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2 15:50:19

A. 人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每一個人而言,他在一定意義上「創造」了自己的「歷史」,即通過自己的人生譜寫了自身個體的「歷史」,但是,這並不能與創造社會歷史畫等號,否則,就會得出「人人創造歷史」的簡單結論。

這里有歷史的創造者和參與者的區別。 只有符合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必然性和規律性,推動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B. 歷史題目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一回事嗎

當然不同。作用指的是這個歷史事件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的後果。而地位是根據它本身和外延的後果多確定的意義。

C. 《四書章句集注》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是什麼

朱熹以畢生精力從事學術活動,講學、著述達40餘年。中國思想家中,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不過三五人,朱熹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四書章句集注》起決定性的作用。

《四書章句集注》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第一,《四書章句集注》吸收了唐宋以來的文化積累,達到了當時可能達到的理論高度,建立了完整的儒教體系,它把各等級的人排到一個被認為適當的社會位置上,建立了封建社會成員的全方位的崗位教育,對安定社會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四書章句集注》是一部強化內心修養,滌除心靈雜念的儒教經典。把「正心誠意」、「主敬」、「守一」、「格物致知」、「存誠」作為人生修養內容,最終目的在於教人成聖賢,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人倫日用之中得到精神解脫。「極高明而道中庸」,貫徹「內聖外王」之道。

第三,《四書章句集注》打破傳統注釋的舊模式。簡明通脫,新人耳目。宋儒自稱得堯、舜、禹的「心傳」及文、武、周公、孔、孟以下千古不傳之秘。朱熹的註解,有的有根據,有的根據不多,也有的直抒胸臆,不要古代書本的根據。它的特點是擺脫依傍,不受古人的束縛。

司馬光《論風俗諸子》中說:

新進後生,口傳耳剽,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識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

司馬光對當時的學風不滿而發牢騷。其實不能責怪「新進後生」們,當時青年學者的這些疑古傾向,也是跟他們的前輩們學來的。疑古代經典在北宋已成為風氣。疑《周易·系辭》非孔子所作的有歐陽修;疑《周禮》的有歐陽修、蘇軾、蘇轍;疑《孟子》的有司馬光、李覯;疑《尚書》的《允征》、《顧命》的有蘇軾;疑《詩序》的有晁說之;王安石貶《春秋》,他說《三經新義》,拋開舊傳統,獨標新解。南宋朱熹疑孔安國的《書序》是魏晉間人作的。

第四,《四書章句集注》被指定為國家教科書,元明清各代用來開科取士,作為選拔政府官吏的標准。除了用它的學術影響以外,它還得到歷代政府強迫性的灌輸。讀書人參加國家的各級考試,不能背離《四書章句集注》的觀點,否則難以被錄取,這也是《四書章句集注》流傳久遠的一個因素。

如果漢代經學的前一時期稱為神學經學,後一時期的經學可稱為「儒教經學」。前一時期的經學以宇宙論的形式出現,後一時期的經學(儒教經學)以心性論的形式出現。中間經過魏晉南北朝佛教經學的補充,使儒教經學增加了體現時代特點的新內容。它超越了宇宙論和本體論,上升到心性論的理論高度,它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經學的高峰,同時也表明中國封建社會的經學已走到了盡頭,經學的歷史使命已完結了。(任繼愈)

D. 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黨的
十六大報告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
就是
:
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上,
實現中華民族的
偉大復興
。大家可以去看看,這份報告從導言到結束語,五次提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事實上,
實現民族復興,也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請注意,這
"
復興
"
跟一般的
"
發展
"
不同。假定過去我們一直落後,就只能叫
"
發展
"
。而中國曾經有過
光輝燦爛的過去,要重新振興,這叫
"
復興
"


1.
鴉片戰爭
-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開始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曾經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遠如
"
漢唐盛世
"
,中國在世界遙遙
領先。講近一點,十八世紀,也就是
"
康雍乾
"
時代,中國的人口、農業都佔世界的三分之一;那時工業很
多還是手工業,也佔世界的三分之一。盡管如此,那時的中國已經暴露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缺少
能夠使得社會迅速發展的內在機制。所以,到十九世紀,中國就落後了。

1840
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完全獨立的地位開始喪失,
開始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對外國侵略,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復興,開始成為中國人民的歷
史任務。

E. 絲綢之路有何歷史地位和作用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的影響
有利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
這條絲綢之路,至盡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
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
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經濟文化交流
商品交流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歷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葯材、香料、珠寶首飾。文化交流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天山與昆侖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於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於聞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於佛教傳人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於闐以後,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聖地於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並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拜火教(一名為祆教)是中國人對波斯瑣羅亞斯德教(這可能與西域地區與拜火教敵視的伊斯蘭教有關。)的稱呼,該教於前5—前1世紀沿絲路向東方傳播,被認為是最早傳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國教,在阿拉伯帝國興起後被迫東移。有記載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受到當時南北朝時代的北方各國皇帝的支持,唐朝時也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地方統治者為控制拜火教的發展,設立薩薄一職,試圖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系中。但該教宋朝以後則基本消失。其宗教風俗則被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風俗。景教則是敘利亞基督教聶斯脫里教派的一個分支,史料記載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景教徒伊斯曾協助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從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在會昌法難之後,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續到明朝天主教進入中國時。從西方到東方絲路在元朝之後的逐漸不受注意後,間接刺激了歐洲海權興起,馬可·波羅的中國游記刊行後,中國及亞洲成為許多歐洲人嚮往的一片繁榮富裕的文明國度。西班牙、葡萄牙國家開始企圖繞過被義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線與舊有的絲綢之路,要經由海路接通中國,並希望能從中獲得比絲路貿易更大的利潤。一些國家也希望將本國的所信仰的宗教傳至東方。1492年,哥倫布遠航的一個目標就是最終能到達中國,並開創另一條比絲路更好的貿易要道,但他卻在大的失望中帶領歐洲發現了美洲這一塊新大陸。於是哥倫布之後的探險家在美洲開啟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時代,17世紀之後,荷蘭與英國也陸續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擴展他們的勢力。19世紀初期,盡管歐洲強權已在海上遍布,中國依然被西方認為是嚮往之地,是最興旺與古老的文明,學者多認為這是絲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帶來的精神性影響,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間,認為與中國交易能獲得巨大利潤的印象。

F.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作用是: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6)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革命是包括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現在階段的革命和將來階段的革命這樣兩重任務的。而這兩重革命任務的領導,都是擔負在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雙肩之上,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

完成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並准備在一切必要條件具備的時候把它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上去,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光榮的偉大的全部革命任務。每個共產黨員都應為此而奮斗,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每個共產黨員須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後一個革命過程。

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而一切共產主義者的最後目的,則是在於力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後的完成。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G.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什麼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以新的時代條件和我國國情為其基本客觀依據的。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它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應當說,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剖析,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體系和世界觀,第一次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第二個階段,是列寧突破了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必然在大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的論斷,創立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首先勝利的理論,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

第三個階段,就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並且使毛澤東思想不斷發展,確立了作為毛澤東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從而,不僅第一次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通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權,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且,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後,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這既是馬列主義在中國條件下獲得新的重大發展的兩個主要標志,也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兩次偉大革命。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偉大革命,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這個飛躍的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第二次偉大革命,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個飛躍的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作為發展了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具有新的豐富的時代內容。它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問題作出了比較系統的概括,構成了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這一理論的哲學基礎、精髓和邏輯起點,也是貫穿整個理論的一條紅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這一理論的兩塊基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這一理論揭示的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改革開放是這一理論最鮮明的特色,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是我國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四項基本原則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是立國之本;黨的基本路線既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也是這一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它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保證。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既反映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又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特殊要求,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殊規律的有機統一。因此,它既具有中國特色,又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必然對中國和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產生指導作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也必將不斷推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

H. 在歷史概念中,結果,意義,作用,歷史地位表達的是一個含義嗎

當然不是一個含義,結果就是事件最終的結局;意義是這件事對歷史社會產生的影響;作用是這件事對社會的發展是推動或者阻礙;歷史地位是這件事在歷史當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I. 人文主義的歷史地位及作用

人文主義也譯作人道主義。它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科」。那時的新興資產階級學者鄙棄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封建文化,熱衷於發掘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研究古代的語言、文學、自然科學和哲學。他們認為,這些學科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是不同於「神學學科」的新學問,是「人文學科」。那些研究人文學科的新文化人士自稱為「人文學者」。「人文學科」一詞的出現,不僅指學術研究方向的改變,還意味著一種以世俗的人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主義的新的世界觀代替了宗教神學的舊世界觀,它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利益和願望。16世紀,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文學科」一詞的廣泛含義,到了19世紀,歐洲學術界才開始用「人文主義」這個名詞來概括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者的世界觀。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思潮和指導思想,是資產階級意識的反映,是在與中世紀天主教神學體系的對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人文主義的特徵是肯定人、注重人性、強調個性。人文主義就是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新航路的開辟就是人文主義的外在表現。人文主義貫穿於整個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社會的各個領域,使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文主義思潮為資產階級向封建統治者奪取政治和經濟自由的斗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想武器。人文主義精神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推動了人類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過不同的作用:文藝復興時期起過十分革命的作用;直到19世紀,它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發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它逐漸失去了進步的歷史作用。
根據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起的不同作用,為區別起見,在中國,人們習慣上把文藝復興時期的這種思潮稱為人文主義,文藝復興以後的則稱為人道主義。
評價:
①人文主義貫穿於整個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社會的各個領域,使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②人文主義思潮為資產階級向封建統治者奪取政治和經濟自由的斗爭提供了理論根據和思想武器。在推動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中,起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③人文主義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如:過分推崇個人意志,造成個人私慾的膨脹等問題。

閱讀全文

與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