南趙村、孟董庄、東客、榆林、東營、段家莊、大孫村等9個堂口;基督教徒1050人,設有榆林道、宋北、南郄馬、段干、霍家屯、東羊市、白佛趙村、端固庄、沿村等9個堂點;佛教徒160人,活動場所設在北郄馬萬安寺;另有道教徒220人,設有端固庄、高家莊兩個場所,伊斯蘭教徒110人 。行政區劃 欒城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脈東麓,西北與省會石家莊相鄰,全縣總面積345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轄8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3個工業區、182個行政區。 自然資源 欒城縣歷史悠久,為春秋時晉大夫、中軍元帥欒書封邑。西漢置關縣。東漢改名欒城縣 。自古被稱為「形勝之地」,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具有地勢平坦,土沃水豐,便於發展種植、養殖業。欒城區位優勢,交通十分便利。具石家莊市區20公里,具石家莊機場30公里,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和107、308國道貫穿全縣。 經濟概況 欒城縣農業發達,是全國聞名的糧食高產縣,主要生產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0萬噸以上。人均貢獻商品糧20年在全省占據第一。本縣以生態農業、觀賞農業為特色,建成全國最大的草皮生產基地。植樹800萬株,苗、花卉種植達到2萬畝。 工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效益穩步提高,1999年,全縣國有及銷售收入在500萬以上非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4。12億元。各類市場40個,總成交額20億元。1999年底三資企業8家,當年外商直接投資937萬美圓。截止2000年上半年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4萬戶,私營企業發展到500家。 通信先進,能源充足。擁有30000門國際國內程式控制電話網路。有3。5萬伏和11萬伏變電站10座,年售電量3億千瓦時。 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42億元,財政收入1。6億元,農村人均收入3175元。城建工作正向「現代化、園林化、生態型」城市目標迅速發展。 歷史文化 春秋時,晉中軍元帥、正卿欒書封於此,置欒邑,是為欒城之肇始;西漢,置關縣,治所在今北十里鋪;東漢,改置欒城縣;三國魏時,並入平棘縣;北魏時復置欒城縣;北齊時廢欒城縣;隋設欒州,復置欒城縣;唐末改欒城為欒氏縣,五代時又改稱欒城縣;1958年並入藁城,旋即恢復欒城建制。 欒城名宿代不乏人,春秋有晉國正卿、中軍元帥欒書,漢代有棘蒲侯柴武,唐代有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宰相、文學家蘇味道,元代有著名數學家李冶、紅巾軍起義領袖韓山童、韓林兒,現代有水電部副部長王英先、河北省副省長王力、山西省副省長吳俊洲、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左建昌、歷史學家喬明順、全國政協委員、地質學家李廷棟等。 圍繞「三蘇」祖籍欒城,乃初唐政治家、文學家蘇味道之後這一資源,欒城開展了旅遊資源宣傳研究,進行了蘇味道、「三蘇」與欒城考察萬里行,召開了第十二屆蘇軾學術研討會,籌建了蘇東坡祖籍紀念館。 特色產業 醫葯工業規模宏大,發展前景良好。專業交易市場日益活躍如:北方摩托車商城、方村木材市場等。草皮、苗木、花卉、觀賞農業的發展初具規模 鄉鎮簡 欒城鎮(Luancheng Zhen) 西鄰竇嫗鎮,北接冶河鎮,東鄰柳林屯鄉,南接西營鄉。面積40.00平方千米,人口43117人。鎮政府駐龍威街,郵編051430。[區劃] 轄47個行政村。[沿革] 1947年解放後成為縣政府所在地。1961年設城關公社,1984年改城關鎮,1996年將原馬家莊鄉、聶家莊鄉劃歸欒城鎮,成為現在建制。 樓底鎮(Loudi Zhen) 東鄰郄馬鎮,南接冶河鎮、竇嫗鎮,西鄰鹿泉市,北鄰石家莊市裕華區。面積24.38平方千米,人口33924人。鎮政府駐樓底村,郵編051430。[區劃] 轄16個行政村。[沿革] 1950年6月由獲鹿劃歸欒城。1961年置樓底公社,1984年改稱鄉,1985年改稱鎮,1996年並入方村鎮,2002年從方村鎮分出並將冶河鎮的段同、段家營兩村並為現在的樓底鎮。 竇嫗鎮(Douyu Zhen) 北鄰樓底鎮,東鄰欒城鎮,東南與西營鄉相連,西北與鹿泉市為鄰,西南與元氏縣相接。面積57.91平方千米,人口48168人。鎮政府駐竇嫗村,郵編051430。[區劃] 轄16個行政村。[沿革] 1961年4月置竇嫗公社,1984年1月改稱竇嫗鄉,1985年4月又改為竇嫗鎮,1996年將原陳村鄉8個村劃歸竇嫗鎮。 冶河鎮(Yehe Zhen) 東接柳林屯鄉,南至欒城鎮,北鄰郄馬'樓底鎮,西與竇嫗為鄰。面積43.29平方千米,人口41105人。鎮政府駐冶河村,郵編051430。[區劃] 轄16個行政村。[沿革] 解放後設鄉,1961年成立冶河公社,1985年改為冶河鎮,1996年原蘇邱鄉並入。 郄馬鎮(Qiema Zhen) 東鄰藁城市,南鄰冶河鎮,西接樓底鎮,北與石家莊市裕華區為鄰。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4000人。鎮政府駐南郄馬村,郵編051430。[區劃] 轄9個行政村。[沿革] 1950年6月以前屬獲鹿縣,1961年設欒城縣郄馬公社,1984年改為郄馬鄉,1985年4月成為現在的郄馬鎮。 南高鄉(Nangao Xiang) 東南與趙縣相接,西與西營鄉為鄰,北接欒城鎮。面積37.66平方千米,人口25540人。鄉政府駐南高村,郵編051430。[區劃] 轄22個村。[沿革] 1961年成立南高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1996年原西安庄鄉並入。 柳林屯鄉(Liulintun Xiang) 東至藁城市南鄰南高鄉,西接欒城鎮,北與冶河鎮相接。面積57.40平方千米,人口38259人。鄉政府駐柳林屯村,郵編051430。[區劃] 轄23個行政村。[沿革] 1961年成立城郎人民公社,1979年政府所在地移至柳林屯,改稱柳林屯公社,1984年改稱鄉,1986年將原孟董庄鄉並入柳林屯鄉。 西營鄉(Xiying Xiang) 東接南高鄉,南鄰趙縣,西接元氏縣,北與欒城鎮為鄰。面積57.40平方千米,人口42843人。鄉政府駐西營村,郵編051430。[區劃] 轄33個行政村。[沿革] 1961年置西營公社,1984年1月改稱西營鄉,1996年原小梅鄉並入西營鄉。

Ⅷ 欒城縣下屬有多少鄉鎮

欒城縣現已改為石家莊市欒城區,全區轄欒城、冶河、樓底、郄馬(由高新區代管)、竇嫗5鎮,西營、南高、柳林屯3鄉,182個村民委員會,1188個村民小組。

其中,欒城鎮轄47個村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小組;郄馬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91個村民小組;樓底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89個村民小組;冶河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小組;

竇嫗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村民小組;南高鄉轄22個村民委員會,154個村民小組;柳林屯鄉轄23個村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小組;西營鄉轄33個村民委員會,178個村民小組。

(8)欒城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欒城區位於石家莊市東南,總面積345平方公里,耕地39萬畝,人口33萬,是石家莊市「1+4」組團式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地勢平坦,土沃水豐,自古有「形勝之地」之美譽。欒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距省會石家莊12公里,距首都北京270公里,距石家莊正定民航機場30公里。

京廣鐵路、107國道從區域西部穿過,京深高速公路、308國道和青銀高速公路貫穿南北,衡井公路在區域中部跨越東西,石家莊市三環路橫貫區域北部,境內省級、區級和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欒城歷史悠久。

春秋時期,晉國中軍元帥、正卿欒書(謚號武子)即採食於此,建為欒邑,欒城因此而得名。漢代名將柴武、唐代宰相蘇味道、元代數學家李冶、紅巾軍起義領袖韓山童、韓林兒父子均為欒城人。

Ⅸ 欒城的名人都有那些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這個太牛,不多說了

漢朝大將軍 柴武

初唐政治家,文學家 蘇味道

閱讀全文

與欒城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