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其主要措施。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話來概括商鞅所為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改革。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此次變法是中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後來由於商鞅作法自斃而遭到五馬分屍,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其新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❷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標志著新石器時代農耕文明的興起,神農氏為人類所做的貢獻
❸ 1、材料以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2、材料一與材料二有何關系 3 這是對什麼時期天下形勢的分析
材料一反映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現象,曹操通過一系列戰爭尤其是官渡之戰擊破袁紹奠定統一基礎;
材料二反映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3.東漢末年
❹ 1.材料中兩種歷史現象是如何出現的 2.你如何評價材料中兩種歷史現象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戰爭的關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關系。
(2)材料一指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被趕到漠北,故唱此曲。材料二是指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干,邊境的匈奴人民過上了多年安定生活。
(3)都有積極作用,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勝利,使北郡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漢匈和親,為兩大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❺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時期
保定市2020屆高三摸底考試數學理科試題
保定市2020屆高三摸底考試數學理科答案
2019 年 高 三 摸 底 考 試
歷 史 試 題
命題人:靳海彬 張喜明 審定人:劉迎新 劉領蘭
注意事項:
(1) 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鍾。
(2)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其中第Ⅰ卷為選擇題,共48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共52分。
(3) 將答案填寫在答題紙上。
第Ⅰ卷
本卷為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從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國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為一系列政治單元,包括忘王畿和各諸侯國。在每個單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國、野兩類政治區域,他們之間是統治、被統治的關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會職能。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集中管理 B.有利於穩定西周王朝社會統治
C.促進了全國各地的文化大一統 D.推動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2. 奴隸制政權下,世襲的卿大夫文武不大分智。經過戰國前期的變法國君之下設相和將,相是百官之長,協助國君處理全國政務。將是武官之長,負責領兵打仗。「官分文武」現象的出現
A.與郡縣制的推行密切相關 B.不利於國君掌控國家大權
C.便於國君控制各級官吏 D.利於中央集權官僚政治的形成
3.兩漢政府以授田形式「假公田」於流民、貧民,培養出一批同自耕農並列的授田小農,他們擁有了一小塊長期供自己使用的國有土地。事實上農民擁有了土地的使用權,公田的所有權部分地發生了轉變。這種做法
A.阻礙了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繁榮 B.抑制了豪強地主對土地的兼並
C.利於小農經濟下的社會穩定與發展 D.促進了精耕細作小農經濟形成
4.《梁書》卷二《武帝下》中記載:「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例(吏),勿有遺隔。」這反映了當時
A.士族貴族被打壓 B.科舉考試制度已經成熟
C.人才選拔注重真才實學 D.科舉考試錄取條件寬松
5.據《唐會要》記載:唐高宗顯慶二年,「洛州置北市,隸太府寺。」武則天天授三年,「神都置西市,尋廢。」到長安四年,「又置」,至開元十三年,「又廢,其口馬亦入北市」。由此可以看出唐朝
A.對市的管理非常重視 B.市的設與廢取決於政府的意志
C.市的政治功能較突出 D.嚴厲打壓個體工商業
6.朱元璋立國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讓他統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於士、農、工、商四種身份,讓傳統的四民各守本業。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下詔: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產業的人,允許他們在北京宛平、大興二縣附籍(附籍指附入本地戶籍)。這一舉措
A.主要針對明初社會動盪不安 B.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C.體現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D.反映了明朝社會治理的進步
7.顧炎武認為,君與臣都是為民而立,他們取得俸祿都是因為有管理之責,行代耕之義,因此,君與臣「一也」。他還反對君主有「絕世之貴」,取「無事之食」。由此可知,顧炎武
A.用民本思想批評君主專制 B.論述了君主統治的必要性
C.強調實行「眾治」的優點 D.分析了當朝政局動盪的內因
8.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天下婚姻不論財」,廢除買賣婚姻。(太平天國)提倡「一夫一婦」,禁止娼妓、纏足、買賣奴婢等封建陋習。還建立女軍,設立了女官,婦女享有參加考試的權利。這體現了太平天國
A. 形成了自由民主的風尚 B.貫徹了男女平等的政策
C. 實行尊重婦女的政策 D.奉行徹底的反封建思想
9.19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出現了一批連接官商兩方的近代企業,它們以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形式而存在,成為中國早期工業化運動中一種重要的經濟體制,即官商體制。這種官商體制誕生的 直接經濟動因有兩個:洋務官辦軍工企業對經費、原料的需求;中國原始資本的不足和民間資本 的弱小,官商體制企業的出現
A.有效抵制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入侵 B.解決了洋務企業資金不足問題
C.擺脫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控制 D.推動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10.《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分總綱、人民、參議院、總院、國務院、法院、附則等七章,基本權利條款規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基本權利的條款單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稱,置於「統治機構」的前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結構安排
A.有效防止了袁世凱專制 B.體現了主權在民的原則
C.確保了責任內閣制實行 D.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權利
11.1927年,毛澤東在新湖南省委會議上說:「暴動的發展就是要奪取政權,要奪取政權,沒有兵力的保衛也是自欺。我們黨從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事,現在應以60%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實行槍桿子上奪取政權。」該主張反映出
A.中國革命尚處於低潮期 B.共產黨犯了「左」傾錯誤
C.土地革命的條件尚不成熟 D.共產黨意識到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12.七七事變前後,中國史學界開始變為特別重視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優秀遺產的發掘和弘揚,更強調中國歷史和文化在世界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反映了
A.抗戰時期史學研究領域成就突出
B.中國史學研究體現了學術的責任擔當
C.馬克思主義被引入中國史學研究領域
D.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具有及其特殊性
13. 1963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五三一一九五四年幹部理論教育的指示》,將全體共產黨員幹部分別編入高級、中級、初級學習組,業余學習馬列主ダ政治理論,並對學習內容、時間、方法、要求等作了具體規定,非黨幹部自願參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黨員幹部離職到黨校輪訓的計劃。這些做法旨在
A.加強黨內意識形態建設 B.注重加強黨群關系建設
14. 在中共「八大」的報告中,陳雲特別提到了浮動價格和按質論價問題,他認為,如果企業以追求利潤為動機,那麼這種動機就會潛在地指導生產活動。這種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提高產品質量,翻新產品花樣和生產土特產品等三個方面。陳雲的主張
A.脫離了建國初國民經濟發展現狀 B.強調了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作用
C.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 D.是對當時我國經濟建設道路的創新探索
15.
數 種
量 類
年 份
文化廣告
生產資料
廣告
消費品
廣告
金融
廣告
社會
廣告
總量
1950
78
52
81
5
374
590
1952
109
5
0
0
30
144
1965
166
3
0
0
24
193
1956
94
2
3
0
24
123
總計
447
62
84
5
452
1050
表1為1950-1956年《人民日報》廣告分類統計表,表中的變化趨勢能反映出
A.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順利完成 B.廣告宣傳與社會主義經濟脫離
C.計劃經濟運行機制的建立 D.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確立
16.1969年3月,高樂告誠尼克松「我們不應該讓他們(中國)怒氣沖沖地與世隔絕。西方應該力圖了解中國,同它接觸,對它產生影響。」月底,根據尼克松總統的請求,戴高樂命令即將赴任的法國駐華大使馬納克將美國打算承認中國的重要信息轉達給中國領導人。上述材料信息可用來說明
A.美國事實上承認了「一個中國」 B.法國在中美改善關系中起到推動作用
C.美國贊同法國改善對華關系 D.美國欲藉助法國改善國際處境
17.地母節是古代希臘重要的泛希臘節慶之一。在地母節期間,婦女們獲得了難得的放鬆機會。她們可以在外露營遠離家務,獲得平時只有男子才能進行的獻祭的權力。祈禱增強土地的肥力,賜予土地豐產,為城邦做出貢獻。希臘地母節的舉行
A.利於維護公民家庭和城邦的穩定 B使雅典婦女獲得參與城邦政治的權利
C.對雅典民主政治走向有重大影響 D.極大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參政熱情
18.西塞羅認為,人的理性是由神賦予的,因而人與神之間、人與人之間具有相通的理性。最高級別的法律是「上天之法」,是根據神的或自然的理性而形成的統治整個字宙的法律。據此而知,西塞羅
A.認為人應服務於神 B.將法律與自然理性建立聯系
C.堅持神性高於一切 D.認為法律與宇宙規律本質相同
19. 為避免會議過長,沃波爾總是先找幾位有實權的大臣一一國務大臣、大法官樞密大臣等預先交換意見。1724年國務大臣卡特賴特違背內閣的溫和外交政策,縱容國王進行對外戰爭,沃波爾將 他罷免。由此看出沃波爾
A.重視內閣行動的一致性 B.已得到下院議員的大力支持
C.與國王權力之爭愈演愈烈 D.打破了內閣集體辭職的慣例
20. 表2 1750年到1871年英國人口分布 單位:萬元
年 份
1750
1780
1801
1811
1831
1851
1871
全國人口
(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
776.5
938.8
1050.1
1197.0
1626.1
2081.7
2607.2
城市人口
130.3
╲
354.9
438.1
720.3
1124.1
1699.8
農村人口
666.2
╲
695.2
758.9
905.8
957.6
907.2
表2是英國人口分布表,由此可知,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革命促進英國人口結構的變化 B.圈地運動推動英國的城市化
C.奴隸貿易增加了英國的城市人口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21. 1933年6月5日,美國政府頒布了國會通過的《放棄金本位法令》。1934年1月31日,聯邦政府頒布了黃金儲備法令,宣布美元貶值,把美元穩定在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相當於1900年按黃金價值計算的59.06%,即美元貶值了41%。美國的這一做法
A.實現了美國銀行業的迅速恢復 B.根除了經濟危機的根源
C.有利於美國擴大商品出口 D.緩和了世界各國的矛盾
22. 從1925——1940年的15年間蘇聯推行了三個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超過英、法、德三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工業每年約增長10%,美國只增長2%。蘇聯用15年時間走完了美國用50年、英國用100年走過的路程。1932年蘇聯全部消滅了失業者。其成就主要得益於
A.新經濟政策 B.農業對工業的巨大支持
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23.1993年1月1日午夜,歐洲人點燃了1000座燈塔,照亮了歐洲共同體12國的夜空。這一天是值得慶祝的,因為這一天所慶祝的歷史事件
A.推動了歐共體內部統一市場的發展 B.消除了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全
C.結束了美國在世界經濟的獨霸地位 D.宣布了歐洲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24.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復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顏三倒四。材料信息描述的是哪種流派文藝風格
A.浪漫主義 B.後現代主義 C.印象主義 D.批判現實主義
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 52分
25.(21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首先決定將考核的時間間隔拉長:「內外官滿三年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黜陟。」1369年,明太祖下詔,要求府州縣的正印官員任滿三年必須到吏部接受考核,吏部「核其賢否而黜陟之」。明代的文官考核方式主要由考滿與考察兩大系統所組成,由考滿和考察相互配合進行。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監督者,都是皇帝。無論是官員的考滿,朝勤考察還是京察,在沒有接到皇帝的最後命令是不能進行的。
一一摘編自於天嬌《明代文官考核制度》
材料二19世紀初,政黨分肥以及公取人員的輪流替換致使政局不穩,變革人事行政管理體制迫在眉睫。1870年以來,英國文官考核制度開始實行。考核以工作能力與表現為主,考核結果作為獎勵和晉升的依據。考核分為年度考核和平時考績兩個模塊,英國始終看重文官的實績,功績制原則一直是考核中貫穿的核心。考核方法一步步向公正、公平,考核內容也從一般性的道德性格考核擴展到隨著エ作內容不斷革新,考核指標向著量化的方向發展,越發明確客觀。從中央內閣至諸多執行局,評估實績的觀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於文官失去了職位終身保障的便利條件,一部分存在傳統幻想的文官紛紛離開文官隊伍。
材料三在1979年布的《關於實行幹部考核制度的意見》中,把考核的對象劃分為技術類和黨政類,考核時各有側重,體現了分類管理的思想。技術類幹部側重能,如專業技能、業務熱練程度、科研成果等。黨政幹部側重德,考核的內容大多都是關於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幹部實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方法,把平時考察和定期考核結合起來;同時,把考核結果同幹部的獎懲和晉升鏈接起來。「對於未能達到考核標準的幹部,要在實踐中加強鍛煉,限期達到考核標准。經過兩次考核達不到標準的,要調離現職,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職使用。」
——摘編自張東川《我國公務員考核制度研究》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文官考核制度實行的原因及作用(7分)
(3)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頒布《關於實行幹部考核制度的意見》出台的背景及意義。(8分)
26.(21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尤其是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級大小官吏來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從訂立市場價格到檢驗度量街、檢查商品質量等一系列法規,都是通過管理市場的各級官吏來具體執行。到了宋代,牙人、行人更廣泛的參與了政府的市場管理事務。據《大唐六典》載:「食祿之人,不得奪下人之利」。貞觀元年,唐太宗下詔規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五代十國時,各地方藩鎮為了解決財政問題,不少將領、官吏、貴族也利用手中特權經商牟利。到了宋代,官僚仍襲其風,經商比較普遍。雖然宋政府屢詔令禁止官僚經商,但其強度並不大,執行政策也不認真。正如元祐四年(1089年)左司諫劉安世所講:「祖宗之制,惟戒從官以上不得廣營產業,與民爭利,苟非貨殖太甚,則是法所不禁。」總而言之,由唐至宋,有關官僚經商的法令政策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一一摘編自田路《唐宋市場管理政策探析》
材料二
晚清重商主義的興起,又同在近代「大變局」條件下人們對「利義觀」的新詮釋相聯系。在重商思潮的沖擊下,儒家正統義利觀開始在人們心目中逐漸貶值,而求利、致富觀念則逐漸占居上風,深入人心,成為時勢所趨。晚清重商主義的特點,還在於它不僅僅是一種思潮,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歷史行動和經濟行為,並體現了(在)清末國家機器的經濟法令和政策之中。以1901年開始推行的「新政」改革為契機,清政府開始改弦更張,將過去歷代王朝實行約兩千年的「重農抑商」政策一變而為「振興工商實業」政策,在國家權力干預下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重商主義開始由一種思潮和地方經濟活動轉化官方政策,對中國近代化歷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一摘編自馬敏《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宋經商政策的變化並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重商主義興起的背景和歷史影響(12分)
27.(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4年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中寫道:釋迦之教義,無父無君,與吾國傳統之學說、存在之制度,無一不相沖突。輸入之後,若久不變易,則決難保持。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其真融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概括材料中陳寅格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主要觀點;結合中國近現代有關知識對此觀點進行論述。
2019年高三摸底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細則
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C
C
B
D
A
C
D
B
D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D
C
B
A
B
A
A
C
D
A
B
非選擇題
25.(21分)
(1)特點:考核時間間隔延長;主要針對地方官;皇帝為最高主考官;考滿和考察兩種方式相配合。(每點2分,任意三點得6分)
(2)原因:英國兩黨政治腐敗出現,政局不穩;原有體制不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求。(每點2分,兩點3分)
作用:服務理念被樹立,行政效率提高;造成了文官隊伍不穩,士氣低落的弊端。(4分)
(3)背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2分)
意義:為公務員的晉升和降職提供有效的依據;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務員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為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提供政治保障。(每點2分,任意三點6分)
26. (21分)
(1)變化:政府在市場管理方面改變了單純依靠各級官吏的做法,越來越多的依靠各種商業組織,協助市場管理;(2分)從唐代禁止官僚經商到宋代官僚經商合法,且享有很多特權(2分,答政府抑商政策放鬆1分)
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家賦稅政策的變化;士人商業觀念的變化(每點2分,任意三點5分)
(2)背景:西方近代經濟思想在我國的傳播;民族危機不斷加劇,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傳統儒家義利觀受到沖擊。(每點2分,三點6分)
影響:促使清政府調整政策,利於維護我國的國家權益;有利於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興起與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每點2分,任意三點6分)
27.(10分)
觀點:陳寅恪認為國人應將外國文化與中國國情(具體實際)相結合。(2分)
論述:中國近現代史上先進的中國人對於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明進行了探索,經過實踐證明,直接照搬西方的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制度都未能使中國贏得民族獨立,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狀。(4分)
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誕生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了勝利,並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的誕生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的重大勝利。(4分)
因此,學習外來文明,更重要的是在立足民族文化實際,進行創新和發展,照搬照用,是行不通的。
說明:論述過程中,選取事例比較少或與答案不同,但史實准確,言之有理,並能支持觀點論述充分,也可得分。賦分標准有10分,8分,6分,4分,2分,0分6個類別,學生得分依據參照評分標准里的概括及論述程度,不得給出其它分數。
評分標准:
一等(10分)
觀點明確,表述准確;
史實准確,能充分支持觀點;
論證充分,邏輯嚴密。二等(8分或6分,參照標准以下作答程度判定8分或6分)
觀點比較明確,表述比較准確;
史實基本准確,能支觀點;
論證較完整,表達基本正確。三等(4分或2分)
有相對准確觀點,並作簡要敘述(4分)
僅有比較准確的觀點,論述未引用史實,或表述不清(2分)
四等(0分)
無觀點,僅有簡略事實;或無作答。
來源學科網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封面圖源攝圖網 已獲版權
❻ 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體現了
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遷都洛陽。
這樣做的目的是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他採取了以南征為借口。
反映了改革面臨很大的的阻力。
❼ 材料一,二分別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麼歷史現象?(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麼歷史現象?(3)材料三
問題如下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麼歷史現象? (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麼歷史現象? (3)材料三中的「諸候」指什麼人?有扈氏「不服」的實質是什麼問題? (4)以上三個材料所反映的現象說明了什麼歷史問題? (5)以上材料是否可靠?請舉出與此相呼應中的材料.
禪讓制
統治者選取有才能的人做王 而非後世中的家天下
3.原始社會的公有制逐漸被私有製取代
4.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資料的私有化,結果就是階級的分化,過去各自實力相當而產生的部落聯盟最終被某個最強大的部落統一或者控制,所以以禪讓制為代表的原始部落共和制度必然被父系社會的終極體制 世襲制 代替
附加 諸侯是部落首領
❽ 材料一、二分別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上述現象的產生是歷史的進步嗎為什麼
第一是私有制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第二是私有制的產生導致了階級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奴隸制的出現。
是歷史的進步,因為這一切都是生產力的進步所導致的,生產力的發展使產品有了剩餘產生了私有制,也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奴隸制。所以人類社會發展的所有根據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❾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一中秦朝在全國推廣的標准文字是什麼?秦朝時,民間使用的筆畫更為簡單的文字又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一和圖二兩種現象的出現對秦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採取以上措施的是秦朝的哪位皇帝?他為了鞏固統治,還採取了哪些措施?(列舉兩項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歷史現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 前提條件:秦朝統一全國。
(2)小篆。隸書。
(3)影響:鞏固了國家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
(4)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北築長城,抵禦匈奴……(任選兩項即可)